[摇曳多姿的意思]摇曳多姿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8-05 15:00:02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1) [摇曳多姿]写在感恩节的秋天现代散文诗歌

  感恩
  那个秋天
  苞米入仓
  枫叶红透
  桦林摇曳多姿
  橡叶泛黄似金
  晚秋中
  斑斑斓斓的山色
  分外迷人
  感恩
  那个旷野
  邂逅相遇
  轻风鸟语中漫步
  能听到
  两颗跳动的心
  是异性相吸
  还是美丽的勾引
  依偎在大树下
  总想靠近、靠近……。
  刹那间的冲动
  划破了许久的沉寂
  疯狂缠绵在
  夕阳下的黄昏
  感恩
  那片树林
  落叶铺垫黄尘
  转弯处的凹地
  晚霞映射
  余晖洒身
  紧迫的拥抱
  无言的亲吻
  难忘那次
  匆匆的消魂
  感恩
  那个月夜
  更深人静
  满天星座
  月光如银
  偶尔远方传来
  野狐寻伴的啼音。
  你悄悄的来临,
  又悄悄的离去
  如仙女般婀娜多姿
  帐床留下永恒的体温
  感恩你的承诺
  感恩你的真心
  憨厚不求索取
  敢爱敢恨到今
  曾经的倒排日期
  曾经的窗台花盆
  曾经的城下相伴
  曾经的古塔夜晨
  难忘那刻骨一幕
  难忘那放狂铭心
  感恩感恩
  感恩我心中
  永不凋谢的花魂!
[写在感恩节的秋天现代散文诗歌]相关文章:

(2) [摇曳多姿]李清照如梦令朗读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者是李清照,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鉴赏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3) [摇曳多姿]关于柳的唐诗鉴赏

  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77292/

推荐访问:摇曳多姿的意思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