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文学]先秦时期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8-01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先秦时期篇(一):先秦时期的文学常识

  现在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就要开始备战2017年小升初了,那么小升初语文必考的文学常识有哪些呢?先秦时期的文学常识主要包括儒家经典、历史散文和先秦诗歌!
  先秦时期的文学常识(小升初语文必背)
  A、儒家经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 ,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历史散文
  《左传》《战国策》《国语》。
  “春秋三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D、先秦诗歌
  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②《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有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先秦时期篇(二):古代姓氏浅谈阅读练习和答案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
  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部,其全体成员的姓是相同的。
  B.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都从女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C.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是次一级的结构。
  D.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同,氏所代表的家族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
  B.春秋时期的盂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从姓的方面追溯,他们又是同一始祖。
  C.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
  D.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也发生巨大变化,其中首要的变化是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虽然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却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别的符号
  B.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大概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
  C.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两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D.姓氏合流之后,同姓却不一定同祖,原因在于合流后的新姓多自以前的氏转化而来,而先前同样的氏未必是同一个姓。
  参考答案
  1.D2.C3.B

先秦时期篇(三):浅析先秦诗歌

  先秦,即指秦(公元前221年)之前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我们的华夏文明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先秦时期中,上古文学占有较大的比重。其多以神话,寓言的形式存在,渐渐发现出了中华特有的语言体系,也为后世相对精炼的诗词的出现奠定了坚实而不可或缺的基础。
  先秦时期,诗歌的贡献多集中于春秋时期,民间诗歌文化发展兴旺,于是产生了一本整理,汇编这种短小精悍文体的书籍:《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下面是诗经中的《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本文选自《诗经·国风·魏风》,译文如下: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可以说,《硕鼠》是诗经中较具代表性的一篇诗歌。显而易见,文中的硕鼠狡黠贪食,喻指了贪婪的剥削者,从而反映了人民对于压迫的痛苦与厌倦。
  但是,如果我们从深层次去挖掘,方可发现,此诗中另有精辟之处。文中人民的愿望不断降低,统治阶级的欲望不断的升高,生动的写出了矛盾的起伏,引起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这里不多做论述。此外,三段中,都提到了“无食我黍”,“无食我麦”,“无食我苗”等强烈的语句。视之为祈使句,表示强调与愤慨。对于统治阶级的祈使,就更加突出了民众不顾权势而进行反抗的必然性。这样三个简单的祈使句,其实已经包含了浅淡的情感取向,在写作过程中,也许刻意通过这种阶级的差距,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这种类似对比衬托的反复方法在先秦的四字文中很常见,远的不提,且看下句。“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德)(劳)”相似的句式重复叠加,就是在说明一件事情: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不优待)(不慰劳)!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复层层深化矛盾,极好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先秦中,类似诗经的四字文是很常见的,后世才发展出了五言,七言等格律。在这种四字组成的短句中,想要恰如其分的表现一个人的想法或感情,是十分不易的。所以有时,两个四字短句共同表达一个意思,而为了取得更好的表意效果和声韵效果,对比,衬托,反复,反衬等手法被广泛的使用。
  上述手法的使用,出现在很多类似文章中,《木瓜》是诗经中又一脍炙人口的佳作,录之于下: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简简单单的三段,却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情感。
  译文如是也:
  你赠送给我的是木瓜,我回赠给你的却是琼琚。这不是为了答谢你,是求永久相好呀!
  你赠送给我的是木桃,我回赠给你的却是琼瑶。这不是为了答谢你,是求永久相好呀!
  你赠送给我的是木李,我回赠给你的却是琼玖。这不是为了答谢你,是求永久相好呀!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这首《木瓜》同上面提到的《硕鼠》,都采用了一种反复的表意方式。这首诗中,同样的赠送礼物,作者选用三个不同的短句来诠释,在今天看来,也许是多余的,累赘的,但这样的简单重复,却形成了一种诗经特有的绵长,曲折与动人。这种看似简单的重复形成了一唱三叹的跌宕,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这种余音绕梁的表现有多种。下面是诗经中最著名的《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70790/

推荐访问:先秦时期文学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