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杜甫简介]杜甫是什么主义诗人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7-20 15:00:03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杜甫是什么主义诗人篇(一):杜甫三吏三别是哪些


  “三吏”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为《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后的住所。
  唐大历四年(769年),杜甫由湖北入湘,登岳阳楼,游洞庭湖,溯湘江而上,至耒阳,次年四月病故。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 杜甫在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馈送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葬于杜甫墓。
  “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馈送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早已经被史学家证明是造谣诬陷,贬损杜公形象,何以引为史实?望改之。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是什么主义诗人篇(二):杜甫是什么职务 杜甫有何志向


  杜甫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杜甫是什么职务
  杜甫在他四十五岁之前一直没有正式担任什么官职,虽然他的目标从一开始便是担任官职从此为君王解忧惑,为百姓谋福利的伟大抱负,但是观其一生,杜甫却没有实现这一抱负,甚是可惜,一代人才却这样流落街头。
  杜甫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参加了一场科举考试,但是却因新人便显出如此抱负,威胁到了当时的考官,恐其得势,便将其落选,但这并不妨碍杜甫身怀理想。
  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杜甫听闻长安招贤纳士,便进京赴考,但依旧被当时的考官破坏入选机会,当时一同考试的人均未入选。而后有幸作“大礼赋”得唐玄宗赏识,但却没有下文,遂杜甫客居长安十年,期间屡次献文以求得赏识,均未果。
  在杜甫四十五岁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心系国难的杜甫安置好家人便投奔前线,但被叛军控制在长安,后得以冒险逃出,为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的职位,杜甫此时才算是真正的当上官员为国效命。后因得罪唐肃宗得到审讯。
  同年,长安得以收复,杜甫仍为左拾遗,而因朝中两大势力斗争杜甫被诬陷,因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赴任途中辞官而去。
  后逃至蜀中,得好友严武相助,暂且安生,且严武推荐其为成都剑南节度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杜甫因不习惯幕府生活而辞去,而后便再无担任何官职。
  杜甫的雅号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中创作诗歌作品达三千多首,至今流传作品有一千四百多首,其作品风格独特,且注重吸收各家之长,坚持独特的批判精神,致使其作品深受后人的追捧,其思想也影响着后代众人。
  杜甫因此被尊称为一代“诗宗”,其雅号为“诗圣”,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之高,所有的成就之深。杜甫创作诗歌的时候十分注重将所见所闻和社会现实两者相结合,这样不仅反映社会现状还可以以此寄托他的情感,批判不公的社会讽刺统治者的腐朽之举。
  杜甫所写之诗很大程度上不只是在客观的叙述事件,而是在用诗去写历史,他的诗体大部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真实的将历史重现在读者的眼前,也将那个时代受到战乱和腐败统治毒害的现状披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杜甫能有“诗圣”这一雅号,不止因为其涉猎题材之宽,还在于他能够很好的将律诗运用的如此自如,将这样的诗体运用于无形,甚是有才能。杜甫甚能驾驭各种形式的诗歌,他能将社会万象及人民的生活描绘的十分生动,他的诗歌中所隐含的不仅是批判和同情,也有很多他被压抑的情怀和抑郁的情感,但这依旧不影响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杜甫的成就
  杜甫为唐朝诗人,为汉乐府诗体的开创者,是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多以古体和律诗著作,风格多样但其诗风沉郁顿挫,多有忧国忧民的感伤,因而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真正成名是在宋朝之后,之后“沉郁顿挫”便成为杜甫诗风的评判字句,其中所表明的是杜诗所描写的思想内容均博大深刻,感情很是饱满,还有杜诗都是以完整的意境,精炼的字句和顿挫变化的节奏将其中情感表现出来,诗人将情感寄托于诗中的一草一木之中,亦见其性情之厚。
  杜诗不仅沉郁顿挫,还有变化不断的风格,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想必这和杜甫所描绘的内容各异有关系,他晚年生活经历“安史之乱”得以见识到各种情形,大大增加他生活阅历,因此他创作的题材除了游历、山河、风俗、家人友人还有更多忧国忧民的创作、战争。政治和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在不同的创作背景下,杜甫所作的诗歌均用不同风格展现其中情感。
  杜甫在创作方面十分写实,反映出很多深刻的现实生活的内容,将盛唐转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面貌用诗歌将其全程展现在众人面前,同时塑造了多个有性格有感情且丰满的诗歌人物形象,让大家更好的认识杜甫。杜甫十分擅长描写事物细节,往往这样更能震慑人心,这样细微的写实技巧正是杜甫的又一个艺术成就。
  杜甫三别
  “三别三吏”是杜甫的经典诗作,其创作背景是杜甫因受朝廷新贵和旧臣的斗争影响被唐肃宗外调至华州,于是杜甫在前去赴命的间隙回旧居探望,遂在路途中见到深受官吏剥削的百姓正在忍受痛苦,遂作这组诗歌,那么接下来进来看看“三别”的赏析吧。
  “三别”包括《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三首诗歌,其中表现了百姓生活疾苦的现状和对他们的同情。
  《新婚别》所写的是一对新婚夫妇,在结婚的次日便要分别,丈夫前去前线打战,新妇的赠别劝勉之词,塑造了一个国难当头,国事为重的情况下,要承受命运之苦的坚毅妇女形象,也揭示了战争带给百姓的巨大悲痛。
  《无家别》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征去当兵的男子,前去前线家中却无人能告别,孤身一人的萧条之况。在这战乱之下,描绘着自己前去当兵的前后情形,感伤这战乱中渐少的村庄,也感伤可怜的老母未能好好下葬,在这世上终变得无家可归,体现了受战乱困扰的一派荒凉之感,也表现诗人对遭受战争之苦人民的同情。
  《垂老别》全篇诗由一位老翁来自诉自叹,也如自我安慰一样来展现人物的内心变化,在这兵荒马乱之下,生离便是死别,无限的伤感哭诉不完,诗人塑造的是一个爱国又豁达的老翁形象,难舍难分终得离开,其中蕴含着丰厚深长的意境,令人撕心裂肺。此诗真实的重现战乱之下人民所受的无穷灾难和悲伤。
  杜甫晚年
  杜甫早年不得志,客居长安十年却不得器重,晚年的杜甫更是贫寒凄苦,不仅身处战乱不得志,且家困不已,其幼子也因此饿死。故杜甫晚年的生活经历丰富,也致使他的诗歌成就达到顶峰。
  在杜甫四五十岁的时候,逢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混乱不已,百姓民不聊生,杜甫被困长安,此期间写下不少诗歌描述当时败军不断的事迹以此表述杜甫自己欲助不能的心境。后得以逃困而出当了左拾遗,但因其直谏而被贬。
  杜甫在被贬途中得以回乡探亲,途中所见百姓死伤于战乱,统治者加倍的剥削,甚感心寒遂作下“三吏三别”。于是杜甫对朝廷甚是失望,辞官而去,与家人在成都之地建草屋而居,算是过上安稳的日子,而依旧屋破家贫困苦。这期间杜甫写下不少感时伤怀的诗歌以此来描述自己的现状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后逢叛乱,杜甫不得已流浪避战乱,于是生活变得更加艰苦,虽一直有友人支助,但是杜甫向来不愿受他人施舍,遂杜甫所生疾病愈加的重。在杜甫五十二岁时,在梓州听闻朝廷官员顺利收复河南河北,杜甫十分开心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这杜甫晚年这是一首最欢乐的诗歌了。
  随着杜甫病情的加重,居无定所,在其生前几乎是在船上度过的,逝世前所写的最后一首诗为《风疾舟中扶枕书怀》,杜甫一生都在为朝廷担忧,最后在船上病逝。

杜甫是什么主义诗人篇(三):杜甫诗歌现实主义


  杜甫唐朝著名诗人,关于杜甫的诗歌现实主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杜甫诗歌创作历史背景分析
  杜甫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被世人称为“诗圣”。他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在经历了唐朝安史之乱后,面对流离失所的百姓和举目疮痪的国家,杜甫背井离乡,到处避难,在这种社会形势下,他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姿态怜悯这个社会,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了自己的所观所感、所想所说,使读者看到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所经受的精神上的斗争,杜甫试图通过自己的诗歌警醒当朝为官的豪绅们,期望执掌朝政的官员能够为广大劳苦大众谋取福利,从而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因此,创作出了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诗歌。时至今日,这一系列的现实主义诗歌至今都被人们广为传诵。人们再次读到这些诗歌时,依然可以感受到诗歌创作时的现实之态。因此,杜甫也被誉为“现实主义诗人”的典范,他的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瑰丽的珍宝,对我们研究和学习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特点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和重大意义。

  二、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展现的内涵
  (一)儒学
  追溯儒家创始人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大体上是这样的。孔子曾经这样讲到“礼”“乐”:“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孔子认为“礼”“乐”的本质并不在于“玉帛”“钟鼓”这些物质形式,而应该在于感情的真挚。对于“仁”,孔子则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究竟是什么呢?孔子直截了当地回答,就是“爱人”。可以说“仁”的核心内涵就是一个“爱”字,即对他人给予更多的关怀,它也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从儒家创始人孔子对其所倡导哲学及其基本概念的阐释来看,我们几乎可以把儒家的哲学视作感情的哲学。
  (二)仁爱
  1.对“妻子”的仁爱
  杜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所体现的仁爱精神,杜甫将仁爱渗透其作品的各个方面,而且表达得十分完美,能给读者以长久的感动,因此,梁启超赞美杜甫是“情圣”。
  在杜诗刻画的众多的人物形象中,读者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他的“老妻”了,其作品中写道妻子的篇章格外动人,例如“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咏怀五百字》)那不能稍去于怀的惦念。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2.对朋友的仁爱
  杜诗中描写友情的作品亦非常动人。杜甫一生交游甚广,开元、天宝时期,诸多有成就的文人才士与他相交深厚,这在杜诗中都有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文友就是李白。正如闻一多所说:“李杜的交往,仿佛人间的日月走到了一起,世间要看作祥瑞,顶礼膜拜的。”在杜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李杜两个知音之间那最美好的情谊。
  3.对世人的仁爱
  对于在生活中遇到的普通人,杜甫是如何妥善地对待的呢?本着儒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杜甫妥善地处理好与偶然相逢的人们的关系。在杜甫晚年,战乱造成人们居无定所、事事维艰。逃避战乱、漂泊湖湘的杜甫深感“乱世少恩惠”,但是,杜甫依然“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不因为个人的苦难而减少对他人的同情,显示出诗人博大的仁爱胸怀。
  三、现实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一)及时地记录重大的历史事件
  自从35岁进入长安,杜甫一生未曾稍离时乱。他心忧天下,时刻以敏锐深刻的眼光关注着当时社会状况的发展,当时所发生的较为重大的事件,杜甫在诗中都一一体现,作了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例如,记录至德元年哥舒翰失守潼关事件的诗作:“去年潼关破”“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等;“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纶、其土愿助顺,其俗善驰突”则真实地记录了借兵回纥事;“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反映了至德元年冬兵败陈陶事;“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自人骨”反映了兵败青坂事;《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记录了至德二载(757)九月李椒统率唐军及回纥、西域之众共十五万人进至长安城西,准备与叛军决战的事件;后来唐军克复长安,进而攻克洛阳,肃宗回到长安,杜甫得知消息后作《收京三首》;再后来,听说官军收复长安、洛阳,安庆绪率残军退守邺城,到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史思明归降,杜甫喜不自禁地写下了《洗兵马》;乾元二年,郭子仪等九节度使邺城兵败,为了补充兵员守卫洛阳,竟然连未成年的少年和自发苍苍的老妇也被强迫入伍,杜甫深哀人民之痛,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作“三吏”、“三别”,充分证明杜诗“诗史”的不可逾越的文史地位。杜甫诗歌记录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二)真挚地道出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呼声
  杜甫的诗不单单停留在反映民生疾苦的表面上,还经常站在人民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为贫苦百姓着想,说出他们的心声。诗人知道给人民带来灾难的莫过于战争,所以他坚决反对,尤其是反对安史之乱前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在诗中多次提出抗议和控诉。在安史之乱中,他也多次反对统治者滥征民夫,并盼望战争早日结束,他在《洗兵马》中就开始祈祷:“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共同心理和强烈愿望。
  (三)抒发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青年时期的杜甫就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远大志向,国家命运的盛衰时刻影响着他的喜怒哀乐。当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刻,对着三春的花鸟,他会心痛流泪,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当闻听大乱初定的消息时,他又会因狂喜而流泪,归心似箭,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除了抒发自身的爱国情感以外,杜甫的一些诗也反映和歌颂了广大人民的爱国精神,例如:“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不仅是人民的呼声,也是时代的呼声,更是诗人通过新娘之口发出的爱国号召。这种爱国情怀在文学史上,在文化传承上起着积极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其后的爱国诗人陆游、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国诗人顾炎武等都曾受杜诗的教育和影响。
  (四)创建新题
  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并没有沿袭乐府古题,而是“缘事而发”或“因事命题”,如《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等都是如此,指引后代诗人走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甚至清末诗人的创作也受其影响,可见杜甫的创作思想影响之深远。
  金开诚《诗圣杜甫与现实主义诗歌》说:杜甫的诗歌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他的诗歌的思想性表现在人民性很强,有大量的诗作描述当时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和叛军的残暴。他大胆抨击朝廷,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无情地讽刺和批判鱼肉人民的贪官污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最真切的写照。因此,他的诗歌就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杜甫时时关心人民百姓的疾苦,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他追求的目标。因此,从诗作中不难看出杜甫具有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通俗写实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杜甫注意学习民歌运用对话和口语等形式,生动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极大地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歌更接近生活,接近人民群众。例如《新婚别》中新娘独白:“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白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新婚大喜之日竟然成了生离死别之时,新娘矜持的态度,羞涩的言语,都极其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心理。因为杜甫诗歌采用通俗写实的手法,能够逼真地刻画人物,因此,其诗能够让人读来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53217/

推荐访问:诗人杜甫简介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