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丝社名词解释]语丝社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7-16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篇一:[语丝社]著名散文作家俞平伯


  俞平伯中国著名的散文作家,在文学的其他方面的成就也有不少。

  俞平伯简介
  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浙江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人,出生于江苏苏州。[1] 散文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
  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曾参加中国革命民主同盟、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与朱自清等人创办《诗》月刊。[2]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俞平伯积极响应,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于著名学府。俞平伯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参加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提倡“诗的平民化”。[3]
  俞平伯主要著述有《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冬夜》《古槐书屋问》《古槐梦遇》《读词偶得》《清词释》《西还》《忆》《雪朝》《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唐宋词选释》《俞平伯全集》。
  俞平伯散文特色
  俞平伯的散文得益于晚明名士派小品,但不是着意的摹仿或沿袭,更多的是一种异代同声的交融共振。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精神活动,任何共同的趣味或倾向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造就,不能不留下时代的印记。[14]
  俞平伯的散文属周作人的“美文”一派。他20世纪的散文集有《燕知草》和《杂拌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陶然亭的雪》、《西湖六月十八夜》都是散文中的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描写情景交融,景色朦胧,是他散文的代表作。《陶然亭的雪》中,冬日黄昏的迟暮,为静穆凄清之情浸染,在记叙、抒情中又生发一些悠闲的意想,情、景、理、趣水乳交融、笔浓而意淡。《西湖六月十八夜》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倦意朦胧的西湖的变幻的美,造成一种空灵的意境。俞平伯的散文很少触及重大现实问题,而以独抒性灵见长。用笔细腻、意境朦胧而灵动、闲适而伤感,语言运用透出古代文学的深厚传统的影响,被周作人誉为“近来的第三派新散文的代表”。但有时描写繁缛、用力太过,少了天然之趣。
  俞平伯散文《秦淮河里的朱自清和俞平伯》
  1923年8月的一个傍晚,两位青年来到南京秦淮河边,雇一条河上特有的小船———“七板子”,悠悠地驶入了这著名的水道里。两位青年都是爱好文学的,所以,在游毕秦淮河后,两人相约各自作一篇同题的文章:《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文章写成后,同时在一家报刊登出。1924年初,两篇文章写成,并同时发表出来,在社会上产生了相当影响。几十年来,这两篇文章常常被选入各种集子,被选入课本,成为名文,这段文和事,在文坛上传为佳话。这两位当年同游秦淮河的青年,后来都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有名人物,他们是朱自清和俞平伯。
  寻梦
  朱自清与俞平伯,是北京大学的先后同学。大学毕业后,两人到杭州第一师范教书,结下情谊,这就有了他们共游秦淮,同题撰文的佳话。
  两篇文章由于入选各种集子和课本,已为人们熟识。但两人游河中的一些情景,却表现了青年在当时情境下的心态,当中包含了更多历史的况味。
  当时朱自清俞平伯游秦淮河时乘的“七板子”,是一种有“淡蓝色栏杆,空敞的舱”的小船。舱前加有一个弧形的顶子,两边用栏杆支起,可放两张藤躺椅,供游客随便躺下观赏。两人之所以来泛游,当然更多是因为那些历史的传说。在他们看来,秦淮河就似乎不是眼前的河了:“又早是夕

篇二:[语丝社]散文是什么(2)

  南宋散文家在北宋诸位大家影响下,产生了一部分上书言事的政论文,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态度,胡铨、陈亮、叶适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家。古文运动的成功,使散文更切合实用,南宋时大量出现的笔记杂文便是一个明证。洪迈的《容斋随笔》、王明清的《挥尘录》是笔记杂文中的佳作,此外,朱熹(1130—1200)的古文长于说理,造诣非浅。
  明初的宋濂(1310—1381)是“开国文臣之首”,他的一部分传记文很有现实意义,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等。明中叶以后,针对程朱理学、八股文的束缚,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发起“复古运动”,倡导文必秦汉。他们在对扫荡八股文风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又走上了盲目模拟古人的路子。后来的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复古运动,也再一次重复了他们的错误。
  归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派,进而是万历年间的公安派也加入猛烈抨击拟古主义的队伍。
  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时称“三袁”,袁宏道(1568--1610)最为著名。他们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因此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袁宏道更出于作家的主观要求提出了“性灵说”。公安派的散文创作特点是:冲破传统古文的陈规旧律,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
  与公安派存在的同时还有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他们也主张独抒性灵。
  公安派与竟陵派革新的直接产物是晚明大量出现的小品散文,这是传统散文的一个发展,张岱(1597—?)是小品散文作者中比较有成就的一位。他的小品散文题材较广,山水名胜、风俗世情、戏曲技艺乃至古董玩具等等都可以入他的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明末清初,晚节不保的侯方域(1618—1654)的散文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代表作有《李姬传》、《马伶传》、《任源邃传》等。
  桐城派古文是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流派,主要作家方苞、刘大

篇三:[语丝社]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空1分,共10分)
  1、指出七斤这个人物形象出自哪部作品——
  A、《风波》 B、《离婚》 C、《孤独者》 D、《明石》
  2、《小说月报》创刊于:——
  A、1919年5月 B、1910年 C、1921年1月 D、1917年1月
  3、我国20年代最大规模的文学社团是——
  A、 文学研究会 B、创造社 C、“左联” D、新月社
  4、黄大傻和莲姑是哪部剧作中的人物——
  A、《咖啡店的一夜》 B、《抗争》 C、《幽兰女士》 D、《获虎之夜》
  5、《革命与文学》一文的作者是谁——
  A、 鲁迅 B、郭沫若 C、茅盾 D、瞿秋白
  6、林志成是哪个剧本中的人物——
  A、《上海屋檐下》B、《原野》C、《南归》D、《北京路某站》
  7、《现代》杂志的主编是——
  A、 穆时英B、刘呐鸥C、施蛰存D、蒋牧良
  8、小说集《传奇》的作者是——
  A、 凌叔华B、谢冰心C、张爱玲D、丁玲
  9、哪部小说被誉为反映农村斗争的最突出的作品,也是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
  A、《李家庄的变迁》B、《传家宝》C、《李有才板话》D、《赤叶河》
  10、被誉为民族新歌剧创立过程中的里程碑的是——
  A、《兄妹开荒》B、《白毛女》C、《刘胡兰》D、《赤叶河》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鲁迅,原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发表——时开始用的笔名。
  2、许地山最初发表的小说——、——等,以描写——题材而别具一格。
  3、叶圣陶小说最突出的成绩,是对——的描绘。
  4、语丝社除鲁迅外,以——的成就较为突出,他的散文风格以——为特色。
  5、冰心于1923年出版了诗集——和——,共收小诗三百余首。这些诗当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造成了“小诗的流行时代”。
  三、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女神》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说“五四”后新文学创作中的散文成就最突出?
  3、试述初期左翼作家创作的特点。
  4、试述叶紫的《丰收》与其他“丰收成果”作品的异同。
  四、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 试析莎菲的艺术形象
  2、 为什么说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是社会分析小说?
  【参考答案】:
  一、
  1、 周树人(樟寿) 《狂人日记》
  2、《命之鸟》、《商人妇》 东南亚人民生活和华侨
  3、“灰色的卑琐人生”
  4、周作人 平和冲淡
  5、《繁星》、《春水》
  二、
  1、A 2、B 3、A 4、D 5、B 6、A 7、B 8、C 9、C 10、B
  三、
  1、答案要点:(1)《女神》使用象征、比喻的方法,借助某一形象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情。(2)郭沫若创造了自由体诗的形式。(3)郭沫若诗歌的基本风格是豪放的,往往如火山喷发、气势磅礴,气吞山河。
  2、答案要点:(1)写的人多(2)散文是“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直接对立物,面临严重的考验。(3)我国有悠久的古代散文传统,古代散文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给新散文的创造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这是新散文,艺术发展的有利条件。
  3、答案要点:(1)在题材上注重表现革命斗争和工农群众的生活。(2)要求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去表现生活。(3)由于客观条件的局限,左翼作家的普遍对工农生活不熟悉,对革命生活缺少体验。
  4、答案要点:相同处(1)都注重描写农民的苦难生活境况,显示出作者的同情和正义感。(2)都通过对“丰收成果”的畸形社会形象的描写,揭示了造成这场灾难的社会原因。
  不同之处(1)叶紫《丰收》更突出地反映了农民群众的觉醒(2)显示出强烈的无产阶级文学色彩。
  四、论述
  1、答案要点:(1)希望爱她的人能够理解她,在精神上得以相通。(2)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她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她在爱情上追求“灵”与“肉”统一,主张大胆性爱,向封建制度进行公开挑战。但她的追求仅止于个性解放,并没有找到妇女解放的真正归宿。
  2、答案要点:(1)作家十分注重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他既把矛盾集中在一个小范围内,以小变大地反映社会的变动(2)在某些作品中,也有对广阔社会画面的描绘。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46964/

推荐访问:语丝社名词解释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