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感情敏感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7-08 15:00:03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诗人感情敏感一:再别康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 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的心境,如一张拉满弦的弓,箭未离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抢了去,那淡淡的思绪曾有瞬间的高涨,但这高涨又在瞬间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来,呼应了开头。诗作的情绪线索是:淡淡的哀伤——逐渐升华——高涨瞬间——回复淡淡的哀伤,在这样的线索中,整首诗情与景浑然一体。而诗人构思之精妙体现于取裁的巧妙。诗的开头:“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两个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说明诗人截取的是“走”这一瞬间,而并非从来到走这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瞬间已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诗人的一系列情感与他所描绘的康桥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间中完成。瞬间便是永恒。也许,这也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众多的离别抒情诗中脱颍而出,为世人所喜爱,经久不衰的原因。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节各描写一个景物一个意境,而节与节之间是相互联系,上承下启的。以第二、第三节为例。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荇”。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诗作很考究诗歌的外形整齐。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这首诗使用 式的诗形,而诗句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诗人将节奏视为诗内在的生命,他所谓的“内含的音节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诗行间“顿”的数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数的相等。顿,即按句中不同成分来区分音节。如诗的最后一节按意群可作这样的划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的每一句之间的顿数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诗富有整体一致的节奏感。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造成了一种叠荡起伏的音韵美。在诗人有节奏有韵律的吟唱中,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愁绪也在变化、扩散开来。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 。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再别康桥》原文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声萧;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读后感
2.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
3.再别康桥——徐志摩
4.再别康桥课堂教案
5.《再别康桥》经典语录
6.《再别康桥》微型教案
7. 高一上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8.再别康桥原文和注释
9.再别康桥 原文
10.《再别康桥》原文及诗歌欣赏

诗人感情敏感二:戴望舒诗歌《秋夜思》赏析

  戴望舒诗歌秋夜思主要描写了怎样的心境?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对其诗歌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秋夜思
  作者:戴望舒
  谁家动刀尺?
  心也需要秋衣。
  听鲛人的召唤,
  听木叶的呼息!
  风从每一条脉络进来,
  窃ting心的枯裂之音。
  诗人云:心即是琴。
  谁听过那古旧的阳春白雪?
  为真知的死者的慰藉,
  有人已将它悬在树梢,
  为天籁之凭托——
  但曾一度谛听的飘逝之音。
  而断裂的吴丝蜀桐,
  仅使人从弦柱间思忆华年。
  赏析:
  我看戴望舒的诗,总是觉得很舒服的,节奏,韵律,都有一种音乐的美,而且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忧愁,是浅灰色的,是丁香芬芳的,让人看了才知道什么是纯然的诗。
  他是一个诗人,诗人眼里的世界是他自己想象中的世界,总是在真实中带上了想象和感情,所以这个世界也就有了某种程度上的扭曲——我的扭曲是个中性词,它代表了升华,放大,夸张,还有感情色彩。诗人是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的这个世界,他看的是红色的也好,灰色的也好,读者不是他自己,始终是无法真正贴切的感受到作者所想所思。尤其是对于现代派的诗歌,重视象征,意象,还有通感手法,加上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本身就具有的抽象性和跳跃性,读者往往是不明其所以然,如坠五里雾中。
  怎么去解读一首现代派的诗歌,是我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怎么去解读戴望舒的诗歌,是我碰到的第二个难题;而怎么去解读这一首《秋夜思》,是我碰到的第三个难题。
  我努力用文字去表达我的感受,但是也许观看的人不能明白我的感受,这是文字的局限,就像我的感受仅仅是我从诗人的文本中得到的感受一样,它并不就是诗人自己的感受。他的悲伤,他的忧愁,他的感悟,永远与我隔了一江水。
  诗人是敏感的,所以诗人们都喜欢伤春悲秋,为季节的更替而感叹。若用科学来解释秋天,那当然是寡然无味的,并不会引起我们内心的波动。但是在诗人的眼里心里,一切都是不一样的。秋风萧瑟,落叶无情,不仅是人身体的寒冷,而心的寒冷,更是加深了这种对于秋天景象的凄凉感觉——所以诗人渴望温暖的心情流于笔端,就是“心也需要秋衣”。若是我们考察诗人的经历,当然会知道他当时正处于对施蜇存的妹妹的单恋中,内心忧郁,苦闷,颓丧,但是他又不是一味的沉浸在这样的情绪中,他当然需要温暖,需要理想和安慰,这是他作为一个正常人应有的反应。
  所有的人都不喜欢忧伤,但是当心灵受到伤害的时候,人却又往往会选择忧伤,甚至享受它。戴望舒是全身心的投入,事情却走向渴求的反面,他感到“心的枯裂”,完全是情理之中。当诗人感到了“心的枯裂”,他的第一感受就是寒冷,就是“风从每一条脉络中进来”。这时候他听到了鲛人的召唤和木叶的呼息。鲛人是传说一种会织布纺丝的半人半鱼的生物,他们流下的眼泪是珍珠,纺出的丝是鲛丝,是一种有感情,充满了思念和悲伤的传奇代表。诗人在这里提到鲛人,那正是在表达他的思念啊。
  “心即是琴”,奏出的是“阳春白雪”,可惜知音无意,忍让落花流水去,无人可听。一句“谁听过”,问出诗人心中的孤寂。现在的人,还有谁愿意聆听久远的琴曲,又还有谁可以理解这一曲《阳春白雪》中的无限激情。“为真知的死者的慰藉”,只能“悬在树梢”,没有人可以触碰。真正知道的人,已经死去了,诗人觉出了无人理解的痛苦和孤独。“真知”是一定要死去的,不死,也就不显出真知的可贵,真知的稀少,还有诗人的那一种无可奈何,以及他内心深处的悲哀。于是愈加衬托出诗人无人理解的痛苦。天籁,是他给予“阳春白雪”的评价,但是,天籁却又已经“飘逝”了。同样,“天籁”也是一定要飘逝的,否则也就没有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留下的是“断裂的吴丝蜀桐”,都是有名的良琴美音,偏又断裂了,诗人想再奏“阳春白雪”,那也是不可能了,只能在“弦柱间思忆华年”。过去的时光,就算是没有人欣赏,没有人理解,至少还可以自己吟唱弹奏,而现在,就连这吟唱弹奏的机会都失去了,只能追忆,追忆当初的年华。伊昔红颜美少年,也是才华横溢、五岳为轻的,但是追求的东西,却是永远可望而不可及,空使年华老去,只剩下回忆。
  这不能说是一首爱情诗,虽然我以为诗人心中一定是在为他的爱情悲哀。是那种深切的痛楚,使得诗人眼中的秋天是这般的寒冷萧瑟,带着残酷的意味。诗中始终充满了意象——阳春白雪,鲛人,木叶,琴,树梢,吴丝蜀桐,每一个意象都是带着凄清孤独的形象特征,显然诗人选择这些意象是为了表达他心中的这种凄清孤独的感情。他自己认为“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他的动机在于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对他来说,写诗是“另外一种人生,一种不敢轻易公开于俗的人生,不为世界只为自我,为自我的感情而歌唱”。如果看过了这句诗人对自己的诗的评论,那么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全诗隐藏的这种感情。
  他的心中隐藏着巨大的激情,无时无刻不在熊熊的燃烧,然而现实却给他一再的打击,于是他的思想就变成了内向的,忧郁的,沮丧的。《秋夜思》表面读来是平淡的,带着点点的忧伤和凄清。但是我们可以透过字里行间,去触摸到诗人的那种孤独,那种隐忍,还有在这一切掩盖下的痛苦和冲动。所有的这一切日日夜夜的咬噬着他的心,让他感到了寒冷,无限的冷意和无奈。
  追忆是诗人释放自己的方式,在追忆中他可以品味忧伤,也可以给自己以短暂的慰藉。于是在这哀婉的秋夜,他用文字表达了自己的感觉,所有的感觉就会成为永恒。我们不一定能够真实的了解他所有的感受,尤其是在这样抒写个人内心世界的诗歌中,但是我们或许可以略见端倪,并且化入自己的经历和感情,去试图解读它。文字所赐予我们的,无非于此。

诗人感情敏感三:《再别康桥》读后感三篇

  引导语:《再别康桥》想必有不少人都读过,而有关《再别康桥》读后感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再别康桥》读后感(一)
  暑假,悠闲中重拾徐志摩诗集,真的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一种灵魂的洗涤,特别是那首《再别康桥》。“康桥”的清新淡雅,“康桥”的美仑美奂,饱醮深情的志摩以无限的眷恋,描绘的是一个令人神驰心往的清幽家园。那片片西天的云彩也是作者的挚爱。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朴实无华的句子,带给人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感受。别具一格的用词,使诗的意境更为精妙地体现,贴切而生动三个轻柔的动作加上“轻轻地,轻轻地,轻轻地”,诗中淡雅的忧伤像毛毛细雨,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人的心肺。
  再读《别了康桥》,开头的几句,它就把我的三魂六魄都摄了去。感怀着它给我的清幽的美和伤感的情绪。诗人的才情,诗人的多愁善感就如徐徐飘来的杨絮,平素中夹着深蕴,浑然天成。在你随心所欲中体味它的空灵、轻快。作者对剑桥大学的爱,对那读书生活的印象,挥之不去,萦萦于心,此中真情,此中真意,如何表达?这就莫过于康河了。“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康河周围的一草一木,成了作者感情发泄的寄托物。正因为作者情之所致,所以就连河畔的金柳也成了新娘,“自己”还情愿做水草。写到这里诗人心头“荡漾”起了一阵阵不可抑制的柔情。“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诗人澎湃的感情,在此达到了高潮。你看,“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永留在他心爱的康河。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此处的那一潭水,不再仅仅是一潭水,而是诗人美好情怀的溶合物。是斑斓多彩的,是有丰富内涵的。“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多么美好的意象,多么炙热的表白。“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现实与梦想,现在与过去,已如过眼烟云,飘然而逝。“我”极力的追怀,“我”想拥有那烂漫、甜蜜的生活。然而,当年的快乐、欢欣如今却化作了一片沉默,是再也找不回来了。早期热烈的罗曼蒂克,如今已变成了轻烟笼罩般的伤感。不用送行,不用洒泪告别,甚至也“不带走一片云彩,”只是“轻轻的来,”“悄悄的走“,但是,康河的美妙、清幽,将永远在诗人的心胸里长存,诗人的灵魂早已经和康桥融为一体了。
  《再别康桥》读后感(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再别康桥》读后感(三)
  读过很多离别的诗,最喜爱的还是《再别康桥》。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不加任何修饰的简单言语,充分体现出作者在离别康桥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让人读来感到格外的柔美,并流露出淡淡的伤感。
  最初接触这首诗不是在书本中,是在电视播出的一档文化节目上,一个浑厚的男中音深情地朗诵着,配着舒缓的音乐,变换着美丽的背景,我深深地陶醉在诗的意境中。虽然当时并不知道这首诗的意义,但已被它轻柔、委婉的情调所打动。
  再次听到这首诗是在语文课上,听到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这首诗的真正含义。课后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年轻的徐志摩在英国康桥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美丽的康桥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英国上世纪浪漫主义的诗歌和其他西洋文学给予他熏陶。他追求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爱、自由和美的生活理想。而康桥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美妙结合激发出徐志摩的创作的灵感。他深情描绘康桥那无尽的自然美景,热烈赞美康桥灿烂的人文精神,深切表达对康桥的无限眷恋热爱之情。他满怀深情地对康桥说:你是我难得的知己。康桥让他的生命达于极致美的境界。
  这首诗写的是徐志摩第二次来到康桥时而引起的一番感想。诗中的一字一句无不营造了一种离别的惆怅气氛。在诗的开头处写的是向云彩告别,而结果是“不带走一片云彩”,虽然全诗字数不多,却已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尤其喜欢《再别康桥》中唯美的意境!第一节中的出现的三次“轻轻的”,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隐约听到诗人踮着脚尖走路的声音,给人无限的遐想,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轻轻的”巧妙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首尾回环呼应,给人以整体之美。同时,让读诗的人有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再别康桥》,从寻梦,到告别,是诗,似歌,如画,是寻梦的挽歌,是离别的绝唱!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一首诗,一段意境,我喜欢。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36121/

推荐访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