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至圣先师]至圣先师

来源:童话寓言 时间:2018-07-04 15:00:02 阅读:

【www.bbjkw.net--童话寓言】

至圣先师篇(一):关于孔子的故事汇总

  导语: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关于孔子的故事汇总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英文译名:Kongzi或Confucius,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孔子的故事:
  1、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3、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历代皇帝授予孔子的封号】
  鲁哀公称孔子为:尼父。
  西汉平帝称孔子为:宣尼公。
  西汉和帝称孔子为:褒尊侯。
  北魏孝文帝称孔子为:文宣圣父。
  后周宣帝称孔子为:邹国公。
  隋文帝称孔子为:先师尼父。唐太宗称孔子为:先圣;后改称:宣父。
  唐高宗称孔子为:太师。
  唐(周)武则天称孔子为:道隆公。
  宋真宗称孔子为:元圣;后改为:至圣。
  元武宗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嘉靖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顺治称孔子为:大成只剩文宣先师;后改称至圣先师。
  中华民国时期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至圣先师篇(二):16个与孔夫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1、 至圣先师
  【解释】:至:最。旧时特指孔子。 也称大成至圣先师。 【出自】:《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联盟睿知,足以有临也。”《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凡释奠者,必有合也。及行事,必以币。凡释奠者,必有合也。
  2、有教无类
  【解释】: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3、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看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出自】:《论语•里仁》(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示例】:则为他和曲填词,移宫换羽,使老夫~,回嗔作喜。 ◎出自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
  4、慎终追远
  【解释1】: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追远: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每个人都这样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解释2】:宋儒的解释。终,人死;远,指祖先。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解释3】:慎,害怕; 终,结果; 追远,指找当初的动机和原因。正所谓凡人怕果,圣人怕因。曾子的意思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动机,和初衷,并且能想到这样做的后果。那么民风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错事。现在的《论语》都是宋儒的解释,不能代表全意,甚至有很多值得继续讨论。于丹与南怀瑾老先生论道,高下立判,如果大家想真正了解国学,可以去参考南怀瑾老先生的选集。
  5、举一反三
  【解释】:反:类推。列举出一件事情,进而类推知道其他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知彼。【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6、温故知新
  【解释】:温:复习。故:旧的知识 新:新的知识认识了过去,也就知道未来,这样可以为师矣。过去就是你的老师,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出自】:孔子《论语•为政》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7、见义勇为
  【解释】: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出自】:《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8、怨天尤人
  【解释】:怨:怨恨;天:命运;忧:怨:怨恨;天:命运;忧:责怪。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终生为实现自己的主张而忙碌奔波,很少人采纳他的政治主张,孔子对学生发感慨,子贡问为什么?孔子说自己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努力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多的道理,只有老天才了解自己[1]
  9、尽善尽美
  【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侃侃而谈
  【解释】: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出自】:《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示例】:却从来不曾见过象这位蛮子般的那末~,旁若无人的气概。 ◎郑振铎《桂公塘•三》 注: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于误用。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

至圣先师篇(三):英语圣诞节手抄报图片2016


  每当圣诞节来临之际,孩子们都翘首期待着圣诞老人给他们带来心爱的礼物。传说中的圣诞老人身着红色镶白毛边外衣,白胡子、白眉毛、矮身材、胖墩墩、神情乐呵呵的,乘座一辆有两头驯鹿拉的雪橇。以下是英语圣诞节手抄报图片,一起来看一下吧。
  自古以来,即使是在凄寒的隆冬,人们仍尽情欢乐,在节日中度过一年中最短暂的白昼和最漫长的黑夜。罗马人在这狂欢的节日里互赠礼品,走亲访友,吃喝娱乐,大街上带面具的人则更是无拘无束地纵情欢乐。在那些日子里,传统的宗教礼仪被颠倒过来了,等级与贫富之差被抛之脑后,奴隶当起了主人,穷人与富人同桌共餐,在一起跳舞玩乐。

  圣诞节所具有的魔力就是可望大自然再生更新能影响家庭及国家。冬季的庆祝活动存在于耶稣诞生前。无异于旧时,人们无论是否信奉耶稣,都能分享节日的快乐。
  圣诞节是美国最盛大而又最令人喜爱的节日,它还是举国上下团结的日子。人们不分社会地位、种族及宗教信仰,欢聚一堂,共庆佳节,并以此加强社会各界的团结。各地均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圣诞节通常从感恩节后一直持续到新年后才结束。基督教从前在I月r.}日庆祝基督诞辰,但到了4世纪,他们发现12月25日冬至这天更合适,那是异教徒神圣的日子,—不朽的木阳的诞生日。教皇朱利叶斯一世正式宣布那天为圣诞节,从此太阳的诞生日变成了神的儿子的诞生日。
  圣诞节人们忙于购物送礼,互赠卡片,布置房间,包扎礼品,烘制食品,焚烧木块,吟唱圣歌,制作饰物,吃喝娱乐。

  不断闪烁温暖的烛光与天上永恒的星光象征着。人间与天堂。圣诞节,人们辞旧迎新,表达仁爱之情;家庭、朋友欢聚一堂,憧憬未来。圣诞节也能强大国力。虽然有希望、有和平、有仁爱,但也有紧张、有劳累、有奢望。
  可以看出,圣诞老人与耶稣基督这两个形象代表着美国社会的两重性,即“个人”、物质、以自我为核心与仁爱、精神、善良、慷慨这样自相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两个方面的冲突,使人感到精神紧张、压抑、甚至忧虑……贪婪必须与慷慨相平衡,自私与忘我相平衡,个人意愿与集体意愿相平衡,精神需求也应与物质需求相平衡。圣诞节的宗教礼仪有助于建立起这种种平衡。
  美国社会这个统一体的一端是圣诞老人—送礼者及商业世界的红人。他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他代表了自我、个人主义、物质利益、现世主义,他也代表了奢望、用户第一主义、贪得无厌与挥霍浪费。个人主义的内心思想是“我要”,“我需要”,“我的”与“我”。
  孩子们受到的社会教育使他们相信,他们有权得到礼物,因而,经常在礼品单上列出许多他们希望得到的节日礼品。
  家长们也经常领孩子们到商店去看望圣诞老人,孩子们可以告诉他圣诞节自己需要的礼品。家长们细听他们所念的礼品项目并尽量能满足需要。
  美国社会以个人为中心的一面有利于商业。圣诞礼物的销售现在已成为“大生意”,圣诞节期间经常打破总销售记录。(例如,1950年,圣诞礼品的销售额竟高达140亿美元,在当时是几乎难以想象的。)美国总统卡尔文·库利奇曾说过:“美国的职责是生意。”圣诞老人便是商业世界的最佳代表。他是合法形象,因为他不象狄更斯的《圣歌》中的吝音鬼那样爱钱如命,贪得无厌,那样暴跳如雷,而是善ft"决活,慷慨无私,腰缠万贯。在他身上不仅体现了每个美国人都有的期待圣诞礼品的“权利”,而且也体现出了为他人购买物品的爱国责任心。人们因而在圣诞节大手大脚地花钱:有的欠债,有的挥霍巨额,只能在第二年化整年时间偿还。有的花光辛苦积攒的存款。圣诞节是商业界赚钱的好时机。
  美国社会这个统一体的另一端是耶稣基督,他代表热情可爱,大公无私,情操高尚和具有集体意识的美国社会的另一侧面。在圣诞节期间,上帝之子的本性在美国表现很突出。
  这个形象平衡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圣诞老人的形象。人们想努力记住自身中精神的一面,想努力记住心灵中为全世界人民着想的美德,他们想方设法与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亲朋好友相聚,并积极承担对他人的责任。特别是在圣诞节时期,美国人会比平时任何时候更迫切地去爱别人。他们热情大方,为慈善机构慷慨解囊,对不幸的人体贴关怀,对亲朋以各种方式表示关照。人们自制圣诞礼品慷慨地施舍穷人。给卧床不起的残疾人、病人以及无家可归的人馈赠礼品,以此与贪得无厌的商业性的一面抗争。

  圣诞节儿乎可被视为是一种颠倒了的礼仪,那就是说社会中的许多事情均反其道而行之。这种颠倒的习俗把人类中背道而驰的因素汇拢在一起使社会达到平衡。它也能通过控制美国文化中普遍出现的问题,缓解伴随美国文化的紧张状态。否则,这种紧张状态会使美国文化从内部崩溃。下面列举几例:
  美国社会盛行节食,人人希望减肥。但在圣诞节,人们却可畅开肚子大吃大喝,一年中只有这时人们才把节食置之度外,任意吃喝。圣诞节一过,人们继续节食。圣诞节给节食的人们以喘息的机会。
  美国社会是建立在自我、个人利益为中心的基础上的。而圣诞节期间,人们都要为集体着想,为他人、为不走运的人们着想。人们变得善良、仁慈,变得和蔼可亲。这样,可以促使社会前进,免遭分裂。
  美国社会教育子女长大后离家独立生活。圣诞节,他们则可与家人团聚,从而使家庭更加和睦团结,同时也减轻了以个人为基础的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孤独离群状况。
  美国社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实利主义、消费、奢望的基础上的,圣诞节提醒了美国人,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同胞弟兄。美国人给慈善机构、给朋友们、给家庭以慷慨资助,以抵消金钱至上思想所带来的影响。圣诞节一过,人们仍按原来的方式生活,不再感到痛苦与内疚。否则,以“个人”为基础的美国社会很可能会破裂。
  在美国社会,人们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冷漠,常常缺乏人情味。圣诞节给人们提供了休假时间,使人们在繁忙的工作后得以消遣。办公室联欢活动是美国文化中极为普遍的现象,而在圣诞节却与平时截然相反。每年中只有这时候,冷漠被打破了,人们聚在一起吃喝,高贵者与低贱者平等相处,调情卖俏也会发生,在吃吃喝喝中,雇员可以给老板提意见,不会担心老板会报复,圣诞节一过,一切照常,社会照旧。
  耶稣基督意味着“天下太平”和“博爱”,而美国的圣诞老人却意味着“大肆挥霍”,“接受礼品”和“资本主义”。
  美国人既有以自我为中心的一面,也有以他人为中心的一面。正如阴与阳的观念一样,好与坏是美国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所有其它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圣诞老人和耶稣基督代表美国社会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他们力图使双方和平相处,从而使美国社会平安、稳定,不致于分裂,也不致于让个人与集体、自私与无私、物质与精神这些互相对立,背道而驰的因素产生的紧张状态使社会从内部崩波。
  中国圣诞节
  从中外的情况来看,称得上圣人的都与宗教或者准宗教有关,西方的耶稣,东方的穆罕默德、释迦牟尼都是宗教创始人,而中国的孔子也是宗教——儒教的鼻祖。有圣人就有圣诞,西方世界有基督耶稣的圣诞,中国也有至圣先师孔子的圣诞。
  相传中国的圣人孔子生在八月二十七日,所以传统上称农历八月二十七为圣诞节。“八月二十七,先师孔子圣诞。城乡塾斋各设位私祭,福胙始散,”
  孔子其人,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大名人。然而,孔子生前却并不怎样顺利。他生在了“礼崩乐毁”、“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他的思想并未能大行其时,相反倒有困厄陈、蔡的事迹。孔子死后,其思想渐渐被播撒并发芽、扎根,到汉武帝时,来了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及其思想第一次被官方所充分认可。其后,虽说也不乏一波三折,但孔子的地位却基本上是稳固的;进而由人而神、由俗而圣,被戴上了“大成至圣先师”的尊号,成了中国的头号圣人。
  孔子成为至圣先师以后,受到朝野士庶普遍的崇拜和礼奉。在全国各地都有享祀孔子的文庙,不时以香火供奉这位“文圣人”(武圣人是关羽)。由于孔子首创私学,收徒课业,所以更受学校师生和文人士子们的尊奉。旧时的学校视孔子为教育业的祖师,把文庙都建到学校里来了。乡学建文庙,私塾则设孔子牌位,上书“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有的两旁还写有对联,如“三千徒众子;七十二贤人”。简陋乡学的文庙、私塾的孔子神位一般是不塑孔圣金身的,或者挂神像,或者只立牌位。都市或城镇的文庙情形则有些不同,建筑以及相应的设施、礼仪等都要完整、气派得多,这些文庙也叫孔庙。孔庙之最,当然首推孔子家乡山东曲阜的孔庙。其建筑之宏伟精致、设施之完备美善、礼仪之儒雅严谨,绝不比其他任何一位神明逊色。
  旧时中国对孔子的祭祀,主要由乡学、官校以及文人士子进行。就学校而言,除了学生初入学的祭祀外,岁时之祭扫也颇多。当然岁时之祭中最隆盛的,还要数圣诞节的祭奉。
  八月二十七日圣诞节的祭孔,几乎是举国进行的。小到家学私塾。中到乡村痒校,大到孔府及国家的祀典,官长师生、士入学子,无不于是日对孔圣顶礼膜拜。乡学私塾祭祀或在文庙,或在学堂,比较简单。《帝京岁时纪胜》记北京此俗云:“八月廿七日为至圣先师诞辰,禁止屠宰,祭文庙。各书室设供,师生瞻拜。”《晋祠志·祭赛,祀至圣》记太原一带乡学祭孔云:“(八月)二十七日为至圣先师孔子圣诞。士大夫陈设脯醴致祭于文昌宫。其各馆师弟均于是日祀之。”孔府祭孔以及国家祭孔,比之于乡学、私塾自然要隆重盛大得多。民国以来,虽然曾经有“砸烂孔家店”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但祭孔之举仍未消停。新中国建立后,大陆不再祭孔。现在,海内外所有被儒家文化渗透的地方,几乎都有民间的祭孔活动。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2016圣诞节手抄报简单大全

2.2016关于圣诞节的手抄报图片

3.2016圣诞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大全

4.2016圣诞节英文手抄报大全

5.2016圣诞节英语手抄报

6.2016圣诞节的手抄报

7.2016圣诞节手抄报图片大全

8.2016圣诞节手抄报版面

9.2016圣诞节英语手抄报图片

10.2016圣诞节手抄报图片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30323/

推荐访问:大成至圣先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