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茶馆评课]扬州茶馆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5-09 09:30:05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扬州茶馆篇1:朱自清完整的散文

  导语:善,是指作品表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是进步的,作者是非爱憎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朱自清完整的散文,欢迎阅读参考。
  朱自清完整的散文
  扬州的夏日
  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的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他的憎恶也许掩住了他的爱好;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你说他想什么?女人;不错,这似乎也有名,但怕不是现在的女人吧?--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虽然与女人仍然不无关系的。
  北方和南方一个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诚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决了堤防,但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虽然有点儿水,但太平衍了,一览而尽,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
  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
  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可以挟妓或打牌。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愿意自己撑船,也非小划子不行。小划子虽然便宜,却也有些分别。譬如说,你们也可想到的,女人撑船总要贵些;姑娘撑的自然更要贵

扬州茶馆篇2:扬州瘦西湖导游词介绍

扬州茶馆_扬州瘦西湖导游词介绍


  寄语是寄托希望的话语,代表着一种对于未来的盼望和憧憬。寄语表达着美好的愿望和祝福。下面是yuwenmi小编整理的作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扬州瘦西湖导游词【篇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江苏扬州5A级风景区——瘦西湖,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唯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占得一个恰如其分的“瘦”字。接下来,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位于瘦西湖小金山脚下,一处飘逸着翰墨气韵的园中园。它是由琴棋书画四间房子组成的院落。那么,它是如何用一组建筑来体现出文人喜欢的琴棋书画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座安静古朴的院落看看吧~
  走进小院第一个看见的就是门墙上写着“琴室”二字的屋子,它坐北朝南,临水而建,屋前水岸小路弯弯,杨柳依依,若静坐琴室,临水弹琴,便可感受到寄情音乐,超凡脱俗,天人合一的境界。
  过了琴室,抬头便有“静观”二字,为什么要静呢?原来这里到了木樨书屋,是文人读书的地方,一个“静”字便道出了书房特有的神韵。
  书房门外沿墙栽种了一片丹桂,每当金秋时节,浓香四溢。闻桂花香,读万卷书,立蟾宫折桂、金榜题名之志气。
  书屋周围虽狭小。但方寸之地也能包含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调。大家请看,进门处是我们所看到最为开阔的空间,而越向东行地域越狭窄,它先放再收,看不到尽头,让人忍不住探个究竟,这便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了。园中花墙的设计也是匠心独运,它随势弯环,处理成折叠状,象屏风一样渐渐拉开,隔开了园外的喧嚣,过滤了红尘的浮躁,显得更为静谧。令人忍不住感叹“人闲桂花落,鸟鸣园更幽”。
  沿着花墙延伸的方向我们便来到了棋室,室外寒梅一株,老干虬枝。室内有两方用金砖做的棋盘,上面刻有乾隆年间江南苏州府造。这是棋室整修的时候,在墙壁上发现的。据说,当年建造时,砖石不够,聪明的工匠便把这些棋盘镶嵌在墙内。用棋盘来砌棋室,这可真是名符“棋室”啊。 大家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点一炉妙香,沏一壶清茶,两人对奕,纵横捭阖,宾朋围观,运筹帷幄,也是文人的一种养成~……
  棋室以东便是小院中最为独特的画室——月观。月观虽为画室,却没有悬挂一幅名画,仅有月观二字。原来它将琴室、棋室、书屋明提,而将画室暗点,请看此处,月观坐西朝东,临水而建,每当皓月东升,打开临湖的门,推开四面的窗,天上水中,素月交辉,月光泄地,彩云追月,天空中重叠的云彩倒映在水面,仿佛漫天的山峦尽收眼底,这真是国画天然,天然国画。正如堂前郑板桥所题写的这副楹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他用了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十个字,构成了一副千古绝对:瘦西湖水虽然有限,但月色溶溶,就显得无际无涯;小金山虽微不足道,但云起山涌,便与天相连绵。这样一来,将小景放大,实景虚化,将有限的园林化为无限的诗境。
  这便是,月观好,水色月无边,琴棋书画养心志,梅花木樨香满天,何必做神仙!
  扬州瘦西湖导游词【篇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光临古城扬州,游览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我是瘦西湖风景区的导游××,十分荣幸担任各位此次游程的讲解。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景区内最为精华的黄金水道又称作“乾隆水上游览线”,登舟的位置是御码头,是当年乾隆皇帝游览瘦西湖上下龙舟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循着当年乾隆皇帝的足迹来感受水上扬州的风采。
  提起扬州,各位自然会联想到“碧水涟漪,绿杨绕郭”,这里有着“山水环绕,仪态万方”的湖上胜境。世界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这样说过:“泛舟湖上,为居民游览之良方”。唐代诗人姚合形容:“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荡舟游览自然就成了扬州的一大特色。而如今,人们更是流传着“扬州景色秀,妙在水上游,不作水上游,不算到扬州”的说法。扬州的乾隆水上游览线共十里波光,二十四景,集中了十余家园亭,她就象一条曲折逶迤的绿色飘带,将珍珠般闪光的景点串联起来,展现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大家可沿着当年乾隆皇帝的游踪去欣赏美丽的园林风光,聆听关于他的趣闻轶事。
  扬州园林始于汉唐,成于元明,盛于清代。特别是清乾隆年间,随着商业、手工业,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达,扬州的经济极为繁荣,加之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促使扬州的繁华达到了鼎盛。扬州的地方官发现,圣上之乐在于山水之间,于是大肆献媚,不惜挥洒万金,集天下名师巧匠,大兴土木,依水而建,临湖而筑,沿瘦西湖两岸建起了一座座美丽别致的园林,据记载当年两岸数的上规模的园林有上百座。这些园林,因地制宜,构思巧妙,互相衬托,彼此借景,既有着南方的秀美,又兼具了北方的雄伟,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湖上园林风光。
  蜀岗——瘦西湖风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分为五个景区,瘦西湖景区是其核心景区,面积约3000多亩,“乾隆水上游览线”就在瘦西湖景区内,起点便是我们登舟的御码头。离码头不远,殿宇巍峨,规模宏大,是扬州著名古刹——天宁寺,它始建于东晋义熙年间(公元385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相传原为东晋太傅谢安别墅,后舍宅为寺,名“谢司空寺”,为扬州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以后历代均为名刹,北宋政和年间,宋徽宗赐名天宁禅寺。到了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先后驾临,使得这座庙宇声名显赫,被列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康熙皇帝“敕赐天宁禅寺”的石碑至今镶嵌在山门正门上方,异然醒目。康熙还作七言诗《天宁寺》:“小艇沿流画桨轻,鹿园钟磐有余清。门前一带邗沟水,脉脉常含万古情。”可见康熙对天宁寺的好感。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也受命于康熙皇帝在此刊刻《全唐诗》和《佩文韵府》,因此,天宁寺与曹雪芹的家事有紧密联系,成为国内外红学家所瞩目的重要遗迹。门前至今尚存的御码头,当年是曹寅出资所建(御码头石碑则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青石所砌的御码头,历经二百多年风雨,仍完好无损,坚固如初,令人想象当年南巡盛景。...
  船前行,进入我们眼帘的是清代扬州八大名园之一的冶春园。冶春园是游人在春暖花开之际踏青赏景的好去处。东岸原为扬州著名的造园家余继之的私家园林,而南岸曾是小苎萝村,王振世《扬州揽胜录》云:“清乾隆年间,其地生长美人,姿容绝世,时人比之西施。故称其地为小苎萝村。”大散文家朱自清在《扬州的夏日》里对这一带风光作了这样的描述:“北门一带,叫作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说着……”。冶春园最具特色的要数水榭了,水榭在北岸河水转弯处的地方,分为两组,东榭为草庐水绘阁,取自明末如皋名士冒辟疆“水绘园”之称;西榭为香影廊,取意清代诗人王渔洋“衣香人影太匆匆”中的“香影”二字,两榭之间有曲廊相连接,可谓是“以水取胜,动中取静,静而不寂之地”了。扬州人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习俗,冶春是历史上著名的茶馆,过去有诗云:“茶味清芬酒味浓,冶春小憩豁心胸。何如香影廊中坐,只过残秋又到冬。”今天的冶春园依然是一座茶馆,游人至此品香茗,尝细点,或凭窗远眺,或与知己好友举棋对弈,实在是心旷神怡、悠闲自醉的享受。
  游船经过问月桥,就来到了绿扬村。绿扬村旧名“绿杨城郭”,过去沿堤花木极多,树梢上有长竿高悬白旗,上面写着“绿杨村”三个红色大字,故有“白旗红字绿杨村”之说。扬州古时便有“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说法,历史上这里的居民也多以种花为业,家家编竹为篱,种植四时盆景花木,养殖各种花鸟鱼虫。如今这里成了闻名的花鸟鱼虫市场,扬州本地人也喜欢闲时来此,购买各种花卉、金鱼、宠物等等。
  现在我们的船已到了扬州市盆景园,盆景园以扑朔迷离的古曲园林、雄秀兼备的扬州盆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之特色成为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特色的盆景专类园。盆景园是在古陨园、洪园基础上而建,由“卷石洞天”、“西园曲水”二部分组成。“卷(quan)石洞天”景点,是清二十四景之一,也是“乾隆水上游览线”第一个可登岸的景点。门厅上悬挂着书法家舒同手书的“卷(quan)石洞天”四字,此处“卷(juan)”为通假字,通“拳头”的“拳”,即石小如拳,“洞天”是指神仙居住之地。“卷(quan)石洞天”也就是指用拳头大小的石头堆成神仙居住的洞府,由此可见扬州叠石艺术非同一般了。“扬州以园亭胜”,而园亭又以“叠石”胜,“卷石洞天”早在清代就被誉为“郊外假山,是为第一”。设计者十分注重湖石假山形态的浑圆,勾勒出连绵的云态。整座假山上实下虚,上明下暗,上散下整,力求凸现卷云飘逸轻盈与浑厚深远的层次。若穿行其中,可领略到洞中有洞,洞中有天,水中有洞,水中有天的洞天福地胜景。右首群玉山房,木制旱舫、山水盆景、竹筒滴水,别有情趣;左端薜萝水阁、观瀑听松,如入仙境。
  前面的这座岛形似琵琶,俗称琵琶岛。岛上有一座夕阳红半楼,每到傍晚时分,夕阳落山,西山红日半沉,余晕如金,极为迷人。
  过了琵琶岛,接着就来到“西园曲水”景点了。“曲水”是取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行曲水以流殇”之意,这是古代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文人将酒杯放入水中,让其顺流而淌,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必须喝酒赋诗。在园林中赏景、饮酒、赋诗备受文人钟爱。因该园在“卷石洞天”景点以西,所以称为“西园曲水”。在这个景区的湖水转弯处,沿水路有明清两代的建筑妙远堂、薜萝水榭、濯清堂、浣香榭。
  长廊也是西园曲水的一大特色,水曲曲折折,廊随势造型,起伏跌宕,长廊周围遍布着盆景,这些大小盆景,相互衬托,相互增色,一步一景,景随人移,像一幅幅立体的画,似一首首无声的诗。盆景是浓缩的自然,陈毅元帅就曾评价盆景是“高等艺术,美化自然”。扬派盆景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以“层次分明,严整平稳”、工笔细描装饰美的地方特色,被列为中国树木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即扬派、苏派、川派、海派、岭南派)。扬派盆景主要包括树木盆景、水石盆景、水旱盆景三大类。树木盆景的古韵、水石盆景的清秀、水旱盆景的诗情画意,都集于一园,荟于一处,叫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在此当中最具特色的还是树木盆景,它主要取材于松、柏、榆、杨,讲究剪扎兼备,以扎为主,以剪为辅,突出片片如云、一寸三弯、枝无寸直的特色。扬派盆景的制作讲究借鉴国画和古诗的意境,做到盆中有景,景中有情,情中有诗,诗中有画。现在此处被辟为扬派盆景博物馆,它与上海的龙华植物园、四川的杜甫草堂、苏州的万景山庄齐名。
  船过了“西园曲水”,我们看到的这座三孔拱桥便是著名的大虹桥。它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因围以红栏,故名“红桥”,清乾隆元年改建为石桥,取“彩虹卧波”之意,改红色的“红”为彩虹的“虹”。它是清二十四景之一的“虹桥揽胜”,亦名“虹桥修禊”。修禊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最初在每年阴历三月上旬到水边,用香熏草沐浴,以消除不祥。后来时间固定在三月初三,此时正值春暖花开,游人可游春赏景。刚开始,人们常仿效王羲之修禊兰亭,后来逐渐成为文酒之会。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足迹和诗文,最盛时多达七千余人,编得诗文三百余卷,著名的有曹寅、孔尚任、郑板桥等。在众多的名篇佳作中,尤以康熙年间著名诗人王渔洋任扬州司理时,留下的一首《虹桥》最为出名:“虹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诗中描写的就是大虹桥,如今大虹桥已成为瘦西湖的咽喉。
  中国的古典园林以含蓄为美,讲究意境,往往要先抑后扬,渐入佳境,之前所看到的只是这美丽篇章的序幕,戏曲的发展也渐入高潮。船过大虹桥,远处湖山如带,汀屿巧布,桃红柳绿,画舫笙歌,更可见小金山的风亭,隐隐约约,似在招引游人步入胜境。《扬州梦香词》说得好:“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处处系兰桡”。

扬州茶馆篇3:汪曾祺谈吃散文三篇

扬州茶馆_汪曾祺谈吃散文三篇


  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苏高邮人,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新中国成立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后在北京做编辑工作;写过剧本,参与过《沙家浜》的修改和定稿;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以下是汪曾祺谈吃的散文三篇,欢迎广大朋友们阅读!
  豆腐
  豆腐点得比较老的,为北豆腐。听说张家口地区有一个堡里的豆腐能用秤钩钩起来,扛着秤杆走几十里路。这是豆腐么?点得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为豆腐脑。比豆腐脑稍老一点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脑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
  豆腐压紧成型,是豆腐干。
  卷在白布层中压成大张的薄片,是豆腐片。东北叫干豆腐。压得紧而且更薄的,南方叫百页或千张。
  豆浆锅的表面凝结的一层薄皮撩起晾干,叫豆腐皮,或叫油皮。我的家乡则简单地叫做皮子。
  豆腐最简便的吃法是拌。买回来就能拌。或入开水锅略烫,去豆腥气。不可久烫,久烫则豆腐收缩发硬。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香椿头只卖得数日,过此则叶绿梗硬,香气大减。其次是小葱拌豆腐。北京有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可见这是北京人家家都吃的小菜。拌豆腐特宜小葱,小葱嫩,香。葱粗如指,以拌豆腐,滋味即减。我和林斤澜在武夷山,住一招待所。斤澜爱吃拌豆腐,招待所每餐皆上拌豆腐一大盘,但与豆腐同拌的是青蒜。青蒜炒回锅肉甚佳,以拌豆腐,配搭不当。北京人有用韭菜花、青椒糊拌豆腐的,这是侉吃法,南方人不敢领教。而南方人吃的松花蛋拌豆腐,北方人也觉得岂有此理。这是一道上海菜,我第一次吃到却是在香港的一家上海饭馆里,是吃阳澄湖大闸蟹之前的一道凉菜。北豆腐、松花蛋切成小骰子块,同拌,无姜汁蒜泥,只少放一点盐而已。好吃么?用上海话说:蛮崭格!用北方话说:旱香瓜——另一个味儿。咸鸭蛋拌豆腐也是南方菜,但必须用敝乡所产“高邮咸蛋”。高邮咸蛋蛋黄色如朱砂,多油,和豆腐拌在一起,红白相间,只是颜色即可使人胃口大开。别处的咸鸭蛋,尤其是北方的,蛋黄色浅,又无油,却不中吃。
  烧豆腐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用油煎过再加料烧的;不过油煎的。
  北豆腐切成厚二分的长方块,热锅温油两面煎。油不必多,因豆腐不吃油。最好用平底锅煎。不要煎得太老,稍结薄壳,表面发皱,即可铲出,是名“虎皮”。用已备好的肥瘦各半熟猪肉,切大片,下锅略煸,加葱、姜、蒜、酱油、绵白糖,兑入原猪肉汤,将豆腐推入,加盖猛火煮二三开,即放小火咕嘟。约十五分钟,收汤,即可装盘。这就是“虎皮豆腐”。如加冬菇、虾米、辣椒及豆豉即是“家乡豆腐”。或加菌油,即是湖南有名的“菌油豆腐”——菌油豆腐也有不用油煎的。
  “文思和尚豆腐”是清代扬州有名的素菜,好几本菜谱著录,但我在扬州一带的寺庙和素菜馆的菜单上都没有见到过。不知道文思和尚豆腐是过油煎了的,还是不过油煎的。我无端地觉得是油煎了的,而且无端地觉得是用黄豆芽吊汤,加了上好的口蘑或香、竹笋,用极好秋油,文火熬成。什么时候材料凑手,我将根据想象,试做一次文思和尚豆腐。我的文思和尚豆腐将是素菜荤做,放猪油,放虾籽。
  虎皮豆腐切大片,不过油煎的烧豆腐则宜切块,六七分见方。北方小饭铺里肉末烧豆腐,是常备菜。肉末烧豆腐亦称家常豆腐。烧豆腐里的翘楚,是麻婆豆腐。相传有陈婆婆,脸上有几粒麻子,在乡场上摆一个饭摊,挑油的脚夫路过,常到她的饭摊上吃饭,陈婆婆把油桶底下剩的油刮下来,给他们烧豆腐。后来大人先生也特意来吃她烧的豆腐。于是麻婆豆腐名闻遐迩。陈麻婆是个值得纪念的人物,中国烹饪史上应为她大书一笔,因为麻婆豆腐确实很好吃。做麻婆豆腐的要领是:一要油多。二要用牛肉末。我曾做过多次麻婆豆腐,都不是那个味儿,后来才知道我用的是瘦猪肉末。牛肉末不能用猪肉末代替。三是要用郫县豆瓣。豆瓣须剁碎。四是要用文火,俟汤汁渐渐收入豆腐,才起锅。五是起锅时要撒一层川花椒末。一定得用川花椒,即名为“大红袍”者。用山西、河北花椒,味道即差。六是盛出就吃。如果正在喝酒说话,应该把说话的嘴腾出来。麻婆豆腐必须是:麻、辣、烫。
  昆明最便宜的小饭铺里有小炒豆腐。猪肉末,肥瘦,豆腐捏碎,同炒,加酱油,起锅时下葱花。这道菜便宜,实惠,好吃。不加酱油而用盐,与番茄同炒,即为番茄炒豆腐。番茄须烫过,撕去皮,炒至成酱,番茄汁渗入豆腐,乃佳。
  砂锅豆腐须有好汤,骨头汤或肉汤,小火炖,至豆腐起蜂窝,方好。砂锅鱼头豆腐,用花鲢(即胖头鱼)头,劈为两半,下冬菇、扁尖(腌青笋)、海米,汤清而味厚,非海参鱼翅可及。
  “汪豆腐”好像是我的家乡菜。豆腐切成指甲盖大的小薄片,推入虾子酱油汤中,滚几开,勾薄芡,盛大碗中,浇一勺熟猪油,即得。叫做“汪豆腐”,大概因为上面泛着一层油。用勺舀了吃。吃时要小心,不能性急,因为很烫。滚开的豆腐,上面又是滚开的油,吃急了会烫坏舌头。我的家乡人喜欢吃烫的东西,语云:“一烫抵三鲜。”乡下人家来了客,大都做一个汪豆腐应急。周巷汪豆腐很有名。我没有到过周巷,周巷汪豆腐好,我想无非是虾子多,油多。近年高邮新出一道名菜:雪花豆腐,用盐,不用酱油。我想给家乡的厨师出个主意:加入蟹白(雄蟹白的油即蟹的精子),这样雪花豆腐就更名贵了。
  不知道为什么,北京的老豆腐现在见不着了,过去卖老豆腐的摊子是很多的。老豆腐其实并不老,老,也许是和豆腐脑相对而言。老豆腐的佐料很简单:芝麻酱、腌韭菜末。爱吃辣的浇一勺青椒糊。坐在街边摊头的矮脚长凳上,要一碗老豆腐,就半斤旋烙的大饼,夹一个薄脆,是一顿好饭。
  四川的豆花是很妙的东西,我和几个作家到四川旅游,在乐山吃饭。几位作家都去了大馆子,我和林斤澜钻进一家只有穿草鞋的乡下人光顾的小店,一人要了一碗豆花。豆花只是一碗白汤,啥都没有。豆花用筷子夹出来,蘸“味碟”里的作料吃。味碟里主要是豆瓣。我和斤澜各吃了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很美。豆花汤里或加切碎的青菜,则为“菜豆花”。北京的豆花庄的豆花乃以鸡汤煨成,过于讲究,不如乡坝头的豆花存其本味。
  北京的豆腐脑过去浇羊肉口蘑渣熬成的卤。羊肉是好羊肉,口蘑渣是碎黑片蘑,还要加一勺蒜泥水。现在的卤,羊肉极少,不放口蘑,只是一锅稠糊糊的酱油黏汁而已。即便是过去浇卤的豆腐脑,我觉得也不如我们家乡的豆腐脑。我们那里的豆腐脑温在紫铜扁钵的锅里,用紫铜平勺盛在碗里,加秋油、滴醋、一点点麻油,小虾米、榨菜末、芹菜(药芹即水芹菜)末。清清爽爽,而多滋味。
  中国豆腐的做法多矣,不胜记载。四川作家高缨请我们在乐山的山上吃过一次豆腐宴,豆腐十好几样,风味各别,不相雷同。特别是豆腐的质量极好。掌勺的老师傅从磨豆腐到烹制,都是亲自为之,绝不假手旁人。这一顿豆腐宴可称寰中一绝!
  豆腐干南北皆有。北京的豆腐干比较有特点的是熏干。熏干切长片拌芹菜,很好。熏干的烟熏味和芹菜的芹菜香相得益彰。花干、苏州干是从南边传过来的,北京原先没有。北京的苏州干只是用味精取鲜,苏州的小豆腐干是用酱油、糖、冬菇汤煮出后晾得半干的,味长而耐嚼。从苏州上车,买两包小豆腐干,可以一直嚼到郑州。香干亦称茶干。我在小说《茶干》中有较细的描述:
  ……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香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蒲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色的,掰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干”。
  茶干原出界首镇,故称“界首茶干”。据说乾隆南巡,过界首,曾经品尝过。
  干丝是淮扬名菜。大方豆腐干,快刀横披为片,刀工好的师傅一块豆腐干能片十六片;再立刀切为细丝。这种豆腐干是特制的,极坚致,切丝不断,又绵软,易吸汤汁。旧本只有拌干丝。干丝入开水略煮,捞出后装高足浅碗,浇麻油酱醋。青蒜切寸段,略焯,五香花生米搓去皮,同拌,尤妙。煮干丝的兴起也就是五六十年的事。干丝母鸡汤煮,加开阳(大虾米),火腿丝。我很留恋拌干丝,因为味道清爽,现在只能吃到煮干丝了。干丝本不是“菜”,只是吃包子烧麦的茶馆里,在上点心之前喝茶时的闲食。现在则是全国各地淮扬菜系的饭馆里都预备了。我在北京常做煮干丝,成了我们家的保留节目。北京很少遇到大白豆腐干,只能用豆腐片或百页切丝代替。口感稍差,味道却不逊色,因为我的煮干丝里下了干贝。煮干丝没有什么诀窍,什么鲜东西都可往里搁。干丝上桌前要放细切的姜丝,要嫩姜。
  臭豆腐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我在上海、武汉都吃过。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毛泽东年轻时常去吃。后来回长沙,又特意去吃了一次,说了一句话:“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这就成了“最高指示”,写在照壁上。火宫殿的臭豆腐遂成全国第一。油炸臭豆腐干,宜放辣椒酱、青蒜。南京夫子庙的臭豆腐干是小方块,用竹签像冰糖葫芦似的串起来卖,一串八块。昆明的臭豆腐不用油炸,在炭火盆上搁一个铁篦子,臭豆腐干放在上面烤焦,别有风味。
  在安徽屯溪吃过霉豆腐,长条豆腐,长了二寸长的白色的绒毛,在平底锅中煎熟,蘸酱油辣椒青蒜吃。凡到屯溪者,都要去尝尝。
  豆腐乳各地都有。我在江西进贤参加土改,那里的农民家家都做腐乳。进贤原来很穷,没有什么菜吃,顿顿都用豆腐乳下饭。做豆腐乳,放大量辣椒面,还放柚子皮,味道非常强烈,广西桂林、四川忠县、云南路南所出豆腐乳都很有名,各有特点。腐乳肉是苏州松鹤楼的名菜,肉味浓醇,入口即化。广东点心很多都放豆腐乳,叫做“南乳××饼”。
  南方人爱吃百页。百页结烧肉是宁波、上海人家常吃的菜。上海老城隍庙的小吃店里卖百页结:百页包一点肉馅,打成结,煮在汤里,要吃,随时盛一碗。一碗也就是四五只百页结。北方的百页缺韧性,打不成结,一打结就断。百页可入臭卤中腌臭,谓之“臭千张”。
  杭州知味观有一道名菜:炸响铃。豆腐皮(如过干,要少润一点水),瘦肉剁成细馅,加葱花细姜末,入盐,把肉馅包在豆腐皮内,成一卷,用刀剁成寸许长的小段,下油锅炸得馅熟皮酥,即可捞出。油温不可太高,太高豆皮易煳。这菜嚼起来发脆响,形略似铃,故名响铃。做法其实并不复杂。肉剁极碎,成泥状(最好用刀背剁),平摊在豆腐皮上,折叠起来,如小钱包大,入油炸,亦佳。不入油炸,而以酱油冬菇汤煮,豆皮层中有汁,甚美。北京东安市场拐角处解放前有一家肉店宝华春,兼卖南味熟肉,卖一种酒菜:豆腐皮切细条,在酱肉汤中煮透,捞出,晾至微干,很好吃,不贵。现在宝华春已经没有了。豆腐皮可做汤。炖酥腰(猪腰炖汤)里放一点豆腐皮,则汤色雪白。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3025/

推荐访问:扬州茶馆评课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