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传奇秦始皇墓之谜]秦始皇墓之谜

来源:童话寓言 时间:2018-06-29 10:00:01 阅读:

【www.bbjkw.net--童话寓言】

篇一:[秦始皇墓之谜]汉代历史故事

  汉代出现了许多的英雄人物。那么,在汉代,发生什么故事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汉代历史故事,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汉代历史故事篇一:汉高祖白登突围
  自从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打败匈奴以后,北方平静了十几年。到秦灭亡之后,中原发生了 楚汉相争,匈奴就趁机一步一步向南打过来。
  汉高祖的时候,匈奴的冒顿单于(音mòAdúchánAyú,冒顿是人名,单于是匈奴 王)带领了四十万人马包围了韩王信(原韩国贵族,和韩信是两个人)的封地马邑(今山西 朔县)。韩王信抵挡不了,向冒顿求和。汉高祖得到这个消息,派使者责备韩王信。韩王信 害怕汉高祖办他的罪,向匈奴投降了。
  冒顿占领了马邑,又继续向南进攻,围住晋阳。汉高祖亲自赶到晋阳,和匈奴对敌。
  公元前200年冬天,天空下着大雪,气候特别冷,中原的兵士没碰到过这样冷的天 气,冻坏了不少人,有的人竟冻得掉下了手指。但是,汉朝的军和匈奴兵一接触,匈奴兵 就败走。一连打赢了几阵。后来,听说冒顿单于逃到代谷(今山西代县西北)。
  汉高祖进了晋阳,派出兵士去侦察,回来的人都说冒顿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残兵,连他 们的马都是挺瘦的。如果趁势打过去,准能打胜仗。
  汉高祖还怕这些兵士的侦察不可靠,又派刘敬到匈奴营地去刺探。
  刘敬回来说:“我们看到的匈奴人马的确都是些老弱残兵,但我认为冒顿一定是把精兵 埋伏起来,陛下千万不能上这个当。”
  汉高祖大怒,说:“你胆敢胡说八道,想阻拦我进军。”说着,就把刘敬关押起来。
  汉高祖率领一队人马刚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突然四下里涌出无数匈奴兵来, 个个人强马壮,原来的老弱残兵全不见了。汉高祖拚命杀出一条血路,退到平城东面的白登出。
  冒顿单于派出四十万精兵,把汉高祖围困在白登山。周围的汉军没法救援,汉高祖的一 部分人马在白登,整整被围了七天,没法脱身。
  高祖身边的谋士陈平打发了一个使者带着黄金、珠宝去见冒顿的阏氏(音yānAzh ī,就是匈奴的王后),请她在单于面前说些好话。阏氏一见这么多的礼物,心里挺高兴。
  当天晚上,阏氏对冒顿说:“我们占领了汉朝地方,没法长期住下来,再说,汉朝皇帝 也有人会来救他。咱们不如早点撤兵回去吧!”
  冒顿听了阏氏的话,第二天一清早,就下令将包围网撤开一角,放汉兵出去。
  第二天清早,天正下着浓雾,汉高祖悄悄地撤离了白登。陈平还不放心,叫弓箭手朝着 左右两旁拉满了弓,保护汉高祖下山。
  汉高祖提心吊胆走出了匈奴的包围圈,快马加鞭,一口气逃到广武。他定了定神,首先 把刘敬放出来,说:“我没听你的话,弄得在白登被匈奴围了起来,差点儿不能和你见面 了。”
  汉高祖逃出了虎口,自己知道没有力量再去征服匈奴,只好回到长安。以后,匈奴一直 侵犯北方,叫汉高祖大伤脑筋。他问刘敬该怎么办?刘敬说:“最好采用‘和亲’的办法, 大家讲和,结为亲戚,彼此可以和和平平地过日子。”
  汉高祖同意刘敬的意见,派刘敬到匈奴去说亲,冒顿同意了。汉高祖挑了一个宫女所生 的女儿,称作大公主,送到匈奴去,冒顿就把她立为阏氏。
  打那时候起,汉朝开始采取“和亲”的政策,跟匈奴的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
  汉代历史故事篇二:史上最“小气”的皇帝
  汉文帝刘恒,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之第四子。公元前197年,在萧何等33位朝臣的举荐下,七岁的刘恒被封为代王。刘恒的母亲薄氏,终刘邦之世,一直处在“诸姬”当中,从没有升到“夫人”的行列,故此其母子才能躲过吕后的迫害,平安地活下来。公元前188年,只有22岁的汉惠帝英年早逝,吕后分立刘恭、刘弘为帝(史称西汉前、后少帝,因处在吕后专权时期,且被认为非盈帝后代,故未被正史承认)。公元前180年(吕后8年),吕后死,宫廷发生变乱,齐王兄弟兴兵伐吕,太尉周勃、丞相陈平见势亦响应,夷灭吕氏一族,史称“荡涤诸吕”。功臣派畏齐王势壮,贪代王势孤,拥立之。公元前180年,刘恒登基为帝,是为西汉史上第三位皇帝(若算上上述提到的前后少帝,则是第五位)汉文帝;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在位23年,享年46岁,葬于霸陵(在今陕西长安区东),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他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北宋文学家吴垧《五总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屦”。由于草鞋材料以草与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借”。在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已经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就是说他穿着草鞋上殿办公,做了节俭的表率。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也叫是“绨衣”,绨在当时就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就是这样的龙袍,也一穿多年,旧了,也让皇后给他补一补,再穿。
  汉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说,后宫也是朴素服饰。当时,贵夫人们长衣拖地是很时髦的,而他为了节约布料,即使给自己最宠幸的夫人,也不准衣服长得下摆拖到地上。宫里的帐幕、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
  古代皇帝住的宫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好欣赏山水风光。汉文帝本来也想造一个露台,他找到了工匠,让他们算算该花多少钱。工匠们说:“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够了。”汉文帝听了,吃了一惊,忙问:“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工匠们粗粗地算了一下,说:“十户。”汉文帝听了,又摇头又摆手,说:“快不要造露台了,现在朝廷的钱很少,还是把这些钱省下吧。”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宫室就是宫殿建筑,苑囿就是皇家园林以及供皇室打猎游玩的场所,狗马即供皇帝娱乐使用的动物、设施等,服御即为皇帝服务的服饰车辆仪仗等。这些都是皇帝们讲排场、显威严、享乐游玩必不可少的,皇帝们大都十分重视。然而文帝当皇帝二十三年,居然没有盖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车辆仪仗,甚至连狗马都没有增添。
  汉文帝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本皇帝决不当收藏家。他还能关心百姓的疾苦,刚当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再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棉,给他们做衣服。春耕时,汉文帝亲自带着大臣们下地耕种,皇后也率宫女采桑、养蚕。
  在他死前,最后安排了一次节俭的活动—他的丧事。他在遗诏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为自己从简办丧事,对待自己的归宿“霸陵”,明确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原来的样子因地制宜,建一座简陋的坟地,不要因为给自己建墓而大兴土木,改变了山川原来的模样。”
  汉文帝还主张死后把夫人以下的宫女遣送回家,让她们改嫁。
  汉文帝在位期间,轻徭薄赋,甚至12年免收全国田赋。他还亲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恢复与发展。政治上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政权,对外妥善处理同南越和匈奴的关系,对南越王赵佗实行安抚政策,对匈奴在实行和亲政策的同时,加强了边防的力量。匈奴曾三次侵犯汉境,汉文帝均及时派兵还击击退强敌。汉文帝废除严邢苛法,带头执行法制判决,并且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提拔重用人才,使汉朝从国家初定逐步走向繁荣昌盛,为后来汉武帝的横扫四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像这样一生为民、俭朴勤政,并不断改进政策,为强国富民孜孜以求的皇帝,历史上实不多见。由于汉文帝这种廉洁爱民的精神和励精图治的实践,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据历史记载,当时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不清,穿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的粮食一年年往上堆,都堆到粮仓外面来了。因此,司马迁高度评价汉文帝说:“德至盛焉”,“岂不仁哉!”似乎,皇帝做到汉文帝这份上,真是亏死了。你想,做皇帝的没吃好穿好,花钱都不舍得,不是白当了吗?可老百姓喜欢呀,千秋万世都想着你。后来赤眉军攻进长安,所有皇帝的陵墓都被挖了,唯独没动汉文帝的陵墓,因为知道里面没啥好东西。
  汉代历史故事篇三:刘秀是怎么击溃百万大军的?
  昆阳之战,号称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范战例。昆阳之战确实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件大事,但以“弱”胜“强”的真相,却是令人匪夷所思。
  为镇压民变主力,当时王莽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寻为帅,倾其天下精锐,合兵43万,号称百万,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小城昆阳。城中困守的汉军,兵力不过数千,刘秀还被迫出城求援。而留守的头目王凤等人更是主动向莽军乞降,在遭到拒绝后,个个惶惶不可终日。
  战前态势,总兵力50比1,一个是志在必得,一个是惊弓之鸟,似乎不战而高下立判。
  大战之时,刘秀从城外带来的兵力不过区区3000人,城中则是一帮缩头乌龟。这样,作战双方的态势是:总兵力100比1,一方是以逸待劳,一方是惊疑不定,似乎不战而成败立知。
  但历史的编剧能力出乎所有人的想象。
  或许是优越感太强烈了,或许是对汉军的过度仇恨化为了蔑视,王邑、王寻这两位三公级的人物,竟然选择了几乎就是江湖上单挑的做法:
  在发现刘秀的部队后,两人仅仅是带了万把人出来——巡视。以新莽特有的一贯派头,估计这也就是个大型仪仗队的架势,简单说,二王所带的,并非正式的作战部队。
  兵法云“受降如临敌”——接受投降都要象两军对阵如临大敌一样,而这两位将军却临敌如逛街,在战场上带一群围观者出来看热闹,其结果可想而知。
  而没有最要命还有更要命的是,他们还下了道死命令:“敕诸营皆按部毋得动”——其余将士只许看、不许动。因此在整个战役(如果这也能称之为战役的话)过程中,新莽的百万大军既不敢、也无法出击——因为将军有令、因为根本就没有做好战斗准备!
  结果就是那百万大军,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主帅被斩杀,然后“哄”地一声作鸟兽散。史载“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再加上天公作美,突然之间狂风暴雨、惊雷震天、飞沙走石、江河暴涨……
  结果就是那百万大军,奔逃一停、踩死一停、淹死一停、杀死一停——总之是彻底消停了!
  昆阳之战,是由不明真相的两个人发动的:他们都看不到敌人的强大和己方的弱小,他们都在打一场别无选择的战争,他们都输不起。
  最终,走投无路的战胜了势在必得的。是之谓“以弱胜强”。
  汉代历史故事篇四:刘邦与戚夫人的浪漫爱情故事
  吕雉给刘邦生了一儿一女,除了惠帝刘盈,还有鲁元公主。但吕雉好争风吃醋,在当了皇后后更做了许多"人做不出来"的事情,如把戚夫人制成"人彘",成就了她中国历史上最毒"毒妇"的骂名。
  刘邦是很有女人缘的,结婚之前就把一曹姓女人勾上手了,在婚后一样走桃花运。在与项羽争夺江山期间,前期老吃败仗,但却收获到了一个年轻美貌、后来影响后宫的女人--戚夫人。
  得到戚夫人的故事很浪漫,说是有一次败给项羽后,连饭也没得吃,逃到一村子里遇见一个老人。老人姓戚,带着18岁的闺女在此躲避战乱。一见带兵的刘邦,老人吓得连忙下拜,并带他回家里弄菜弄酒给他吃。
  刘邦见到老人的闺女,顿时动了心思,得知女孩尚未嫁人后,心中窃喜。老人看出意思,就说相面先生讲他闺女有贵人之相,难道遇到大王,就是她的前世姻缘?于是要把闺女许给刘邦为妻。
  虽然说刘邦心里暗喜,考虑家有妻室,已有吕雉,也客气了一番才应下。
  据说,刘邦是解下自己的玉带作为定情之物,老人当晚便让闺女陪刘邦睡觉了,刘邦这第二位"老岳父"看来比今天的父母们还想得开呢。
  但因为这次"夜情",戚家闺女从此跟定了刘邦,后来成为刘邦后宫的宠妃。
  到此,刘邦已有了三个女人,一个情人曹氏,第一房妻子吕氏,第二房妻子戚氏。
「小编提醒」喜欢关注历史,寻找世界未解之谜的小伙伴!
本期最火热文「富不过三代,这个富了15代的家族靠什么传承」
(关注本号可阅读全文及答案)
强烈建议您扫扫下面二维码,一起跟小编进入浩瀚的历史海洋!

篇二:[秦始皇墓之谜]明孝陵导游词

  明孝陵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所在地。这里不但景色优美,而且还能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所以,每年节假日,都会聚集许多游客。
  明孝陵导游词篇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风景优美的南京东郊,游览著名的帝王陵墓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是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朱元璋,1328年生于安徽濠州(今凤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曾在皇觉寺做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带兵攻下南京,1368年当他41岁时,平定了天下,登基称帝,定都南京,国号明,年号洪武。
  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就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墓,第二年葬入马氏皇后。1398年朱元璋病死,入葬于此。为什么称作孝陵呢?一说因为马皇后死后封谥号为“孝慈”,又说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因此明代称为孝陵。自清代起,开始称为“明孝陵”,一直沿用至今。
  说起马皇后,还有一段趣话。马氏原为郭子兴养女,后来朱元璋受到郭子兴信任,遂将马氏嫁给子他。马氏自小在军营中长大,据说手脚长得特别粗大。古代妇女着裙,风过裙起,露出了马皇后的一双大脚。我们常说的“露马脚”,传说就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来到了孝陵陵门—大金门。孝陵整体共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从下马坊起到棂星门,长约1800米,是作为引导的神道设施,后面是陵墓的主体陵寝建筑。明孝陵原有红墙围起,周长22.5公里,纵深达2.5公里。可见孝陵规模之大。孝陵的建筑非常壮丽,据记载,仅栽种的青松就达10万余株,饲养有梅花鹿1000余头。可惜庞大的建筑群基本已毁于明末清初和清代镇压太平天国的两次战火。当年所有的木构建筑均已无存,但从现存的砖石遗迹,仍然可以看出孝陵当年恢宏的规模,以及我国古代建筑精美的雕刻艺术。
  这座大金门,原是单檐歇山顶,顶有琉璃瓦,朝南,共三个门洞。原门的顶部及东西两侧的陵园红墙早已不存,但仔细辨认,还能从大门侧面墙上看到与红墙连接的痕迹。在大门正面底部,石造须弥座上,可见束腰处有浅雕的石刻碗花。
  从这里向南约750米处,即现在的宁杭公路北侧路边有“下马坊”、“神烈山碑”和“禁约碑”,是孝陵大建筑群的入口处。“下马坊”上刻“诸司官员下马”,以示对孝陵的尊重;“神烈山”石碑,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立;“禁约碑”,明代崇祯十四年立,内容是护陵禁约十条,均为明代遗物。明朝一代,孝陵重地,驻兵守卫,设置了孝陵卫,属禁区卫,是明代军事基层组织,孝陵卫辖士兵5600人,长官为指挥使,官阶为正三品。今孝陵卫一带,即是当年守陵部队驻地,因此得名。到了清代,这里曾是清军江南大营所在地。
  从大金门穿棱园路,我们来到了四方城。我们看到的这个建筑,称为碑亭。今亭顶已毁,仅存四壁和四个门洞,犹如一个古城堡,所以俗称为四方城。大家所见中间立的石碑称“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所立。从1376年明孝陵筹建起,至立碑,前后经历了38年之久,孝陵工程算是划上了一个句号。这块碑身高6.7米,碑趺2.08米,是目前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碑文长达2746个字,内容主要是朱棣颂扬其父功德之词。
  有心的朋友会问,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立这块“功德碑”呢?这话说来就与朱棣如何夺取皇位的一段历史有关了。朱元璋太子朱标,早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病死了,只好册立只有16岁的皇太孙朱允

篇三:[秦始皇墓之谜]张家界经典导游词

  张家界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的省辖地级市,旧称大庸,位于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属武陵山脉腹地。为中国大陆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张家界经典导游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张家界经典导游词1
  朋友们:相信大家对天门山并不陌生。1999年11月举行的世界特技飞行大奖赛,完成了人类首次驾机穿越自然溶洞的壮举,天门山的名字一下子走进了世人的视野。多少人希望能一睹天门山的风采,今天,你们终于如愿以偿!
  天门山距张家界市区南侧约8公里,山顶南北宽1.93公里,东西长1.96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海拔1518.6,它以发育较齐全的岩溶地貌区别于武陵源的砂岩峰林景观,是一座四周绝壁的台形孤山。
  天门山东汉时称嵩梁山,三国时因山壁洞开一门,吴王孙休认为是吉祥之兆而更名为天门山,并拆武陵郡置天门郡。天门山是大自然的杰作,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它经历海相沉积上升为陆相沉积,形成高山,并经受亿万年风雨剥蚀,尤以三迭纪燕山运动为最甚。白垩纪末,大规模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使天门山进一步抬升,分别被两条断层峡谷切为孤山,使高山与谷地拉开极大高差,几公里之内高差达1300多米,从而造就了天门山孤峰高耸、临空独尊的雄伟气势。
  天门山气象独特,门洞奇绝,植被丰富,历史悠久,是历史文化与佛道文化的神秘载体,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为了加快张家界旅游开发的进程,天门山正处在规模的开发建设中。有的景点尚未正式开放;世界最长的天门山索道以及天门山寺正在筹建之中。
  (天门洞)在天门山1264米高的绝壁之上,生出一个南北洞穿的天然门洞,洞底至洞顶131.5米,宽37米,纵深30米。洞北面顶部边缘,有倒垂的龙头竹,它的根像龙头,树叶像凤尾,因此又叫凤尾竹。东侧是高约200多米的沟槽,有泉水从上面飘散,落下点点梅花雨。据说谁能张口接下48滴梅花雨,便可羽化成仙。天门洞口,经常能看到岩燕飞舞,山鹰盘旋。随着天气的变化,天门洞有时候吞云吐雾,有时候明朗似镜,构成循环往复、瞬息万变的气象景观。
  那么,天门洞是怎样形成的呢?地质学家覃功炯先生认为是“漏斗”溶蚀作用的结果。他认为,天门洞东侧地形微向西倾,西侧地形微向东倾,向斜的核部正对天门洞道。东西两壁为两条走向320度左右节理所切,同时有一条走向40度的节理在天门洞处与其相交。洞顶的两处岩溶漏斗也对岩溶过程起了重要作用。雨水落下后,地表水顺地面斜坡向漏斗流动,一部分涌入土中的水,顺着地层的层间裂隙朝着向斜的核部汇集下流,长期不断的溶蚀过程使局部崩塌,最终使两组溶洞并为一体,形成了天门洞。
  但是,也有人对此产生异议:天门洞照此理形成,为什么洞的底座是一块巨大的平台,这些岩石能平展展地“崩”出洞外吗?所以说,天门洞的形成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天门山寺)天门山寺最早建于唐代,古称云钵庵、灵泉院、嵩梁堂,明代时,因择址不当而屡遭风摧又常遭水荒,才将天门山寺从东部山顶迁移至此。以前这里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古寺门楣上刻有“天门仙山”四字,大门两边的对联是:“天外有天天不夜,山上无山山独尊”,传为李自成部将野拂撰书。进门为大佛殿后面有观音堂,两边六间平房,最后一栋是祖师殿,规模宏大。民间概括为“三进堂、六耳房,砖墙铁瓦锅如圹”。山寺原建筑十分讲究,飞檐翘角,雕龙画凤,并塑有佛道神像菩萨等。还有大鼓一面,千斤大钟一口,一座七级石塔和一个大化钱炉。据碑刻记载,自清乾隆至民国五年的163年间,天门山寺共修葺过七次,香火曾盛极一时,湘鄂川黔边境十多个县的信徒络绎不绝,都来这里进香拜佛。现天门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大规模地修复天门山寺,昔日的繁华又将重现。
  (龙头岩)这叫龙头岩。以前在石塌上安有石雕的可以转动的龙头。龙头岩面临百丈悬崖。据说过去有不少香客为表示求神拜佛的诚意,手抱龙头绕悬崖转一个圈,只要心诚,保你无事。后来,龙头被人掀下悬崖,现只能看到安放龙头的石坑。龙头岩是观日出去海的最佳观景台。明代岳州知府李镜有天门山唱和诗咏赞:
  小山历尽到高峰,万仞天门咫尺通。
  仰望蓬莱红日下,远瞻庐阜白云中。
  苍崖突兀松杉古,曲经迢遥马迹空。
  欲造最高峰上立,飞腾须是仗天风。
  (赤松峰金水池)这个小水池,长约1.3米,宽0.6米,深仅几公分,无论怎样干旱,池水终年不涸,据说这是远古时期神农皇帝的雨师赤松子炼丹的金水池。北面绝壁下有一形如丹灶的山峰叫丹灶峰,峰顶时有云雾缭绕,像灶膛升起的青烟,相传是赤松子炼丹用的灶。前人有诗:“荒烟杳露处,昔有仙人处。遗迹留丹灶,还疑常来去。”丹灶峰下有雷洞和电洞,传说赤松子炼丹,除了用金水池的水,还要借助雷、电才能达到一定的火候。
  (野佛藏宝处)天门山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事儿,说不清道不明,其中有四大古谜,代代相传,没有人破解。一是天门洞开之谜,二是鬼谷子显影之谜,三是山顶翻水之谜,四是野佛藏宝之谜。传说这大榉树下就是当年野佛藏宝处。清光绪《永定县乡土志》“天门山”篇有这段文字“明季野佛自夹山寺飞锡此山。野佛为闯贼余党,事发,削发为僧,竟逃天诛。”
  (鬼谷洞)相传李自成部将野拂当年上山时,带了100多人马和许多金银财宝,雇乘九只木船逆澧水秘密潜入大庸境内,神不知鬼不觉上了天门山。野拂这次出家,并非真正要“立地成佛”。而是每日“枕戈待旦”,“拔剑登坛”,准备有朝一日“恢复中原”、“扫平寰宇”。但形势急转直下,农民军土崩瓦解,清廷建立,野拂终于忧患成疾而逝。据说,临死前,他将带来的财宝全部分散秘藏于天门山中几个秘密去处。并用毒酒将藏宝民工全部毒死。数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江洋大盗、香客和天门山的神秘僧人都借故上天门朝拜,实际上是为偷窥地形,寻找宝藏,但都空手而归。财宝究竟藏在哪里?始终是个谜。
  站在这里远望300米开外的百丈绝壁上,有个倒梯形的山洞,洞口有树,并有瀑布向洞外飞洒,飘渺如烟。相传战国名士鬼谷子曾在洞里面壁学《易》,潜心练功,创立闻名天下的“鬼谷神功”。又藏有武林秘笈《天门三十六量天尺》,后人就叫此洞为鬼谷洞。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纵横术的创始人。其主要著作《捭阖策》被称为奇书,是研究从政治上、外交上运用联合或分化手段搞垮对方的学问。史学界评论说,一部战国乱史就是从鬼谷洞演绎出去的,足见鬼谷子其人了得。清人罗福海有《鬼谷洞》诗一首:“桃花流水去飘然,笑入云深访洞天。隐逸流多埋姓宇,纵横术竟出神仙。道书壁上文留篆,丹决炉中火化铅。满耳恍闻钧奏乐,一条瀑泻万峰巅。”得鬼谷神功真谛的山脚西溪坪、官黎坪一带,是有名的硬气功之乡,气功大师赵继书曾多次随出访欧洲各国,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从古到今,闯荡鬼谷洞的勇士不知多少,都没有探出个名堂来,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天门山南麓赤松村有位退伍军人李光玉曾先后六次缒索下洞考察,一次探洞时他偶尔用相机拍到了鬼谷子面壁学《易》的头像。这是一个侧面像,五官轮廊,清晰可辨,与至今流传甚广的鬼谷子画像有异曲同工之妙。鬼谷子的影像如此维妙维肖,是偶然还是巧合,抑或是上苍有意的安排,又成为天门山的一个难解之谜。
  (空中园林)请大家留意,游道两边有许多裸露出地面的石芽和石林,高高低低,形态各异,像是列队欢迎我们的到来。这是天门山岩溶地貌的又一显著特征。山顶有多处成片的石芽和石林,分布于密林中间,形成独特而又原始的空中园林,它们像一座座迷宫,又像是朴朔迷离、变化万千的八阵图。游人穿行其增,情趣无限。民间相传,谁要是能顺利地穿过这些迷宫,也就能畅通无阻地闯过佛家所谓的四十八道众生关。朋友们,不妨现在就试一试,我祝大家的人生之路畅通无阻。
  (李娜小木屋)这栋七字形木屋,就是著名歌唱家李娜的房子。1997年5月,李娜唱罢一曲《青藏高原》;不久就突然消失了。新闻媒体到处找不到她,原来她上天门山来了。住了几天之后她被这神奇的天门山吸引了,震撼了,很快作出两个决定:一是正式把户口迁到天门山所在的张家界市永定区;二是在天门山顶上为自己修栋房子。1997年6月6日,李娜正式成为永定区的市民。听说李娜要在天门山修屋,老百姓高兴极了,二话不说,把一根根木材、一匹匹砖瓦从山下,从悬崖峭壁上抬到了1500多米高的山顶上,一个月后小屋便建成了。李娜在她“窝”里,又作出了让世人震惊的第三个决定:出家!不久,李娜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山西五台山剃度学佛,并改名释昌圣。离开天门山之前,李娜特别为侍候她近一个月的看山人胡大婶献唱了一首《嫂子颂》,接着又放开歌喉,面对群山沟壑演唱了她的助手为她“量体裁衣”创作的高三个半八度的《天门山》,以此告别她的第二故乡放父老乡亲。
  《天门山》
  走近你,为那亘古不变的誓言,
  走近你,为那遥远如初的梦幻,
  是什么让我的心如此安宁,
  我终于看见了天门山......
  朋友们,关于李娜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在天门山安家?这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还是由你自己去破译李娜的这个人生之谜吧。
  (吊索溶)传说当年鬼谷子第一次上天门山就是从杆子坪经老道湾,从悬崖峭壁吊索上到山顶,然后才下鬼谷洞的。在这悬崖之下,至今还残留着一串铁链子。
  (俯视天门)站在这里可以俯视面向北面的天门洞,以及天门山公司正在修建的通天大道。1999年11月世飞赛期间,中央电视台6号机组正是在这里拍摄飞机穿越天门惊人场面的。这儿距天门洞垂直高度200多米。
  (原始次生林)天门山与张家界一样,同属国家森林公园,植被非常丰富。山顶保存约500亩原始次生林。据考察,这里天然分布着维管束植物134科、353属、532种。其中95%是阔叶林。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有珙桐、香果、连香、金皮槭、血皮槭、杜仲、红榧、银雀等。在这片原始次生林里,沿这条游道走,我们就会发现许多珍稀树种。这是血皮槭,树干表层的皮层血红色,秋冬季节,稍老一些的树,表层的树皮大块大块裂开,附在树干上,薄薄的像抖开的鳞甲。这一片是鹅耳枥。鹅耳枥是地球植被种类的新家族,1998年由中南林学院林原旺教授在天门山首次发现,被国家林业部门的权威机构命名“大庸鹅耳枥”。这是株被称为“鹅耳枥王”的千年古树,需两人合抱。鹅耳枥树质坚硬,可做农具家具,可提取拷胶,种子能榨油,浑身是宝。
  (珙桐湾)珙桐被称为植物“活化石”,是世界上极其珍贵的树种,尤其在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之巅成群落分布更是罕见,但在天门山、八大公山发现了规模很大的珙桐群落。眼前这一片珙桐有100多株,所以这里又叫珙桐湾。珙桐花像鸽子,六月花开时,树枝上像站满展翅欲飞的鸽子。林间还有天麻、黄莲、当归、七叶一枝花等珍贵药用植物。1984年,林场工人在这一带发现过头上只长一只角的独角兽,全身麻灰色,有小牛一般大。山上还两次发现米猴,身长约10-13厘米。史载:米猴,又名哈吧猴,此猴体小,可藏于袖内。
  (灵泉院即云钵庵遗址)灵泉院背靠云梦山,坐东北朝西南,原建筑两进三间,背风向阳,环境非常幽美。唐末五代时,处士周朴归隐于此。1975年在遗址前的古树下,挖出龙首带铭文的七星铜剑,铭文为“天门山玄帝祖”,一起出土的还有四个铜菩萨,经鉴定系唐代文物,属国家一级文物。玄帝应为道教,据传天门铜剑是唐肃宗李亨时,旦子和尚所藏,为镇山之宝。旦子和尚据传是天门山佛寺的第一任住持,由此可佐证天门山本有佛道一体的先例,市内普光禅寺则是佛儒道合流的典型。
  (云梦绝顶)云梦绝顶东、西、北三面都是万丈绝壁,边缘有三个天然以观景台。在这里俯视,张家界城区的房屋街道,仙人溪两边的沟壑群峰都历历在目。还有西北面的朝天观三姊妹峰,以及更远处的永顺、慈利、沅陵境内的群山也清晰可见。真有“一览众山小”、“澧水瘦如肠”的感觉。雨后初晴,在这里观云海将是一大享受。那不停翻滚着的云团,犹如排空巨浪,汹涌澎湃,给人以一种征服高山的豪迈和远离的尘世的超脱。
  (周朴墓)周朴是五代后晋处士,慈利人。他学识渊博,为躲避当时的战乱,隐居天门山灵泉院,以耕读为娱。当时割据南方的楚王马殷、马希范父子,慕其才学,多次请周朴出山,都被他婉言谢绝,后老死天门山。他的墓被一圈天生的环状石牙包围着,前面有三台石砌的弧形拜塌,塌后是墓。周朴墓是山上的重要古迹。周朴在天门山著有《灵泉诗集》行世。其中有一首咏天门山灵泉院的诗:
  华亭参后最幽玄,一句能教万古传。
  猿抱子归青嶂外,鸟衔花落碧崖前。
  虽知物理无穷际,却恐沧溟有尽年。
  为抱五湖云外客,何妨来此老林泉。
  (大榉恋石)榉木是现代建筑装修材料中的首选材料,十分珍贵。这棵大榉长在一座两米见方的大石上,几条硕大虬曲的树根,顽强的从岩石顶部伸向四周,然后插入地下,树根与大石紧抱之状,堪称奇观,也发人深思,于是,有人便给它取了个“大榉恋石”的名字。榉木在日本被奉为神木。
  (山顶涌水之谜)这里是个方圆约半亩,深1-2丈的天堰,平常无水,长满树木花草,可说不准哪一天,天池里突然涌出一股泉水,溢出天池,从天门山顶飞下万丈绝壁,形成壮丽奇特的瀑布景观。瀑布先急后缓,渐渐而成细沙,时间一般约15分钟,有时长达半小时。飞瀑时,啸声如雷,地动山摇,10里之外的城区市民们便奔走相告,争睹奇观。
  关于天门山涌水,地质学家覃功炯另有一番解释。他在天门山进行一个多月的考察研究后,认为是一种自然的岩溶泉水涌水现象--从地质特征来看,由于天门洞处于一个向斜的核部,加之两边的地形都比洞顶地面高,洞顶有2个岩溶漏斗,终年有细流不断涌出。降雨时地表水顺两边山坡流向漏斗,暴雨时地表水夹泥沙较多,可能一时将漏斗底部堵塞而发生积水现象,以至有一个渗入、淤积、疏流的过程。一旦经过了这些过程,各方面汇集而来的地表水,包括岩溶漏斗中和积水向向斜翼部渗入的地下水都将从洞顶倾泻而出,于是这洞顶涌水的奇观就发生了。
  但是,覃先生之说仍有些牵强,因为天门绝顶涌洪水,基本上是五荒六月大旱发生,以上所举实例,都是在中午太阳如火的时候发生。因而说,天门山顶涌水之谜等于没有被人破解。
  天门山的四大古谜等待着有识之士去破译!
  朋友们,天门山旅游到此结束。不久的将来,游人们就可以乘坐世界最高最长的天门山观光索道来饱览天门山秀色了。
  张家界经典导游词2
  尊敬的客人:
  一路辛苦了!
  此刻,您已经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张家界。我叫***,是***旅行社的职业导游,持证号码是******号,市旅游投诉电话号码是:8380193。今天能为大家作导游,十分荣幸,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共同度过美好的张家界之旅。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西北部武陵山脉的腹心地段,所辖面积9563平方公里,总人口155.2万,张家界是个多民族聚居区,以土家族为主体的19个少数民族达111.8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2.06%,其中土家族98万人,白族10.8万人,苗族2.69万人(据1998年年底统计)。
  张家界属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性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6.8摄氏度,年均降雨量1400毫米,无霜期258天,暑月平均气温28摄氏度,寒月平均气温5.1摄氏度,可谓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气温宜人,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请你们回头一看:那就是闻名世界的天门山,相信大家对1999年12月举行的世界特技飞行大奖赛飞机穿越天门洞那壮丽的一幕仍记忆犹新。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条河,叫澧水,它发源于贺龙元帅的家乡桑植县的八大公山,穿越断崖峡谷达数百公里,流入八百里洞庭湖,是湖南四大河流中较少污染的、风光最美的“生态河”。国内首创的无动力橡皮舟旅游漂流,就在澧水上段中最精采的茅岩河。
  张家界现代地貌骨架的初步形成,大约是在距今一亿年左右的中、新生代燕山--喜山时期。由于位处云贵高原隆起区与洞庭湖沉降区之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我们造就了壮观的峡谷、湍急的河流、孤峭的石峰、深邃的溶洞、神出鬼没的地下阴河。我们此行第一站--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就是大自然造山运动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就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张家界市的发展史。
  张家界市区以前不叫张家界,叫大庸,是古庸国所在地。史书记载:“庸,国名。《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楚灭庸。”故有“大庸,古庸国是也”的说法。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先民就已开始在澧水两岸繁衍生息。到了尧舜时代,“舜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于是中国历史上便有了“南蛮”一说。那座与天门山并肩而立的大山,就是崇山。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把天下划成三十六郡,大庸划归黔中郡,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县;后来,汉高祖刘邦又把大庸划给了武陵郡(今常德市),改充县;三国吴永安六年(263年),嵩梁山--就是现在的天门山,发生了一场大山崩,崩掉了半边山,也崩出了一个世界奇观--一个巨大的穿山门洞。吴王孙休认为是吉祥之兆,下旨将嵩梁山改名为天门山,并特地把武陵郡分出一部置天门郡,分管四个县,以提升天门山的政治地位。在以后长达一千七百二十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庸几度兴废,先后历经了三十余次建置改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在大庸县北部大山中,发现了一片奇特罕见的砂岩峰林自然奇观,世界为之轰动。
  于是就有了政府的一系列大动作:
  1982年9月,建立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填补了中国没有国家公园的空白;
  1985年2月,原中共中央为武陵源题字;
  1985年5月,国务院批准撤大庸县建大庸市(县级);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将大庸市升为地级市,辖永定区、武陵源区、慈利县和桑植县;
  1988年8月,武陵源被列入国家第二批40处重点风景名胜区之内;
  1992年12月24日,武陵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4年4月,国务院批准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
  1995年3月,亲临视察,并为张家界未来的发展定位:“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
  至此,张家界总算完成了漫漫时空的跨越,终于从“深闺”中走出湘西,走出湖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为了早日实现江提出的奋斗目标,张家界市制定了“ 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并明确张家界要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
  从1982年国家森林公园成立时算起,张家界经过近二十年的开发,其主导产业地位进一步得到了明确,建市以来,全市累讦接待国内外游客168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亿元。199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5亿元,分别居全省第二位。旅游收入相当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9年的2.34%提高到1999年的16.9%,旅游业已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旅游格局中发展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次产业结构由1989年的47:18:35调整到1999年的27.0:26.4:46.6,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已初步建成了拥有机场、海关、火车站、高等级公路、现代通讯、星级宾馆、大中专学校、先进医疗卫生设施、民族民俗文化展示基地以及不断扩大和功能日趋完善的大旅游环境格局。目前,张家界火车站已与国内10多个大中城市开通了旅客列车。张家界机场开通了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的航班,空港口岸和香港、澳门、曼谷的包机航线业已开通。全市拥有宾馆饭店400多家(其中星级饭店20余家),床位总数已4万张。全市现有旅行社52家,其中国际社5家,国内社47家。旅游从业人员1.8万人,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配套服务设施。同时,我们成功地接待了一大批党和、外国元首及国际友人;成功地举办了数届国际森林保护节及世界特技飞行大赛,从而为张家界赢得了声誉,扩大了知名度。张家界旅游业正在走向成熟。
  张家界经典导游词3
  武陵源南部的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70年代才被发现,相传,汉高祖时留侯张良慑于“飞鸟尽,良弓藏”的历史教训,效法春秋战国时越国的范蠢功成身退、隐居江湖的办法,来到大庸,因而留下了张氏子孙,故取名张家界。
  武陵源自然风景区山奇、水秀、桥险、洞幽,蕴含着毫无修饰的自然美。风景明珠张家界素有“峰三千,水八百”之誉。碧涛连山,蔚然如海,在莽莽苍苍的林海内珍藏着红豆杉、香果等珍稀树种、名贵药材和各种奇花异草、珍禽怪兽。据统计,张家界的树木品种比整个欧洲多出一倍以上。密林深处,藤蔓交织,清流汩汩,优美迷人。数千座石峰拔地而起,淙淙浸水、蜿蜒曲折,林木花卉满山遍野。张家界的风光山色,具有秀丽、原始、集中、奇特、清新五个特点,堪称“五绝”。真是“五步一个景,十步一重天”。张家界市市长鲁平益形容张家界是“三千奇峰,峰峰标异,八百秀水,水水妩媚;挟泰山华山之雄险,兼桂林黄山之秀奇”。
  张家界的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境内数以千计的石峰拔地而起,形态各异,巍然屹立与金鞭溪、索溪谷等峡谷两侧,峰上奇颂挺拔、灌木丛生,时而有云雾缭绕。
  武陵源景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土家族、苗族、白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以各自独特灿烂的文化组成了一幅异彩纷呈的风景画。武陵源风景区已经被联合国列入>名录。
  主要景点有:
  黄狮寨 腰子寨
  黄狮寨为作守界诸峰之冠,也是张家界诸景之冠,早有“不登黄狮寨,枉到张家界”之说。黄狮寨海拔1200米,四周峭壁削立,唯前卡门与 后卡门两条独路可通寨顶。在攀登前卡门的路上,但见千峰插地,怪石如林,有海螺峰、一线天、天书宝匣、南天一柱等景点。“天书宝匣”乃一长方形巨石横卧峰顶,巨石一端平抽出半节盖子,活脱脱一部“天书”被盗走的空匣。而黄狮寨的绝景是在山顶的环形观景台上,那里晴日远眺群山,但见密森深处窜起股股白烟,如妖神的森森鬼气;接着是柱状白烟逐渐消融,而云团、云带从山腰涌起,扑向山头,蔚为壮观。那里雨后鸟瞰整个张家界全景,但见峡谷升起的白雾,在山峰间翻滚飞腾,如群魔乱舞,愈来愈大,愈来愈浓;最后整个黄狮寨淹没于茫茫云海,只有点点孤峰,飘浮于云海之上。还有黄狮寨周围那群山连绵的屏障,间以奇花异草的深沟幽谷,与黄山景观大异其趣;那无际的原始森林,至今仍有待人们去寻幽探险。
  腰子寨的“天桥”更是鬼斧神工之作,人称“天下第一桥”。两座相连的山峰间,腰部有一弧形门洞,形成一座天然石桥。桥高20余米,桥洞弧长三四十米,远望如彩虹、如新月、如洞天仙境的门楣。从“桥”的一侧的石级登上长有排排古松和铺地苔花的“桥”顶,天风料峭,桥脊窄险;特别是从“桥”另一侧向下俯视,但见石壁直落千丈,并围成圆桶状,桶底石峰如剑似笋,如指青天,更衬出天然石桥的高险。桶底还有一座石峰顶端托起一方天然的石盒,盒内长有几棵杜鹃花,构成景内之景,令人惊叹不置。下“天桥”登腰子寨顶峰,又可见到石峰上天然衍生出的石殿城堡式建筑,其轮廓类似柬埔寨的吴哥窟,也有些像西藏的布达拉宫,当地人称之为“镇妖群塔”。
  金鞭溪
  金鞭溪号称“天下第一溪”,因流经金鞭岩而得名。金鞭岩如一鞭指天,呈金黄色,倒映水溪,宛如金鞭挥动。这是一条绵延十多华里的风景线,突兀的奇峰,参天的古木,石板小路与独木小桥,古朴别致的竹楼,盛开鸽子花的拱桐,倾斜超过比萨斜塔的怪石,错落拥立于曲曲折折的溪流两岸;山影树影,重重叠叠映入走碧流玉的溪水中:构成“五步一处景,十步一重天”的诗情画境。溪水时而哗哗如孩重嬉戏,时而轰鸣如万马奔腾,时而叶步如悠悠琴声,似而窃窃如细语倾诉。
  索溪峪 宝峰湖 黄龙洞
  武陵源的南部为索溪峪,主要景观有宝峰湖与黄龙洞。宝峰湖是在索溪峪主流上筑坝而修成的高峡平湖,水深达72米, 游程逶迤10余里。泛舟湖上,但见奇特多姿的石峰,夹着曲曲折折的湖岸,茂密的林木花草,从湖岸一直铺到峰顶;每座石峰的顶上,虬曲的劲松撑起一把把绿色的小伞;每面垂直的壁面上,藤葛翠蔓,古松倒挂,构成“崖绿树”的奇观。沿途逐处可见的飞瀑,往往一泻数叠,飞珠溅玉,恰如银瓶乍破,铁骑突起,声震幽谷。湖光山影,瀑泉响流,使游人恍若置身瑶池,似赴蓬莱。
  武陵源群峰之下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溶洞群。现已探明的溶洞有 14个,有 600万平方米万石笋立、如梦似幻的地下世界;其中黄龙洞所拥有的珍奇,被地理学家评价为整个东南亚溶岩景观的缩影。黄龙洞有四层洞府,两层地下河,全程10公里。洞里有宽12,000平方米的龙宫厅,矗立着大小龙柱1700余根,堪称中华第一洞府。大厅中央有称之为“龙王宝座”的钟乳石巨柱,高42米,腰围30主,直经9米,住座”上可容5人并坐。进入黄龙洞,就家走进了迷宫,绚丽的色彩,闪烁的光影,扑朔迷离,使人不辨东西。而千奇百怪的石笋,或优雅、或险峻、或富丽堂皇,令人目不暇接。
[张家界经典导游词]相关文章:
1.张家界经典导游词范文
2.张家界的导游词介绍
3.张家界导游词精选
4.张家界的导游词范文
5.游览张家界导游词
6.湖南景点张家界导游词
7.经典颐和园导游词
8.关于故宫的经典导游词
9.故宫经典导游词
10.武当山经典导游词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22316/

推荐访问:经典传奇秦始皇墓之谜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