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养生论

来源:毕业论文 时间:2018-05-10 11:37:43 阅读:

【www.bbjkw.net--毕业论文】

养生论篇1:中医毕业论文题目

养生论_中医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中医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1.中医护理本科生毕业实习质量自评问卷的研制
  2.中医本科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3.提高中医毕业实习生综合素质的尝试及思考
  4.对西医院校毕业护理人员进行中医传统技术培训的效果
  5.中医临床型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电子病历与中医毕业实习生病案书写问题刍议
  7.中医院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改革在毕业考核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8."导悟式教学"在西医院校毕业新护士中医理论与技能培训中的运用效果研究
  9.高职高专中医养生与保健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思考——毕业顶岗实习生及其实习单位问卷调查分析
  10.加强过程管理,提高中医专业七年制毕业论文质量
  11.中医妇科毕业实习带教方法探讨
  12.中医本科生毕业临床考核方法的改革与效果实践分析
  13.中医院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现状及建议
  14.中医护理本科生毕业实习模式的构建
  15.OSCE考核模式在中医内科学毕业考核中的实施
  16.中医儿科毕业实习带教探讨
  17.世界针联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首届国际传承班在京毕业
  18.对中医函授生毕业临床实习之管见
  19.关于中医儿科本科学生毕业实习的几点建议
  20.中医专业七年制毕业临床技能考核的改革与实践
  21.“中医针灸”首届国际传承班学员毕业
  22.中医儿科毕业实习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讨
  23.我们是怎样带教中医护士毕业实习的
  24.振兴中医事业 广开人才之路——天津市首批高教中医自学考生毕业
  25.辽宁中医学院函授大学中医医疗专业八七届毕业典礼在沈阳举行
  26.我校中医专业毕业考核实践探索
  27.中医研究院83名毕业研究生首批获得医学硕士学位
  28.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2014年博士毕业盲审学位论文查新项目统计分析
  29.《中医内科学》毕业考核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30.中医专业学生的毕业考核指标和方法
  31.85级中医班中医诊断学毕业考试试题质量和成绩分析
  32.586例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聚类分析及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33.从辩证的视角看中医科学性问题争论
  34.关于改革中医专业本科生“毕业综合考试”的构想
  35.浅析中医跨文化传播
  36.本院中医专业78级学生开始毕业实习
  37.中医药浴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38.中医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39.中医住院医师毕业后教育初探
  40.名老中医经验共性规律及个性差异比较研究
  41.中医研究院首届中医研究生举行毕业论文答辩
  42.在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骨伤科专业毕业典礼大会上的讲话
  43.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奋斗到底
  44.在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骨伤科专业毕业典礼大会上的讲话
  45.我院召开首次中医系专科定向毕业实习工作会议
  46.新疆首届盲人中医函授大专学员毕业
  47.我院运动医学系中医骨伤科专业举行医学士毕业论文答辩会
  48.南京中医学院中医专修科毕业
  49.省中医学校举行教学研究班、医科进修班毕业典礼
  50.中医系中医专业七七年级学生毕业
  51.辽宁中医学院八六届中医函大毕业
  52.中医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分析——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
  53.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技能考核模式探索
  54.中医院校医学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
  55.深化毕业考试改革 培养高质量中医人才
  56.中医儿科本科毕业实习阶段的现状及对策
  57.从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看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本科生毕业考试
  58.中医儿科毕业实习教学的难点与对策
  59.中医类学生毕业综合考试改革的初步探索
  60.中医专业护生毕业实习现况调查与分析
  61.加强毕业后教育及继续医学教育 促进中医人才培养
  62.中医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63.中医妇科学毕业实习教学方法探讨
  64.中医院校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67名毕业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报告
  65.五年制中医本科生毕业考核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66.中医七年制妇科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方法探讨
  67.试论中医临床医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与要求
  68.浅谈中医医学生临床毕业答辩
  69.“高等中医教育毕业实习评估体系”研究
  70.试论中医专业毕业实习提前的教学配套改革
  71.大肠癌中医辨证及治疗概况
  72.中医护理大专生毕业实习质量调查分析
  73.设立答辩考核环节 确保自考教育质量——中医自考本科毕业答辩考核规范化研究
  74.基于临床病历数据化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法学研究
  75.难治性癫痫中医证候的判别分析
  76.加强大专毕业护士再培养 造就高级中医护理人才
  77.我校中医专业毕业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78.中医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初探
  79.转变观念抓改革 适应需要求质量──试谈中医高校毕业实习的改进与提高
  80.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吴克清在光明中医函大骨伤科学院毕业典礼大会上的讲话
  81.为培育中医新苗贡献力量——介绍我院指导毕业实习的一些做法
  82.继续发展中医药成人教育事业
  83.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本科班79级毕业综合考试 《中医妇科学》试题及答案
  84.天津市93名考生获得中医大专毕业文凭
  85.福建中医学院第四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毕业
  86.杰出校友屠呦呦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87.上海中医学院首届中医专业生毕业
  88.中医护理培训小组的设置与管理
  89.中医院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效果评价
  90.东北地区银屑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91.多项措施并举 提高中医妇科临床实习质量
  92.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93.补泻兼施 以气为先——朱南孙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经验
  94.中医内科实习中加强急症教育的做法和体会
  95.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医院的应用研究
  96.中医胃肠病病机与防治研究的新思路——访中医内科学专家白兆芝教授
  97.我院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知识及技能现状调查与培训对策
  98.浙江中医学院恢复中医函授教育
  99.浅谈中医实习生急救能力的培养
  100.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班(西苑班)招生通知
  101.中医养生保健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102.原发性肺癌中医证型规律与化疗及靶向治疗的相关性研究
  103.关于构建中医恶性肿瘤疗效评价体系的思路和问题
  104.定性访谈法在名老中医传承研究中的应用:思路与体会
  105.肥胖、超重与正常体质量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比较研究
  106.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分布及证候特点研究
  107.中医辩证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网状Meta分析
  108.人类基因组学及基因芯片技术与中医体质学
  109.近30年大肠癌中医证型和用药规律分析
  110.新疆冠心病患者(汉、维)中医体质特点分析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111.基于文本挖掘探讨中医外治法和食疗在糖尿病中应用规律
  112.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进展
  113.中医护理工作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114.《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修改建议及分析
  115.8448例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健康状况关系的分层分析
  116.中医养生探幽
  117.中医健康体检在“治未病”中的作用
  118.中医体质分类判定与兼夹体质的综合评价
  119.660例寻常型银屑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120.基于SFA的江苏省中医医院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21.中医络病的现代认识

养生论篇2: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养生论_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导读:《养生论》,三国嵇康撰,是我国古代养生论著中较早的名篇,论述了养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养生论原文及译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养生论》原文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

养生论篇3:《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养生论_《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应用。它认为,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四时养生”是《黄帝内经》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对于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四时养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天运》),他认为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保健养生。《黄帝内经》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提出了“天人相应”学说,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又是阴阳升降、寒暑更迭的标志,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尤其重要,正如《易经·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中,古人观察到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是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但是它们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没有生长,就无所谓收藏,也就没有第二年的再生长。正因为有了寒热温凉、生长 收藏的消长进退变化,才有了生命的正常发育和成长。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认为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寒暑变化是自然界阴阳此消彼长的运动过程所致,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然界四时寒暑阴阳消长的影响,在正常生理状况下,人与自然界时辰季节变化具有同步的相应性变化,人体生理功能随着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而进行着自然调节,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年分为四时》)。人类要在自然界中健康生活,就必须认识、适应、掌握这些规律。因此,《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不适和疾病的发生。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正是中医四时养生法则的理论依据。
  2 四时养生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四时养生的原则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但对于此原则的理解和应用,历代医家不尽相同。例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即春夏阳盛而易伤阴,饮食上宜多食寒凉之品以抑制阳亢;秋冬阴盛而易伤阳,宜多食温热饮食以保全阳气。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由于春夏阳虚于内,阳虚则寒,宜用辛热温阳食品以补阳气;秋冬阴虚于内,阴虚则热,宜用寒凉养阴食品以补阴气。高士宗在《素问直解》中提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阳之气收,少阳之气藏,养阴养阳以从其根。”杨上善在《内经·太素顺养》中因文解义地注释云:“圣人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俱沉,即秋冬养阴也。”
  对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是因于各医家的经验和角度不同而致的见仁见智之论,如果能够充分领会《内经》四时养生之宗旨,就能够辩证地应用该原则指导养生保健的实践活动。
  3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的宗旨是保持机体内外阴阳协调
  中医养生学对健康的定义是:人体在自然社会环境中,保持一种“阴平阳秘”的协调状态。养生保健的目的就是要保持和维护该状态,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黄帝内经》从“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整体观出发,已认识到四时阴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包括人体在内的万物荣枯生死。因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核心和宗旨,即是把握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结合季节气候特点,调整人体的阴阳偏差,以保持人体内外的阴阳协调平衡。
  四时养生的目的既然是保持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协调,调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均不离乎阴阳的依存互根和消长转化。例如,冬至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lunwen17133/

推荐访问:健康养生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