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蒿里行》ppt]蒿里行曹操

来源:教学设计 时间:2018-06-13 19:00:01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设计】

第一篇蒿里行曹操:《短歌行》教学设计及赏析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以至于有了贤才难求之忧。
  《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曹操的生平概况,识记“行”这一诗歌体裁的特点
  2、能以本诗为例,初步了解曹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3、初步明确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基本读懂本诗,初步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为培养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做准备
  [教学重点]
  本单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个古代诗歌单元,本诗篇幅短小,又编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本诗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任务引领学生首先要读懂“这一首”,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教学中兼顾诵读,力争让学生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1、 初步理解曹操这首代表作“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特色
  2、曹操在历史上和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极其复杂,教学中将避免在人物形象评价上的争议,而将学生的精力引导钻研文本,进而力争合理而多元地阐释文本中的艺术与人物
  [教学方法] 讲解、点拨、诵读、讨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要学生集体背出《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简述故事——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把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但是,也有人说曹诗不好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当天夜晚,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今天学的《短歌行》
  二初步感知
  1 、一读诗歌:教师配乐诵读然后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 、在检查学生对补充注释后,讨论“朝露”、“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乌鹊”四个意象的内涵(强调:“乌鹊”在文中解释为“乌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视为吉祥鸟)
  教师强调:高中生读诗要学会“鉴赏”什么是“鉴赏”?“鉴”是鉴别,说的是“好不好”的问题,要求我们读懂诗歌;“赏”是欣赏,说的是“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的问题,要求我们学会评价诗歌
  3、二读诗歌:指定一名学生诵读,然后讨论思路——提问:全诗围绕哪个字写的?
  (要求:力争区别出四个层次不同的感情:一层:忧伤读得低沉,缓慢二层:期待读得平稳,悠扬三层:喜悦读得高亢,轻快四层:自信读得果断,坚定)
  (明确:全诗围绕“忧”字展开,分别写了“忧的原因”“忧的方式”“忧的对象”“忧的解脱”)
  三探究主旨
  采用逐步“瘦身”法,引导学生找“诗眼”
  (明确:第一次压缩成四句,每层保留一句:
  参考答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再次压缩成一句:
  参考答案: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板书“诗眼”〉)
  四个性解读
  1 出示南朝钟嵘的片面评价(钟嵘在《诗品》中把曹操诗歌评定为下品,并评价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操的诗古雅质直,很有悲壮苍凉的句子)
  2 列举两首代表作,体会“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① 将《短歌行》句子重新排序,然后与原诗作比较,讨论其优劣
  (幻灯出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第二篇蒿里行曹操:关于战争的诗句大全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战争的诗句大全,欢迎阅读。
  1、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2、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杜甫《岁暮》
  3、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杜甫《曲江对雨》
  4、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5、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李梦阳《秋望》
  6、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李颀《古塞下曲》
  7、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攸得牛两角。——元稹《田家词》
  8、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杜牧《题乌江亭》
  9、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张乔《书边事》
  10、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陆游《金错刀行》
  11、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12、勿谓时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刘仙伦《念奴娇·送张明之赴京西幕》
  1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14、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曹操《蒿里行》
  15、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古从军行》
  16、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17、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李白《发白马》
  18、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19、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群黄金台上意,但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20、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
  21、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22、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李白《战城南》
  23、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陈与义《送人归京师》
  2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5、已闻塞下销锋镝,正自胸中有甲兵。——陈亮《送文子转漕江东二首》
  26、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陆游《关山月》
  27、烽火然不息,征战无已时。——李白《战城南》
  28、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戴叔伦《转应曲·边草》
  29、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0、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杜荀鹤《山中寡妇》
  31、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2、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高

第三篇蒿里行曹操:蒿里行(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注释
  ⑴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⑵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⑶初期:本来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
  ⑷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⑸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齐:一致。
  ⑹踌躇:犹豫不前。雁行(há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
  ⑺嗣:后来。还:同“旋”,不久。自相戕(qiāng):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⑻淮南句: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
  ⑼刻玺句:指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⑽铠甲句: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铠,就是甲。虮,虱卵。
  ⑾万姓:百姓。以:因此。
  ⑿生民:百姓。遗:剩下。
  赏析
  这首《蒿里行》可以说是《薤露行》的姐妹篇,清人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中说:“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哀歌也。《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就说明了此诗与《薤露行》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不同。《蒿里》也属乐府《相和歌·相和曲》,崔豹《古今注》中就说过:“《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因此,如果说《薤露行》主要是写汉朝王室的倾覆,那么,《蒿里行》则主要是写诸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酿成丧乱的历史事实。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最后诗人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
  此诗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还是从他随袁绍讨伐董卓始,故此诗中所写的事实都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较之《薤露行》中所述诸事,诗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认识,故诗中反映的现实更为真切,感情更为强烈。如最后两句完全是诗人目睹兵连祸结之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真实情境而产生的感时悯世之叹。刘勰评曹氏父子的诗曾说:“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文心雕龙·乐府》)锺嵘评曹操的诗也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下》)都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感情沉郁悲怆的特点。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势。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故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始而忧贫,继而悯乱,慨地势之须择,思解脱而未能,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99266/

推荐访问:曹操《蒿里行》ppt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