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韵味]韵味

来源:教学设计 时间:2018-06-11 19:00:07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设计】

篇一:[韵味]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设计


  导语:《饮湖上初晴后雨》为著名诗人苏轼的代表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篇课文。而书写《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设计成为老师们苦恼的问题。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诵读诗句,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美景,走进诗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拓展学习,推荐阅读,加强积累
  重点、难点:理解体会诗句的意思和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背白居易的《忆江南》
  2、引入:是呀,江南风景如画,很多诗人作家都用诗、文章赞美它,尤其是杭
  州的西湖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写下了很多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示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跟老师一起写写题目,介绍诗人苏轼。
  3、读题目,说说你读了题目知道了什么?(板:西湖)
  (a. 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4、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5、学习古诗,理解题目很重要,你们想去看看西湖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西湖的美景图,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出示课件)
  6、欣赏了西湖的美景,你想说什么?
  7、小结:是呀,西湖的美是说不完,道不尽的,让我们再回到诗人苏轼的诗中来感受这美丽、奇妙的西湖。
  二、初读诗歌
  1、出示自学要求:(1)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想一想:哪句诗写的是晴天的西湖,哪句诗写的是雨天的西湖?
  2、学生按提示自学
  3、指名读,纠正字音:潋滟、空蒙、淡妆浓抹、亦、宜
  4、读好诗的节奏(出示标有节奏的诗,生自由练,指名读,男女生分读,师范读)
  5、说说诗中哪句写的是晴天的景色,哪句写的是雨天的景色?板书:晴 雨 出示前两句(生齐读)
  三、诵读诗句,理解诗意,走进诗境。
  (一)指导理解“水光潋滟晴方好”
  1、过渡: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两句诗,借助注释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2、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读诗句,说说晴天的西湖在诗人眼里是怎样的?(水面波光闪动……)你是从哪个词中知道是“波光闪动”?(潋滟)
  (出示图片)这就是水光潋滟的西湖,你能换一个词语表达水光潋滟吗?
  3、引导想象: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同学们,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大诗人苏轼,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在这万里无云的天空下,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点拨:湖面上—— 湖水中—— 岸边—— )
  4、引读: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啊,所以诗人说,读——
  5、理解“方好”: 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吗?
  诗人说这样的美景是(晴方好)“方好”是什么意思?(刚刚好,恰到好处)
  6、连起来说这句诗的意思:晴天的西湖 恰到好处。
  (二)指导理解“山色空蒙雨亦奇”
  1、引读:晴天的西湖是这样美丽动人,而雨中的西湖又是————生读诗句。
  2、引导想象:读着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出示课件)看,这就是雨中的西湖啊!看着画面,你想起了哪些词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若隐若现、童话中的仙境……)
  4、理解“奇”:是啊,雨中的西湖就好像披上了一层薄纱,朦朦胧胧,若隐若现,给人留下了美好的想象,难怪诗人会赞叹说:山色空蒙——生接读:雨亦奇。这里的“奇”的意思是——,“亦”的意思是——
  5、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雨天的西湖 也十分奇妙。
  6、引读: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雨天——(山色空蒙雨亦奇),你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7、引读:风和日丽时,我们来到湖边散步,不禁会赞叹——(水光潋滟晴方好),细雨蒙蒙时,我们坐船观赏,也会惊叹——(山色空蒙雨亦奇)
  晴天的西湖美丽、动人,雨天的西湖迷蒙、神奇,不管是晴还是雨,我们都看得入迷了——
  8、过渡:看着这变化万千的西湖,他不禁联想到了———(出示后两句)
  (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诗人把西湖比作了——
  西子是谁?
  2、西施的美丽诗人是怎样写的?(淡妆浓抹总相宜)
  3、引导:西施的美表现在不管她化淡妆还是浓妆总是—— 点出:总相宜(板书)
  4、西施的确很美,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呢?(指名说、读)
  5、小结:是啊,西湖晴天的潋滟,雨天的空蒙,就仿佛西施一会儿淡妆一会儿浓抹,都是那么美丽迷人,所以我们觉得西湖的——(指板书引导说:晴天雨天——总相宜边说边完成板书。)
  6、朗读感悟:
  (1)看起来是在写西施的美,实际上诗人是借西施的美来赞叹西湖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那么美,一个“总”字将西湖的美表现得特别好,我们一起来读—
  (2)这个比喻用得多巧妙呀!读
  (3)西湖如西子,美景像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读——
  (四)诵读整首诗
  1、因为这两句诗,西湖名扬四海,从此西湖有了另一个动听的名字——西子湖。这就是诗的魅力,你能读好整首诗,读出诗的韵味吗?2、学生自由练
  3、指名读,师随机评价。
  4、男女生赛读,齐读。
  5、试背:让我们也跟随诗人一起走进西湖,边欣赏西湖的美景,边来背一背这首诗吧!播放开始时的课件,配乐!
  四、拓展学习
  1、引入:六月,诗人又一次游览西湖,那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此时他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2、出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3、自由读,说说诗中写到了什么景象?4、齐读。 5、课外去了解诗句意思。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西湖————————— 西子
  晴(好) 淡妆
  总相宜
  雨(奇) 浓抹
  课后反思:
  古诗文教学只要能让学生走进诗句中描绘的意境,能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能把这种感受通过诵读表现出来,不就达到目的了吗?这看起来很简单,但说说容易,做着难呀!难就难在怎么引领学生走进去呢?怎么让学生与诗句与诗人感同身受,融为一体呢?在这堂课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效果。
  首先,借助多媒体,播放图片,配上音乐!图是西湖的美景图,音乐是古诗文教学中专用的古典音乐。有了这些辅助手段,学生有兴趣了,特别是课的开始,就是这些西湖美景图,激起了学生对西湖美的初步印象,再加上在描述中用上了学过的诗句,不光对本首诗的学习定下了一个情感的基调,对课堂而言,也浓厚了古诗文教学课堂特有的氛围。再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只要引导得当,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是绚丽的。想象不仅能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更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
  本堂课中,有几处想象的设计,如“想象诗人在晴天的西湖还会看到什么?”“读着‘山色空蒙雨亦奇’,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等,我觉得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充分打开,想象不够丰富,所以对于诗的意境体会不够深刻。最后是用诵读贯彻始终。古诗离不开一个“诵读”,开篇要诵读,读准,读通。理解诗意要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着读着,诗句的意思就读懂了。体会诗境,更要诵读,此时的诵读,更多的是有感而发,是随着诗人一起在欣赏,一起在联想,不由地诗的韵味就出来了。课堂上,我也是按照这样的步骤下来的,可是事前对学生的学情没把握好,再加上自己没及时调整,指导好学生的诵读,整个诗的节奏过快,这样,诗的韵味就出不来了,读的层次不够明显,如果上一个环节就来范读,可能效果会好些。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设计篇二:
  设计理念:
  这首诗是描写西湖的众多诗歌当中最为脍炙人口诗歌之一,有人说“此诗一出,人人传诵,从此名湖佳人相映成趣。”西子是古代美女西施,苏轼的妙喻,让美丽的西湖和这位美女从此结缘,西湖又称“西子湖”。西湖之美如此传神,无论是“水光潋滟”的晴天还是“山色空蒙”的雨天都美得恰到好处,这缘于西湖自然之景美不胜收,也是作者与西湖独有的缘分。
  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首诗歌的教学,要在诗境与文章外显的语境之间找到巧妙的融通点。要读出西湖的美,走入晴日雨天丰姿不同而形神俱佳的西湖,从而感受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可以抓住西湖晴雨两幅图中的语境。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方好”、“亦奇”中挖掘西湖的在不同天气下的不同的美,将这两幅图铺展开来,将西湖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从诗人信手拈来的比喻“淡妆浓抹”“总相宜”中寻找西湖和西子的共通之处,回文西湖晴雨图,读出西湖的自然出众,走入诗文中作者由触动心灵的感官之美内化为理性赞美的诗境。由此,诗歌“语境”和“诗境”紧密融通,生成诗歌课堂和美之境。
  根据三年级学生学习诗歌的要求,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重视读诗的方法,通过“美读”和“趣读”激发阅读的主动性,同时通过“有方法”“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学会读诗、品味诗歌语言,逐渐感悟出诗的意境,也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积累和进行课外阅读延伸。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篇二:[韵味]有关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引导语: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吸取古典文学的营养.突破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重氛围渲染,表现健康的人性.形成了其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学语言.下面是有关他的散文特点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许多人喜欢汪曾祺,有的甚至是疯狂地喜欢.汪曾祺像一阵清风在中国文坛刮过,让人眼前一亮.他承继了乃师沈从文之风,而又以白描见长,别成一家.他的小说、散文语言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这种语言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汪曾祺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一种新文体.豪华落尽见真淳.轻盈流丽,小巧精致,如生生燕语,呖呖莺歌,滑而不腻.令人一读之下而悠然神往.汪曾祺那信马由缰干净利索的文字,淡而有味,飘而不散,有初发芙蓉之美,可谓俗极,雅极,炉火纯青.
  汪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风行现代派的上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唤起了他们对母语的重新的热爱,唤起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上世纪80年代是流行翻译文体的年代,一些作家为了表现自己的新潮和前卫,大量模仿和照搬翻译小说的文体,以为翻译家的文体就是现代派的文体.我们现在从当时的一些著作的作品就可以看到这种幼稚的模仿.汪曾祺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且显得特别“新潮”,让年轻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本文即尝试从语言的角度对汪曾祺作品进行分析.
  一、 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
  王安忆说“汪曾祺老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 (1)确实如此.王安忆又说:“汪曾祺讲故事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 (2)我认为汪曾祺小说散文的语言特色重要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举个例子,“我家后园有一棵紫薇.这棵紫薇有年头了,主干有茶杯口粗,高过屋檐.一到放暑假,它开起花来,真是‘紫得’不得了,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瓣边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缺刻,所以根本分不清它是几瓣,只是碎碎叨叨的一球,当中还射出许多花须、花蕊.一个枝子上有很多朵花.一棵树上有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乱红成阵,乱成一团.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囔囔.”(《紫薇》)汪曾祺的白话文给人一种解放感——原来白话文可以这么写!又如他的《虎头鲨、昂嗤鱼、阵鳌、螺蛳、蚬子》这篇专讲吃的散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苏州人特重塘鳢鱼.上海人也是,一提起塘鳢鱼,眉飞色舞.塘鳢鱼是什么鱼?我向往之久矣.到苏州,曾想尝尝塘鳢鱼未能如愿,后来我知道:塘鳢鱼就是虎头鲨,瞎!”一声“瞎”韵味无穷,意境高远.
  自五四以来,尝试把口语溶入写作的人当然绝不只是汪曾祺一个.老舍也热中于此.但是倘若拿这两个人相比,我认为汪曾祺更胜一筹.这是因为老舍的口语因素多半构成一定的语言特色,我们知道小说的总体框架还是相当欧化的.汪曾祺与此不同,他的小说往往在大的叙述框架上,就有意顺从现代汉语中口语叙事的规则.王安忆说“汪曾祺的小说写得很天真,很古老很愚钝地讲一个闲来无事的故事,从头说起地,‘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地开了头.比如‘西南联大有个文嫂’(《鸡毛》);比如‘北门有一条承志河’(《故里杂记》);比如‘全县第一个大画家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鉴赏家》)然后顺着开头徐徐往下说,从不虚晃一枪,弄的扑朔迷离.他很负责地说完一件事,在由一件事引出另一件事来”(3)我认为王安忆对汪曾祺的小说的叙述和语言的特征,描写得相当准确.读汪曾祺的小说确乎如此,什么都平平淡淡,但读完之后,你却不能平静,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隐隐地激动.
  汪曾祺小说散文中大量采用了地道的方言,文章读来琅琅上口,倍感亲切.汪曾祺对吴语非常稔熟,颇知其传神妙处.他在小说《星期天》、散文《安乐居》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上海方言.如“操那起来”、“斜其盎赛”等,既有地方色彩,又写活了人物,吴地读者赏来自有动人情趣.在上海,卖糖炒热白果的小贩在街头吆喝道:“阿要吃糖炒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那句中的“糯”字,使汪曾祺竟“嚼”出细腻柔软而有弹性的韵味来,他在形容女作家铁凝的小说《孕妇和牛》的语言风格时,便油然想起吴语里的这个字:糯.他怕这位北方作家不能体会这种语感,就说:“什么时候我们到上海去,我买一把烤白果让你尝尝.”再如《岁寒三友》中一段“早!早!吃过了?偏过了,偏过了!”极富情趣.运用方言实际是用了老百姓自己的语言贴近生活,象这样的语言在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中是唾手可得的.
  汪曾祺热爱甚至可以说迷恋民间文化,1950年在北京做过《说说唱唱》和《民间文学》的编辑,这段经历使他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只是民间的戏曲、歌谣让他着迷,甚至连北京一派出所墙上写的一条宣传夏令卫生的标语“残菜剩饭,必须回锅见开在吃!”;八面糟附近的一家接生婆的门口的“广告”:“轻车快马,吉祥姥姥”;做竹藤活的写的:“出售新藤椅,修理旧棕绷 ”.也引起了他的兴趣.他由衷地赞美说,“这都是很好的语言,真是可以悬之国门,不能增减一字.”(4)在《说说唱唱》当编辑的那几年,汪曾祺更从赵树理身上看到民间文学对一个作家的巨大影响,或者说,一个作家要想有所成就,就应该下功夫从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和诗情.本来就对民间文学有浓厚兴趣的汪曾祺在赵树理为人及作品影响下,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一个作家读一点民间文学------首先是涵泳其中,从群众那里汲取甘美的诗的乳汁,取得美感经验,接受民族的审美教育.”(5)多年以后,当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后,在谈及创作经验时,他总不忘记强调民间文学对自己的影响.
  汪曾祺八十年代重出文坛时有人惊呼“原来小说也可以这么写!”我想人们惊叹的原因之一大概就是汪曾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吧!
  二、 吸取古典文学营养
  汪曾祺除了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寻找资源外,同时还非常重视从古典文学中取得营养.汪曾祺的语言传承了唐宋散文流风,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他一再提到明代作家归有光的几篇散文《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诸篇,由于归有光“无意为文”,写得像谈家常话似的,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衔接处若无痕迹,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从中得益匪浅.“我受营养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6)有了这些“余韵”,汪曾祺的语言就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文言文之间建立了一种内在的联系.为什么那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日常口语一溶入汪曾祺的笔下,就有了一种特别的韵味?秘密就在其中.举《受戒》起头的一段为例:“这个地方的老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就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这是一段大白话,白得几乎连形容词都没有,但读起来如长短句,白得有一种风情.倘我们读一读归有光的《寒花葬志》,我以为不难发现《受戒》这段大白话的节奏、韵律与《寒花葬志》有自然相通之处.
  很明显,文言写作对“文气”的讲求被汪曾祺移入了白话写作中,且了无痕迹.反过来,痕迹非常明显地以文言直接入白话文的做法,他也不忌讳,不但不忌讳,相反,大张旗鼓.举《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的一段:“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沙多.蛋白柔软,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札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里文言成分和白话成分水乳交融,自自然然,一点不勉强.再如《观音寺》中这样的行文:“我们在联大新校舍住了四年,窗户上没有玻璃.在窗格上糊了桑皮纸,抹一点青桐油,亮堂堂的,挺有意境.教员一人一间宿舍,室内床一、桌一、椅一.还要什么呢?挺好.”也是白话,但有股文人气.这种带股文人气的白话又和五四之后的“旧白话”不同,没有那种半文半白带来的遗老遗少味儿.
  记得《陌上桑》中描写罗敷的形象有这么一段“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者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见罗敷,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把罗敷之美通过侧面烘托出来,读到《大淖记事》中描写“巧云”的一段“她在门外的两棵树杈之间结网,在淖边平地上织席,就有一些少年装着有事的样子来来去去,她上街买东西,甭管是买肉,买菜,打油,打酒,撕布,量头绳,买头油、雪花膏,买石碱、浆快,同样的钱,她买回来,份量比一般人多,东西都比别人好.这个奥秘早被大娘、大婶们发现,她们就托她买东西,只要巧云一上街,都挎了好几个竹篮,回来时压得两个胳膊酸痛酸痛.泰山庙唱戏,人家都是自己扛了板凳去,巧云散着手就去了.一去了,总有人给她找一个得看的好的座.台上的戏唱得正热闹,但是没有多少人叫好.因为好些人不是在看戏,是看她.”你会发现两者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在文学创作中尝试文白相亲,文白相融的作家当然并不仅是汪曾祺一个,但是我认为能在一种写作中,把白话“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满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使二者在强烈的张力中得以如此和谐,好象本来就是一家子,这大概只有汪曾祺能吧.
  三、 突破了诗歌、散文、小说界限的语言
  汪曾祺作品打破了诗、散文、小说的界限,去除了诸般文体间的话语禁忌,以其浓酽的意象化和诗化特征,体现出东方美学之风神雅韵.“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故人往事》)“来了一船瓜、一船颜色和欲望.一船是石头,比赛着棱角.也许——一船鸟,一船百合花.深巷卖杏花.骆驼.骆驼的铃声在柳烟中摇荡,鸭子叫,一只通红的蜻蜓.”(《复仇》)“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受戒》)这不是小说,这是诗,是韵文,是行云流水.
  “正街上有家豆腐店,有一头牵磨的驴.每天下午,豆腐店的一个孩子总牵着驴到侉奶奶的榆树下打滚.驴乏了,一滚,再滚,总是翻不过去.滚了四五回,哎,翻过去了.驴打着响鼻,浑身都轻松了.侉奶奶原来直替这驴在心里攒劲,驴翻过去了,侉奶奶也替它觉得轻松.”(《榆树》).看“驴打滚”,这叫小说吗?不叫.
  “李小龙每天放学,都经过王玉英家的门外.他都看见王玉英.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晚饭花》).一个小小子,看见一个姑娘,后来这个姑娘嫁了,“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这叫小说吗?不叫.
  小说照例是故事为纲,可是看完了,我满脑子里只有人,没有故事.这种顺其自然的闲话文本表面上看来不象小说笔法,却尽到了小说叙事话语的功能,有一种清新自然美.汪曾祺在《桥边小说三篇后记》中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一月,下大雪.------二月里刮着风.------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浇水.五月------十二月上旬,葡萄入窖.------”(《葡萄月令》)散文《葡萄月令》更象是一首一往情深的劳动赞美诗.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一种对人生、对生活的挚爱之情.
  汪曾祺的小说散文如同简洁疏朗的水墨画,更如同朦胧幻美的成人童话,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审美对象.
  四、 重氛围渲染,表现健全的人性和健康的美.
  《受戒》、《大淖记事》开八十年代中国小说新格局.在这类作品里,汪曾祺不重人物性格,而重氛围渲染,以玄远清丽的真淳飘逸之气,表现健全的人性和健康的美.温软的水,朦胧的月,摇曳的云影,迷人的沙洲,感应着明海小和尚、小英子、巧云、十一子们细微神秘的心灵震颤;那混沌的爱,迷离的情,则展示了生命的腾踊,美的精魂的跃动.汪曾祺纤笔一枝,将人的自然情欲写得如此美绝人寰,一尘不染.
  如《受戒》结尾两段:“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浆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明海与英子划着小船进入了理想的圣地,也驶进了汪曾祺情感中的理想境界,在碧波芦荡中,美丽的景色孕育了健康的人性.写出了朦胧的爱,迷离的情,写出了特有的纯洁、烂漫与天真,不事雕琢而明明如画,醉人心田.澎湃的灵性,盎然的诗趣,一尘不染的情思,使人如读安徒生童话,成为人性美灿烂的圣歌,拔动万千心弦.《大淖记事》则写十一子和巧云那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情恋,美如秋月,韧如蒲苇,透明似水晶.

篇三:[韵味]2017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2017小学美术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2017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一
  一、境之美,为修养之源
  中国茶艺追求境之美,白居易有诗云:“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描写了一种意境之美。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审美是重要的目标,审美情操则是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将美好世界观、人生观向学生慢慢渗透。
  (一)自然之美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一直喜欢“道法自然”。茶,取于水,燃于木,用于叶,无不体现着与自然亲近的妙处。喝功夫茶的步骤,就很接近山水画的构思过程。比如,宋朝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第一步“纳茶”,有如给画面构图,茶叶粗细按层次铺于罐底就如将千里江山错落安排于纸上,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第二步“候汤”,相当于精心调色,水的沸度要“蟹眼已过鱼眼生”,这个靠的是眼力与经验,作者调色亦是如此;接下来“洗茶”,好似画家在运笔,画家的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茶艺的“冲点”步骤,就像绘画中的晕染,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茶艺“刮沫”步骤,看似简单,其实就如画家对画面的着色,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使画面层次分明;最后“品茶”,若家有一套茶桌,那简直就是一方江山微景图:其高低层次、水流聚汇让人极易联想到田野山涧,仿佛山间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95866/

推荐访问:家乡的韵味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