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ppt课件]荷塘月色ppt

来源:教学设计 时间:2018-05-29 16:18:08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设计】

第一篇荷塘月色ppt:朱自清荷塘月色课件

荷塘月色ppt_朱自清荷塘月色课件

  最初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在初中的语文课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课件,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朱自清荷塘月色课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清作者的游踪,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了解作者不满当时现实,渴望自由的感情。
  2.学习鉴赏抒情散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3.学习作者刻画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多方面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通过合作探究法,结合语言分析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当时知识分子的情感。
  2.培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作者的游踪。
  2.重点语句段落的讲解,修辞手法的学习,词语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通过文中的字眼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通感手法和叠词的学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说到荷花,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是古典诗词曲中经常使用的意象。我们知道有个人最喜欢荷花了,他称赞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是周敦颐老先生。写荷花的诗句也是很多的,大家想想看都有哪些啊?
  (ppt展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北宋. 李清照《一剪梅》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写荷花的,不过就不是古诗词,而是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作者是朱自清先生。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先生大家应该不陌生吧,我们在初中时就学过他的《背影》。我们一起来简单回顾一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第二篇荷塘月色ppt:荷塘月色课件

荷塘月色ppt_荷塘月色课件

  《荷塘月色》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计划采用六个步骤“自读感知,思考提问,查阅信息,讨论交流,熟读成诵,存疑留问”,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存疑留问”放在课外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读感知,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查阅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在这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一、自读感知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二、思考提问
  首先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其次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罗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三、查阅信息
  针对上述问题请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讨论交流
  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学生交流上网查阅的有关资料。明确: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 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其次讨论局部细节问题。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情况。作者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请学生把“照”和“铺”字代人句中读一遍,学生就知道了。
  明确:“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和“铺”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明确:“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明确: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第四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再次讨论本文的评价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处。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这个问题不必回答。
  五、熟读成诵
  要求学生背诵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师要求学生诵读时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为主,“内在”情感要丰富,表现出优美的“韵味”,语速宜缓,节奏分明。
  六、存疑留问
  给学生一个探究的题目让他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说说你对这个“梦”的理解。

第三篇荷塘月色ppt:荷塘月色优秀课件

荷塘月色ppt_荷塘月色优秀课件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荷塘月色优秀课件,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
  1、背景音乐
  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
  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
  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
  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他还被誉为什么?
  (生:民主战士)
  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二)讲授新课
  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
  (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
  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
  (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同学的发言很好,经过后几位的补充,我们更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踪,请看作者是: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
  (一)细读课文
  重点赏读4、5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在了解作者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知道,文章开头写了怎样的环境,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体现一种什么心情?
  (生:当时在晚上十分安静,作者感到孤独,心情“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与下文关联的如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而含蓄地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丝,揭示本文的主题。
  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
  (生:路曲曲折折;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静。)
  作者心情有无变化?
  (生:有变化。开始比较忧愁“心里颇不宁静”,后来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丝丝淡淡的喜悦“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暂时。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对自由向往,这一部分写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发了月下独处的感受。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欣赏这“静静的美”吧!
  赏读第4段
  刚才我们通过画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作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准确,作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
  (生:作者形容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点呢?
  (生:荷叶与裙子在形状上十分相似,都是张开着样子。)
  除了张开的样子相似,还有没有呢?
  媒介显示:芭蕾舞片断
  (生:噢,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舒展飘动,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连的荷叶高出水面的姿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
  那么作者如何表现花的呢?
  (生:作者用“袅娜”、“羞涩”形容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女子柔美,“羞涩”娇羞姿态。写花像“明珠”、像“星星”,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洁白、明净、光亮。)
  几个比喻连用,其中本体相同,喻体不同称为博喻。
  媒介显示:星空图
  作者怎么描写荷香呢?
  (生: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这个比喻把嗅觉范围的“清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起来。共同点:两者(花香、歌声)给人的感觉都是时断时续,似有似无,因为歌声在“远处”、“高楼”上,这个比喻新鲜又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称为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风吹过密密的叶子的颜色和姿态,像凝聚起来的碧绿的波纹,静中有动,特别传神。水:“脉脉”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荷水满怀感情。)
  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动人,给人以具体、生动、鲜明的印象。景物由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虽然没有提及一个“月”字,然而却处处写月,处处体现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赏读第5段
  对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绍完,作者笔锋一转到了荷上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媒介显示:配乐朗诵第5自然段
  继荷塘之后,文章着重描写月色是如何展开的?
  (生: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
  (生:“泻”、“浮”、“洗”、“笼”、“画”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
  浮:雾十分轻,扩散慢
  洗: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
  笼:朦胧不可捉摸
  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这里刻画了月光流动、明净的样子。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中叶、花呈现出洁白、鲜润的特点。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的朦胧之美。
  月光在灌木丛中和杨柳上的投影为什么一个用“黑影”,一个用“倩影”?
  (生:因为灌木丛浓密,在月光下显得黑糊糊一片。杨柳条稀疏,在月光下显得很美,这两个词准确写出了不同形象的特点。)
  “月光”与“小提琴”有何共同点?如何体会这句话?
  (生: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月色有明有暗,光与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缓,两者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
  第5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协调。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作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
  第6自然段
  下面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树为中心对象,还写了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等。
  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意思?
  (生:这说明苦闷与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头,所以热闹
  一点也没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赏静静的美的同时,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巩固新课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月色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相互交错,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作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
  (五)再次欣赏重点片断
  同学们一起体会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体会作者淡淡的哀愁。齐读第4、5自然段。
  媒介显示:月下荷塘图 背景音乐
  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体现,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写一个抒情小片断—《雨中校园》。
  (六)课堂小练笔
  媒介显示:作文《雨中校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将整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遥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错综而热烈,深沉而和谐。
  (七)布置作业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79048/

推荐访问:荷塘月色ppt课件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