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篇读后感]论语子罕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8-05-29 15:50:37 阅读:

【www.bbjkw.net--读后感】

第一篇论语子罕:论语第9篇原文及翻译

  各位同学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吗?我们看看下面论语第9篇原文及翻译,一起阅读吧!
  一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注释】
  罕:稀少,很少。
  与:赞同、肯定。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评析】
  “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还讲“仁”,这里其思想的核心。对此,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已评论,请参阅。
  二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译文】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评析】
  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三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
  纯:丝绸,黑色的丝。
  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译文】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评析】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四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注释】
  意:同臆,猜想、猜疑。
  必:必定。
  固:固执己见。
  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评析】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五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注释】
  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六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
  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
  纵:让,使,不加限量。
  鄙事:卑贱的事情。
  【译文】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评析】
  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但孔子这里否认了这一点。他说自己少年低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这表明,当时孔子并不承认自己是圣人。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注释】
  牢:郑玄说此人系孔子的学生,但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未见此人。
  试:用,被任用。
  【译文】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评析】
  这一章与上一章的内容相关联,同样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八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注释】
  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叩:叩问、询问。
  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竭:穷尽、尽力追究。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评析】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九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注释】
  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译文】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评析】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到了晚年,他头脑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为严重。
  十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注释】
  齐衰:音zī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贵族。
  瞽:音gǔ,盲。
  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译文】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评析】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十一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释】
  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弥:更加,越发。
  钻:钻研。
  瞻:音zhān,视、看。
  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评析】
  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十二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为臣:臣,指家臣,总管。孔子当时不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总管安葬孔子之事。
  病间:病情减轻。
  无宁:宁可。“无”是发语词,没有意义。
  大葬:指大夫的葬礼。
  【译文】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评析】
  儒家对于葬礼十分重视,尤其重视葬礼的等级规定。对于死去的人,要严格地按照周礼的有关规定加以埋葬。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安葬仪式,违反了这种规定,就是大逆不道。孔子反对学生们按大夫之礼为他办理丧事,是为了恪守周礼的规定。
  十三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

第二篇论语子罕:小学生必背国学经典名句大全


  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3、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最新的国学经典名句大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4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4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4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4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4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4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5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5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5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5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5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5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5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5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5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
  59、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60、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6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6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6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6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西晋陈寿三国志)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东晋陶渊明杂诗)
  6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69、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南朝萧铎
  7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
  7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7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
  7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7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7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7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77、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李白上李邕)
  7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唐李白宣州谢饯别校书叔云)
  7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8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8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82、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8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小学生必备名言警句大全
2.小学生名言警句摘抄
3.小学生必备名言警句
4.小学生常用名言警句大全
5.小学生读书的名言警句
6.小学生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7.小学生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大全
8.小学生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9.小学生必读名言警句大全

第三篇论语子罕:陋室铭教案设计(2)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8、仿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七、 中心思想: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八、 课文引申:——名言等
  九、 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
  刘禹锡的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十、 习题讲解:
  十一、 作业设计:
  1、 抄写解释字词及摘句(造句)
  2、背诵《陋室铭》。
  3、文意理解:
  A、 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E、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F、作者的 “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十二、 文章总结:(有考内容总结)(知识点)
  托物言志、押韵、骈文、类比、正面描写、反面描写、对偶,衬托、拟人、比喻。
  十三、 一个优美段(语言)
  十四、 激趣内容(上课调整)
  十五、 教学效果检查:(早读或自修课进行)
  字词检查、常识检查、朗读检查、课后问题检查、知识点检查、中心思想检查、
  十六、 教学反思:
  十七、 提供的图片:
  十八、 音频选择:
  十九、 鸣谢单位:至诚感谢语文出版社、古田教育局网站、无忧无虑语文网等网站及相关人员。(若没有写古田教育局网站则说明该网站上没有材料)
  二十、 教案订正:(已订正)
  二十一、 练习册评讲:
  二十二、 推荐背诵:——背中心思想、常识等。
  背课文。
  二十三、 字音、字词订正。
  二十四、 文言文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十五、 佳作选登:
  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饮酒》、梁实秋《雅舍》、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二十六、 课文附文选读。
  二十七、 课文存疑。(论文材料)
  二十八、 推荐讲解。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简洁、典雅。学习的意义在于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二:直译为重,意译为辅。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
  掌握六种技法: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二十九、 教学建议:(教学灵感)
  三十、 板书设计。
  三十一、 下轮备课使用的材料——语文教参文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77455/

推荐访问:论语子罕篇读后感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