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借景抒情的诗句]借景抒情的诗句

来源:教学设计 时间:2018-05-29 10:53:44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设计】

第一篇借景抒情的诗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第15课
  二、教学设想:
  1、考虑到七年级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教师应范读或领读一两遍,或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首诗的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3、要遵照“诗无达诂”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要讲得精炼,讲到点子上,使学生能说出自己的体会,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3、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节奏、语速及语调等方面的),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在反复朗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启发学生像作者一样,心存远大志向,将来为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建功立业。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进行诵读训练。
  2、理解诗歌意思,解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重点难点突破方法:本人运用适当的音乐和画面来创设情境,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教师要在必要处进行引导、点拨和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并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二)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他欲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字词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
  1、首先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仔细地听,将生字标记出来,不懂意思的词加上点,仔细听这些字词的发音。
  2、掌握生字词的读音,认读两遍,对生字的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识记。
  3、学生一读课文,齐读,读准字音。老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4、朗读诗歌要注意正确处理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言的节奏型是:X X/X 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 “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i”韵。) 赏景诗一般语速较慢,诗人往往是边赏景边歌从心来。此诗的语调比较激昂、雄浑有力。学生二读课文,要读好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看屏幕赏读,一边欣赏壮阔的画面,一边想象诗人当时的感受。
  5、理解诗歌内容,先要明白字词的意思。学生三读:自读,看注释或资料,补充注释一些字,然后释译全诗。译一句就齐说一句。
  原文: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译文:(挥师)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碣石山上树木聚集在一起生长,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四)、赏析与理解:
  学生四读:快速默读,然后说一说:作者观海观(看)到什么样的景?(明确“写了什么”)在文中标记一下,首先是哪些事物,请举手回答。
  明确:描写了曹操登碣石山所见沧海之景:海水、山岛、草木、洪波、日、月、星辰。
  讨论1: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
  海水荡漾 动景 山岛耸立 静景 实景
  草木丰茂 静景 洪波涌起 动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想象之景 虚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总结:写实景中有动有静,这样动静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和宏伟。常言说:世上最大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什么?——人的心。用在这时候是不是最准确?曹操不仅看到了大海,还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词来准确概括诗人的心胸?——博大!“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意思是它们也在运动中,它们每天要从海里升上天空,在它们日常运行的位置上去,那它们有一种什么精神才可以?——昂扬奋发的精神!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概括此诗:这首诗借写所观海景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明确: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那么,看到这么宏伟的景象,诗人的心里会想什么?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讨论2:“诗言志”。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们已经知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一句: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的,意思是不是大海主宰着一切?而这大海在诗人眼前,也在诗人心中,他是否在想,中国辽阔的山河大地何时为我曹操主宰,号令天下之“令”何时皆出于我曹操之口?“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我们透过这些景物了解诗人的情感。正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
  现在,让我们带着我们的远大理想,像曹操那样很豪气地朗诵一遍《观沧海》!
  讨论3:此诗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第一层(1—2)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9—12)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讨论4: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全诗围绕什么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这首诗先写景,在写景中自然的抒情,这首诗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全由“观”字展开。“观”是“诗眼”。
  (五)、小结:
  “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 诗的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用一篇小短文写出学习这首诗后的感受、体会。
  附录一:《观沧海》教学反思
  《观沧海》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篇。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文中主要通过描写波澜壮阔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产生奇特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并由此展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
  这次教学是依托我校“基于问题的学习——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而展开的一次教学实践。教学中,意图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去走近诗人的想象世界,感悟诗人的胸襟和抱负。具体做法是结合多媒体,运用多彩的画面和生动的声音,使学生与作者走得更近,从而更好地去感受诗人并在感受中把学生的“说”变成学生们的“先写后说”,在表达上是把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转换成先书面表达后口语表达的一种尝试。在思维的过程中是经历了一种先想象,再构思——组织语言,再表达的一种思维过程。从表达方式上,还是一个尝试。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想想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接触到诗歌不久有很大的关系.
  附录二:《观沧海》课文解读
  曹操这首《观沧海》生动地描绘了沧海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此诗不仅反映了沧海的形象,也写出了它的性格.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这首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时登临碣石山的时候写的。
  开头两句 虽纯为叙事,但言语之间也流露了第一次览观大海时的兴奋而庄严的心情,使人感到沧海不是寻常的景物:“观沧海”也不同于随意登临。
  “水何澹澹”六句 是对大海的直接描写,除了刻画海的博大动荡之外,也写出了有关景物的萧瑟气氛。虽然着墨不多,却使人想见整个海景,并似乎感觉到诗人此时的心情。这几句诗看起来并不是精心刻画,而只是现现成成地说出了目中所见,心中所感,但却更显得质朴自然,错落有致,了无雕琢的痕迹。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当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
  特别是诗的末尾,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个宏伟的境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对大海的间接描写。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宇宙间的奇观,创造了一个博大宏伟的境界。前边的描写是写实,这几句是写-个想象的境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样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这几句描写使整个海景更有立体性,它不仅是在平面上向远处伸展,而是海与天空浑成一体。同时海中既有“洪波涌起”,天上的日月群星又运行不息,所以那浑然一体的海天之景又始终是处于激荡运转之中,这就是通过眼前景物与活泼想象的结合构成了一种极其雄伟的奇观。
  曹操这首《观沧海》生动地描绘了沧海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沧海的形象,同时也写出了它的性格。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作形似的摹拟,而是力求表现沧海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由于景物不是客观的描写,而着重刻画了诗人对海景的独特感受,所以诗中对于气势雄浑的沧海的歌咏,也正表现了诗人自己的壮阔胸怀和宏伟气魄。

第二篇借景抒情的诗句:借景抒情的诗句(精华篇)


  借景抒情的诗句精选:
  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上》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曾公亮《宿甘露僧舍》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苏轼《南堂五首》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里云鬓,对镜贴花黄。 北 朝乐府民歌《木兰辞》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郑板桥《送梁上君子》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鹧鸪天》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寂寞孤灯愁不寐,萧萧风竹夜窗寒。 武元衡《宿青阳驿》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其一)》)
  借景抒情的古诗精选: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秋波媚》【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秋月》【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借景抒情的诗句(四)
  《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秋雨中赠元九》【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初秋》【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秋晚江上遣怀》【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不拟彻双鬓,他方掷岁华。

第三篇借景抒情的诗句: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导语:我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功能是表达情感,题材众多,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古代诗歌题材分类吧!
  一、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二、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借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2.杜甫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抒发了对时事兴衰感慨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
  三、闺怨诗(闺情诗:闺中女子生活情趣。苏轼《初夏》)
  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
  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闺怨诗都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怨”是这类诗的基调。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1.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四、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1.《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反映的是离别的愁苦之情。
  2.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生机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1.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六、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也可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七、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王翰等,这些诗多以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而见长。
  1.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2.李益的《塞下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
  八、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1.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
  2.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四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九、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十、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于是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
  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
  辛弃疾《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十一、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1.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是苦闷到极点后胸中愤懑岩浆的总喷发。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表明了李白对封建权贵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上流社会中污秽、庸俗、丑恶现象的鄙视和厌弃。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相关文章:
1.高考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学常识
2.古代计时常识
3.古代对女子的别称
4.古代号的种类
5.文学常识:古代主要节日
6.古代文学常识
7.古代诗人的别称
8.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集锦:古代职官
9.古代唯美诗句
10.古代年龄的雅称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59888/

推荐访问:关于借景抒情的诗句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