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3篇

来源:方案模板格式 时间:2021-04-24 17:02:27 阅读:

【www.bbjkw.net--方案模板格式】

实施方案是指对某项工作,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文体。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 - - -小学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 -小学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1

  巴彦淖尔市实验小学严格遵照有关规定,在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的总要求之下,在全市率先开齐开足课程.为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依托一流的教学设施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依据我校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开发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现在我校已开发了国学、游戏、书法等校本课程,现将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如下:

  一、课程设计背景

  (一)现实背景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对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此,我校应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发展前景

  1.特色学校是现代学校的鲜明标志,有特色才有办学质量,有特色才有办学效益,有特色才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特色立校,就必须引导和推进办学特色的创建和提炼工作.

  2.一所有着60多年发展历史的国家级义务教育示范学校,为建设特色学校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学校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赢得家长和社会更大的认可.

  (三)现有条件

  1.一流的教学设施.我校位于临河地区中心,有着60多年的发展历史,学校拥有书法室、游戏室等一流的教学设施,现有教师143人,其中市级以上教学骨干67人,在校生2859人.

  2.丰富的实践经验.我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自建校以来就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实施特色教育,开展了20余个特长小组和3个特色课程,取得了优异的教育教学成果,积累了大量资料和经验.

  二、课程定位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特色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灵活性和特色性.它对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设置依据

  (一)我校以“让所有学生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为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开阔的胸怀与视野、全面的素质与富有个性发展的特长.

  (二)学生的需求.学生对学校开设艺术、人文、生活、综合等校本课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需求,最大程度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也需要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来保障.

  (三)学校的课程资源.巴彦淖尔市实验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文化底蕴深厚.校内绿树成阴,明亮广阔,建筑座落有致,为校本课程的开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学校游戏室、计算机室,书法室、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劳技室、舞蹈室、阅览室等功能室为开展校本课程提供了完善设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教育教学提供方便.

  四、指导思想

  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利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课程目标

  为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丰富和发展学校办学的内涵,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让个体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均衡地发展,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公民素质,陶冶人的情操,培养有较强适应力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把学校办成一流的特色学校,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发展目标,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学校管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为总体目标.

  (一)学校培养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

  2.培养各类有个性的特长生;

  3.创建一流的特色学校.

  4.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5.通过校本教育,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师培养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拓展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转变教学行为,增强课程意识;

  2.提高科研能力、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三)学生培养目标:

  1.通过校本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长,通过校本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的自我发展空间奠定基础.

  3.通过校本教育,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陶冶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丰富学生的人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

  六、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一)需要与实效相整合的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要充分反映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课程开发规律,又要讲求课程实施效益.

  (二)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增强课程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同时还应使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实现内容的综合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综合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选择、创新的权利.

  (三)自主与自愿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灵活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地对内容形式进行调整,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七、课程内容

  (一)游戏课程

  为了有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激发师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情,我校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将阳光体育纳入到校本课程体系中进行开发.2013年,我校就启动了《玩爸爸妈妈儿时的游戏》游戏征集活动.活动开始后,全校家长、老师、全体学生们积极参与,调查、搜集各种传统游戏,同时进行自主开发,学校很快获得了大批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游戏活动素材.2014年6月,校本教材《玩爸爸妈妈儿时的游戏》编译成书.如今实验小学已挖掘了20多种传统游戏,创编新游戏几十种.每周一节课.一二年级进入了课程表,三至六年级开设成专题教育课,由专职教师在专任教室上课.学校对专职教师进行培训上岗.游戏活动又与学校大课间、运动会等活动积极交融,相互促进.

  (二)书法课程

  书法课程书法教育不仅是传授书法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秉承“文化建校”的优良传统,按照“书法载道,翰墨育人”的思路,以书法教育作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载体,充分挖掘写字“育德、育智、冶美、修身、养性”等功能,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让学生品味缕缕墨香.2014年3月,我校开设了一至六年级书法课.每周一节.聘请巴市书法界有名教师任专职教师.学校统一配置笔墨纸砚.环境优雅,墨香浓郁的书法专用教室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气息,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的书法教育的同时陶冶了情操.每天下午上课前10分钟,为全校学生硬笔书法时间.伴着优美的古典音乐,全校学生认真练习,沉浸在浓郁的书香氛围中.

  (三)国学课程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以美载德”的育人环境.开设国学课,学校统一购买了国学教材,并且排进了课程表,对专职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一二年级每周一节国学课,三至六年级每周一节国学培优课.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

  同时我校校本课程《国学经典诵读读本》获得市级教科研成果一等奖.从2007年至今,每天每节课上课铃一响,每间教室就传来诵读经典诗词的声音.从一年级至六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国学学习内容也进行了加深.国学经典中所涉及的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很丰富,小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培养学习有关知识的兴趣,开阔知识面和眼界.

  八、课程评价

  (一)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评价.评价以学生评教、学校检查教案、学生作业、学生成绩汇报等方式进行.

  (二)对学生成长的评价.评价时,我们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的方法有检查、考查学习知识、成果展示等方式进行.

  九、领导机构

  组 长:俞志洪

  副组长:郝俊卿 任保华 白瑞霞

  成 员:所有环节干部、年级组长、班主任;书法、游戏、国学教师.

  - - -小学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2

  一、指导思想

  课程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秉承我校“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以文化人”的办学特色,本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创造性实施、校本课程特色化实施”的课程理念,我校将进一步完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有效整合,积极构建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下的、适合学生整体、多元发展的、并与学校文化特色相呼应的课程体系,从而满足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二、课程理念与定位

  课程理念: 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发展创新实践能力,涵养人文精神。

  (一)课程定位背景

  我校在进行三级课程整体规划中,主要有四个参考维度,一是,国家教育方针,以及山东的相关教育政策,如:山东省教育厅下发的《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教育部下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二是,学校所在区域的文化,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三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四是,在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1.基于学校特色建设再发展的需要。

  人文教育是我校办学特色,也是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全面目标。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既要培养学生“做事”的本领,也要培养学生“做人”的修养。2016年,山东省教育厅颁发的《山东省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之《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其内容、目标及效果都以价值、情感、健全的人格养成问题为重心,涉及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心灵,涵养价值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因而,其对于推动我校人文教育办学特色具有高度的实践指导意义。

  2.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

  立足我校“拥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的育人目标,紧扣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的三个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五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18个基本要点,通过不断的聚焦与整合,我校确定了学生所需达成的五大人文素养——人文底蕴、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社会责任,以期通过五年贯通“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的“涵养”,赋予每一个孩子教养和文化的底蕴,并在文化传承与实践创新中积淀人文学养,涵养人文情怀,学会人文关爱。

  (二)课程理念与定位

  我校在反复的调研与论证中,将“ 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发展创新实践能力,涵养人文精神”定位为三级课程实施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对该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力争通过建构富有传统文化教育基因的三级课程实施体系,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和文化力量的感召,从而培养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养成和提高其人文精神,健全和完善其人格修养。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秉承办学特色(即: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以文化人),围绕五大人文素养(即:人文底蕴、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社会责任),通过两条整合途径(即:学科内连贯整合、学科间横向整合),使学生在人文知识的积淀、人文情怀的孕育、人文关爱的体验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知书达理,有创造力的人。

  (二)具体目标

  1.人文积淀:进行经典研读与艺术体验,积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成果,初步掌握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以及实践认识和方法,学会应用和传承。

  2.人文情怀:进行传统价值观的深入领会和认知,在学习与实践中,学会理解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明确关切人的存在、发展和幸福的方式,学会创意表达。

  3.人文关爱:进行传统礼仪规范的熏染与培养,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规范有初步的认知和践行,并在其中学会用多种方式表达对同学、老师、家长和社会的人文关爱,并能体会到他人的关爱,坚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明行为能力,帮助他人共同提高人文素养。

  四、课程设置与安排

  围绕着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以及学生育人目标,我校立足国家课程,形成了“1+X”人文教育课程体系。1指整合后的国家课程,X指依托国家课程而延展出的满足个性发展需求的学科拓展课程。其中,X(即学科拓展课程)既有面向全员层面的必修课程,又有面向部分提升层面的选修课程(即社团活动)。

  (一)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课 程年级周总课时

  一二三四五

  品德与生活336

  品德与社会3328

  语文8

  语文7

  写字18

  语文7

  写字17

  语文6

  写字17

  语文6

  写字16

  语文5

  写字136

  数学4444521

  英语2237

  科学 2226

  体育4433317

  音乐2222210

  美术2222210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3

  地方课程1

  校本课程1

  经典诵读13

  地方课程1

  校本课程1

  经典诵读15

  研究性学习1劳动技术1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1

  地方课程1

  校本课程15

  研究性学习1

  劳动技术1

  信息技术1

  地方课程1

  校本课程15

  研究性学习1

  劳动技术1

  信息技术1

  地方课程1

  校本课程121

  周总课时2626303030

  学年总课时910910105010501050

  (二)课程结构

  立足课程实施理念,本着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厘清每一门课程的价值与人文教育目标,深入挖掘与之对应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将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优化为“修礼”“习乐”“悦书”“足射”“善御”“术数”六个课程模块,细分为《礼仪养成》《经典阅读》《汉字育人》《民族舞蹈》《民俗剪纸》《快乐足球》《思维启智》《创意智造》八类学科拓展课程,各类拓展课程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定位于对学生心智的培养、文化的启蒙和道德的传承;在课程内容上,积极挖掘经典文化中极富教育性的人文教育题材;在课程实施上,遵循“点面结合、分梯次递进”的原则,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促进与“四项行动”的深度融合为核心,聚焦学校特色发展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真问题,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真研究,推进人文教育课程改革,深化“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构建全学科渗透、课程互通、德智体美劳五育兼容的新型三级课程体系,助推人文教育课程的深度发展,从而促使每一位鲸园学子具备“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的人文品质,形成“乐求真知,好问善思”的人文志趣。

  (三)课程设置框架

  立足课程实施理念,我校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时安排、课程评价五个维度予以科学规划,确保学校育人目标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同时,各领域课程内容的选择将在遵循“低结构、有梯度、可选择”三个原则下,甄选出符合课程目标且能发展人文核心素养的知识与技能进行选定。

  五、课程实施策略

  按照传统文化学习所应遵循的学儒次第原则,以传统文化学习体系为基准,探索符合各年段学情特点的学习与体验路径与策略,使三级课程实施体系呈现多维联动的发展态势。

  (一)三级课程内容——基于核心素养与办学理念引领下的课程重整

  1.有学理:

  立足课程实施理念,尊重中华文化的固有体系和方法,用中华文化精神做育德教育。

  2.有体系:

  依据传统文化学习所应遵循的学儒次第原则,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科学规划课程实施载体与策略。

  (1)主线——依托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文化自信。

  依托徐建顺老师国学研究课题,将传统文化常识和体系的认知纳入地方课程学习之中,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清晰、科学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让学生在经典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长。

  (2)基础——依托经典吟诵课程,传承经典文化。

  语文学科立足传统文化与学生人格教育的链接点,挖掘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精神、语言和文化资源,引领学生在对蒙学儒经原典的吟诵和理解中,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传承经典文化,提升道德修为。

  ﹡策略一,明确经典吟诵内容:在系统梳理蒙学儒经原典的基础上,立足育人目标与年段成长需求,明晰各年段学生经典吟诵的内容,使其具有梯次性,编辑“经典吟诵”口袋书,打破围墙,资源共享,让传统文化不再停留在课本上,而是让学生触手可及。

  ﹡策略二,明确经典吟诵实施策略:开展“日有所诵”活动,将“吟唱”国学、古诗词的教学方式引入课堂,采取“三吟”策略(早吟—课中吟—晚诵),通过读、吟、唱、舞、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随时收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喜悦,在品味这些永恒的经典文化财富中感悟智慧与情感,启迪心智。

  ﹡策略三,明确经典吟诵评价机制:通过班级经典吟诵比赛—级部经典吟诵大会,评选“经典吟诵达人”,激发学习兴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融入孩子的血脉,让他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学会做人做事。

  (3)渗透——依托学科主题课程,滋养人文精神。

  在学科教学中,采取渗透式实施的策略,拓展出八类特色课程,从而让所有课程都在积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科育人。

  ﹡汉字育人拓展课程:依托语文课程推进。语文学科依托“汉字育人”校本必修课程,挖掘汉字育人点,通过每日十分钟书写指导、每日30字练习、每日图说汉字循环分享——每周汉字书写指导课、每周优美汉字书写——每月汉字书写大赛——每学期汉字书写等级认证等活动,在立规成范中育人。每月,评选班级书法小名士15名——年级书法小达人60名——校级书法小状元20 名,颁发证书,以资奖励。

  ﹡经典阅读拓展课程:依托语文课程推进。将语文课程中经典阅读与地方课程中的传统文化进行对接,开展以“走近国学”“走进唐诗宋词”“走进经典文学”三个专题为主的经典阅读推广活动。量的层面:明确各年段经典阅读的书目与篇目,确保每一位学生在小学五年的时间里,积累经典唐诗宋词120首、经典名篇100篇,积淀丰厚的文学底蕴。质的层面:一是,深入开展经典诵读“一日三餐”活动,规定每日诵读的数量和时间:晨诵,校园“朗读者” 范领诵读经典名篇,班级跟进诵读经典名篇;午诵,班级再次跟进诵读经典名篇;暮吟,亲子共同诵读经典名篇。从而,将经典阅读渗透到校园生活点滴之中,全校师生目见、口诵、心记、体行,让阅读不仅成为一种习惯,更成为一种校园文化景观。二是,深入开展经典阅读实践活动。校内,聚焦必读书籍,组织一次经典阅读整体导读课;聚焦必读书籍与选读书籍,组织三次经典阅读分享课;聚焦国学与经典诗词,每两月组织一次中国国学与诗词大会。校外,尝试创新周末作业形式,尝试创办“法桐树下-书约鲸园”师生文学月刊,引导学生投入到“读经典、品经典、会创作”的大语文学习之中。三是,构建经典阅读评价机制。每月,评选班级阅读小名士10名——年级阅读小达人20名——校级阅读小状元30名,颁发证书与书籍,以资奖励。

  ﹡民俗剪纸拓展课程:依托美术课程推进。一是,强化民俗剪纸技能技法的学习。聚焦一至五年级“剪影、纹路、具像、镂刻、情境”基本技能,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月展评相结合策略,通过“每月两节的剪纸指导课——每课十分钟的剪纸技能训练——每月一次的剪纸技能抽测”,全面提升学生的民俗剪纸技能。二是,开展民俗剪纸主题实践活动。聚焦民俗剪纸的生活化应用,围绕民俗节日、民族文化、校园生活、家国风云四大主题,通过“每月一次的校园剪纸秀场——每学年的中国书画剪纸作品展”,让对民俗剪纸兴趣浓郁的学生在多种剪纸的学习和创作中张扬艺术个性,激发创作潜能。三是,构建民俗剪纸评价机制。每月,评选班级剪纸小名士10名---年级剪纸小达人20名---校级剪纸小状元30名,颁发证书,以资奖励。

  ﹡民族舞蹈拓展课程:依托音乐课程推进。一是,强化民族舞蹈技能的学习。聚焦一至五年级的“韵律活动、藏族舞、新疆舞、蒙古舞、胶东大秧歌”五项基本技能的梯次训练,创新队形的变化,采用大单元集中学习(侧重技能学习)与分散学习(侧重民乐文化与民族音乐的赏析与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开学初的集中学习——学期中的民族舞蹈基本功大赛——学期末的民族舞蹈精品展演”,让学生学习舞蹈技能的同时感受民族文化之美。二是,构建民族舞蹈评价机制。每月,评选班级舞蹈小名士10名---年级舞蹈小达人20名---校级舞蹈小状元30名,颁发证书,以资奖励。

  ﹡校园足球拓展课程:依托体育课程推进。一是,强化足球文化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依托《校园足球教学,促进身心健康》国家级课题,通过每周一节足球课,进行基本技能练习——每学期二至三次足球文化的普及,了解足球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挖掘中外足球明星的成长史——定期进行足球技能专项测评,推进足球课程的纵深发展。每学期,结合校园体育节,开展有梯次的足球基本功展示,举办五人制班级足球赛,培养学生健康运动的习惯,以及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品质与精神。二是,构建快乐足球评价机制。设立校级足球小达人挑战展区,评选班级足球小名士10名---年级足球小达人20名---校级足球小状元30名,颁发证书,以资奖励。

  ﹡经典启智拓展课程:依托数学课程推进。一是,拓宽两类拓展课程并进的通道。全员层面,聚焦计算思维和经典数学问题,指导开课教师依托教材及其它教学资源,选取典型例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并对例题进行扩展补充,形成一套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将数学课程中的运算思维与创客教育对接,进行3D数学学具的设计及应用,挖掘数学经典问题进行创意编程,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个性提高层面,丰富传统益智游戏课程内涵,在原有传统五智游戏课程的基础上,从益智游戏的文化渊源和游戏技巧两大方面进行拓展学习,着力在变化和速度上进行技巧训练,提升学生“乐思善创”的思维品质。二是,构建经典启智评价机制。每月,评选班级思辨小名士10名---年级思辨小达人20名---校级思辨小状元30名,颁发证书,以资奖励。

  ﹡创意智造拓展课程:依托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课程整体课程推进。一是,构建创意设计课程体系。推进“机器人创意拼搭”、“趣味编程”、“3D创客”、“创意设计”四个模块的教学,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展评相结合的策略,通过“每周一次5分钟头脑风暴创意思维训练——每月一次创意设计推介会——每学期一次创意智造展览,学思行结合,发展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二是,构建创意设计评价机制。每月,评选年级创意小达人20名——校级创意小状元30名,颁发证书,以资奖励。

  ﹡礼仪养成拓展课程:依托品德课程,立足“家国情怀 勇于担当”育人目标,结合“拼搏进取 开拓创新”校风,梳理提炼具有鲸园特质的人文德育培养目标:爱国爱校爱家、勇于担当,确立9个具体的礼仪教育细化点:高唱国歌、爱护红领巾、集体荣誉感、孝老爱亲、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知错就改、拼搏进取。以“传家风——正班风——树校风”为主线,以“学—讲—行”为策略,重点实施“行”的策略,坚持知行合一,落实养成教育。

  (4)实践——依托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其一,规划主题研究项目:将综合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劳动教育与各学科教学进行对接,整体规划课程内容,采取“双主线·两个系列”整体推进的方式,精心选定研究项目,通过一至五年级序列呈现的方式推进。引导学生在触摸传统、融入历史、感知文明、体验劳动、文化创新中,提升自主探究、创意智造的能力。

  其二,优化主题研究实施路径:依据STEAM教育所倡导的技术与工程、艺术与人文的跨学科融合思想,采取由综合实践学科为引领,科学、信息技术、数学、语文、艺术、英语、品德、地方等多学科协同,多领域专家与教师共同引导,课内研究与课外研学有机融合的方式,积极探索“三问三研”的教学范式,创新展评方式,努力挖掘主题研究的内涵,做好研学旅行的策划与组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思、研有机结合,让实践成为课程中最美的语言,发挥教育的最大价值。

  其三,构建主题研究评价机制。依据主题研究的类别,研制不同评价策略。民俗节日类主题研究评价由综合实践分管主任整体协调,作业评价由学科主任与教师具体负责,展示评价由学校整体负责;传统文化类主题研究由综合实践教师具体协调、负责。每次活动结束一周内,依据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研究成果等级,评选出班级实践小名士10名——年级实践小达人20名——校级实践小状元30名,颁发证书,以资奖励。

  3.有资源:

  (1)挖掘社会资源,拓宽课程建设与实施思路。

  ﹡其一,与全国专业院校进行合作研究,提升课程开发的品质。以经典吟诵、汉字育人课程为例,将与首都师范大学国学院合作研究,将其已经成熟的课程模块与我们正在进行的研究内容进行对接,并在其系统指导下,进行科学实施。

  ﹡其二,挖掘本地丰厚的社会资源,将其确立为学校实践活动基地,拓宽课程实施多元化渠道。以经典阅读课程为例,将与威海市图书馆合作,我校作为市图书馆推广校园读书活动基地,将与其联合通过图书流动馆进校园、共同举办名家学者进校园、“相约法桐树下”亲子阅读活动、校园读书节等系列活动,激励更多的教师、家长、学生成为威海市阅读推广人,让经典阅读成为我校教师、家长、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种方式。

  (2)挖掘校内优势资源,拓展课程实施策略。

  ﹡其一,挖掘校园课程资源的链接点。我们将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充分发挥我校3D打印课程的优势资源,将其与三四五年级学生综合实践研究专题予以联合实施,确保学生研究专题成果由“纸上谈兵”转化为“实践创新成果”。

  ﹡其二,挖掘校园文化资源的链接点。一是,开展鲸园书院“小先生”活动。借助中国古代书院的“讲会”制度,鼓励在古诗文鉴赏、书法艺术、民乐文化、民俗美术、民族舞蹈、京剧脸谱等学习领域已有一定卓越“成就”的孩子,通过自主申请、自主承办、自主组织的方式,走进鲸园书院,系统阐述文化思想、展示专业成果,呈现出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气场。二是,设立“个人素养展览区”。本着“让学生的个人素养成果成为校园一道灵动的人文景致”这一校园文化设计理念,我校在整体规划校园文化时,特在教学楼为学生开辟了“个人素养展览区”,使在各类课程领域有特长的孩子们能够在校园内拥有个人展览空间,激发其创造热情。

  (二)三级课程管理——基于核心素养与办学理念引领下的课程研究

  1.加强课题引领。

  将2019年度确定为特色发展课题研究提升年,以人文教育为轴心,以深度教学研究为载体,形成“区本课题--校本课题--骨干课题等各级各类有序列、有层次的课题研究系统,真正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推动人文教育的内涵发展。

  2. 优化“1+X”人文教育课程建设。

  (1)提升课程领导与执行力:一是,提升学科主任课程领导

  力,由业务副校长牵头,以课题研究为抓手,通过专业阅读、圆桌讨论、校长引领等方式,紧扣“人”的发展,聚力“课程立人”这一课程实施原则,梳理八类特色课程再发展的新思路,围绕“四项行动”,加强特色课程与其的融合性研究,优化实施路径,研制课程评价方案,达成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一致性,以课程评价促特色课程再发展,从而让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落地。二是,提升学科教师课程执行力:借鉴校本选修课程评价机制,研制1+X人文教育课程评估指标,通过每月课程实施调研、课堂教学观察、活动组织科学性评估、阶段展示等方式,助推八类特色课程的再发展。

  (2)进行课程建设阶段展示:借力读书节,聚焦年度主题阅读,组织一次全方位的“1+X”人文教育课程之主题阅读展示活动,推动人文教育课程的再发展;组织八类特色课程评估,由分管主任自主或合作,通过综合汇报、课程展示、课堂听课、师生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对八类特色课程与“四项行动”的有效融合进行评估认定,激活学科主任主动发展的工作激情。届时这两次活动将邀请督导室、教研中心领导参与指导、参与评估,并汇编人文教育--课题研究成果集。

  3.全程助推深度教学研究。

  坚持“系统思考、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总结

  反思、呈现成果”的思路,以持续推进数学优势学科建设为核心,聚焦五大关键能力的培养,以基于学情的“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研究为核心,让教学五环节落地有痕。同时,每学科聚焦一个专项,实践“三助三研”助学·思辨课堂教学范式,进行培养高阶思维的深度教学研究,为学生未来成长储备学习力。

  (1)规划三类习惯课程:针对各年段学生心智特点与现阶段养成教育现状,聚焦五大关键能力,整体规划三类习惯课程—低年段的引桥习惯课程、中年段的进阶习惯课程、高年段的修远习惯课程,在每一个学科、每一个阶段设立各自的侧重点,研制具有年段特点、学科特点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纲要》,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两个层面细化培训要点,以此孕育每一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伴随其未来的发展。

  (2)推进“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深度备课研究:一是,以学期课程纲要、单元课程纲要、微专题课程纲要的编写及“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教学设计为载体,进行深度备课研究,着重进行教学中“细化目标”“持续评价”“关注学情”等深度备课关键环节的研究,实现学科教学的“深度备课”。二是,继续采用“1+1+1”的单元整体备课研究思路,立足“教情”实施梯次化备课策略,发挥教师教学优势,通过教研组长整体引领—骨干教师重点课时示范备课—发展中教师优势备课—新教师学习性备课,整体提升备课质量。三是,优化深度备课评价,研制备课评议要点,聚焦“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从结构维度、内容维度两个层面,进行备课评价。

  (3)推进“助学·思辨”课堂深度教学研究:围绕培养高阶思维的课堂教学,各学科立足“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通过“校级引领—专家提升—各教研组推进”三步走策略,抓住课堂黄金学习3分钟,实践“三助三研”助学·思辨课堂教学范式

  六、保障措施

  (一)管理保障

  开发整合和实施三级课程,既有决策问题,又有执行问题,必须明确和理顺两者关系,建立有效的组织网络,进行明确的职责分工,保障学校课程管理的顺利进行。校长、副校长负责有关学校课程的决策问题,教导处、德育处主要负责执行问题,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具体实施。

  校长——课程管理一级责任人。引导全员共同制定三级课程文化核心价值,宏观规划整体课程。

  副校长——课程管理二级责任人。制定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具体细化目标,组织落实方案和实施流程,监控课程实施过程,创新特色课程,总结管理经验。

  教导处——课程管理三级责任人。结合市、区、校课改精神,指导教师制定学科教学计划;统筹协调课程实施,引领教师开发自己独有的校本教材。

  组长——课程管理四级责任人。指导组内指导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本组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的教学能力。

  教师——根据课程方案,通览学段教材;参照课程标准,拟订学期教学计划;整合课程资源,充实课程内容,提炼教学经验,评价课程效能。

  (二)制度保障

  为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落实,确保课程的正常开设,学校将逐步建立并完善一系列的课程管理制度。

  1.制定校本课程申报制度、校本课程审议制度。

  2.制订教科研例会制度。成立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反馈课程实施、课题建设情况,及时调整完善课程方案。

  3.形成阶段汇报制度。定期召开课程建设成果展示交流活动,鼓励教师撰写论文,积极参与鲸园讲坛,邀请专家莅临指导,提高研究水平。

  4.制定激励评价机制。完善《鲸园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办法》,教师的评价与年终考核挂钩、与个人专业发展挂钩。

  5.加强资料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资料管理,包括计划、方案、教材、案例、课堂实录、教学反思等都要整理归档。

  6.制定运行保障机制。课程建设关系到人员保障、物质保障、时间保障、经费投入保障等,学校都要充分给予支持。

  (三)教师发展保障

  聚焦“爱心育人、责任担当”教师培养目标,围绕深度教学全过程,不断完善基于学校特色发展需求、基于教师专业成长需求的人文教师培养体系,形成既有推动人文教师整体发展的“人文素养提升培养”机制,又有推动不同梯次教师发展的“梯队化教师培养”机制。

  1.构建人文素养提升培养机制。

  (1)践行三部曲,提升教师阅读素养。

  立足办学特色,着眼两个结合,继续完善“四六”书系,优化教师阅读三部曲,推动教师深度阅读。

  第一部曲,专家引领:围绕家国家风、名人传记系列书籍,采取方向性导读策略,借力“阅读推广人进校园“活动,通过“名家导读—自主阅读—教育故事分享“的方式,提升教师“爱心育人,责任担当”的能力。

  第二部曲,深度教研:围绕教育教学系列书籍,采取反思性践读策略,依托学科教研活动,制定深度阅读与课堂实践的评价指标,通过学科骨干引读—自主阅读—话题深思打卡—课堂教学践行—教学案例分享的方式,提升学科深度教研与深度教学能力。

  第三部曲,学社带动:围绕经典文学系列书籍,采取行动式阅读策略,依托斯文学社,通过每日一句经典古诗文赏析一每周一首经典古诗文诵读—每月一次诗文创作的方式,带领一部分热爱经典文学的教师行走在经典阅读与文创之路上,并用自身的行动影响、带动学生的成长。

  (2)强化三字训练,提升教师书法素养。

  以书法研究会为引领,强化三笔字练习,固定培训时间,科学规划三笔字练习内容、作品提交时限、测评办法,采取校外专家指导与校内骨干引领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教师书法素养。

  (3)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其一,创新信息团队建设:组建信息化骨干团队,以区信息化团队骨干教师为引领骨干,成立信息化应用研究会,通过骨干团队成员先锋引领、培训带动、教学研讨等活动,分梯次提升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力。

  其二,创新信息应用研究渠道:一是,以创新高效教研为切入点,以三年级级部与全体教师研究课为试点,利用智课AI系统的大数据分析诊断功能,精准指导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教研评价活动,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二是,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切入点,聚焦“真问题”,依托电子白板与智慧平台,形成我校各年级各学科优秀资源库,探索信息化应用新策略。

  其三,创新信息应用管理平台:应用钉钉APP进行日常办公教育培训,日常考勤、会议通知、调课、物资申领等方面常态化应用,提高工作效能;鼓励各处室、各学科自主探索、了解钉钉软件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构建教师成长成才梯次化培养机制。

  立足教师发展现状,以“新教师—新锐教师—名优骨干—学科主任”为发展纵轴,围绕深度教学全过程,明确不同梯次的培养目标,优化不同梯次的教师发展策略,让不同层面的教师都能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再提升。

  (1)名师工作室:聚焦“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选取与学科相符的研究点,通过外出学习提升、专业阅读带动、小课题研究、示范课引领、专题讲座等途径,真正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带动效能,使其成为真正的专家型教师,助推其快速成长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

  (2)骨干研究会:聚焦区里重点工作与学校特色发展,采取项目式研究方式,通过外出学习提升、专业阅读带动、项目深度引领等途径,提升研究成果的品质,真正发挥骨干研究会的带动效能,促其在特色课程建设中进行某一项目的深入研究,并将其做成品牌,有“成果”意识。

  (3)青年研究会:聚焦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从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管理能力两个层面,通过校级引领、学科帮扶两个途径,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育人能力,助推其逐渐发展为校级骨干。

  (四)评价保障

  1.课程评价:由学校课程管理部对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课程成效、资源整合进行评价,将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将等级评价与描述性评价相结合,并以成果交流、主题活动、作品展示、记录心得等档案评价方式记录和反映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和成就。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一支较强的课程开发和授课教师队伍,不断提高课程的品质。

  2.教师评价:采取个体评价与团体评价互融的方式。个体评价从教师师德、课程建设、专业能力、教学绩效等八个方面,确定基础点和增值点,全面记录发展轨迹;团队评价从合作文化、责任文化、教研文化三个方面推进,通过“优秀教研组”的评选,激发团队协作共赢的人文品质。

  3.学生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双轨并进方式。一是,尝试探索“学分制评价改革”,依据课程目标,从知识、能力、态度三个维度设计学生学习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过程性评价可操作、易运行,凸显学生个人成长轨迹。二是,优化“激励章班级评价→小书签学科评价→人文素养成果展校级评价”三级评价机制,让激励性评价点燃学生自主成长的动力。其中,“人文素养成果展校级评价”主要以人文素养展评与鲸园书院展示为载体,使之运作常态化;并积极做好《问渠》季刊、人文教育年刊的出版与发行工作,为更多学生搭建展示人文素养的平台。

  总之,我校将加大三级课程的有效融合、立体统整,以促进课程基于学生,面向学生,课堂内外衔接,逐步形成具有鲸园人文特色的课程文化。

  **市鲸园小学

  2020年*月

  - - -小学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3

  本学期开始,云师大附属xx学校小学部的同学有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每周三下午都不用上文化课了,取而代之的是10多种有趣的选修课和特色班,每个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两种兴趣课程。除了传统的书法、声乐、舞蹈、篮球等课程,还有网球、拉丁舞、主持、科技等特色课。

  昆明市各小学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特色课程,挖掘学生天赋和潜能,促进孩子个性化发展。如昆明高新一小可以学习茶艺、学做西餐、学泰语等小语种,xx区xx小学将武术、足球、网球等特色体育课程排进了学生课表,多种多样的特色课程已经成为了不少学校的一大品牌。

  新举措 每周三下午选修课取代文化课

  每周三,云师大附属xx学校小学部的学生都要带着网球拍、舞蹈服、葫芦丝或画笔等工具来到学校。因为这个学期开始,周三下午的文化课被取消了,学生不需要上语文和数学,取而代之的是分时段开设的10多门选修课和特色班。下午2点30分开始,学生可以从网球、书法、简笔画、声乐、英语口语、拉丁舞、儿童舞蹈7门选修课中选择一门学习;从4点10分开始,学生还可以从小主持人、科技、手工制作、美术(色彩)、篮球、乒乓球6门内容选择其一上特色班。

  云师大附属xx学校小学部主任范淑敏说:“学校上学期就有了12门兴趣特色班,学生每周三放学后可以选择一门学习。但有家长与班主任老师交流,希望能多一些课外活动,让孩子多学些东西,这个学期开始学校就决定停上周三下午的文化课,将原本的12门特色班改成了7门选修课、6门特色班,这样每个学生一学期都能上两种课程。”

  本学期开始后,孩子们都开始盼望星期三的到来。谈起星期三下午的课,孩子们七嘴八舌十分开心。“不用上文化课太好了,我选了网球和科技”;“我选了拉丁舞和手工,手工每次要带好多东西,但很有意思”……

  范淑敏说,“仅仅只是文化课教学与当代社会发展不符,我们希望多方面开发孩子兴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且安排在周三下午,也希望学生在一周中间能有一个调节放松的时间,这样做家长和学生都非常支持。此外,我们学校较大,每种选修课都能有各自的场地,舞蹈室、声乐教室、球场都有,希望能利用学校硬件优势尝试些不一样的东西。”

  兴趣点 手工制作和网球最受学生欢迎

  每周三下午,云师大附属xx学校小学部里充满了活力,悠扬的旋律、优美的舞姿、运动的身影充斥在校园的不同角落。学校本学期推出的校本课程新举措,也获得了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在学校门口等孩子放学的家长杨女士说,“学校资源多,多些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多学点东西,有利于孩子个性发展,小孩子能在一起玩他们也很开心。”

  6门特色班课程中,手工制作和美术(色彩)很受学生欢迎。而7门选修课中,最受欢迎的是网球课,一年级200多名学生中有60多人选了网球。“一开始我们也担心一年级孩子太小,网球学起来会难一些。但其实一年级的孩子启蒙刚刚好,家长和孩子都很喜欢。网球课老师是学校从俱乐部外聘的专业教练,课上用的球和球拍也是儿童专用的。”范淑敏说。

  此外,拉丁舞也很受学生欢迎。记者在拉丁舞教室看到,41名学生正对着大镜子跟老师学基本动作,其中只有6名是男生。男生之一何梓豪腼腆地说,“很多男生都觉得舞蹈是女生跳的,所以课上男生不多。其实自己的拉丁舞也是父母帮选的,但上了几堂课感觉自己也挺喜欢的。一会儿跳完拉丁舞要去打篮球,在选修课和特色班上还认识了很多朋友,特别开心。”

  有亮点 昆明各小学积极探索特色课程

  除了云师大附属xx学校小学部,昆明市各小学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特色课程,培养孩子兴趣特长,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如xx区武成小学本学期新增了49门特色课程,并推出了“特色课程选课网”。除了学校的专职教师,还有云南知名主持人等各界人士参与教学,用高选择、多样性的课程开发学生潜能,为孩子成长创造条件。liuxue86.com

  昆明高新一小在每周二下午一节课后开展了200多个内容多样的社团,大多由学校老师根据自身特长授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和尝试。除了传统的足球、篮球、乒乓球、书法、阅读等,还有射箭、茶艺、泥塑、古筝、机器人这样的特色社团。此外,学生还可以在生态教室里了解生物多样性,可以在生活教室学做西餐,也可以设计小工艺品、玩魔方、学手语,或学习泰语、越南语等小语种。

  xx区xx小学从本学期开始也将学校特色课程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进入了课程教学,将原本每周3节体育课变成了2节常规体育课和1节特色体育课,分年级学习不同体育项目。一年级学生学武术,二年级男生学足球、女生学健美操,三年级学乒乓球,四年级学网球,五年级学篮球,六年级学排球,保证所有学生小学毕业后都能掌握6项体育技能。另一部分是每周三下午一节课后的特色兴趣班,分为校级和年级两个层次,全校2000多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走班参与近60种课程。

  xx小学校长魏晴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多样化的特色课程也是为了促进孩子个性化、科学化发展。每个人兴趣不同,发展也不一样,为此学校目前还在探索选考模式,除了必考的语文、数学,孩子还可以选考其他2~3门课程,最后来算综合成绩。”

  小学特色课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依托一流的教学设施和南山集团的资源优势,结合小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校开发了钢琴大课、形体大课、游泳大课、英语等校本课程,现将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如下:

  一、课程设计背景

  (一)现实背景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对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此,我校应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发展前景

  1、特色学校是现代学校的鲜明标志,有特色才有办学质量,有特色才有办学效益,有特色才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特色立校,就必须引导和推进办学特色的创建和提炼工作。

  2、作为一所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为建设特色学校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让学校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赢得家长和社会更大的认可。

  (三)现有条件

  1、一流的教学设施。我校位于龙口市东海开发区,是南山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的高标准寄宿制学校。学校拥有音美楼、游泳馆、体育馆、天文台等一流的教学设施,总占地1000亩,现有在校生近万人。

  2、丰富的实践经验。我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自建校以来就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实施特色教育,开展了20余个特长小组和近10个特色课程,取得了优异的教育教学成果,积累了大量资料和经验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526737/

推荐访问:学校特色课程方案 小学特色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建设方案怎么写 学校写作特色实施方案 中学基础课程建设方案 小学特色课程项目建设内容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方案 如何开展特色课程方案 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小学特色课程一览表 小学特色教育实施方案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学校如何进行特色课程建设 学校三零实施方案如何写 学校特色与校本课程建设 幼儿园特色课程方案 初中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特色校园文化设计方案 小学特色课程开发案例 幼儿园开设特色课程 小学学校课程建设方案 学校特色课程有哪些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