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3篇

来源:学生个人工作总结 时间:2021-04-01 22:00:12 阅读:

【www.bbjkw.net--学生个人工作总结】

要让学生对一堂课始终有兴趣,把握好知识体系,设计好环节问题,采用大板块教学,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脑都协调起来,使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言语智慧,获取学习的愉悦情感,从而保持对语文学习的长久兴趣。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供大家参考选择。

  部编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1

  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当以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实践当中,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感悟和思考,享受阅读的快乐。

  1、阅读要明确目的。

  在阅读中学习什么,即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也就是阅读目的。阅读目的对整个阅读起定向作用。它自始至终指导着阅读的进行,直至达到预想的结果。目前,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没有目的,不少儿童读课外书,只能了解一些热闹的情节;在阅读上,也是老师读到哪里,听到哪里,只会完成老师指定的活动。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于是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在阅读结束后也无法自我评价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在每次阅读教学中都应使学生明确该次阅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法可寻地主动学习。

  阅读目的确定不同的层次水平。一般说来,有以记诵问题解决的结果为主的记忆水平;有希望能够理解并在相似的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模仿水平;还有使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灵活运用水平。阅读能力低弱的学生,一般都处在前两种水平上。

  不同层次水平的阅读,其效果当然是迥然不同的,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确立较高层次水平的阅读目的。在这里教师要意识到,阅读不仅能挽救某些学生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阅读发展了学生智力。尤其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他读的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2、阅读要注意过程。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利用旧知掌握新知,同化更新知识的过程。只重视学生的阅读结果,不注重了解学生获取这个结果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是不行的。

  学生阅读的任务是理解课文,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逐步学会阅读。我们的阅读教学应指导学生完成这一任务为出发点和归宿,应引导学生沿着合理的过程完成阅读。并意识到这个过程正是学生达到预想结果的保证,是形成正确阅读方法的必由之路。

  3、阅读要勤于思考。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依靠思考。有许多知识需要记忆储存内容,但既不能代替思考,目前,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语文就是背记,有的教师的阅读指导也有过渡偏重记忆的现象;也有的老师精心设计了阅读训练,但由于混淆了理解和记忆,使那些本应成为思考训练的设计仍然变成了知识记忆,这是不行的。

  教师的阅读指导,一定要想方设法促使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吃”,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4、阅读要培养兴趣和习惯。

  学习兴趣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因素,一般说来,语文学习较好的学生对语文都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前自觉地预习课文,课堂专心听讲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喜欢阅读课外书籍,有一股好学的钻劲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学校这样就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就会提高阅读效率,获取丰富的知识,而且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呢?那就是扎扎实实地搞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在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形成习惯。当学生对语文课感到兴趣盎然时,就会激发他们继续求知的欲望。

  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习变为自觉的行动,这种自觉的行动就是初步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指导方法一

  一、选择阅读材料,诱发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学生们都很喜欢童话故事。在教学《小蚂蚁赶路》时,我从网上下载了动画片给学生欣赏。

  在感人画面的熏染下,学生都沉醉在故事的情节中。我趁热打铁让他们把书打开,有的就已经借助拼音轻声读了起来。我很是惊喜,因为孩子们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等他们抬起头,我用疑惑的语气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了吗?”话音刚落,一只只小手就争先恐后地举起:“老师,这个故事讲的是大石头、花生壳、大白鹅帮小蚂蚁回家……”;“老师,我喜欢花生壳。”;“老师我想和大白鹅做朋友。”

  他们的回答虽然不是那么完整,但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有了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素材,何愁他们不会爱上阅读。

  二、设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比较强,但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能力弱,缺少阅读方法,对词语、句子的理解方法单一,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针对这些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教师导读

  教师在课堂上阅读精心选择的经典作品,使学生产生阅读冲动与兴趣,然后再让孩子自主阅读。也可以随意选择孩子喜欢阅读的书,选一篇读给孩子听。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尤其有效。

  每当老师说要讲故事了,学生都会表现出十二分的热情,强烈推荐自己的书。这样可以引起这个孩子对读书的兴趣,老师导读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

  2.巧设问题

  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及好奇心,决定了他们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在学生阅读《小蚂蚁赶路》时,该如何引导学生读书思考、真正走进书中呢?我设置了两个题目:1.第一个帮助小蚂蚁的是谁?他是怎样帮助的?2.一共几个人帮助了小蚂蚁?问题一出,学生阅读的兴趣被激发了,个个捧着书入神地读,心里都憋着一股劲。

  他们之所以这么积极地投入,兴趣是重要的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每次自己找到答案时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他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十分有利。

  三、创设生动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导入语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巧妙的导入语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好的开始,后面的阅读教学就会收到好的效果。例如在指导阅读时出示实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出示背景图引出故事,再根据故事内容依次出示图片,以提问形式引导学生复述故事中的简单对话。

  这样学习,学生基本能明白故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我试探地询问:你们认识故事中的小动物吗?看到它们,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孩子们在我的激励之下,又纷纷投入到了阅读之中。

  四、鼓励自我展示,激发阅读兴趣

  孩子读了书,一定要让其有展示的机会,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幼小的心灵里认识到读书是有用的。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最好展示是经常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要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爱读的、读得好的拿出来表演给同学和老师看,让他们从别人的掌声中获得成就感,同时会明白这应该归功于阅读,从而更加喜爱阅读。

  对于低年级学生,激发读书兴趣非常重要。教师要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这种兴趣,不要强制性地布置学生读什么,而应该引导学生读他们自己喜欢的,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本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热情,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真正喜欢上读书。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指导方法二

  一、兴趣,播种孩子阅读的心灵种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更是如此。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1. 多样。不同的阅读方式是使低年级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我在课内指导二年级学生阅读《雪地里的脚印》这个故事时,帮助学生体会小动物遇到“好狼先生”时话语中的不同语气,从而领悟他们对待“好狼先生”的态度。

  2. 推荐。并没有真正不爱看课外书的孩子,只有对课外书缺少了解的孩子,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课堂上,我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

  如课内指导二年级学生阅读《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后,为学生介绍故事出自《伊索寓言》,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调动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3. 示范。古语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我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我和孩子们一起试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4. 赏识。为了低年级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如:开展“阅读之星”“博学之星”“书香家庭”等荣誉的评比活动。

  二、绘本,打开课内指导的突破口

  1. 相信儿童的生命主动性

  从我校172名低年级孩子的调查结果显示,孩子最喜爱阅读的是绘本。对孩子而言,色彩鲜艳的图画,浅显的文字,是他们选择它的主要原因。在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指导上,教师大可“投生所好”,以此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突破口。

  绘本,尤其是经典绘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语言的精粹。最简单的故事,最简单的对话,却给了读者极为开阔的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它的诱人之处在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透过简单的情节,看见丰富的多层的意蕴。

  如《微风与小魔女》让孩子朦胧悟出父爱如风;如《鳄鱼班布》则让孩子感动于充满智慧、力量和温暖的榜样的力量。这种全无压力、轻松愉快、渐行渐深、渐行渐远的阅读,只有教师能做——也是教师第一应当去做的。

  2. 绘本课内指导策略

  一本书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它的封面,所以向来讲究的书籍都是精心设计封面和版式的。一本书的封面同时也透露出这本书的某些重要信息,甚至是这本书品位的一种象征。对于绘本,封面则更具有义。

  阅读其封面,我会进行两项有意思的阅读活动。其一,猜测大意,产生期待。其二,激发兴趣,乐于阅读。

  在环衬(蝴蝶页),作者和编辑有时在运用暗示手法传递一个小小的信息,让人值得玩味。所以在看到蝴蝶页时,我会指导孩子多停些时间,沉静下来品味品味。扉页总是阅读的起点。因为正文向前后延伸,使得故事跨越了边界,让人读出无穷的意味。

  正文则代表着书的主题部分开始逐渐呈现。绘本,至少包括以下三种语言:一是图画语言——有图画来表达;二是文字语言——有文字来传递;三是图文结合、对照、碰撞产生的新的语言。在课内指导中,我紧扣这三种语言进行课堂教学。

  最后是封底,可能是这本书的简介与导读,也可能是这本书的推介与评论。课内指导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关注。

  三、读书课,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

  读书课,即课外阅读的课内指导,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教会低年级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帮助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有利于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给予他们阅读中相互交流的时间。

  我为孩子们推荐读起来语言感觉较好、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孩子兴趣相投的书籍,在获得我班家长的一致认同和大力支持后,以自愿为原则由家长自行购买,我每周精心备好一节课,与孩子们共同上读书课。一

  学期下来,我在区、校共展示读书课例6节,在我班共上读书课15节,如指导《爱心树》的阅读,在动情的音乐声中,我深情地为孩子讲述故事,抓住故事转折点,进行设疑、补白、想象、推测……。

  孩子们参与其中,感同身受,故事还没讲完,在座家长的眼眶湿润了,孩子们已经泣不成声,当我让孩子说说爸爸妈妈是怎样爱自己的时候,孩子们放声大哭,此情此境,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于是,我让孩子们拿出爱心卡,把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在上面,写完大声读出自己所写的内容,再把自己的爱心卡贴在教室的门上,看着门上汇成商学院的爱,我马上又深情地为孩子们念了一首小诗,让这种感动继续……这节读书课,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收获了纯纯的爱,学会感恩。这种全新的课外阅读课内指导实施方法如下:

  1. 拟订学期阅读计划。如,二年级上学期,我安排孩子们阅读与学龄相关的阅读书籍“海豚湾绘本花园系列”共30本;《日有所诵2年级》共4本,《小巴掌童话》。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阅读有关书籍。

  2. 巧妙切入。如抓住封面插图、作品名字、作者名字、孩子熟悉的话题引出读本。

  3. 精彩朗读。如阅读《爱心树》时,教师通过朗读,把孩子带入情境。

  4. 适时激疑。如阅读《雪地里的脚印》时,狼先生好不容易找到了脚印的主人——鸭子,当鸭子向他游来时,我问学生:为什么狼目不转睛地看着鸭子,突然忘记了自己要说些什么?让孩子去判断和思考,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5. 有效讨论。如阅读《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时,究竟生活在乡下好,还是生活在城市好,让学生展开有效讨论。最后,孩子得出结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自己的家才是最温暖的。通过讨论,让孩子更好地明白到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日记,收获孩子阅读的心灵硕果

  及时地展现读书的成果,对于进一步深化阅读,引领低年级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具有一定作用。指导低年级孩子写好阅读日记,是阅读成果交流的其中一种方式。不动笔墨的“懒读”,是造成阅读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日记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既是阅读的必要手段,又是阅读的深化阶段。所以,必须让低年级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凭借读书笔记、读书记录卡、读书日记的撰写,帮助学生消化阅读材料。

  为了使日记更具有可读性,可让学生根据内容进行适当的美工。如:我班从一年级便设有《____的果园》这样一本综合实践本。首先,孩子可以摘抄课内外积累的词语,配以图画。然后,逐步过渡到能写一两句阅读感想。

  这样,二年级上学期,我班85%以上的孩子均可以独立写好一篇简单的阅读日记,或续编、改编故事,并配以自己独立创作的图画。并在《____的快乐阅读》本中,记录孩子的阅读准备、读中感受,读后收获。

  4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指导方法三

  一、重视阅读教学,进行说话训练。

  1、描述画面,进行说话训练。

  低年级课本图文并茂,穿插了很多形象生动的图片,这是非常好的说话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在李老师的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她先出示(ppt)夏天蚂蚁在做什么,蝈蝈又在做什么,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它们在干什么,会说些什么。

  孩子们有图可依,有话可说,自然兴趣盎然,争相描绘。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话说通顺,说完整,对程度好的同学加以引导他说得更具体一些。

  说完后又让学生读课文,与课文进行对比:看看自己说的哪些与文中一样,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看看文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在对比中明确自己的不足,逐步完善。这样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进行说话训练,在比较中逐步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2、拓展课文,进行说话训练。

  教材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老师善于发现,就能找到许多的口语训练素材。如在教学课文《蚂蚁和蝈蝈》中提到夏天很热,在学生学课文中,拓展学生自己想一想说一说在这么热的夏天你喜欢干什么?用完整的话来说,例如:“在这么热的夏天我喜欢吃西瓜。”

  根据学生的说,李老师相机出示相应的图片,孩子们的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接着引导学生想象:那蚂蚁在这么热的夏天它们在干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发挥想象,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说得有声有色。

  接着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用文中:有的…有的…来说这时候的蝈蝈在干什么?学生说:“蝈蝈有的在休息,有的在玩耍。”有的学生说:“小蚂蚁在很辛苦的搬粮食,但蝈蝈却在树下乘凉还嘲笑蚂蚁它们。”

  如此种种,显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模仿课文语言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像这样的训练机会在很多课文中都可以用到。

  二、联系生活,拓宽说话语境。

  俗话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除了教材中的口语训练资源,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更是无穷无尽,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发现,就能挖掘出源源不断的教学资源。

  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是关于教育学生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很少参加劳动,做力 所 能 及 的 事,也就感觉不到劳动的光荣,何谈能理解呢?于是李老师用《蚂蚁和蝈蝈》这一篇童话故事,采用对比的手法,讲夏天蚂蚁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此时让学生思考应该像谁一样生活?让学生从课文体会大道理,使学生与文本的拉近距离。学完课文李老师又引导孩子们总结:说出蚂蚁的品质:不怕辛苦,辛勤劳动,最后过上了快乐的生活。但是蝈蝈因为偷懒,最后生活的很不幸。

  让学生理解,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不知不觉地用上了文中的语言,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觉得模仿是很有必要的。

  三、创设情境,实践中用语言。

  “学以致用”,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有实践语言的机会。课文描写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孩子们自然十分喜爱,也爱听童话故事。

  教完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故事讲一讲,或是演一演,回家还可以讲给自己的父母亲友听,这样让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表演故事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并运用到说话中,使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我认为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就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不愁说什么;其次,是要让学生有例可依,不愁怎么说;最后要为学生创设实践语言的能力,不愁怎么用。

  部编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2

  阅读是一项必须"从娃娃抓起"的事业。学生若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植浓厚的阅读兴趣,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则后面的阅读之路就会越走越顺畅;反之,则会愈走愈疲惫。因而,学生人学后的低年级起步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那如何让低年级的阅读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呢?笔者以部编小学语文一、二年级教材为例,谈谈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策略一:教学内容体系化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泖教授在《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一文中明确提出,一种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至少要回答以下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只有这四个问题具有逻辑上和行动上的一致性,才能说该教育教学活动是完整的、专业的。

  反观当下的阅读教学,面对同一篇课文,教师选取的内容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尤其是公开课,为了推陈出新,上出亮点老师们更是绞尽脑汁,剑走偏锋。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对“教什么”认知的模糊,是对学生语言学习规律的一种漠视,是"不完整、不专业。的教学活动,至少是"不完整,不专业”的教学活动,至少是“欠完整、欠专业”的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明确该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对照相应的年段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取。当下学习内容是早先学习内容的延续,也是未来学习内容的基础,彼此之间是有呼应、继承和发展的。

  例如,朗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阅读阶段目标里有两条要求

  ( 1)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2)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那么,从第一册到第四册,是不是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做到这两条呢?显然不是!初入学儿童的第一次朗读和经过两年正式语文学习后的朗读,要求必然是不一样的。部编教材在"朗读"能力的训练上,用课后练习的呈现方式,清晰地画出了螺旋上升的能力曲线图。

  第一册,自课文始,均要求能整篇读准字音,在课后练习里明确提出朗读训练的有

  第1课《秋天》,要求读准“一”的变调。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第8课《雨点儿》要求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好停顿;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册,朗读要求在上册的基础上,有了提升和发展,在课后练习里明确提出朗读训练的有:

  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要求"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

  第5课《小公鸡和小鸭子》和第19课《棉花姑娘》,要求读好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读好文中的对话。

  第10课《端午粽》和第11课《彩虹》,要求注意读好长句子。

  第14课《要下雨了》,要求说说故事里有哪些动物,再分角色读一读。

  第三册,朗读要求在前两册的基础上,又有了提升和发展,在课后练习里明确提出朗读训练的有

  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8课和第18课《古诗二首》,都要求"读诗句,想画面。

  第11课《葡萄沟》,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第12课《坐井观天》,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下面的句子。

  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要求注意句子不同的语气。

  第19课《雾在哪里》,要求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

  第2日课《雪孩子》和第23课《纸船和风筝》,要求。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

  第22课《狐狸分奶酪》,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

  通过罗列,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对朗读训练的要求在逐步提升从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分角色朗读到读出长句子、读好对话、读好感叹句,再到边读边想画面、读出不同语气、学习默读等,学生读的能力在不断提升。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本册的核心教学内容,兼顾以往学习内谷,引导学生把知识学到位,能力练到家,循序渐进,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在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上,尽量不产生严重错位或缺位,如刚入学的儿童,不认识多少字,大声朗读是巩固发音的有效方法,教师若让儿童直接练习默读,他们发音的准确性就会受到影响,也不利于流畅朗读的练习。

  把教学内容放在某个知识点或能力点的发展体系中去考量,是保证阅读教学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策略二教学环节问题化

  现今的低年级阅读教学课堂,“一问一答”的碎片化教学方式仍占较大比例。学生在教师的细碎问题里亦步亦趋,学的时间和空间紧促狭窄,这样的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思维、情感、审美等的发展。采用问题化教学,则把"学"的责任和任务都移交回学生,让"学"真正地在课堂里发生。

  问题化教学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发展高级思维技能,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低年级阅读课,识字写字、流畅朗读、理解积累、语言运用等涉及的知识点会比较多。因而,低年级阅读的问题化教学,我们可以定位为围绕两三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和文本、教师、编者之间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这两三个主问题的设计,必须是优质的、具有统领性的,让教学环节简明又富有张力。

  首先要紧扣题目设计主问题。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有的用来揭示中心,有的用来交待写作对象,有的提出论点问题等。抓住题目来设计问题,往往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如: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课,题目《比尾巴》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统摄全文的学习“文眼”和"灵魂”。具体可以设计成三大问题:

  一是谁比尾巴?学生充分、自主阅读,找出相关动物,把它们的头像贴在黑板上。再借助"动物们急匆匆跑去比赛,忘记带参赛牌了,让小朋友给他们送参赛牌"的情境,引导学生读准、识记动物名称及相关生字

  二是比尾巴大赛有哪些项目?学生再次充分、自主地阅读,找出和比赛项目相关的词语“长、短、好像一把伞、宽、扁、最好看”,引导学生读准、识记项目名称里的相关生字。

  三是比尾巴大赛的结果如何?你对奖项获得者有没有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文字,理解意思。如“为什么把奖牌颁给松鼠?”理解这里的“伞”,指的不是“雨伞”,而是“降落伞”,再理解松鼠尾巴和降落伞之间的相似之处。

  这样的环节设计,有效地避免了教学的零碎烦琐,保障了学生"学。的主动性,也保证了"学"充分展开的可能性。

  其次,主问题的设计,还可以从文章结构脉络人手。作者写作的思路会体现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循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设计教学问题,也是常用的问题设计方法。如一年级上册《小蜗牛》,小蜗牛出门一趟,就要爬一个季节,它从春爬到夏,从夏爬到秋,从秋爬到冬,最后待在家里过冬了。课文里有一句话反反复复出现,就是"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这句话就是《小蜗牛》文章结构的脉络,不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把小蜗牛爬得慢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教学时,就可在理解这个关键句的基础上,设计一个主问题你从哪里看出,小蜗牛实在爬得太慢了? 学生在反反复复的阅读中,感受到小蜗牛春天"小树发芽"时爬出去,到夏天"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才爬回来;夏天"地上长着草莓。爬出去,到秋天"草莓没有了。爬回来;秋天"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变黄了爬出去。,到冬天"蘑菇没有了,地上盖着雪,树叶全掉了。才爬回来,小蜗牛爬得实在太慢了!

  当然,主问题的设计还有很多思路,只要教师精心阅读文本,提供核心主线,学生的课堂阅读就会积极主动,充满生机。

  策略三:教学活动操作化

  许先文教授在《语言具身认知研究》一书里,给语言认知活动中的身体定义如下。语言认知活动中的身体必定是融入特定情境之中的身体,是被语言环境包裹之下的身体。身体在语言认知中的状态是身体处于这种情境并不是保持静止的状态,而是参与到语言认知活动中构成认知系统的核心要素。低年级儿童的学习,是动作、形象优先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只有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而,科学地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多器官、全方位的参与,积极开展言语实践,引导他们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体系,也是让阅读焕发生命之光的一大策略。

  第三册中的《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是根据《庄子·秋水》改写的。故事主要围绕青蛙与小鸟的三组对话展开。第一组对话写了青蛙和小鸟生活环境的不同第二组对话写了它们在争论天的大小第三组对话写出导致它们说法不一的原因,作者并未直接写明寓意。这个寓言故事没有生僻字,语言也浅显易懂,读通并不难,难就难在道理的领悟上。有些教师为了方便,直接把寓意打在PPT上,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可是,道理如果仅停留在“知道”层面,是不可能真正指导行动的。只有自己"悟到"了,才会在生活中产生作用。

  为了促进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就可设计如下学习活动

  (1)读。读好人物对话,读出不同的语气。

  (2)思。小鸟和青蛙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青蛙和小鸟都笑了,它们为什么都要笑?

  (3)做。学生可走出教室看天,再用练习本等卷成圆圈遮住部分视线看天,借助身体学习体会青蛙和小鸟看到的天为什么会不一样。

  (4)议。四人小组讨论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在讨论分享中明晰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视野要开阔,如此才能看得全面眼界狭窄,所见就有限。

  (5)联。联系生活,看看身边有没有像井底之蛙这样的人,他们的表现是怎样的。在交流中,学生感受到如果见识狭窄、短浅,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那就认识有限,就是“坐井观天”了。策略四教学设计板块化多“教”与“学”,不是“授”与“受”。的单一关系,而是双边互动的辩证关系。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教”与“学”内在的关系,也在不断推进中。教师的“教”,不是单项的全盘授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的“学”,学生的“学”,也在推动着教师调整、改进“教”。的内容与方式。因而,教学设计必然由以往线条状的"剧本式"设计走向开放灵动的"板块式"设计。板块式教学设计,也可叫作“分步组合式教学设计”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板块里的内容,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移动,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板块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凸显教学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有效地解决长期困扰阅读课堂教学繁杂无序的问题有利于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状态,自由组合,成就不同的课堂精彩;有利于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知识建构,突破单一线性设计的由甲到乙、由乙到丙的累积式的知识学习,而把甲、乙、丙知识进行多种组合后,进行思维碰撞,促进新的认知与发展。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一个接一个》一课,可将设计分为三大板块,即"读中识字、积累迁移、书写指导。现以第一板块"读中识字。板块的设计加以说明。

  第一步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情绪变化。如"声音好听、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等,教师小结本课朗读的小秘诀有的地方开心,有的地方不开心,不同的地方要读得不一样。

  第二步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小作者做了哪些好玩的事情。可让学生自己大声读一遍,组员合作读一遍,再交流小作者做过的好玩的事情,例如踩影子、做美梦、上学校、跳房子、听老师讲故事等。初步感受到做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带来的快乐也是一份接一份。结合学习"接、做、梦"等和事情相关的生字。

  第三步聚焦最感兴趣的事情,细致感悟情绪的变化、以聚焦"踩影子"为例。

  先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小作者这时候心情怎么样。从插图上看出,小作者是"开心、快乐"的,教师相机板画笑脸,让学生读好诗歌第一句。

  接着,大人喊"快回家睡觉!。让学生结合生活印象喊一喊,再猜一猜小作者的心情怎么样,联系自己,是"不开心、不高兴。的,相机板画沮丧的脸,读出不开心的心情。结合学习"觉、再"字。

  不过,转念一想回家睡着了,倒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呢!联系生活,说一说"各种各样的梦。可能梦到什么小作者的心情又会怎样。想到这些,猜一猜,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画笑脸,让学生再用开心的语气读好句子,并结合学习"做、各、种、样"等生字。

  第四步回归整体,把握情绪读好诗歌。

  这里的朗读板块设计,要求具体,层次分明,既有朗读方式的要求,又有对内容把握的要求,遵循了。总体感知一细节理解一总体把握"螺旋式上升的文本阅读的思维认知规律。学生也在多次进出文本的过程中,体味到诗歌表达的情绪,用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如此,就能比较有效地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既长知识,又学方法;既能保证主体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又能集中精力,实现核心教学目标。

  低年级阅读教学设计策略还有很多,比如引导学生启动先备知识、找准学生学习起点等。总之,要让学生对一堂课始终有兴趣,把握好知识体系,设计好环节问题,采用大板块教学,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脑都协调起来,使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言语智慧,获取学习的愉悦情感,从而保持对语文学习的长久兴趣。

  部编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3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历时最长,课时最多,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式方法,形成阅读能力。

  1、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若想促进小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课外月,教师就应当在作文教学中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结合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外阅读教学中,分角色朗读不仅使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内容产生了好奇心,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合作学习,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默契。

  同时,教师也应适当的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并要求学生在随笔本中写下自己的读后感,进而段落学生的写作阅读能力,促进其语文指导得到丰富积累。

  2、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作文课外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课外阅读课,和安里小学就采用了“共读一本书”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阅读的积极性,全体同学以小组的形式围绕阅读内容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想,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以思维导图、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示,这样也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从而提升写作水平。

  3、为学生讲解阅读技巧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任务,教师更应当加强对学生良好阅读技巧、阅读习惯的培养。教学需要围绕文章内容为学生讲解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使其能够之前、快速的把握文章中心主旨,促进其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课外阅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将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标注出来,还可以让他们准备一个空白记事本,将自己喜欢的诗句和语句随时摘抄下来。通过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积累文学知识来丰富写作素材,近来达到提高自身阅读写作能力的目的。

  总之,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非常重要,还会给学生的其他科目学习以及思维发展造成重要影响。在小学语文作文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上述三种策略都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对于小学生的写作及阅读有所帮助。

  2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方法

  一、找准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课内激活课外,课外延伸课内

  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这是做好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关键所在。只有找到了这个衔接点,学生的阅读欲望才能有效地开掘,阅读视野才能由课内转向课外,我们的课内阅读也才找到了一个发展点,支撑点,从而搭建起学生阅读的桥梁。

  1、以教材疑难问题为衔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

  在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适时地出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建构个性的意义理解。

  比如六年级《闻管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教学中,学生对于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时不禁惊喜欲狂的心情总是理解不到,此时,将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及作者的生活背景穿插到课堂上进行讲解,既深入理解古诗的含义又增长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

  2、以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为衔接点,拓展阅读广度。

  这一拓展方式,是教师带领学生对教材的一些特定知识点、文化点进行延伸、重组、升华,让教材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出发点,让教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

  如在六年级有一个单元是以“走进鲁迅”为主题进行编排的,课本中涉及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和鲁迅相关的文章,“资料袋”“日积月累”中还介绍了鲁迅和鲁迅相关的作品和名言,整个单元学习完之后学生对鲁迅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个时候推荐阅读《守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逝去的锐利》等书籍,学生也会兴趣十足。

  3、以教学内容为衔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由一篇文章进入到整本书的拓展阅读。

  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更深入全面的体会人物特点,我们也可以适时引入相关文章或书籍,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如在《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的教学中,课堂上再讲到严监生吝啬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将《临死前的葛朗台》这篇文章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教学之后可以出示不同版本的《儒林外史》,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学了《将相和》,让学生阅读《史记》中的其它故事;学了《草船借箭》,让看过的学生讲讲其它体现诸葛亮才智过人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4、以教材中文章的作者为衔接点,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的作品。

  教材中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作品的阅读元素有很多,如果老师能掌握这个元素,就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并由一篇文本顺利过渡到整本书的阅读需要。如在四年级《蟋蟀的住宅》一文选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学完此文后学生对虫子的世界充满了新奇,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昆虫记》。

  二、利用课内时间及时反馈,定期交流,使学生保持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开展阅读活动,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将课内所得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中,将课外所得感悟于课内及时交流。

  1、全班同学“同读一本书”,阅读并做批注,写一写阅读的收获和感受。教师及时调研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课内的时间进行阶段性的阅读汇报交流。共读一本书结束之后,还可以让学生谈谈通过这样的拓展阅读,自己对课内文本的再感悟。

  2、自助式阅读,根据近段时间的学习,找到相关的阅读作品,进行自助式的(自由选择内容、根据实际选择数量)阅读,教师随时、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给予学生及时必要的课外阅读的指导。利用课内阅读时间,开展“好书推荐”“故事会”等活动,通过介绍,同学之间可以交换阅读。

  3、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做学生阅读的领路人。父母和孩子共读,营造家庭的阅读氛围。

  4、定期进行“阅读小明星”“书香家庭”评比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保证孩子课外阅读的时间。

  总之,只有语文老师用心在课内外阅读的衔接上下功夫,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课外阅读开阔课内阅读的视野,延伸课堂教学的长度,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这两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一定能引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阅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让他们的生命因阅读而充实,因阅读而精彩。

  3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情趣导航,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欲望和激情,就会调动所有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情感的驱使下,让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体验的和谐统一的轨道。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和悬念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情与知的统一。

  可见,以“情趣”作为语文教师教学设计理念上的导航,就避免了教学中只重语言训练,不重精神陶冶;只重机械分析,不重情感体验的死板的语文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增长了学生感悟的灵性,语文素养便随之提高。对老师而言,“情趣”体现在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趣因素,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情境。

  对学生而言,“情趣”体现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就是:觉得阅读内容有意思,乐于朗读;老师说话有意思,愿意倾听;阅读过程有意思,读、说、画、演皆想尝试;阅读结果有意思,愿意记诵;阅读体验有意思,是一种享受。情趣导航,以“趣”动“情”,以“情”促“趣”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好途径。

  例如:在教学《七颗钻石》时,我从北斗星的形成,导入新课,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阅读整个神奇的故事,在自由朗读全文后,提出了三个统领全篇的的问题,全文主要要写了谁?围绕什么事情展开,课文中有什么神奇的变化?让学生思考,从而把握了全文的脉络,然后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驱使下,自主阅读感悟,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感受到爱心的神奇力量。感悟到小姑娘博大的爱,体会到爱能创造奇迹,爱能改变一切。水到渠成,突破了教学难点,这都源于情境的创设,情趣的驱使。

  重视朗读,方法得当,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般来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 这个“整体”应该包括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朗读。然后,根据需要明确哪些是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再进一步研读,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要加强朗读的指导。重视示范朗读和个性化朗读体验,中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即通常所说的“语感”,因此,教学中遇到长句子或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而更多的句子可以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指导,让个性化的朗读体验代替讲解。例如:教学《七颗钻石》的第一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看图片了解当时旱灾造成的后果后,让学生齐读,感知旱灾的可怕,然后通过重点词语感受到当时灾情的严重,再让个别学生朗读,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读出了感情,读出了韵味,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第二,朗读要有层次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每一次读书的要求、读书的目的都应该有所不同。如初读课文要能够读得正确、通顺,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细读课文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读出感悟;赏读课文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特色。另外还要重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教学《七颗钻石》第二课时,第一遍自由读后,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提出核心问题:让学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自读自悟,最后在交流的基础上,感情朗读,读出感悟,读出个性化理解和感受。

  第三,教学中还要重视加强默读的指导。默读是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中年级开始要注意引导学习默读,要求学生不指读,不动嘴唇,不发声音。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也更利于思考。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勾画思考的习惯。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默读课文,一般要对学生提出默读的要求,读完后,要交流感受,质疑问难,组织讨论,解决问题。例如:《七颗钻石》的教学,在解决核心问题:是什么力量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神奇的变化时,我让学生默读二、三自然段,勾画使水罐发生神奇变化的句子,认真体会,最后通过交流感受,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爱能创造奇迹,改变一切”的教学难点。

  加强词、句的训练,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训练中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二是积累,三是运用。首先,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中年级段,用词的准确,近反义词的区别和运用,形容词叠词的练习,词语的搭配练习,句式的练习等等,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多练习,不断复习巩固,举一反三。

  例如:《荷花》中的“冒”,《争吵》中的“挨”的妙用,要让学生体会;“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要学会运用;《翠鸟》中比喻句的妙用,总分写法在习作中的运用;《七颗钻石》中近义词“干涸”、“干枯”和“焦渴”要让学生区别它们的不同,以达到准确运用。

  其次,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应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即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例如:《七颗钻石》中“喜出望外”的意思就应该联系上文,在久旱无雨的季节。人和动物面临死亡,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到处找水都没找到的情况下,意外的得到了一灌水,体会小姑娘此时的心情是何等的兴奋和惊喜,从而深入理解“喜出望外”的意思。再次,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课文中出现的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要让学生背诵,摘抄,逐渐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并在习作中运用。

  运用教材,启发想象,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教材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因此,可以说语文教材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阔视野、储存知识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课文中可以培养学生想象的间隙,让学生在想象中遨游,使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作文水平得到提高。

  在教学《七颗钻石》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想象:第一次是在小姑娘为生病的妈妈找水,哪儿都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让学生想象她可能到过哪些地方?遇到过哪些困难?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让学生体会小姑娘找水的艰辛,进一步感受到小姑娘对妈妈的爱是何等的伟大。

  第二次是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后,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涌出一股巨大而又新鲜的水流后,让学生想象:当这股清泉流入人间后,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读文感受了童话丰富的想象力,此时有了强烈的想象欲望,所以,发言比较踊跃,想象也比较丰富,在说的基础上,我安排了课文续写,让说和写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写的质量。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不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真正将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4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读与看相结合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包含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读与思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教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自由争论,你喜欢谁,为什么,最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三、读与说相结合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语言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

  四、读与演相结合

  情境表演是最受儿童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比如,我在教学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时,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带上动作表演读,读出小画家的兴奋之情,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学生们乐读愿读,兴趣很浓。

  五、读与画相结合

  这里讲的“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的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读与写相结合

  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好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要把听、说、读、写、思、画等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就会相得益彰。当然,阅读教学的结合并不仅仅就这六个方面,只要我们教师有心有意,最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523047/

推荐访问:l小学低年级阅读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策略 小学生阅读理解技巧 一年级阅读理解方法 一年级的阅读理解怎么教 一年级做阅读题的技巧 一年级短篇阅读理解 怎样做一年级阅读理解 一年级阅读理解题技巧 低年级主要的阅读方法 一年级阅读题怎么做 一二年级阅读理解技巧 英语阅读理解考查什么 低年级的阅读理解怎么指导 一年级阅读理解100篇 英语阅读理解考察什么 低年级阅读理解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