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理论知识

来源:学生个人工作总结 时间:2020-11-07 08:00:06 阅读:

【www.bbjkw.net--学生个人工作总结】

体育理论是体育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的学科。以下是本站分享的体育理论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体育理论知识

  1.练习密度是指一堂课中,学生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2、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要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去评价。

  3、运动参与是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

  4、肌肉工作时的直接能源是ATP,它贮存在细胞中,以肌细胞为最多。

  5、人体的运动,离不开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相互作用。骨骼起着杠杆的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肌肉收缩是运动的动力。

  6、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增强体能,主要是由 超量恢复 的生理机制决定的。

  7、竞技健美操比赛的项目有:男子单人操、女子单人操、混合二人操、三人操、六人操

  8、由一列横队变成二列横队时,应先1-2报数。

  9、耐久跑中的途中跑,要求跑的节奏与呼吸的节奏相配合。以鼻呼吸为主,以嘴呼吸为辅,呼吸均匀要有节奏 。

  10、三级跳远由快速助跑,沿直线向前的连续三次跳跃组成。 单脚跳、跨步跳和跳跃

  11、体育锻炼的六项原则:(自觉性)、(经常性)、(个别性)、(全面性)、(渐进性)、(适量性)。

  12、篮球场地的长为(28m),宽为(15m),3分线半径(6.25)米;排球场地的长为(18m)宽为(9m)。

  13、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

  14、马拉松全长(42.195公里)。

  15、现代奥运会于(1894)年由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发起成立。

  16、人体所需营养素主要有(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17.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规定: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且成绩合格可获得2个学分。高中三年中,学生修满11个学分方可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毕业要求。其中体育知识理论和田径系列为必修必选内容。

  18.中学体育课属于教学课,根据每次课教材种类的多少分为室外课和室内课,根据每次课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复习课和 综合课。

  19.某学校高二年级8个班举行篮球比赛,采用单循环制,一共要进行28场比赛,共有7轮。 轮数=N-1 场数=N(N-1)/2

  20.新课程标准将课程总目标细分为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它们分别是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

  21.学校体育的功能是指学校体育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_。

  22.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由条件目标、过程目标和效果目标方面组成。

  23.体育教学内容是反映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

  24.现代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常用方法主要有传统型和现代型两种。

  25.发展体能的原则一般有全面性原则、适量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健康性原则等。

  26.体育教学中学练法包括 自学法、 自练法 和 自评法。

  27.课堂常规一般包括课前常规、课中常规和课后常规三个部分。

  28.学校组织校内田径运动会,一般可由 报名编排自序册 比赛分工 画跑道 比赛的记录 宣告闭幕六个主要过程组成。

  29.教师示范一般可分为 镜面示范 正面示范肢体示范 语言示范

  30.学校体育教学计划可分为年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

  31、课时计划也称教案,它是根据 学期计划、单元教学 计划安排并结合学生和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编写的。

  33、武术运动是手型有 拳、掌、勾 ;步型有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 手法:推掌

  34、人们通常把身体素质分为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五大素质。

  35、垒球握法:用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握住球,小指弯曲抵在球的下面,掌心不触球。

  36.发展小学生投掷能力的练习有投、掷、抛、推等多种方法

  37.小学体育教材中有维族、藏族、蒙古族 等几种民族舞蹈。

  38.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小学五、六年级的必测项目为身高、 体重 、 肺活量三项。

  39.单杠的单挂膝摆动上的保护与帮助方法是一手托肩膀 ,另一手按压 摆动腿 。

  40.科学锻炼要遵循下列原则:(1)全面锻炼;(2)坚持经常;(3)循序渐进;(4)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5)要进行自我监督 ;(6)女生经期要注意运动卫生。

  41、排球正面双手垫球,要做到插、夹、提、移、蹬、跟。

  42、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评价应包括:职业道德、 教学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 。

  44.急行跳远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助跑和踏跳的结合上。

  45.篮球运动是由跑、跳 、投等人体基本活动组成的综合性体育活动。

  46、国家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规定,小学三、四年级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50米跑、 立定跳远。

  47、一节体育课的结构一般分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其中基本 部分是课的核心部分和主要部分,时间安排不应少于全课的 五分之三。

  48、武术的内容极其丰富,一般分为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攻防技术等五个类型。

  49、“向右转走”预令落在左脚上,动令落在 右脚 上。

  50、跑,不论距离的长短、其完整的技术结构可分为相互联系的四部分,即: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终点冲刺跑。

  51、排球比赛中,接发球队获得发球权后,该队队员必须按 顺 时针方向轮转至1号位一个位置。

  53、1—6年级,在运动参与领域要让学生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 。

  54、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构建了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的课程目标体系,他们是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57、《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必测项目有身高、体重、坐位体前屈或(肺活量)。

  58、《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

  59、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内容有: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态度。

  60、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某个练习内容进行系统学习或阶段学习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单元教学。

  65、2008年北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子比赛将有(团体)和(单打)两个比赛项目。

  66、《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从(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三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09.9.7

  67、在初中体育课教学中(技巧)、(单杠)、(双杠)和(支撑跳跃)都属于体操教学。

  68、跳高的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紧密联系的阶段组成。

  69、接力跑的传接棒方式有(上挑式)、(下压式)和(立棒式) 前面两种是常用的

  70、体育锻炼前后要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71、培养体育能力的教学模式程序为引导提示、明确目标方案、探索尝试、思考验证、总结评价。

  72、根据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是(不均衡)的。其中神经系统发育最快;生殖系统发育最晚。

  73、课程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三方面的评价。

  74、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包括现有运动项目改造、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

  75、人体能量的直接来源于(糖)、(脂肪)和(蛋白质)。

  76.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将根据 三维健康观(身体、心理和社会) 和 体育自身 的特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 五个学习领域。 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

  77.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 六级 水平,既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别相当于 1—2年级、 3—4年级、 5—6年级、 7—9年级、 高中学段。

  78、《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小学一、二年级的测试项目为 身高 、体重 、坐位体前屈 三项;小学五至六年级和初中以上年级测试项目为六 项,其中 身高 、体重 、肺活量 为必测项目,选测项目为 3 项。

  81.一个标准田径场,应由两个 平行的直道 和两个 半径相等的弯道 组成,跑道全长应为 400 米;半径为 36米 ;分道最小为 1.22 米,最大为 1.25 米。

  82.国际田径协会联合会规定,从 2003 年 1 月 1 日起,除标枪(29度) 外,各投掷项目(铅球、铁饼和链球)落地区标志线的内沿延长线的夹角为 40 度。铅球和链球投掷圈内沿直径应为 2.135 米 铁饼2.5米。

  83.排球竞赛规则规定,如某队被召唤之后拒绝比赛,则宣布该队为弃权,对方以每局的25:0比分和3:0的比局获胜。

  84、篮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可采用传切配合、策应配合、突分配合、掩护配合和快攻配合。

  86、跑的速度取决于步幅和步频,增加步频的方法有快慢交替小步跑、高抬腿跑等。 牵引跑 原地快慢交替摆臂

  87、足球运动主要用脚、头、肩、胸等部位来支配、控制球的一项运动。

  88、在跳远教学中,一般采用以完整教学为主,分解与完整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教学重点是起跳技术。

  89、排球运动基本技术包括垫球、传球、发球、扣球和拦网

  90、足球踢球正确与否,主要取决于球点(击球的部位)、作用力的方向(摆腿的方向)、击球作用力的大小(摆腿的幅度和速度)。

  92、投掷项目的完整技术都是由握持器械、助跑、最后用力和器械出手后的身体平衡四部分组成。

  93、跨栏跑的技术可以分为:起跑至第一栏技术、 跨栏步技术(即过栏技术)、栏间跑技术和终点冲刺跑技术,

  跨栏跑过栏技术包括起跨攻栏、腾空过栏和下栏落地三部分。

  95、急行跳远的空中姿势有蹲踞式跳远、挺身式跳远、走步式跳远三种。

  96、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口号、格言:更快、更高、更强 精神:互相了解、友谊长久、团结和公平竞争

  97、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都良好的状态。

  98、体能要素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要素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要素。

  99、健康的“四大基石”具体化为以下四个方面合理膳食、经常适量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理。

  100、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评定应采用(绝对性标准 )与(相对性标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02. 原《体育教学大纲》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的指导思想是增强学生体质,而后者则以 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104. 制订运动处方时需充分考虑运动的 次数,强度和时间三个要素,使体育锻炼更加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109、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110、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 )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

  112、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

  113、《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适应社会需求、素质教育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 领域目标 水平目标

  114、《标准》以(目标)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各地、各校和教师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的学习目标。

  115、在实施《标准》时,要全面关注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特别要加强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新的学习领域的研究,以促进课程目标的实施。

  116、《标准》所要求的教师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师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两方面的综合评价。

  117、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按层次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精学类教材、简学类教材、介绍类教材、锻炼类教材四类教材层次。

  118、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主要表现在增进身体健康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进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四个方面。

  119、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为 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 、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课的组织教学、突发事件处理。

  121、国家、地方、学校 三级课程管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贯彻落实的保证。

  123、体育与健康课程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依据是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水平阶段的学习目标 、 根据学生的不同的需求。

  124、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选择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健身性 、科学性、兴趣性、实效性、简易性、 地域性 。

  125、体育与健康课程确定教学内容时数比例的原则是 实践性、灵活性 、综合性。

  126、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分组的主要形式为 随机分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合作型分组 、帮教型分组、友伴型分组

  127、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要求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延伸性学习、信息化学习、评价式学习等七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128、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目的是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 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其原因,并改进教学、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 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

  129、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成绩评价的内容为 体能的评定、知识与技能的评定、学习态度的评定、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定四个方面。

  131、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包括 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资源、体育信息资源 六个方面。

  13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安全教育始于水平二的运动技能领域。

  13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三中运动技能 领域开始要求学生从观看体育比赛中获得运动基础知识的。

  134、敢于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是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三中心理健康 领域中开始要求的。

  135、使学生指出在体育活动中不道德的行为是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中社会适应 领域开始要求的。

  136、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五中运动参与领域开始要求的。

  137、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弱者的尊重与关爱是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 三中 社会适应 领域开始要求的。

  138、通过体育活动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是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中心理健康领域开始要求的。

  139、体育锻炼可以调节体能、保持良好心态、促进身心健康。

  140、课外体育锻炼的意义是有助于体育兴趣、习惯的培养,有助于终身体育基础的形成,有助于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丰富课外文化生活。

  141、在体育科研中,资料与事实的收集方法有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

  142、体能主要包括与健康有关的能力和与运动有关的体能两个方面。

  143、人体基本的活动方式是:走、跑、跳、投等。

  144、把以高度和距离长度计算成绩的跳跃、投掷项目叫田赛。

  145、跑的教材共分为四大项,即耐久跑 、快速跑、障碍跑、 接力跑。

  146、体育课的类型是根据体育教学任务而划分的课的种类。小学体育课的类型一般分为 理论课 与实践课。

  147、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一节体育课可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

  148、体育课的分组教学,一般分为分组轮换和分组不轮换两种形式。

  149、练习密度是指一堂课中,学生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150、跨栏跑的过栏技术,起跨腿是抬、伸、压,摆动腿是蹬、展、拉。

  体育理论知识

  1、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和肌肉组成。

  2、关节可分为球窝关节(肩关节、髋关节)、滑车关节(肘关节、指关节)、微动关节(腕关节、踝关节)。

  3、肌肉分为三类:骨骼肌、平滑肌、心肌。其中平滑肌、心肌并不附着在骨骼上。

  4、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骨骼起着杠杆的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肌肉收缩是运动的动力。

  5、身体形态: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身体形态一般由长度、围度、重量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通常用克托莱指数评价身体形态的发展状况。

  6、克托莱指数=体重/身高*1000

  7、初中生在形体练习时要注意:养成正确的站、行、跑、跳的姿势;不宜做过重的负重练习;要变换体位练习,以促进形体均衡发展。注意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注意全面发展。

  8、身体机能:人的整体及其组成的各器官、系统所表现出的生命活动。(肺活量、血压、脉搏)。

  9、体能(体适能)足以胜任日常生活和学习而又不易疲劳的身体适应能力,此外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和能够应付所遇到的压力。

  10、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身体成分、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心肺耐力、柔韧性)和与运动有关的体能(速度、灵敏、力量、平衡性、反应时、神经肌肉协调性)。

  1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从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机能(肺活量、血压、脉搏);身体素质(灵敏、速度、耐力、力量、柔韧)三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

  12、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包含: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水、纤维素、维生素。

  13、健康的含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4、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心理平衡。

  15、超量恢复:运动消耗的能量物质及其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不仅恢复到原有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16、极点:是指进行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时,在运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运动员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等反应,这种状态称为“极点”。

  17、第二次呼吸: 出现“极点”后,稳定情绪、加深呼吸、调整跑速。“极点”即可消失,继续跑下去,身体会感到轻松许多、呼吸正常,进入一种稳定状态,这就是“第二次呼吸”。

  18、肌肉中主要储藏的能源物质是什么?有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肌糖元、脂肪.

  19、睡眠是促进生长、维持神经系统功能、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的重要方式,初中生每天正常睡眠时间是9小时,小学生10小时,高中生8小时。

  20、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21、体育与健康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22、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一下特征:基础性(知识与技能)、实践性(身体练习)、健身性(促进健康)、综合性(情感态度价值观)。

  23、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

  24、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

  25、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 1 小时,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证质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 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 课时,高中每周2 课时。

  26、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

  4、关注地区差别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27、根据国际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趋势,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凝练成: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

  28、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内容。

  29、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水平一(1-2年级)水平二(3-4)水平三(5-6年级)水平四(7-9年级)水平五(高中)。

  30、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重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1、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学方法要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选择和合理运用。

  1、充分发挥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体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树立“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2、遵循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创新教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创设民主、和谐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情境,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传授式教学方法。

  4、安排一定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练习方法,发展学生体能。

  5、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位学神更好地发展。

  32、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方法、多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题,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与发展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的“学”和教师更好的“教”。

  3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相结合。

  34、评价的主体: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其他人员评价。

  35、课程评价包括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课程建设三个方面的评价。

  36、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包括: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

  37、田径运动:以时间、高度、远度或评分计算成绩、评定名次的竞技运动项目。可分为:田赛、竞赛、公路赛跑、竞走、越野跑。

  38、跑是单脚支撑与腾空相交替,蹬与摆相配合的周期性运动,跑的步幅和步频是决定跑速的重要因素。

  39、快速跑是以强度大的无氧练习为主,其动作过程包含: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

  40、运动负荷:通常又叫运动量,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一般常用练习次数、时间、距离、重量来表示,负荷强度一般以练习的速度、负重量、密度、难度来表示。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41、在确定运动强度时,可以用心率来间接表示运动强度,160次/分(80%)、140次/分(70%)、120次/分(60%)、110次/分(50%),锻炼强度小于50%没有明显的锻炼效果,大于80%则容易损害身体健康,因此适宜的锻炼强度应在50%—80%之间,对应的脉搏在110—180次/分。

  42、体育课的密度:指课中各种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一般包含: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相互帮助与观察、练习后的休息,组织措施。

  43、运动密度:学生做练习的总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44、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希腊雅典,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是1894年法国教育家顾拜旦提出的。

  45、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三大理念是: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在北京、张家口举行。现任奥运会主席是托马斯、巴赫。

  46、奥林匹克宗旨:团结、友谊、和平。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

  47、奥林匹克会旗是5个互相套连的圆环,颜色自左向右依次为蓝、黄、黑、绿、白。

  48、武术运动的手型:拳掌勾,步型:弓马仆虚歇。

  49、人们通常把身体素质分为:速度、力量、灵敏、柔韧、耐力等五大素质。

  50、马拉松全长是42公里195米。

  51、跳高的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过竿、落地四个紧密练习的阶段组成。

  52、跳远的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紧密练习的阶段组成。

  53、决定投掷项目远度的因素:出手角度、出手速度、出手高度。

  54、接力跑的传接棒方式:上挑式、下压式、立棒式。

  55、超越器械:在投掷运动中,器械未出手时,身体赶超于器械之前,称为超越器械。

  56、标准篮球场地长28米、宽15米,中圈半径1.8米,篮筐高3.05米,三分球半径是6.25米,罚球线距离端线5.80米,四周边线宽5厘米,5厘米的宽的线属于场外,中线属于后场。

  57、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比赛进攻的速度越来越快、争夺的高度越来越高、队员技术越来越全面、队员投篮越来越准确。

  58、1891年美国奈斯密斯发明了篮球。

  59、篮球的基本规则:侵人犯规:拉人犯规、推人犯规、撞人犯规、违反体育道德的犯规;违例:带球走、违法运球、罚球、跳球、干扰球、拳击球、脚踢球、时间等违例。

  60、投篮的技术要素:持球动作、出手动作(瞄准方法、投篮的弧线)、球的旋转。

  61、篮球的基本战术:传切配合、二攻一、盯人防守、掩护战术等。

  62、排球场地线宽5厘米,并属于场区之内,边线长18米、端线宽9米,网高2.43米(男)、2.24米(女)进攻线距离中线3米,2、3、4号位为前排、5、6、1号位为后排,接发球获得发球权后,该队发球队员必须按照顺时针方向转一个位置,即2号位对位转到1号位发球。

  63、世界第一运动:足球,古代足球起源于中国:蹴鞠,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标准球门高2.44米,中圈半径是9.15米。罚球点距离球门11米,正式比赛为11人制,每场比赛45分钟,中间休息不超过15分钟。

  64、动作形成的规律: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泛化)、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分化)、动作趋于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自动化)。

  65、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它使机体得到生长、发展和更新。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化作用是摄取营养物质,异化作用是分解物质。

  66、恢复过程在经过工作阶段、相对恢复阶段、超量恢复(经过合理的休息,物质和能量贮备超过了原有的水平,从而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复原阶段。

  67、体育教学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巩固提高的原则。

  68、体育教学中的练习法:完整练习法、分段练习法、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综合练习法、游戏和比赛法。

  69、经常采用的示范方法:正面、背面、侧面、镜面示范。

  70、体育课的类型:理论课、实践课。

  71、体育课的结构:指组成一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分配等。按认识规律和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一般由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组成。

  72、31、教材排列:指将教学内容按一定方式处理后,排出一种程序式系列。以教材内容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按年级依次出现的,称为直线式排列;同教材在各个年级反复出现的,称为螺旋式排列;用直线式和螺旋式混合交错的,称为混合式排列。

  73、、体育教学方法: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技巧与艺术的表现。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法(动作讲解)、直观法(动作示范)、练习法(完整法、分解法、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综合法、电化教学法、自学自练法、预防与纠错法、“尝试错误”教学法。

  74、中国体育健康课程模式:运动密度应达到75%以上,运动强度达到140—160次/分,每节课都要进行10分钟的体能练习和20分钟的运动技能练习。

  75、“三无”体育课:无运动量、无技术、无比赛。

  76、学讲方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一般为: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

  77、学生“五学”即自学、互学、问学、教学、悟学,教师“五步”即让一步、慢一步、退一步、停一步、缓一步。

  体育理论知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2、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3、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4、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5、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6、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7、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8、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

  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

  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

  9、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和被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的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标准》要求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10、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对运动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要求学生形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应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11、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多种体育游戏和身体活动方法,掌握和应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

  12、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所需要的体能。体能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13、具体目标:对课程总目标在五个方面和四个水平进行的细化和分解,以体现不同学段学生在各个方面相应水平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标准》根据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五个方面的学习范畴,分别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了四级学习水平。水平一相当于1~2年级、水平二相当于3~4年级、水平三相当于5~6年级、水平四相当于7~9年级。

  14、新兴运动类项目:《标准》中的新兴运动类项目是指国际上比较流行但在我国开展不久的或国内新创的、深受青少年喜爱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

  15、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

  16、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17、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18、体育教学: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19、体育课程:指教师在学校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大纲规定内容,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系统教学的形式。

  20、课堂常规: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双方提出和一系列基本要求,属教学管理的一项具体规定。

  体育教学组织: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等进行合理安排的各种措施。

  21、分组教学: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将全班同学,按一定条件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领导下,分别进行练习和一种组织形式。

  分组不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统一领导下,按内容安排的顺序,依次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2、分组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学生分别练习不同性质的内容,按预定时间互相轮换练习内容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3、教学目标:指学习者在教学终结时应做到什么或获得什么特定能力和一种明确的陈述。

  24、教学目的:是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的关于教育意图的一种广泛的陈述

  体育基本技能:指人们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所获得的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

  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

  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

  25、诱导练习:是指为了正确掌握动作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特点是在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的顺序和机体所承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与所学动作大体相同但较简易。

  26、辅助练习:是指为了发展某一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或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27、整理运动: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

  28、超量恢复:指体育活动的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被运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且在一定时间内还能超出原来水平,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

  29、积极性休息:也称活动性休息,即在体育活动时,通过转换运动练习或插些放松动作作为积极休息手段,以谋求更有效地消除疲劳,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

  30、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

  31、运动:指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包括旨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充分发展身体运动能力的各种锻炼方法和活动项目总称。

  32、体质: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学生体质的测定大致包括: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机能(肺活量、血压、脉搏);身体素质(灵敏、速度、耐力、力量、柔韧)。

  33、体格:人体外表的形态结构。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以及身体的姿态。

  34、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韧等。

  35、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

  36、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是人体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分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

  37、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起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

  38、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它取决于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

  39、柔韧素质: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

  40体育手段:是指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的总称。

  41、身体练习:是指各种体育手段的具体动作。专指为了实现体育目的和任务的条件反射活动。由身体姿势,练习的轨迹、时间、速率、速度、力量、节奏等基本要素综合构成。

  42、身体姿势:指身体及身体的各部分在练习的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一个完整练习的技术过程,包含开始姿势,练习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三个部分。

  43、开始姿势:指用来为做后面练习的主要部分创造有利条件的身体姿势。分静力性和动力性两类。

  44、练习过程姿势:指身体在完成练习主要部分时的活动状态。

  45、结束姿势:指练习结束时身体及各部分处的状态。

  46、练习轨迹:指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及身体某些部分的移动路线。分轨迹形式,轨迹方向和轨迹幅度三个方面。

  47、练习时间:也称练习的“延续时间”,指完成某一练习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时间的长短与练习效果和机体的负荷有直接关系,分练习的总时间与练习的各部分时间两种。

  48、课的密度:指教师在一节课中合理运用的时间和这一课总时间的比例。它又可分为一般密度和专项密度。

  49、专项密度:也称运动密度,是指学生做练习的密度。计算方法是:一节课中,某项练习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50、运动负荷: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由速度、数量、密度、时间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

  51、心理负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的内容、形式、方法、组织、练习等对学生心理机制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就是体育课的心理负荷。

  52、氧债:在剧烈运动中,机体的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氧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运动开始时,由于氧运输系统具有一定的惰性,使摄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二是在从事剧烈运动的过程中,摄氧量始终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这两部分氧亏需要在恢复期来偿还。人体负氧债的能力与无氧耐力有密切关系,所以氧债是评定一个人无氧耐力的重要指标。一般人从事剧烈运动时,其负氧债的量约为10升左右,受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可高达15——20升。

  53、表象训练:是指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正、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就好象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也称念动训练、想象训练、心理演练等。表象训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苏恩教授首先提出的。

  54、极点:是指进行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时,在运动开始后的

  一段时间里,运动员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等反应,这种状态称为“极点”。

  55、目标定向:指一个人能否积极参加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数量标准,而是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如有些学生上体育课以掌握动作、提高能力为目标,意在发展个人能力;有些学生则视他能否显示自己高人一筹的能力,认为有炫耀机会就积极,可能显示“低能”时就逃避,甚至投机取巧。前者的目标定向称为任务参与型,后者的定向称为自我参与型。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前者而非后者,不要过分强调成绩的名次。

  56、运动心理效应:由运动训练和比赛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作用。它与运动成绩有关,当运动成绩良好时,一般会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反之则会带来消极的心理效应。它还与运动者及观摩者的主观评价态度有关,如比赛取得胜利也可能引起骄傲的这种不良心理效应。正确地评价一场运动比赛或训练的价值,应既考虑它的客观成绩,又考虑它的心理效应。后者虽是无形的,但对以后的运动和心理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57、预令、动令:口令分预令和动令,口令的前部分,使听口令者注意并准备做动作叫预令。口令的后部分,使听口令者立即做动作叫动令。预令与动令之间一般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58、动作要领:动作要领指身体练习的技术基础。它包括身体练习的主要环节及其动作顺序。

  59、重点:体育课教案中重点的涵义有两种。其一是教材重点。它是指身体练习的主要部分,即某一个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教材的重点是客观的,它不以学习对象的不同而改变。其二是体育课的重点。它是指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或主要教材,一般而言,短短的一节体育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它仅仅是学期或单元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一节体育课应该有一个重点。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的重点一般是指新、难、险的教材及其要达到的目标。

  60、难点: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对某教材在技术上不易掌握的部分。教材的难点具有主观性,它不仅与教材有关,更与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有关。

  61、专门性练习:专门性练习指为了学习某项基本教材而选用的身体练习。它包括诱导性练习、辅助性练习。专门性练习多用于专门性准备活动。诱导性练习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较难动作而采取的技术结构与所学身体练习相似,技术又较简单的练习。这种练习多是通过调整身体练习的要素,降低所学身体练习的难度,从而有利于学生较快、较顺利地学习运动技术。辅助性练习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而采取的相关身体素质练习。学生进行这种练习多是因为他们专门的身体素质储备不足,从而影响顺利学习某项技术。辅助性练习应该在学习某项技术以前一段时间进行,不一定在临学习某项技术之前进行练习,因为人在某方面的身体素质的储备需要一定的时间。

  62、阳光体育与奥运同行冬季长跑活动

  为了认真贯彻与落实“全国亿万学生 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关精神,让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真正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成为实际行动,让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受益,走出教室跑向操场。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507001/

推荐访问:大学体育理论知识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