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来源:学生个人工作总结 时间:2020-10-30 18:00:09 阅读:

【www.bbjkw.net--学生个人工作总结】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现代社会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不乏精英和骄子,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因此,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是社会倍加关注的焦点。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而开展课内外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有益的作用,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 心理素质 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有着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近年来,因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甚至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随着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贫困大学生的增多以及因学业方面、经济方面、情感方面、社会失业率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及职业选择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尤为常见,当然,也包括少数大学生的心理变态以及人格障碍甚至精神病等方面的问题。论文格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校园极端事件屡见不鲜。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大学课堂

  每一个大学生在受到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应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又要掌握养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也只能停留在学术研究的狭小范围内,使得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难以应用。针对上述情况,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指导,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大学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努力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首先,应当提高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成熟及人生的全面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地发展。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发展,用对专业课的热情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状态。其次,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难易要适度,教法的运用要因材施教和符合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和特点,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课内外相结合,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活动包括课间活动、课余活动,还有相应的一些竞技比赛和运动会等,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外活动中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和训练教育,一方面,通过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发育,增强他们的体质,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的教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坚强毅力,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因此,课外活动的开展,对健康教育有着特有的实效性和实践性。

  三、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发挥学校行政部门、社团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创造一个积极的、良好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如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的评比,“五四”系列活动,“一二九”系列活动,具体包括演讲比赛、辩论赛、火炬接力赛、大合唱,等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且以这些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使学生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学生在社会上活动、生活,就必然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目前,一些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不良风气,给学生的心理素质造成恶劣的影响,更有一些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以及不健康的网站等严重污染学生的心理环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极为不利。另外,某些宣传媒介的舆论导向发生了倾斜,如报道大款大腕多,而报道艰苦创业少,报道港台明星多而报道英雄模范少,报道个人奋斗多而报道互助合作少等。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学生追赶时髦、盲目攀比、孤僻自私等现象。因此,就必须进行社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稳定大学生的社会心理,使他们有正确的心理选择和取向。

  四、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

  在大学里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学生入学后,通过辅导员、学生会找学生谈话,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把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分类归纳,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建立接待制度,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管理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发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早报告、早干预,以便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

  五、结束语

  全社会都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社会的种种变化和冲击,学生心灵中常常会产生巨大波动:一方面,他们为社会的改革、进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对某些具体变化迷惑不解。因此,我们就要在全社会树正气、治歪风,尽量减少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情况,不断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充实、完善,并发挥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有很大提高,而健康的心理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德智体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志勇。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中国学生体育,24,(2)。

  [2]周涛,王晓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4,(1)。

  [3]张海莹。大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途径和方法。中国成人教育,26,(2)。

  [4]王维铭。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4,(19)。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一、引言

  身处当今多元文化交错碰撞时代的大学生,会接收到多方面的关于性的信息,而现在正是大学生形成性心理的重要阶段。一个人的性心理会直接或间接的在人格完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何吸收正确的性知识养成健康的性心理就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而十分严肃的话题。

  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成熟、性意识觉醒的时期,当前,大学生性观念也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一些针对大学生性问题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性观念愈来愈开放,大部分被调查的大学生都承认自己已经有了性的欲求或性经历。从生理上讲大学生年龄多在18岁至24岁之间,有了这种欲望极其正常的,本应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缺乏性的有关知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与性相关的健康危险,给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带来身心创伤。不少高校已逐渐将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引进了教育体系的内容,但高校性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充分从传统性观念中解放出来,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性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多数性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问题教育”阶段,即有了“问题”、出了“事情”再教育还为时不晚的教育观点。

  二、性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

  性心理健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良好的性认知。包括具有科学的性知识,正确认识性的自然属性以及社会属性。例如,能了解性别特征的角色期待和性道德、性伦理等;了解性的解剖结构、性心理、性行为、性生殖以及避孕方面的知识;了解性的养生保健、性器官、性行为的卫生、性传播疾病、性功能障碍以及性偏离方面等的知识;熟悉男性美、女性美、形体美、心灵美及其相互关系等多方面的知识。

  二是正确的性态度。主要包括两性关系中保有自尊心,能坚持自己的权利和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拥有社会责任感,对两性关系中的行为负责;相互尊重,在两性共同活动过程中既有相互合作,又能尊重对方;有分寸感,既能坦诚与异性交往,妥善处理友谊、爱情、事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又能有所克制,不轻率、任性,也就是说既无性压抑,又无性放纵等等各方面的内容。

  三是健康的性行为。主要包括性欲的满足建立在以爱情为基础的合法婚姻基础之上;性爱的满足不仅仅停留在生理层面上,最重要的是建立在归属和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度上,从而达到灵与肉的交融;能消除损害性能力和性关系的诸如恐惧、羞耻、罪恶感等不良心理因素,具有享受性行为、调节性行为和控制性行为的能力,等等。

  三、国内外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有关研究

  性心理健康是性健康的组成部分,作为科学意义上的性教育是从19世纪后期从欧美国家兴起的。美国是提倡性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性教育开始在美国普及,除了在医学院开设有关性的课程外,在其他一些院系也开设了性的课程。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在家庭社会科学系、社会学系、学校教育卫生系、家庭经济教育系和成人教育系开设了12门有关性的课程。

  近年来美国全体外科医生发出了促进性健康和对性行为负责的号召。这显示了对作为性健康一部分的有关亲属关系和大众关系的内容的重视。这个号召是多学科共同协作来推进科学的研究性健康、爱滋病和性传染疾病的防治的结果。这种协作的其中一个成果就是对性健康的定义:性健康不是局限于没有疾病或性功能障碍,也不是只对处于生殖年龄的人才重要。性健康包括有能力去理解和评估有关性行为的各种危险、责任、结果和冲突,并在恰当的候有能力节制自己。性健康包括能逃离性虐待和性歧视,个体有能力将性溶入到自己的生活,并从中得到快乐,在自己愿意的情况下养育下一代(Satcher, 2001)。

  瑞典也是世界上最早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国家之一。瑞典的性教育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性教育内容非常实用;教育时间比较早,从幼儿就开始;性科学教育一步到位,不兜圈子。瑞典性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教育青年男女性别平等。瑞典的社会风气较好,瑞典男人缥娟被视为违法,妓女与红灯区看不见。瑞典性教育很有成效,少女妊娠和人流数明显减少,性病、性犯罪比例也在下降。瑞典的性教育并没有导致如同人们先前所担忧的青少年会更加放纵及过早尝试性行为,相反青年人更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西方的性教育起步较早,特别是政府对性教育极其重视,2009年5月,在英国伦敦开了一个关于性健康方面的会议,其中涉及到“部长呼吁在各高校提高性健康服务水平”。教育部长Minister Sion Simon推动了各个高校性健康服务的最低水平,包括性传播感染的预防、进修学生的检查等。在一次来讨论高效性健康服务方面的全国会议上,Sion Simon作为报告代表说:“我们必须确保所有学校至少能提供基本服务,努力提高性健康服务的一般质量,最重要能够做到预防性措施。”

  性,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禁区,然而对于大多数在禁锢与开放这个矛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而言,这无疑又是一个神奇的领域。大学生入学年龄多在18岁至22岁,从生理上讲有了这种欲望极其正常,且目前存在着生理早熟却晚婚的现象,引起了当代大学生对性的不同认识,性不再是一个羞涩的话题。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性心理健康作为心理健康的一部分内容,起步相对较晚。

  2000年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性教育研究》课题组研究调查并成文了《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心理健康调查对比分析》。该文课题组通过2000年5~10月对全国14个省市的26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的“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现状调查”,从异性化倾向、性成熟带来的情绪波动、性幻想与性梦、与异性交往的心理、性行为带来的困扰、失恋的打击、性补偿的刺激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现状做了较全面的分析。根据该报告,对大学生异化心理调查方面调查显示:在全部调查对象中,喜欢自己性别的69.8%,不喜欢的占8.8%,无所谓的占13.4%,未答或不详的占8.8%;对性生理带来的情绪波动调查显示:约有15.3%的男大学生由遗精,61.0%的女大学生由月经这样正常性生理成熟现象带来负面的性心理体验;对性幻想与性梦性状方面调查显示:在全部的调查对象中“经常有”性幻想的占4.0%,“偶尔有”的占61.7%,“从无”的占25.4%,其余为未答和不详。

  2006年,黎桂芳,何萍对高等职业学校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分析。高等职业学校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与高等职业学校大学生的两个层次紧密有关。处于青春中期的高等职业学校大学生,性生理上处于飞速发展成熟期,性心理处于性幻想期;处于青春后期的高等职业学校大学生,性生理已经完全成熟稳定,性心理处于性向往期。应该通过一些积极、有意义的活动,在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同时,为男女生提供正常的交往途径,使高等职业学校大学生的性心理能够正常发展成熟,降低异常性心理体验的发生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该研究使得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内容更完善更丰富。

  但是尽管这些年来许多研究者在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仍然停留在比较初期的阶段。2007年,陈家麟,毛春梅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盲点。2009年,为了解山东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综合研究中心、山东大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对山东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系列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山东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专家建议在高校建立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被动转为主动,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立足于教育模式而不是医疗模式,着眼于健康人格发展而不是满足于学生在校期间不出现问题,努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四、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趋势

  西方欧美国家较早地西方的性教育以及性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我们推进性教育有一定的启示。特别是政府对这方面极其重视,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结构健全、体系完善,有较好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但是中国的民族特性以及特有的国情必须要求我们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综上分析,国内现阶段对大学生性新健康教育的研究描述性的理论研究比较深入,最近几年,性心理健康的实证性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多把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和大学生的性教育、性心理等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缺乏针对性。在未来,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发展的越来越完善,发展这门学科的完善的理论体系,把性心理健康与性心理和性教育区分开来,最主要加强实证研究并且和理论研究联系起来,深入下去,真正为开展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摘 要】这里所说的当代大学生健康不单纯之强健的体魄,同事也包含了健康的心理状态.【2】近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放弃学业更有甚者放弃生命的事件屡屡见于报端,从而使心理健康的问题被全社会日益重视起来,并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这里我们就怎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做一些探讨【3】.

  【关 键 词】当代大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播放:36854次 评论:3417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中流砥柱,要实现这个中国梦,首先就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这里所说的健康不单纯之强健的体魄,同事也包含了健康的心理状态.【2】近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放弃学业更有甚者放弃生命的事件屡屡见于报端,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被全社会日益重视起来,并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这里我们就怎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做一些探讨【3】.

  一、树立全面的健康观

  按照现代意义上的健康观来说,一个人的健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健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身体健康,发育正常,没有疾病,有良好的体态,精力充沛,消除疲劳快,能够很好地进行日常的工作学习.2、心理健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向上,心态平和,乐观自信,情绪稳定,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与同学、团队能够友好相处,有良好的合作性,对生活充满希望,拥有正确的判断能力.3、社会适应良好:能与家庭及社会人群关系协调、融洽,能主动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具备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在社会活动中自我感觉和平、安宁.4、道德行为健康:个人能够遵守社会公德,自觉履行道德义务,能够按照道德规范标准来约支配、支配自己的行为.认识到上述四点,就可以拥有一个正确全面的健康观【4】.

  二、注意学习健康知识

  一个人想要达到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需要一个学习、认识、实践的过程.首先在树立了正确的健康观之后,还要学习基本的健康知识,包括基本的人体生理常识,营养卫生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疾病预防知识、安全及自我防卫知识、心理卫生知识和环境卫生知识等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见的问题【5】.学会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同学们用科学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同学们度过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时期.其次仅仅有了正确的健康观和基本的健康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自己的头脑里真正树立起健康的意识并在实际生活中去执行,要用健康的行为方式来指导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同时改变自己以往形成的不良生活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说是真正拥有了健康,才能享受到健康生活所带来的丰富、精彩的人生.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人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里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

  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个人的心里健康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6】.大学生中每一个人都有着强烈的交往 ,都希望生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中,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然而大学生常因个性的差异及缺乏正确的交往方法等原因,在交往过程中碰到很多困难与疑惑,难免会遇见一些挫折,这些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严重的干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因此,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克服人际交往中遇见的障碍,正确把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对大学生来说是极其必要的【7】.影响人健康的基本因素有三个,就是遗传、环境和行为【8】.一般来说遗传因素是每个人都无法选择的,也是难以改变的.就个人而言要彻底改变环境也是相当困难的.而行为因素在影响大学生健康中的作用则最为突出,人们可以通过对行为的选择积极的朝着自己的方向去努力【9】.大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过程中,正是通过知―信―行的高度统一,从而形成健康的意识和行为,避免和纠正有害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说打开健康宝箱的金钥匙就掌握在大学生自己的手中.

  【参考文献】

  [1]胡凯.试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医学与社会,2003,2(1):52-54

  [2]唐柏林.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华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2004(5):108-110

  [3]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2

  [4]魏兆瑜.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探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2):325

  [5]查明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范模式探讨.青少年研究,2003,(3):17-18

  [6]陆华圣,孟祥立.体育与健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7]朱卫雄,郭晶,吴立新.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8]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505696/

推荐访问:大一心理论文1500 大学生心理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