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最新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20-06-23 22:00:21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庄子二则出自庄子所著的《庄子·秋水》,大家创业网为大家带来的庄子二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庄子二则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庄子前往去拜访他。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译文】有的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要代替你做宰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文】于是惠施害怕了,在国都搜寻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庄子前往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鵮,你知道它吗?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实不吃,不是甘泉不喝。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在这时猫头鹰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鵮经过它,猫头鹰抬头看着鹓鵮,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庄子说:“白鲦在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译文】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自然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确定的!”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快乐的。”

  庄子二则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①,仰天而嘘②,荅焉似丧其耦③。颜成子游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⑦?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⑧。”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问之也⑩?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11),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12)。”子綦曰:“夫大块噫气(13),其名为风,是唯无作(14),作则万窍怒呺(15),而独不闻之翏翏乎(16)?山林之畏佳(17),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18),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19)。激者(20),謞者(21),叱者,吸者,叫者,譹者(22),宎者(23),咬者(24),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25)。泠风则小和(26),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27)。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28)?”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29),人簌则比竹是已(30),敢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31),而使其自己也(32),咸其自取(33),怒者其谁邪(34)?”

  【注释】

  ①南郭子綦(qí):楚人,居住南郭,故名南郭子綦。旧说为楚庄王庶出的弟弟,做过楚庄王的司马;疑为庄子中寓托的高士,而非历史人物。隐:凭倚。机:亦作几,案几。

  ②嘘:吐气。

  ③荅(tà)焉:亦作“嗒焉”,离形去智的样子。耦:匹对。庄子认为人是肉体和精神的对立统一体,“耦”在这里即指与精神相对立的躯体。丧其耦,表示精神超脱躯体达到忘我的境界。

  ④颜成子游:子綦的学生,姓颜名偃,子游为字,死后谥成,故名颜成子游。

  ⑤居(jī):表疑问的语气词。

  ⑥固:诚然。槁:干枯。

  ⑦心:思想,精神。固:岂,难道。

  ⑧“今之隐机者”与“昔之隐机者”实指一人,即南郭子綦,意思是南郭子綦今日隐机入神出体与旧时大不一样。

  ⑨偃:见注④。

  ⑩而:你,人称代词。“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乃是“尔问之不亦善乎”之倒置。

  (11)簌(lài):箫,古代的一种管状乐器,这里泛指从孔穴里发出的声响。“人簌”即出自人为的声响,与下两句的“地簌”、“天簌”相对应,所谓“地簌”或“天簌”,即出自自然的声响。

  (12)敢:表示谦敬的副词,含有“冒昧地”、“斗胆地”的意思。方:道术,指所言“地簌”、“天簌”的真实含意。

  (13)大块:大地。噫(yī)气:吐气。

  (14)是:此,这里指风。唯:句中语气词,含有仅此的意思。作:兴起。

  (15)窍:孔穴。呺(háo):亦作“号”,吼叫。

  (16)翏翏(liú):亦作飂飂,大风呼呼的声响。

  (17)林:通作“陵”,大山。畏佳(cuī):亦作“嵔佳”,即嵬崔,山陵高峻的样子。

  (18)枅(jī):柱头横木。

  (19)污:停滞不流的水塘。

  (20)激:水流湍急的声音。

  (21)謞(xiào):这里用来形容箭头飞去的声响。

  (22)譹(háo):嚎哭声。

  (23)宎(yǎo)深而沉。

  (24)咬(jiāo):鸟鸣叫的声音。一说哀切声。

  (25)于、喁(yú):风吹树动前后相和的声音。

  (26)泠(líng)风:小风,清风。

  (27)厉风:迅猛的暴风。济:止。

  (28)调调、刁刁:风吹草木晃动摇曳的样子。“刁刁”亦作“刀刀”。

  (29)是:这样。已:矣。

  (30)比:并合。竹:这里指并合在一起可以发出声响的、不同形状的竹管。

  (31)这句及以下是表述“天簌”的,故有人疑“夫”字之后缺“天簌者”三字。

  (32)使其自己:意思是使它们自身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说“己”当作“已”,是停止的意思,但联系上下文不宜从此解。

  (33)咸:全。

  (34)怒:这里是发动的意思。

  庄子二则

  一、整体把握

  1. 《北冥有鱼》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是该篇的开头部分,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北冥”就是北海,古代有学者认为,之所以称之为“北冥”,是因为它“溟漠无涯”,或者居于北极,距离日月极远。“鲲”本指鱼苗,而庄子却把它写成不知道有几千里大的鱼。这就是庄子文笔的奇幻之处。鱼既然如此巨大,那么北海的浩渺无涯就可想而知了。至于鲲化为鹏鸟一说,不必从科学上去计较其合理性,也不必从哲学上搜求其中玄奥的道理,重点还是要欣赏庄子文笔的奇幻。单看那鹏鸟是多么巨大:其背之大就不知有几千里,振翅而飞,那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彩。以上是对鲲鹏外形的描述。

  接下来写鹏鸟的活动。“海运”就是海动,古人有“六月海动”的说法,说其时大风呼啸,海水腾涌,声闻数里,惊天骇地。就在这时,这巨大的鹏鸟要从北方的大海飞向南方的大海,这是何等的气象!接下来引用记载怪异之事的《齐谐》一书(也有人认为“齐谐”是人名),描述大鹏由北海迁往南海的情形:大鹏从北海迁往南海的时候,海水被击打起三千里的波浪,大鹏乘着自下而上升腾的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它迁往南海,就是凭借六月的大风。野马般奔腾的雾气,空气中飘浮的尘埃,都很细微,但都是有生物用气息吹动的。这是在解释大鹏为什么要借助大风的力量飞往九万里的高空,并飞向南海。就连若有若无的雾气,漂浮着的极微小的尘埃,尚且需要生物的气息吹动,而背部就有几千里之大的鹏鸟,又怎么能够不借助风力呢?

  那么,大鹏飞上九万里高空以后再向下看,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庄子的答案显然是后者。而大鹏在九万里的高空往下看,也是这样的一番景象罢了。也就是说,九万里高空的大鹏往下看人世,跟人往上看无限遥远的天空,正是同一种景象,人世间全都融进了一片湛蓝之中。这种奇妙的想象真令人叹为观止。

  《逍遥游》一文旨在阐发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虽然富含哲理,却一点儿也不抽象枯燥,而是将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激情澎湃,荡气回肠。由于这里仅仅截取的是开头的一小段,不涉及后面的哲理,因此讲授时也不必涉及,重点在于体会大鹏形象的特点以及作者奇特的想象。事实上,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其思想固然影响深远,但对中国文化影响更广泛的则是《逍遥游》开头部分的这个大鹏形象。比如深受《庄子》影响的李白就曾作《大鹏赋》,还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名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抒发自己非凡的抱负时,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呼喊;明清的通俗小说也受其影响,如《西游记》中狮驼国的大鹏金翅雕给唐僧师徒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说岳全传》则称抗金名将岳飞(字鹏举)是大鹏转世;毛泽东同志年轻时曾发出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言壮语,1965年作《念奴娇·鸟儿问答》中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也都源自《庄子》中的大鹏形象。除此之外, “鲲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等成语也都活跃在我们的书面和口头表达中。

  2.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这种诗意的感染。

  庄子一句不经意的感叹———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被惠子抓住不放,论辩由此展开。惠子质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很难正面回答的,庄子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样的反问摆脱被动,暂时化解“危机”。惠子又以退为进,承认“我非子,固不知子矣”,进而又强调“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把庄子逼到了更为尴尬的境地。庄子只好偷换概念,在一个“安”字上做文章。“安”,既有“怎样” “如何”的意思,也有“哪里”的意思。惠子的本意是问庄子如何知道“鱼之乐”,却被庄子故意理解为“在哪里知道”,于是庄子答以“我知之濠上也”,论辩至此戛然而止。

  其实,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而言,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逻辑的合理性和论辩的技巧,而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对话。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对于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庄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与认同了。

  另外,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也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二、素养提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庄子》的艺术特色。

  在《北冥有鱼》中,作者以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的宏大形象。前三句话以顶真的形式联结成一个整体,结构严密,读来语气连绵,音律流畅; “不知其几千里也”反复出现,极力渲染鲲鹏之硕大无比;仅仅“鹏之背”就“不知其几千里也”,当它展开翅膀,那翅膀就像是“垂天之云”。其后又引用《齐谐》,使用了两个极度夸大的数字———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展现了大鹏“徙于南冥”的磅礴气势。最后又以人之视天来想象鹏之视下,意境开阔邈远。诵读时要注意运用形象思维,想象庄子笔下雄奇瑰丽的浪漫景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主要由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构成。二人反复辩难,最后几近于说绕口令,而这正是故事的趣味所在。诵读时要注意运用抽象思维,把握二人的论辩逻辑和其中的机智巧妙之处。

  三、问题探究

  1. 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大鹏形象?

  从《庄子·逍遥游》全篇来看,庄子是借大鹏的形象来阐释道家“有待”“无待”(有所依凭和无所依凭)这一哲学命题的。一般认为,按照庄子的说法,大至“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小至“抢榆枋而止”的蜩和学鸠,都是有所依凭的,都没能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也有人认为,大鹏就是绝对自由的象征。当然,从课文节选的这一段中,我们看不到这一点。事实上,两千多年来,相比于庄子寄托于大鹏身上的深刻寓意,人们似乎更着迷于大鹏这个形象本身。单从课文的节选部分来看,大鹏这一形象至少具有以下特点: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当然,也可以从中解读出其他特点,但都要以庄子为我们塑造的这个形象本身为依据。

  2.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怎样知道”或“(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此外,从故事讲述者的角度出发,庄子也是赢家,因为庄子“结辩”之后惠子没有再说话,自然是认输的表现。不过也应该看到,这个故事是庄子的后学记述的,庄子占上风也是理所当然——— 《庄子》中所载庄子与惠子辩论,几乎都是以庄子获胜而告终。

  (2)跳出故事本身,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也有赢的机会,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86664/

推荐访问:庄子二则原文 《庄子》二则原文八下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 庄子二则ppt课件 庄子二则朗读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翻译 北冥有鱼朗读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马说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北冥有鱼原文 庄子逍遥游 庄子二则一词多义 八年级下册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翻译 庄子二则笔记 北冥有鱼原文及翻译 庄子二则原文初二下 庄子二则选自 八下庄子二则原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庄子二则课下注释 庄子二则教案 马说原文及翻译 八下古文庄子二则原文 庄子二则拼音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