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与象共舞教学设计]《与象共舞》教学设计

来源:教学设计 时间:2018-05-05 09:00:00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设计】

  海区一小 尚燕飞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悠闲、松弛、尴尬、气氛、感染、笨重、熟视无睹、彬彬有礼、冲锋陷阵、翩翩起舞、摇头晃脑”等词语。

2、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3、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

2、比较本文与《威尼斯的小艇》写法上的异同,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泰国风情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上节课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奇特小艇,今天我们要去美丽的泰国游玩。泰国是亚洲重要的旅游国家之一,迷人的热带风情以及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泰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佛教国家,这个被称为“白象王国”的美丽国度,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泰国别称“佛之国”“黄袍佛国”“大象之邦”,首都是曼谷。

(二)大家在课后收集到有关泰国的资料,小组交流,小组派学生汇报。

(三)学习课文,我们要扫清文字的障碍,提示以下读音:

1.“驰”(chí)和“绅”(shēn)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摩”(mó)不要读成一声;“彬”(bīn)的韵母不要读成后鼻音;“氛”(fēn)不要读成四声;“尴尬”(gān gà)

2.词句解析。

熟视无睹:指对客观事物不关心,虽然经常看见,却跟没看见一样。

以一当十,以一抵百:原形容军队勇敢善战。文中指一头大象抵得上十个人、一百个人,为泰国人做工服役作用巨大。

驯服:使顺服。

按摩:用手(文中指大象用脚或鼻子)在人身上推、按、捏、揉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肤抵抗力,调整神经功能,也叫推拿。

尴尬:文中指神色、态度不自然。

彬彬有礼:形容举止文雅。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四)学习课文:

1.了解课文大意,说说课文各段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在泰国大象对人群熟视无睹,与人关系亲密和谐。

第二自然段:讲大象是泰国的国宝。泰国最初的发展和兴盛,和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自然段:通过描述大象的样子与表情来表现泰国人与大象之间没有距离。

第四自然段:讲述了一些实例来说明象是一种很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第五自然段:讲最使作者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

2.课文写大象,抓住大象的什么特点来写?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外貌: 性格:

神志: 聪明

动作: 善于表演: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先概述后分述的顺序叙述的。

4.课文2-5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每一个自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表明该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并且都放在该段的开头,是非常典型的先概述再具体叙述的方式。

师小结:这样,大家读起来就能比较快地抓住课文的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说说《威尼斯的小艇》与本文在表达上有哪些共同这处?

《威尼斯的小艇》

1.抓住事物特点写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分别叙述

《与象共舞》

2.抓住人与物(或动物)之间相互紧密关系来写

3.叙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按照先概述后分述的顺序。

(六)讨论归纳

1.说说学习这课后,比有什么感受?

2.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七)你还了解哪些异国风情,说给大家听

《与象共舞》教学反思

1、在课前,我布置预习课文,并收集有关泰国风情的资料。

2、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们根据阅读提示,引导边读边思考:在泰国,人与大象的关系是怎样的?联系《威尼斯的小艇》,比较一下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在引导学生发现本文与《威尼斯的小艇》写法上的异同时,特别是课文2 至5自然段,每一自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表明该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且都放在该段的开头,是非常典型的先概述再具体

叙述的方式。在平时的写景习作训练中,也可运用上这种结构形式,但是不能机械模仿,形式要为表情达意服务。

收获:

泰国,这个被称为“白象王国”的美丽国度,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从课文中我们就已经被她的妩媚动人、绚丽的色彩、神秘的气息所吸引,真想去领略一番这别样的风情文化

《刷子李》教学设计

海区一小 尚燕飞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收集相关资料,提供同类文章《泥人张》《快手刘》。

2.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同时阅读人物描写出色的文章,积累优美词句及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将结识一位手艺人,他就是--《刷子李》。[板书课题]

2.解题:怎么叫刷子李呢?(姓李,专干粉刷这一行)

3.简单介绍作者冯骥才及本文出处。

参考资料:

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

本文选自《俗世奇人》,其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天津卫,天津的旧称,是东南水路的门户,有守卫京都的意思。即今天的塘沽码头。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一强活不成,不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如:“刷子李”、“泥人张”等。[板书:俗世奇人]

二、指导阅读

1.检查预习,初识“刷子李”。

提问:通过预习,你认为“刷子李”是个什么样的人?

(根据学生的自由回答,小结要点--技艺高超--俗世奇人。)

2.引导学生提问:要读懂本文,你会设计一些怎样的问题来帮助同学?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提问,作为自学要求。如:从哪些地方看出“刷子李”技艺高超?)

3.指导阅读“自读提示”,勾画要点,补充“自学要求”。

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地方?

⑵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

⑶找出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4.根据自学要求阅读课文,勾画圈点做批注,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点拨指导。

5.交流自学心得。

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也就是他的“奇”表现在哪些地方?根据学生回答指导理解重点句,并指导朗读: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干活前,……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白得清爽。”

“啪啪声里……雪白的屏障。”

“每一面墙刷完……没发现。”

⑵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

引导归纳要点,学习写作方法:

一波三折的叙事,引人入胜--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注重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个性--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

采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三、积累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1.谈话:本文语言朴素,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情趣盎然,简洁传神。同学在解决前两个问题的同时,已经找出了不少精彩语句。现在不妨再读一读,选一句最精彩的推荐给大家,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再次阅读,准备推荐。

2.交流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进一步学习如何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3.摘抄精彩语句,尝试点评。

四、推荐阅读,课外延伸

1.教师推荐:《泥人张》《快手刘》

2.学生推荐课前找到的同类文章。

作业设计:小练笔:选择身边一个熟悉的人进行片段描写,写出他的主要特点(一个即可)

《刷子李》教学反思

细细咀嚼课堂细节,静静聆听行家教诲,默默享受语文的每一份情怀,心里涌起的是尽是感动。感动于华茂学生的精彩表现,感动于听课老师的充分的肯定,感动于同行们真挚的鼓励和鞭策。滴水瓣花总关情,点点滴滴到心头。

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还很稚嫩,远不及同行们之渊博厚重。我需要多请教,多探索,多实践,于是我在设计上下了功夫。从字词的预热、环境的把握、情节的切入、语言的品味、人物的解读到文本的感悟与拓展,无不留下我精心设计的心血。

我先是熟读文本,以至成诵。其间,发现了三个可以带动全文教学的点:一是文中用了52个“一”。细品之,我把它概括为“一个绰号藏奇绝”、“一个传说话奇绝”、“一段实录证奇绝”、“一袭黑衣衬奇绝”、“一手绝活写奇绝”、“一番教诲表奇绝”;二是文中几个跟黑衣白点的中心情节密切相关的几个带“然”的词:“果然”--“居然”--“竟然”--“忽然”,另外,“悠然”这个词也能充分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境界;三是人物的双重解读,即人生意义上的人物解读和文化意义上的人物解读。

在设置教学环节时,我时刻谨记“以生为本”,“贴着学生教”,一切的教学环节都以学生的学情为设计的起点。 整体教学设计便基于此展开。其中,选择以曹小三的口吻来复述的方法以期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进一步领会情节一波三折之魅力;深刻感受曹小三心理之变化、刷子李之奇绝;在学生的个性解读中深入体会本色、津味之语言特色。

于是,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美!那始终盈于课堂的融融的对话氛围、那含于同学眼中的真挚与热切,那精彩纷呈、张扬个性的多元解读、那默默流淌在师生心头的审美的河流,所有这一切,都澎湃着生命的情感,拍打着语言的浪花,溅射出耀眼的光芒!

然而,静心思之,这堂课在“三个维度”--温度(教师情感的温热度)、广度(在主题的范围内旁延扩展)、深度(语文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深刻和恒久)的体现上,明显地感到了广度和深度的不足!我也曾想用结尾的人物系列来弥补这一点,然而正如专家点评,这“只是对课文的一个延伸”,“给课堂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让课堂就此结束”,“未关注刷子李们的苦难生活”。是的,课堂因此没有生命的超级震撼力,也就没有好课应有的高度而流于平庸!拓宽备课视野,深化文本处理和加强课堂的厚重感是我急需补的课程!

此外,语言赏析还不够地道,这也是我备课时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津味语言特色,从而深刻解读带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态,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蕴。对这一点,我自觉只做到了蜻蜓点水。

执教《刷子李》,有亮点,有败笔,留给我更多的是对如何真正践行新课改精神的思索。再次感谢各位同行对我课堂的关注与批评,感谢你们给了我参照系,给了我反思力,让我们为演绎精彩语文而一路同行!

《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海区一小 尚燕飞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根据重点段落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季羡林与小作者的对话内容。

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

出示季羡林简介。

  师:今年已经九十八岁高龄了,从1935年起,曾经留学德国十年,被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被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深深感动。1985年他又一次来到德国,勾起了他的回忆,写下一篇精美的短文(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题目中有一个地方很有意思(反义词),注意读好,一齐再读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随着季老的介绍去欣赏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围绕着花,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出示两个新词。

      wǎn

      莞尔一笑

    抽读。

  师:“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

     chà yān

     姹紫嫣红

  抽读。

  师:“嫣”写的时候哪儿要特别注意?在生字表边上写一写。

  再齐读一遍。

  3、交流:说说围绕着花,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4、师:我们已经看到了全文的脉络,接下来,请同学们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试着根据重点段落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四个自然段,二、三自然段是重点。谁来把两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领略风情。

  1、师: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找出来。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这句话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层是“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两层意思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了分号隔开。

  2、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分别找出来。

  A、交流:“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师:自由读读这段话,怎么就能看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①“花朵都朝外开”

  ②“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在这儿“花的脊梁”是什么?

  师:假如你就是屋子的主人,你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让花都朝外开?

  这时,你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的心情怎样?

  师: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板书:奇特。)齐读。

  B、交流:“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自己再读读这段文字,从哪些地方,让你看到了美丽的景色,让你陶醉其中?

  交流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感情朗读(注意:任何、家家户户、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

  齐读。

  预设二: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花的海洋”

  师:你是怎样理解“花的海洋”?

  ②“应接不暇”

  师:什么是“应接不暇”?

       有感情朗读

  C、(看图)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走在这样的街上,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我们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

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想象说话

  交流

  师: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

  ④写一写:假如你就是一名游客,你想对花的主人说些什么呢?

  写后先读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3、师:美丽的大街,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这样的奇丽景色离不开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联系上文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什么吗?

    投影出示: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我为人人--我把花种在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看到什么?

  人人为我--我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又看到什么?

  师:是啊,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你读懂这句话了吗?“颇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有什么让我们“颇耐人寻味”呢?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师:我为人人,这是在奉献美;人人为我,这是在收获美。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

  师: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过了四五十年了都没有改变。1985年,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引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当主人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时,他说……(引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指什么?

  师:鲜花是美丽的,在季老眼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也是美丽的

  再次齐读,出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把这八个字的顺序调换了一下,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思辨,交流。

  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实包含了我们对人处事的态度。“我为人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别人受益,但其实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就像课文中,如果人们不把鲜花种在窗外,那我们又怎能欣赏到如此奇丽的景色呢?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名家名篇,短小而精悍,博大而精深。名篇课文的教学,历来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解读过多过细,小学生难以接受;草率了事,又有亵渎之嫌。近日教学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感受颇多。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淳朴恬澹,于天然本色中见“繁定绚丽之美”,总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令人难记忘、发人兴思的艺术境界”。他的文章意蕴丰富而深远,大气磅礴,意味隽永。《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短文选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讲述了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美文,语言朴素而洗练,含蓄而蕴籍,既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色彩瑰丽的描写,既有淡远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议论,既充满着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又渗透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悟与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在文章的结构上,季先生首先从人类爱美的天性写起,从宇宙间堪为美之典范的鲜花,写到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大气磅礴,自然晓畅,浮想联翩,而又结构绵密,紧扣主线。接下来,季先生带我们来到一个奇异的国度--德国,把我们引入德国的普通民居中,把德国人奇特的养花方式展示给我们看,“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的确,从德国居民的家中看,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满窗的绿色,凌乱的花枝,很难看到鲜花的烂漫。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么做似乎不可思议,因为我们习惯了孤芳自赏,习惯了关起门来欣赏自己的花。但是,随着镜头逐渐伸展,季先生带我们来到大街上,抬头仰望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在这片花的海洋中,人们不禁感慨万端,很自然地体验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最后,作者又回到故事中,用总结和回味的语言,再次让读着陷入深深的思考。

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揣摩再三,总觉得难以入手。文章的语言之美,意蕴之丰富,让我不敢轻易触及,唯恐亵渎了这道美丽的风景。

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在教学时尽量少讲,把课堂的时空让给学生,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感受语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进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义。

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领略文章大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各组交流资料。一是有关德国民俗风情的资料,对德意志这个“奇特的民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查阅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了解季先生在德国留学的历史,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微妙心理。

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读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中心,找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中心句,借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后,再由中心句展开,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内容具体表达这一中心的,并找出文中精彩的词语和句子,交流欣赏。重点理解“莞儿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的展开,由点再回到面,借以对文章进行细致的揣摩和研究。学生在个体研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重点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师朗读,学生想像。想像鲜花的美丽,体验美好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感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小组交流评改,再全班展示。

下课后,总觉得意犹未尽。短短一节课,很难把文章的全部魅力展示给学生,由于朗读指导不到位,渗透在字里行间中的美,蕴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终没有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去领略。名篇的教学总是带着缺憾。也许,缺憾也是一种美。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感受和想像。

就我个人而言,在教学方法上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优势,也许大家集思广益,才能真正把名篇教学做得更好。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第1课时)

海区一小 尚燕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认识小艇在威尼斯城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威尼斯独特的异国风情,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夜景也说明小艇是小城重要的交通工具。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

1、以旧引新

师:同学们,开学初你们的老师已带你们欣赏那伟大壮观的海上日出,秀丽温柔的夕阳晚照,雄姿万千的天门山、庐山,景色迷人的张家界。上节课,大家还游览了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蒙古草原,这些景色有趣吗?(有趣)今天啊!老师想带你们去领略更有趣的异国风光--意大利东北部一座水上城市威尼斯,同学们一定会更喜欢的,是吗?(是),好!(出示威尼斯课件),这就是水上城市威尼斯。

2、资料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查找有关威尼斯的资料,大家查到了吗?(查到了),请同学们在同桌交流,展示一下,好吗!谁来班上说说?

生:(班上交流)。

师:看来啊!同学们对威尼斯已了解了不少,真是太棒了,特别是对威尼斯的小艇更有兴趣,那好,现在我们就随着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一起细细观赏威尼斯小艇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68(老师边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师:请齐读课题两遍。

生:读题。

师:哎啊!同学们真会学习,课题中这两个生字,还没教大家就读准了,真是聪明的孩子,好!大家再读一遍课题。

生:读。

二、整体初读--感知

师:同学们喜欢威尼斯小艇吗?(喜欢)好!我们就自由读读课文,请注意带着这些问题读书:(课件)①读准生字的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②读顺课文,你认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③在读书中发现疑问,待会儿交流。④想想课文主要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现在开始吧!

生:自由读书(2~3分钟)。

师:刚才啊!老师看到大家读得挺认真,一定有很大的收获的,课文中的这些生字读准了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生:(小组读)(全班读)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一下子就读准了生字的读音,老师真高兴。你们遇到难读的句子吗?(有),谁来读一读。

生:(读一、二句就好,可以个人读,范读,全班读)。

师:同学们真能干,一下子就读通了课文,那在读书中,发现了疑问吗?谁来说说。

生:(提多少就多少,一般性的问题当场由学生解决,重要的问题留在读书中解决)

师:刚才,同学们既会发现问题,又会自己解决问题,真是太棒了。现在,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呢?你来,……

生:(小艇成了主要交通工具--汽车。)--(课件:全班读二遍)

师:(板书:主要的交通工具),我们泉州这个地方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什么?

生:自行车、摩托车、公共汽车,……

师:是啊!我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车,而威尼斯却是小艇,那么,这句话中的“大街”指什么?(河道)这句话中的“汽车”又是指什么(小艇),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读句子。

三、重点研读--探究。

师:这句话读懂了吗?很好!课文是怎样围绕这一句话写的,大家就再细细读读下面内容,动笔圈圈画画,想想下面的哪些内容都在有力地说明“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生:(默读,圈画)(师巡视)

师:同学们都很会读书,一定有不少体会吧!谁来说说。(不一定按课文顺序)。

生:我觉得写小艇的“形状”(样子)(课件),我是从①小艇又窄又深,像独木船,行动轻快、灵活--能成为重要交通工具。②船舱舒适、讲究--适合人乘坐。说明它是“重要的交通工具”。(2、3自然段)。

师:你真会体会,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读2、3自然段。

生:读。

师:谁再来说说。

生:我认为课文中写“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为什么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我是从①是“熟能生巧”--人不离船,手不离浆。②船夫驾艇“操纵自如,挤进挤出,船速极快”--适合作为重要交通工具。(第4自然)。

师:你读读这一自然段。

生:读。

师:这自然段中的“操纵自如”,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不管……总能”、“而且……还能”。

师:这个同学体会得很好,谁再说说。

生:读“商人……祷告”。这些内容更能说明它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师: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生:(引用课文说)

师:除了课文上说的,①还有哪些人也要坐小艇做交通工具去工作、学习?(市长、医生、学生、老师……)。②青年妇女乘坐小艇干什么去了?(看戏、走亲戚、购物……);

师:威尼斯这个地方的人都得坐船才能外出,又不管做什么工作都需要船,所以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大家再齐读这一段的内容。

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挺不错,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行)好,老师读课文,大家边听边看屏幕(出示课件)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待会儿交流你看到什么景象,好吗?

师:范读(第5自然段)。

师:谁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了繁忙的景象。

生:我好像看到了热闹的景象。

生:我好像看到了喧闹的景象(充满生机)。

师:现在同学们就把这种繁忙、热闹的景象,读出来,谁来试试。

生:指名读。

师:你是读顺课文了,但老师还听不出那繁忙热闹的景象,谁再来读一读,你来。

生:读。

师:这老师听出来了,真的繁忙,热闹极了。全班同学试一试。

生:齐读。

师:是阿!什么人都得坐船才能外出,不论干什么工作都需要船。小艇与人们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确实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哎啊!老师有个疑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课文的最后自然段是写“威尼斯的夜景”能不能说明“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读书讨论,待会儿交流,看谁最聪明,好吗?

生:读书,讨论。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一定有不少收获的,谁来说说。

生:最后自然段,也是围绕“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写的。因为,晚上,当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静寂了,说明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生:我也认为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因为小艇消失了,威尼期也沉静了。

师:同学们真行!体会得很好。大家把最后自然段齐读一遍,感受那沉静夜景吧!

生:读。

师:我们把5、6自然段合起来读一读。

生:读。

四、照应前文--回归

师:是啊!威尼斯的白天,当小艇一出动,城市就喧闹起来;晚上,当小艇一停泊,城市就静寂,这一动一静,说明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确实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请同学们再把这句话齐读一遍。

生:(课件),读“小艇成了……汽车”。

师:小艇成了重要交通工具,同学们再感受一下这奇特的异国风光吧!自由读读课文内容。

生:读。

五、作业布置--巩固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围绕威尼斯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来写,特别对小艇的样子和船夫的驾驶技术做了精彩描写,也就是作者怎样抓住特点描写事物,请同学们回家后,找出有关部分读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前面四个自然段,争取读熟成诵。下节课继续学习,下课。

板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

主要的交通工具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异国风情。文章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是对学生进行“抓住事物特点写”训练的好例子。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重点训练项目,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基本技能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  

2.基础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以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二、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以学习作者怎样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主线,通过对重点段的读、想、说,班级讨论交流,并进行活动化教学,在自主和谐的氛围中突破重、难点。程序如下。  

教学前的准备: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了解小艇的三大特点。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弄懂生字词的意思。  

教学中的安排:首先,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初步感知威尼斯及小艇,使学生对威尼斯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理解“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含义。接着,以“这种小艇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想不想见识一下?”问题引入, 并出示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小艇图片及模型,说说自己眼中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介绍小艇的?让学生带问题读书,发现小艇奇特的外型和灵活的行动这一独特风景,落实训练点。  

1.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说体会、想象、有感情朗读等具有层递性的训练,自读领悟作者抓住了小艇的哪些特点写;体会作者运用比喻表现特点的独到之处;然后引导根据小艇模型有感情地背诵,从中欣赏作者描绘的精彩。  

2.教学课文第4自然段“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部分,先让学生读懂课文,学生内化课文语言,再加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最后背诵,积累运用课文语言.

3.教学课文第5、6自然段“小艇作用大”部分,让学生自由读,再从欣赏风景的角度,发表带个人情感倾向的见解。提示学生:当你坐上这轻快灵活的小艇,美美地领略威尼斯的迷人风光时,都看到了些什么?哪些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马上读到威尼斯的男女老少坐着小艇工作、生活的段落,引导体会小艇与威尼斯人密切的关系,并让学生展开想象,猜一猜还会看到什么人,照着书上的句式说说还看到谁也来了,激活学生思维,训练口语交际。

在感悟威尼斯白天的喧闹后,提示学生:威尼斯的夜晚又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 结合着对该问题的交流讨论,观看威尼斯夜景照片,让学生体会到这一部分的每句话都在表现威尼斯月夜的“静”,之后再追本求源,引导联系上下文思考这“静”与小艇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说说欣赏着这样的风景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带上自己的情感朗读,品味作者的精彩描述,并引导启发孩子读阅读连结的《威尼斯之夜》,最后总结课文,把训练点向作文、向课外迁移。

三:教学成功之处  

1、课件展示,激发情感。  

威尼斯异国他乡的独特地理风貌,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虽然课前查阅过资料,但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完全有必要先对该水上城市的奇特风光,诸如河道、古建筑、桥梁、小艇、船夫等有个大体的感性认识。教学之初,让学生通过威尼斯风光展示“游览”威尼斯水城谈感受,从而激发出求知全文的冲动。  

用课件辅助教学,为课文提供信息,成为理解内容与激发情感的工具。当学生体会威尼斯城夜的宁静时,再一次用了图片展示,“让月夜的威尼斯人歇、艇停、城静的美丽夜色,呈现于学生眼前。两处用上风景图片展,给学生提供了 “动”与“静”强烈对比的生活信息,加深了小艇在威尼斯作用的体验,感情上起到了“呼应”的作用。  

2、自读自悟,启迪思维。  

在引导学习“小艇的样子”“船夫技术特别好”的段落教学中,明确 “主体”地位和训练“意识”,给出时间,让学生想象画面、欣赏画面,感受和内化课文语言和积累运用课文语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逐渐加深。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3、注重情境的创设

在最后一段的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创设,课堂上呈现出威尼斯夜寂静的美的氛围。这里面,教师侧重对学生情感的启动。  

首先,启发学生:欣赏着这样的风景,你们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在理解精彩语句的过程中,不断突出其“静”的美。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如宁静、古老、浪漫、温馨、陶醉等等,然后让学生怀着这种种美妙的感受一起朗读。这是在朗读教学中情感启动前的理解,让学生去体会所朗读的语句的情感。但情感的启动不是一激而就的,有个情感变化、逐渐深入形成的过程。在朗读效果没有凸现之时,教师引导把 “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威尼斯。”这两句话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让学生领悟小艇与夜之寂静的关系。并放威尼斯夜景图片,配上悠扬、深沉的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试读。朗读的启动过程,一层一层并非机械地进行,穿插着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有情感地试读,分男女读。老师把情感这根弦绷得紧紧的,不让他走样,无论是肯定表扬或批评指正,都是为了对情感的理解与启动,因此学生读威尼斯夜景段落时入情入境,感悟较好。

4、课外延伸,探究迁移。

完成教学训练重点后,话锋一转,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威尼斯与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的比较。播放苏州图片展,并出示课后实践题:“课下搜集关于苏州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写一份调查报告”、“根据这节课所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种交通工具。”从课后学生的作业看,学生的仿写作品比较成功,迁移训练效果很好。  

四:几点遗憾:  

1、在学生体会小艇跟威尼斯人的密切关系时,本来教学设计中预设了让学生想象的一个环节,即让学生展开想象,猜一猜还会看到什么人,并让学生照着书上的句式说说还看到谁也来了,以此激活学生思维,训练口语交际。但在实际教学时,因顾及时间,没有落实,感觉学生体会小艇的作用不够深刻。  

2、虽然落实了训练点,即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但学生只有感受,一部分学生并不能自觉地把这种方法内化,从课后部分孩子的仿写可以看出,依然有同学没有完全掌握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760/

推荐访问:27与象共舞教学设计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