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4观后感三篇

来源:观后感 时间:2020-03-27 10:21:15 阅读:

【www.bbjkw.net--观后感】

  节目中,初心台上,留下了共产党员的手印。誓言看初心,掌纹有故事。这些故事的背后,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以及无私奉献,执着坚守,有所作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承当责任的高尚品质。他们是我们的榜样,看起来离我们很远,实际工作中,榜样又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身边。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榜样》4观后感三篇,供大家参考。

  《榜样》4观后感1

  《榜样4》专题节目里,有一位黝黑瘦小、走起路来却步步生风的嘉宾,他有一句著名的口头禅:“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他叫李连成,是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的党支部书记。

  年轻时的李连成就是致富能人,1983年,他建起了蔬菜大棚,成为西辛庄村首富。1991年,40岁的李连成当选为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人们至今忘不了他上任时的承诺——“不喝村里的一盅酒,不乱花村里的一分钱!”

  李连成做到了,不仅廉洁,而且敢为。他带领村民种植蔬菜致富,把自家的3座大棚送给贫困群众;发动村民兴办企业,把自己参股的价值100多万元的纸厂折价转让给村集体,实现了家家有股,户户分红……

  1998年9月,西辛庄启动新村规划。谁都想寻个好地方,安个好家宅,李连成带头表示:“我是支书,哪儿没人要我往哪儿搬,谁有意见随时跟我换!”最后,他把自己的家选在了谁都不愿要的臭水坑旁。2000年7月,新村建成,别墅林立,400多个村民敲锣打鼓给李连成家送去匾牌,上面写着“一身正气,甘心吃亏为百姓;两袖清风,心底无私好楷模”。

  乐于奉献,甘于吃亏,让李连成赢得民心。多年来,李连成一心扑在村子发展上,身体积劳成疾,患病住院时,村民一拨一拨地去医院看望他。村民们说有两怕:一怕李连成不干,二怕李连成生病。

  2004年11月,首届中国农民增收论坛在北京举办,李连成作为论坛唯一的农民代表登台发言。他介绍带领村民致富的“秘诀”:带头吃亏,带头奉献。

  西辛庄村富了,变了,李连成带头吃亏、艰苦奉献的作风没有变,为村民谋求更好明天的追求没有变。

  2007年,西辛庄以村民股份形式投资9000万元建起了村级民生医院,并纳入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高水平的免费医疗。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外地企业看到了西辛庄的实力,增强了前来投资建厂的意向,更多当地百姓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西辛庄村村委会门前石碑上,刻着9个红色大字“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吃亏就是多付出,吃亏就是多干活儿”——李连成这样诠释“吃亏”二字。

  在李连成的带领下,西辛庄村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的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的“全国文明村”。李连成当选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榜样》4观后感2

  “一个人,燃尽了青春,把爱与希望种在无数人心中……”这是2020年的黄文秀同志。这位年仅30岁的驻村第一书记,在冒着暴雨连夜赶往工作岗位的路上遭遇山洪牺牲,留下一首村民为她写的歌,凝聚起人们心中的力量。

  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习黄文秀同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我来自广西贫困山区,我要回去,把希望带给更多父老乡亲,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尽绵薄之力。”质朴的话语诠释着胸中有信仰、心中有人民,脚下才能有在新时代砥砺前行的力量。黄文秀同志始终怀着对祖国、对家乡深深眷恋,知恩图报,选择在祖国和家乡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无怨无悔。她始终不忘家国养育之恩,毅然放弃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返回家乡工作。她深情坦言,“作为一名党员,我就必须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到祖国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她始终铭记父亲嘱托,带着执着的梦想,坚定着回到家乡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民公仆。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学习黄文秀,就是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永怀感恩之心、赤子之心,到祖国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播撒希望,用奋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榜样》4观后感3

  我国有7大特色邮路,其中江苏洪泽湖水上邮路的投递员就是《榜样4》专题节目里的嘉宾唐真亚。20年来,唐真亚每天一个人摇着一艘船,穿行在洪泽湖40多里的邮路上,投递报刊、信件百万份,服务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被湖区渔民称为“大湖鸿雁”。

  老子山镇约1.6万人口,其中近一半分散居住在湖区50多个大小滩头上,最远的刘咀村,距镇区来回有80多里。从1999年做投递员开始,唐真亚每天早上6点前到支局分拣邮件,7点半准时出发投递镇上陆路邮件,然后简单吃个午饭或带上干粮赶到码头驾着小船进入湖区,为湖区渔民投送报刊和邮件。

  2011年夏天,为了及时给一位住在长山村的学生送大学录取通知书,唐真亚乘坐小船行驶在湖中。谁知天气突变,陡然刮起狂风,小船顷刻间就被掀翻,弃船游水的他拼尽全力才终于爬上滩岸。当他把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通知书送到这位学生手中时,这位学生的父亲泣不成声:“你冒着生命危险把通知书送到俺家,让我们全家怎么感谢你,是录取通知书重要,还是你的命重要啊!”面对乡亲们的体贴和关怀,他却平静地说:“我当过教师,知道考生期盼入学通知书的心情,再说,及时准确投递是我的工作职责。”

  由于湖区滩头太多,寻找地址不详信件投寄对象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陆上几倍甚至十几倍。2010年5月12日,他在投递一封从云南寄到顺河路1号的邮件时查无此人,按正常程序这封信退回即可。考虑到从云南那么远的地方寄来的信不容易,他决定再找一找。三天后,一位湖区渔家妇女告诉他,湖滩有位姓刘的渔民家属是云南人。第二天天刚亮他就划着小船到滩头和渔船中查找,终于在30多里处的小新滩头找到了收件人。收件人夫妇俩在茫茫的洪泽湖上收到远方亲人的来信,心情无比激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仍然继续。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59441/

推荐访问:榜样2018最新观后感4篇 榜样4观后感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