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 其一|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来源:教学设计 时间:2019-07-29 11:30:07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设计】

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诗人简介

  1.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二、关于《秋兴》组诗

  1.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2.题解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三、赏析课文

  1.理解词语

  ①玉露:白露。

  ②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③萧森:萧瑟阴森。

  ④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⑤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⑥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⑦接地阴:风云盖地。

  ⑧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⑨系(jì):系舟上岸。

  ⑩寒衣:冬天的衣服。

  ⑾催刀尺:赶裁新冬衣。

  ⑿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砧(zhēn),捣衣石。

  2.翻译全诗

  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

  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度回想他日再流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

  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捶布声。

  3.诗歌评析

  ①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②颔联用互文手法,紧承首联“气萧森”语意,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阴云匝地。这里老杜明写对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的感知,实写老杜对时局的担忧: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可谓一石二鸟,巧妙之至。

  ③颈联转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思乡衷曲。借一个“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④尾联写户户捣布声,家家催刀尺,赶制棉衣已成必然。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古时候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戌边的将士制作寒衣,因此捣衣(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

  四、总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

  1.主旨意境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2.艺术技巧

  ①情景相生,融汇无间,情因景生,景因情活。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全诗,首联写秋色秋气,颔颈两联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联绾合景色人事,缝合之细密,结构之谨严,无以复加。

  ②语言练达,句法奇异,对偶工稳,文气流荡。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该诗更是如此,如:

  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突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

  五、背诵全诗。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导入: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进入正课:

  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鉴赏诗歌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所做的介绍,鉴赏诗歌。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活动:自读,讨论

  课堂活动过程:

  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2:诗句的字面意思

  提问3:诗中出现的意象。⊙客观景物+主观情感=意象 意象+意象+……+意象=意境

  提问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提问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明确:1、题目意思: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2、诗句意思: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

  一、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白露(white dews)——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1.“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

  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把“伤”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

  明确: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⒊提问: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这里的“红”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

  明确: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

  ⒋提问: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颓废、凄清、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

  ㈡巫山巫峡气萧森

  提问:你认为诗中的“气萧森”指什么?

  明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三、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

  提问:也就说波浪在涌,他的心情也有涌动。那他的心情为何起伏不定?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进行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平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

  ⒋提问: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明确:这首写于公元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

  此刻,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 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四、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泪”的意象,这“泪”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

  提问: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我觉得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你以为呢?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

  明确: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而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五、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提问:哪个字特别能体现出他急切地想回家?

  明确:“系”。这里的“系”有双重含义,虽然这里说“系”的是舟,但实际上这个“系”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也就是说,自己的“心”牵念的是“故园”,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系”在岸边,舟在此,心在故乡,形成了一种反差。

  提问:那么“孤舟”是个怎么样的意象,你能否想象一下它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中?

  明确:一只小船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

  提问:这一只孤舟处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凄凉,而且飘零,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

  小结: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是不是更能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大家一定要拓宽想像的思路与空间。

  六、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确:“暮”即“黄昏”,太阳落山了,虽然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天气寒冷,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做衣服,心里还是很温暖的。这样子的一种感觉更能和作者那种不能回家的悲凉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结:就是说,大家都在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而作者只有一个人,而且身上穿得很单薄。这种单薄更能显示出“凄凉”的心境。

  提问:刚才讲到秋天,起风了,大家都在做衣服,而诗人衣着单薄,显得分外凄凉。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暮砧”啊?我们在《说木叶》中有一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是不是?那么,这个“寒砧”与“暮砧”都带有什么样的寓意啊?

  大家想想看“白帝城高急暮砧”是个怎么样的情景:夜晚到了,敲打洗衣石的声音一声急过一声,慢慢地由慢到快,这样的场景带给人什么样的感明确: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四周很安静,而一声声的捣衣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中。

  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艺术技巧:1、对偶 颔联 颈联。具体:[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

  [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

  2、借景抒情

  总结: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

八首 秋兴 优秀教案

1、《蟋蟀的住宅》优秀教案设计(2016-06-13)

2、威尼斯的小艇优秀教案(2016-08-22)

3、灰椋鸟优秀教案(2016-11-18)

4、乌鸦喝水优秀教案设计(2016-12-01)

5、七律长征优秀教案(2016-12-17)

6、七律长征优秀教案设计(2016-12-20)

7、开国大典优秀教案(2017-02-09)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13302/

推荐访问: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ppt 秋兴八首其一朗诵 秋兴八首其一翻译 秋兴八首其一课件 秋兴八首其一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平仄 秋兴八首其一默写 秋兴八首其一图片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实录 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 秋兴八首其一情景默写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秋兴八首其一板书 秋兴八首其一背景 秋兴八首其一其四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