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三首诗_十六字令三首

来源:素材及写作指导 时间:2019-07-15 07:38:31 阅读:

【www.bbjkw.net--素材及写作指导】

《十六字令》是词牌名,因全词仅十六字而得名;又名《苍梧谣》、《归梧谣》、《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属于最短的词。此调为单调。四句,十六字。第一、二、四句押韵,均用平声韵。以下是 分享的十六字令三首,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十六字令三首

  十六字令·三首

  南宋·张孝祥

  (其一)归。十万人家儿样啼。公归去,何日是来时。

  (其二)归。猎猎薰风飐绣旗。拦教住,重举送行杯。

  (其三)归。数得宣麻拜相时。秋前后,公衮更莱衣。

  《十六字令》因此词又名《归字谣》

  毛泽东《十六字令》

  十六字令·三首

  现代·毛泽东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原注】:

  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背景】此词作于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湘贵一带群山间。

  【锷】剑刃。

  【天欲堕】神话中有以山为撑天之柱的讲法。

  第一首写的是山的崔嵬和险峻,"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长征其实就是大范围的转移,前有崇山峻岭,后有几路追兵,这就促使部队快速行进,所以当毛泽东上到一高点回望时已经很高了,好像离天已经很近了。1934年12月,红军进入贵州,注释中的八宝山在贵州雷山县境内。毛泽东在这首小令里对山体的巍峨没有具体的描写,只是单单从自己在马上的感觉来说。试想,由于山势的险峻,坐在马上的人不得不上体前倾来保持平衡,这时他无暇顾及身后,等上到山巅,才能宽松地饱览周围的景色。而这时可以发现,原来苍浪的青天也仿佛伸手可及。这种描写是非常准确生动的,并不完全是毛泽东的伟大气势造就出了词本身的力量,而当时当地崔巍险峻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群山才是根本的材料。当然,当毛泽东把它们精确地描绘出来的时候,也显示出了他卓越的观察能力和超凡脱俗的审美眼光。

  第二首写的是山雄浑的气势。"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这一句没有用典。山是静止不动的,最多是山上风大时,草木会随之摇摆,而由于毛泽东本身是行动的,他观察的角度也是动态的,或许他还是骑在那匹大白马上。那么山在他的眼里就可以像是江海那样翻腾起波浪来,而他本身也在这种波涛当中。他觉得山势实在是太磅礴了,在奔腾,在怒吼,在旋转,甚至是在跳跃和倾倒。于是他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伟岸的群山就好像千军万马厮杀正狠。

  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宏大。"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个人感觉写到这里,气势更大,意象更加悲壮。如果说第一首里的山是"离天三尺三",还有"三尺三"的距离的话,那么这首词里的山更是好像枪和戟一样直接刺破了青天,甚至成了天地间赖以存在的中介。没有山支撑的话,天就会坠落下来。这是一幅难以描摹而又宛若眼前的画面,个人主观色彩浓厚,很好地说明了毛泽东极度雄奇和大胆的想象力。

  三首词是一个整体,毛泽东写的是山,但是通过对山的描写,毛泽东那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完全显露了出来。

  十六字令·六组词

  当代·龙南行

  人。来没厘毫去没文。生何益,造福世人民。

  人。快马加鞭与日奔。全球乱,把脉急如焚。

  人。国若贪财民意昏。谋私利,鼠把巨鲸吞。

  人。万物皆虚唯义真。遵天道,世上一家亲。

  人。世界同尊骨肉亲。抛恩怨,和睦万年欣。

  人。来有精神去有魂。真情驻,不愧对儿孙。

  这组十六字令,是以现代为背景所做。用词通俗易懂,既遵循"十六字令"词牌的规则,每阕绝对独立成篇,几阕联在一起意境又有所关联升华,可形成一首由六阕"十六字令"组成的完整词章,算作一种大胆的尝试。

  十六字令三首【赏析】

  顾名思义,十六字令只有十六个字。在这短短的十六字里,要填充出一个完整、丰满的形象来是非常困难的,

  而毛泽东做到了。这三首小令气势博大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句句是神来之笔,尽显山之体势、风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足令鬼神动容。即使仅凭这三首小令,毛泽东的名字也可以千古流芳。

  这三首十六字令创作于长征路上,时间范围就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之间,肯定是反复推敲,改来改去的。他所指的没有哪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云南、贵州和四川一路上山给他的整体印象。

  第一首写的是山的崔嵬和险峻,“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长征其实就是大范围的转移,前有崇山峻岭,后有几路追兵,这就促使部队快速行进,所以当毛泽东上到一高点回望时已经很高了,好像离天已经很近了。1934年12月,红军进入贵州,注释中的八宝山在贵州雷山县境内。毛泽东在这首小令里对山体的巍峨没有具体的描写,只是单单从自己在马上的感觉来说。试想,由于山势的险峻,坐在马上的人不得不上体前倾来保持平衡,这时他无暇顾及身后,等上到山巅,才能宽松地饱览周围的景色。而这时可以发现,原来苍浪的青天也仿佛伸手可及。这种描写是非常准确生动的,并不完全是毛泽东的伟大气势造就出了词本身的力量,而当时当地崔巍险峻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群山才是根本的材料。当然,当毛泽东把它们精确地描绘出来的时候,也显示出了他卓越的观察能力和超凡脱俗的审美眼光。

  第二首写的是山雄浑的气势。“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这一句没有用典。山是静止不动的,最多是山上风大时,草木会随之摇摆,而由于毛泽东本身是行动的,他观察的角度也是动态的,或许他还是骑在那匹大白马上。那么山在他的眼里就可以像是江海那样翻腾起波浪来,而他本身也在这种波涛当中。他觉得山势实在是太磅礴了,在奔腾,在怒吼,在旋转,甚至是在跳跃和倾倒。于是他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伟岸的群山就好像千军万马厮杀正狠。

  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宏大。“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个人感觉写到这里,气势更大,意象更加悲壮。如果说第一首里的山是“离天三尺三”,还有“三尺三”的距离的话,那么这首词里的山更是好像枪和戟一样直接刺破了青天,甚至成了天地间赖以存在的中介。没有山支撑的话,天就会坠落下来。这是一幅难以描摹而又宛若眼前的画面,个人主观色彩浓厚,很好地说明了毛泽东极度雄奇和大胆的想象力。

  三首词是一个整体,毛泽东写的是山,但是通过对山的描写,毛泽东那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完全显露了出来。

十六字

1、轻叩诗歌的大门作文(2016-01-04)

2、我最喜欢的一句诗600字(2016-01-05)

3、与诗同行作文(2016-01-05)

4、青春之诗(2016-01-05)

5、恶搞木兰诗(2016-01-05)

6、诗歌朗诵会作文(2016-01-06)

7、木兰诗读后感(2016-01-06)

8、爱的小诗(2016-01-06)

9、那是一首诗(2016-01-06)

10、古诗朗读作文(2016-01-06)

11、我喜欢的一首诗500(2016-01-07)

12、难忘的诗歌朗诵会(2016-01-07)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395834/

推荐访问:十六字令三首赏析 十六字令三首翻译 十六字令三首阅读答案 十六字令三首ppt 十六字令三首写作背景 十六字令三首合唱谱 十六字令三首拼音版 毛主席十六字令三首 十六字令三首课文朗读 念奴娇昆仑 忆秦娥娄山关 十六字令三首教案 十六字令三首朗诵 十六字令三首的意思 十六字令三首原文 十六字令三首课件 十六字令三首背景 十六字令三首朗诵视频 十六字令三首诗意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