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英语学习|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来源:英语演讲稿 时间:2019-06-21 05:30:08 阅读:

【www.bbjkw.net--英语演讲稿】

古诗大全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论语、诗经、孙子兵法等古文典籍翻译;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 以下是小学生作文网www.zzxu.cn小编为你推荐的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诗词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⑥动:打动

  诗词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词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zhū yú)少一人。[1]

  作品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2)异乡:他乡。

  (3)倍:加倍,更加。

  (4)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5)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1]

  作品译文

  意译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1]

  韵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但是少我一人。[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作品鉴赏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饮湖上初睛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湖:指杭州西湖。

  饮湖上:在西湖上饮酒。

  初睛:起初开始放晴。

  后雨:后来天又下雨。

  潋滟:水波荡漾粼粼闪动的样子。

  睛:通假字。“睛”通“晴”,晴天。

  方:刚刚,正好。

  空蒙:形容空中雾气迷茫的样子。

  亦:也(刚刚,正好)。与诗中“方”同义。

  欲:想。

  西子:越国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化妆,淡描娥眉,浓施粉黛。

  总:都。

  相宜:合适,适宜。

  奇:美妙,与诗中“好”同义。

  译文

  波光粼粼,晴天西湖多么美好,

  山色迷茫,雨中景致也很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是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美丽多娇。

  作品鉴赏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天下起雨来。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

  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漂漂渺渺,又显出别的一番奇妙景致。

  我想把西湖比作西子,不管怎么打扮,总能自然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诗大意描写了西湖的景色,赞美了西湖的山水不论天晴还是下雨都很美丽宜人。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从此《饮湖上初睛后雨》与西湖总相提并论,成为西湖的嫁妆,加上苏轼妙喻西子湖美名,使西湖锦上添花,名人名诗名湖广为流传,为西湖闻名于世增了光添了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翻墨:打翻墨水,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盖,掩盖。

  跳珠:激起的水花像白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卷地风:龙卷风,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译文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作品鉴赏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有5首,其中第一首最为著名。

  二 三 四 五

  放生鱼鳖逐人来, 乌菱白芡不论钱, 献花游女木兰桡, 未成小隐聊中隐,

  无主荷花到处开。 乱系青菰裹绿盘。 细雨斜风湿翠翘。 可得长闲胜暂闲。

  水枕能令山俯仰, 忽忆尝新会灵观, 无限芳洲生杜若, 我本无家更安往,

  风船解与月徘徊。  滞留江海得加餐。  吴儿不识楚辞招。 故乡无此好湖山。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示儿:示:告诉。告诉儿子。

  但:于“原”相同,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中国。

  九州同:全国统一.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向北方平定。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乃翁:你的父亲;也表示老人 。(指陆游自己)

  乃:你 ,你的。

  元:此字为通假字,通“原”,意为:早就知道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毋:不要。(为通假字,通“勿”)

  九州: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译文

  我本来以为,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的时候,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1)晓出:太阳刚升起。

  (2)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4)毕竟: 到底。

  (5)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6)别样:格外。

  (7)接天:与天空接在一起。

  (8)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9)同:相同。

  (10)六月中:六月中旬。

  诗意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诗词鉴赏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春日

  (宋)朱熹

  胜日②寻芳③泗水④滨⑤,

  无边光景⑥一时新。

  等闲⑦识得东风⑧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春日:春天。

  2、 胜日:春光明媚的日子.

  3、 寻芳:游春,踏青。

  4、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 滨:水边,河边。

  6、 光景:风光风景

  7、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译文

  我选择了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河边,只见无边的景物一时间都涣然一新。轻易就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诗词鉴赏

  《春日》这首七言诗是宋·朱熹所作,其中“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为名句。。.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题:数 2、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3、邸(dǐ):官府,官邸,旅店、客栈。

  4、休:暂停、停止、罢休。

  5、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

  6、薰:通“熏”。以气味或烟气烤制物品。

  7、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8、直:简直。

  9、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译文

  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亭榭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西湖游船上轻歌漫舞日夜不歇。整日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游人昏昏欲睡,怎么还会记得丢失的北方领土,沦落的旧都!在他们眼里,杭州就是汴州,没什么两样。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题临安邸》表现了当时的社会。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全国中考题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诗歌赏析 九年级古诗文默写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 二年级上册古诗大全 全国中考题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诗歌 九年级古诗文默写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三古诗文默写 初二古诗鉴赏及答案 初二下册语文25课翻译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反义词 一张古诗文诵读成绩卡 一年级美丽诗词 3.古诗两首三年级郎读 九年级上册古诗文 二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 人教版小学一、二年级古诗 八年级语文下册前四首古诗赏析 八年级语文古诗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课内古诗加句解 北师版初二语文上册古诗文复习 中国经典爱情诗词 关于古诗名句的作文 关于春天的诗歌 关于苹果的诗句 写给企业的诗词 十大爱情诗词 古诗爱情 爱情的诗句 我与古诗作文 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古诗 描春夏秋冬的诗句 春夏秋冬的诗句 春夏秋冬诗句 有关春夏秋冬的诗句 诗春夏秋冬 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各3首 诗配画感受 《诗配画》教案 迎新年诗词 迎新年古诗词,迎新年的诗词 春行即兴阅读答案 全国卷语文古诗默写 五言绝句古诗】 五个字的古诗词 QQ群古诗 从题材角度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情感基调咏史怀古诗课件 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及古诗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古诗及注解 九年级语文上下册古诗16首语文版 九年级上语文古诗文默写 全国卷语文古诗默写博客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由小学生作文网(www.zzxu.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www.zzxu.cn/shici/461036.html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1.游园不值 :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

  2.应:应该。

  3. 值:遇。

  4.怜:怜惜,爱惜。

  5.屐齿 :木印子。

  6.苍苔:生长在阴暗潮湿地方的苔藓植物

  7.小扣 : 轻轻地敲。

  8.柴扉 : 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柴门。

  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爱惜的青苔, 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 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诗词鉴赏

  《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未遂,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表现了春天有压抑不了的生机,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

  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切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

  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山原,平地,河流。

  子规——杜鹃鸟。

  才了——刚刚。

  山野——山陵和原野。

  蚕桑--种桑养蚕。

  了——结束。

  如——好像。

  译文

  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繁忙的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农活儿,村里没有一个闲人。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今乐清市淡溪镇)的劳动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翁卷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了,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

  (1)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2)吾:我。

  (3)吾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有句话叫“三百年前是一家”。

  (4)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5)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6)痕:痕迹。

  (7)清气:清香的气味。

  (8) 乾坤:天地。

  注:“吾”读 wú 二声。

  译文

  吾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要留下清香的气味弥漫在天地之间。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颜色艳丽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只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 石

  (清)郑 燮(xiè )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2.恃(shì):依靠。

  3.喑(yīn):哑。

  4.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5. 究: 终究,毕竟。

  6.天公:造物主,这里指天帝。

  7. 重:重新。

  8. 抖擞: 振作精神。

  9.降:降生。

  10.九州:中国。

  11.风雷:风、雷一般的样子

  译文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诗中九州是整个中国的代称。诗的大意说,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

  后来,人们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精简成“不拘一格”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拘泥于一种规格、办法。

  诗里还引申出“万马齐喑”这个成语,比喻空气沉闷的局面。

  七步诗

  (三国时期魏国)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赏析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曹植是曹操的三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继承当上了曹操魏王,后篡位当了皇帝。因为曹丕担心留曹植和曹熊(第五子)会有后患,所以便以在其父亡故时没来看望为由,追问逼迫他们俩。曹熊因为害怕,自杀了。而曹植则被押进朝廷。最终曹丕四兄弟的母亲卞氏开口求情,曹丕勉强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诗,否则杀无赦。曹植就作了这首七步诗。曹丕明白了曹植这首诗的道理:如果自己杀了曹植便会被世人耻笑,可是心中的贪念却依然让他理智不清,于是他将曹植软禁了起来,最终,曹植在哥哥的软禁下忧郁而死。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开轩(xuān)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作品注释

  (1)过故人庄:选自《孟浩然集》。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现在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过:拜访,探访,看望。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2)具:准备,置办。

  (3)鸡黍:指烧鸡和黄米饭。黍(shǔ):黄米饭。

  (4)邀:邀请。

  (5)至:到。

  (6)合:环绕。

  (7)郭:指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泛指城外。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8)斜:迤逦远去,连绵不绝。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第二声的xia

  (9) 开:打开

  (10)轩: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

  (11)面:面对。

  (12)场圃:菜园和打谷场。

  (13)把酒:拿起酒杯。把:端着,拿起。

  (14)话:闲聊,谈论

  (15)桑麻:指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16)重阳日: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17)还: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返。(hai 读第三声)

  (18)就菊花:指欣赏菊花与饮酒。就:靠近、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菊花:既指菊花又指菊花酒。指孟浩然的隐逸之情。

  作品译文

  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家)做客。

  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绝。

  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

  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和你一起喝酒,一起观赏菊花。

  赏析

  《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1.暝:日落,夜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3.新:刚刚。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5.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

  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衣服。

  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

  8.随意:任凭。

  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

  11.留:居。

  12.王维,约(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画家。山水田园派诗人,人称“诗佛”

  13.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1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意谓任凭它春芳消散,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色同样迷人,使人留恋。

  15.全文中心: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译文

  幽静的山刚刚下过雨,天气像晚来的秋天。

  一缕缕明亮的月光从松树枝叶缝隙间照射下来,清澈的泉水从山石上淙淙地流过。

  洗完衣服回家的姑娘们在竹林吵吵闹闹,顺流而下的渔船拨动了两旁的莲叶。

  即使春末山中的花儿凋谢了,也仍然乐意留在山中。

  赏析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①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②亦:也。

  ③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④项羽(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得大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⑤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译文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即使是已经死了,也应该成为鬼中的英雄!我至今还在怀念楚汉争雄时的项羽,即便是自刎于乌江,也不逃离江东的场景!(这是何等的气概啊!)

  赏析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1.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3.寒雨:寒冷的雨。

  4.连江:满江。

  5.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简称这一带为吴。

  6.平明:清晨天刚亮。

  7.客:指辛渐。

  8. 楚山:春秋时的出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9.孤:独自,孤单一人。

  10.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11.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12.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黄河南岸。

  译文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赏析

  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精巧的构思与深婉的用意溶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全国中考题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诗歌赏析 九年级古诗文默写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 二年级上册古诗大全 全国中考题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诗歌 九年级古诗文默写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三古诗文默写 初二古诗鉴赏及答案 初二下册语文25课翻译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反义词 一张古诗文诵读成绩卡 一年级美丽诗词 3.古诗两首三年级郎读 九年级上册古诗文 二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 人教版小学一、二年级古诗 八年级语文下册前四首古诗赏析 八年级语文古诗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课内古诗加句解 北师版初二语文上册古诗文复习 中国经典爱情诗词 关于古诗名句的作文 关于春天的诗歌 关于苹果的诗句 写给企业的诗词 十大爱情诗词 古诗爱情 爱情的诗句 我与古诗作文 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古诗 描春夏秋冬的诗句 春夏秋冬的诗句 春夏秋冬诗句 有关春夏秋冬的诗句 诗春夏秋冬 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各3首 诗配画感受 《诗配画》教案 迎新年诗词 迎新年古诗词,迎新年的诗词 春行即兴阅读答案 全国卷语文古诗默写 五言绝句古诗】 五个字的古诗词 QQ群古诗 从题材角度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情感基调咏史怀古诗课件 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及古诗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古诗及注解 九年级语文上下册古诗16首语文版 九年级上语文古诗文默写 全国卷语文古诗默写博客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由小学生作文网(www.zzxu.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www.zzxu.cn/shici/461036.html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368506/

推荐访问:三年级必背古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 古诗两首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古诗大全 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 小学三年级必背古诗 三年级下册必背古诗 三年级上学期必背古诗 一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六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二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八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三年级古诗大全 三年级必背古诗大全 四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三四年级必背古诗 小学生三年级必背古诗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