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体例的是|通史体例整合的高中历史新课程

来源:专题心得体会 时间:2019-06-20 20:30:08 阅读:

【www.bbjkw.net--专题心得体会】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以下是小学生作文网www.zzxu.cn小编为你推荐的历史整合按通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整合按通史


  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单元 晚清前期(1840—1895)

  一、鸦片战争

  1.鸦片贸易和禁烟运动

  (1) 鸦片贸易

  鸦片战争前.清王朝闭关自守,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中国出口的茶、丝、瓷器等货物广受欧洲各国欢迎.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逆差.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从此,烟毒肆虐,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2) 禁烟运动

  在禁娴的呼声中.道光皇帝下决心禁烟。他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赴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对华发动战争。

  2.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道光皇帝将林则徐革职查办。1842年8月.英国军舰侵入南京下关江面.在侵略者的武力要挟下,清政府被迫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从此.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同;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此外,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同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美法两国也相继强迫清政府签|丁《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自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3.开眼看世界

  (1) “开一看世界的第一人”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一批满怀爱国热忱和经世之志的先进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跟光审视世界。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广州主持禁烟斗争时,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各国律例》《四洲志》等资料。《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2)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魏源也是放眼世界的先行者,他受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编辑出《海国罔志》一书.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这就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

  4.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断然拒绝.

  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此后的两年间,战争停停打打。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1858年和1860年,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列强攫取了新的权益: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

  二.太平天国运动

  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鸦片战争后.列强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冲击r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的传统经济结构,导致部分手工业者破产。清政府战费和赔款分摊到参与战事的省份.各级官吏借机搜刮百姓,加之水、早、蝗灾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各地的反抗斗争此起被伏。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众在广西桂平县金山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随后,1853年3月起义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

  2.太平天国运动前期

  (1) 北伐和西征

  为拱卫天京,太平军主动出击,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一时京中官绅惊慌失措。但由于北伐军孤军深人,最终失败。西征军连续夺取安徽、湖北重镇.挺进湖南.大败湘军.太平军在西征战场七取得辉煌胜利。1856年.太平军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2)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在军事发展的同时.为满足农民的土地愿望,于1853年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它本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原则,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

  3.天京变乱和太平天国后期

  (1) 天京变乱

  建都天京后.太平军上层领导集团被胜利冲昏头脑.生活上奢侈腐化,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以致发生了严重内讧。1856年9月.诸王之问开始发生混战,两万余名太平军将士惨遭杀害。接着,石达开因遭洪秀全猜忌,率领精兵负气出走。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2) 《资政新篇》

  天京事变后.为挽救危局,洪秀全起用年轻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还任用洪仁干主持朝政。洪仁干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发展工商业;兴办医院和学校;奖励发明等。这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3) 太平天国的失败

  在英、法军队支援下,清军分三路围困天京。1864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太平天同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三、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工业的兴起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倾销商品,外围商品以低廉的价格长骄直入,涌向通商口岸乃至内地。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因为洋布充斥市场,松江、太仓的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小农经济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欧美各国在华倾销商品的同时,还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大量收购丝、茶等土特产。它们操纵着丝、茶等农产品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同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2.洋务运动

  (1) 洋务运动的兴起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这部分官员被称为“洋务派”。19世纪60一90年代.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 洋务派的近代工业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等。由于财力不足,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其中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这就是说,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丁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所程的第一步:

  【选修2】百日维新前夕.湖广总督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全面阐述“中体西用”思想。他一方面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另一方面倡导西学。

  (4)洋务运动的影响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运动中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开启了中国近代丁业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9世纪70年代前后,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民间出现了以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四.甲午中日战争

  1.日本挑起战争

  19世纪末,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口本借机派大军人侵朝鲜。1894年7月.日本军队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中日甲午战争。不久,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清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战舰中炮、弹药用尽的情况下,下令全速撞击日“吉野”舰,壮烈殉国。

  2.《马关条约》

  1895年,清政府被迫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军驻台将领刘永福表示为保卫台湾“万死不辞”。各路义军发布檄文反对割台,组织抗日。

  《马关条约》使列强侵略势力深人到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各国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选修1】甲午一战,中国被日本打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以其割地之广、赔款之巨、丧权之多.成为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粱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道:“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涌现张謇等一批实业家。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晚清状元。他不贪恋官场,而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1895年.他在南通开设大生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企业发展很快。

  第二单元 清末民初(1895—1919)

  一.维新变法运动

  1.早期维新思想

  【选修1】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他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但他们的思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2.维新思潮的兴起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粱启超、严复等。

  (1)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早年接受严格的儒家传统教育.后来接触了许多西方社会学说。他在广州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宣传维新改革理论。他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将儒家经典斥为伪经,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

  【选修1】他借孔子的改革来论证当时改革的合理性,预言人类社会必经“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只有实行维新变法,中国才能由“据乱世”进入“太平世”。

  康有为称儒家遵奉的《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六艺”均为孔子假托古圣贤王的言行所作,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素王”。也就是说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大飕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康有为这样做,是因为“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2 ) 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他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他还把“伸民权”与“开民智”联系起来,认为“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并且把开学校、广民智视为设议院的必要条件。

  (3) 严复的维新思想

  严复早年留学英国,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近代中国向两方寻求救国真理的过程中,他是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他主张国家属于人民,人民应享有自由和权利、他译介了《天演论》《法意》等许多重要的西方社会科学名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他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白己的维新变法主张,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就会走向灭亡。他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4)谭嗣同的维新思想

  谭嗣同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勇士,发表《仁学》,深刻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观,提出“冲决君主制罗网”,表达了对君主专制统治的义愤。

  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3.维新运动的蓬勃展开

  (1) 公车上书

  【选修1】1895年春,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闻讯,立即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并征集到1300多名举人签名历史上把这次活动称为“公车上书”。上书还提出设“议耶”一职。“议郎”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可以“随时请对.上驳诏书,下达民词”.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由于保守官僚从中阻挠.“上书”没能上达给皇帝,但却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甲午战后,时局危机,人心思变,维新派提出旗帜鲜明的变法口号.明确提出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2) 维新运动的蓬勃展开

  【选修1】“公车上书”后.为了争取更多士走夫和知识分子的支持和参与,维新派决定先办报,以开通风气。1895年七八月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向京官免费赠阅。同年12月起改名为《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写文稿,介绍西学,分析国际形势,宣传变法维新。

  1895年8月,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在北京成立 强学会以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为宗旨.得到了文廷式和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要员的支持。一些外国传教士也加入了强学会。不久,康有为离京南下,成立上海强学会1896年初.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查封;不久,上海强学会也随之解散。

  维新运动虽然遭到挫折,但风气已开。l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担任主笔短短两年间,该报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4.戊戌变法

  (1) 变法的开始

  【选修1】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腔州湾。康有为闻讯后.连续向光绪帝上书,痛陈时局危机,请求变法康有为的主张引起光绪帝的强烈共鸣.光绪帝下决心变法维新。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固、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上海设立总套,各地设立分会。在保国会影响下.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亲临天安门,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戊戌变法历时113天,史称“百日维新”,

  (2)变法的法令

  【选修l】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维新派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较为激进的措施搁置起来。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在康有为、梁启起等人的提议下.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改革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等。

  经济方面:京师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保护和奖励发展农工商业发展;提倡兴办农学会等民间团体;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

  立大学堂;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的书刊。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

  (3) 变法的失败

  【选修1】新政之初.慈禧虽没有表示异议,但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她早就做好了随时镇压的准备。变法的第四天,慈禧太后利用光绪帝赴颐和国向她请安之际,将事先拟好的三条上谕交给光绪帝,要求革除翁同锌的一切职务,逐回原籍;授任新职的二品大臣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统帅北洋三军。随着变法的不断深入,新旧势力的冲突日益尖锐。光绪帝为贯彻自己的改革措施,下令将阻挠改革的两名礼部尚书及四名侍郎革职,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和林旭等人以四品卿衔担任军机章京,办理新政事宜,参与维新变法。慈禧对光绪帝的这一举动极为恼怒。

  慈禧加快了政变步伐.不断派人到天津与荣禄密谋。那时.京津一带盛传秋季慈禧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将废掉皇帝,形势越来越危急。在一筹莫展之际,雏新派决定求助在华列强,同时尽力争取袁世凯,以获取他的武力支持。1898年9月16日.光绪帝召见袁世凯。破格提拔他。袁世凯表面对光绪帝和维新派信誓旦旦.暗中却与慈禧太后和守旧势力密切勾结。

  由于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例如.废除八股文。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他们自然群起而反对。一些衙门裁撤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极端仇视新政。令旗人自谋生计的法令更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这些人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反对变法的势力。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继而大肆搜捕雏新派,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扬锐、扬深秀和康广仁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其他维新人士、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被罢官、监禁和戍边。

  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康有为和粱启超在政变的前一天,分别成功逃亡香港和日本。谭嗣同本来也可以远赴日本,但他甘为变法献身,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令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被捕后,他视死如归。

  (4) 变法的意义

  【选修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圆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欺凌.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康有为、粱启超、谭嗣同、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雏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共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二、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终于汇集成席卷中国北部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原是民间结社组织。他们习武练拳,怀着朴素的爱国激情,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1898年,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到1900年春夏间,势力遍及京津地区。

  2.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6月,帝国主义列强组成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刚,发动侵略战争。他们从天津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顽强阻击。八罔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在西逃途中发布“剿匪谕旨”,并指令李鸿章等与八国联军议和。八国联军的军队在北京被允许公开抢劫三日。中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

  3.《辛丑条约》

  1901年9月,八罔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它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三、辛亥革命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 孙中山和兴中会的建立

  【选修4】孙中山名文,字选仙,1866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令中山市),在革命斗争中曾以“中山樵”的名字作为掩护,世人多称他为“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早年曾八私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后来在哥哥的帮助下,先后在檀香山、香港和广州等地上学,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21岁时,孙中山进入香港医学院学习,五年后以全校最优的成绩毕业在校求学期间,他广泛涉猎西方政治、军事、历史读物,结识了不少革命志士.萌发了民主思想。

  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上书给清政府要员李鸿章,提出自己富强中国、发展生产的系统主张,但是,他既没有得到答复,也没能见到李鸿章。孙中山意识到,通过上书请愿的办法采改革中国的政治是行不通的。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草命团体——兴中会,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提出要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此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2) 同盟会威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以《民报》为机关刊物。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

  刊词》中.首先提出民族、民权、民生Ⅲ-大主义,随后义系统阐述,形成了指导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的民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创屯民国”即民权主义,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核心是土地问题,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以解决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三民主义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虽济的共同愿望。辛亥革命是三民主义思想的一次实践,孙中山还根据三民主义的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选修2】孙中山把西方三权分立的学说发展为五权分主学说.这是他民主思想的重要内容,五权除了行政、立法、司法权以外,还包括考试和监察权。

  (3)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以康有为、粱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康有为、梁启超认为中国人民没有进行革命的资格。革命党人发表文章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 革命党人发动的武昌起义

  在宣传革命理论的同时,革命党人还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黄兴等人在广州发动的起义最为著名,因死难烈士后来被葬于黄花岗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起义虽然不断遭受挫折,但是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清朝的预备立宪

  【选修2】《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内外变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1905年秋.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8年,清政府宣布以九年为期预备立宪,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宪政改革《钦定宪法大纲》仿效了日本宪法的一些内客,因为在当时立宪各国中,日本宪法最重君权,《钦定宪法大纲》在保障“君上太权”的前提下,规定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等自由.给予臣民极为有限的权力。清政府在行宪呼声中没有多少建树,反而于1911年5月匆忙宣布成立第一届责任内阁。这届内阁包括4名汉族大臣、9名满族大臣,其中皇族成员占了7住.史称“皇族内阁”。这激起全国各界的普遍不满。革命党趁势而起,辛玄革命终于爆发。

  3.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

  (1) 武昌起义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这年l0月10日,武昌城内革命党人率先起义。起义胜利后.建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定国号为“中华民同”。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脱离清廷宣布独立。正在美国的孙中山听到消息后.取道欧洲于年底回到国内,经宣布独立的17省代表投票选举,孙中山以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闰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 中华民国建立和《临时约法》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3) 辛亥革命的历史童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成果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责任内阁,掌握军政大权。袁世凯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制造政局“非袁不可收拾”的舆论。在上述压力下,孙中山被迫妥协.表示如果袁世凯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 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四、中华民国初年的政治经济

  1.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1) 二次革命

  【选修2】在辞去大总统以后,孙中山致力于民生主义.他把实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上,尤其是铁路建设方面。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很快便撕下了民主共和的伪装,向革命党人举起屠刀。1913年,袁世凯在上海制造血案,派人刺杀了主张议会政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宋教仁。

  残酷的事实使孙中山等革命派从陶醉中清醒过来,再次举起斗争的旗帜。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但很快失败。

  (2) 护国运动

  【选修2】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以后,解散了国会,废除了《临时约法》,公开废弃了辛亥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引发了全国规模的反袁护国运动。孙中山等革命派积极参加了这场运动。在全国人民的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忧惧中死去。

  (3)护法运动

  【选修4】袁世凯死后,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把持中央政权,拒绝恢复象征民主共和制度的《临时约法》和国会。为反对段祺瑞的卖国独裁统治,维护《临时约法》,孙中山于1917年发动了护法运动,并在广州召集非常国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自任大元帅。由于遭到滇、桂军阀的排挤,护法运动很快失败。但是,孙中山没有气馁,继续探索中国的出路1920年底,他返回广州,重新组织军政府,发动了第二次护法运动。广东军阀陈炯明发动叛乱.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2.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叫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那时,群众性自发的爱国运动此起被伏,特别是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上述因素使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重工业和新兴的化工业也有相当发展。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士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3.新文化运动

  (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辛亥革命失败后,黑暗重新笼罩中国大地。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另一方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人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由此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3)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陈独秀发表文章指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新文化人士宣传的民主思想,不仅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也包括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新文化人士所提倡的科学.主要指与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陈独秀号召青年以民主和科学并重.用以战胜恶社会。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树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下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他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史学革命南此开始。鲁迅写出《狂人日记》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4)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它促进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第三单元 新民丰主义革命时期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

  (1) 巴黎和中国外交的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在法国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是,英、美等国操纵会议.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2)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3000余人汇集天安门广场.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不断遭到军阀政府的镇压。为了声援学生,上海工人举行大罢工。从此,工人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随后,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三罢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并波及全国。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军阀政府罢免了曹、陆、章三人的职务,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喷薄欲出。

  (3) 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选修4】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的一个富农家庭。他少年时代痛恨家庭专制和私塾教育的束缚,养成了倔强和反抗的性格。

  1914年,毛泽东进八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学习期间,毛泽东博览报刊书籍.采取远足、洗冷水浴等方式锻炼身体:他还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考察,了解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关注国家危亡,较早确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1918年.他在湖南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为宗旨。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五四运动时期,他来到北平,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阅读当时所能见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他回到湖南后,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921年,毛泽东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中国其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受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中国的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李大钊成为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一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其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各地建立。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l0月,李大钊等人在北京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武昌、长沙、广州等地共产党早期组织也相继建立,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3)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周焘、刘仁静,湖南的毛泽东、何叔衡,湖北的董必武、陈潭秋。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广东的陈公博、包惠僧、周佛海共13人.代表全国五十多名党员,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大会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中国共产党”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国民革命运动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 国共合作实现的背景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曾一度以为民族、民权主义已经实现,而只需专注于民生主义。可是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歧治专制与社会黑暗,以及二次革命、护国、护法斗争的相继失败,使他萌发“重新革命”的念头,开始寻找新的救国途径和力量。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风暴,使处于苦闷与彷徨中的孙中山看到了希望。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人国民党,改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丁人运动中,也深感要战胜强大的赦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 国民党“一大”和新三民主义

  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Ti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民权主义是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选修4】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党敢郑重宣言,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中华民国。”

  “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体现了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3) 黄埔军校建立

  【选修4】经历了数次革命后,孙中山深感中国革命所以不能成功,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他决定筹建军校。1924年.在广州成立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由蒋介石担任校长,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并派许多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到军校学习。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

  (4) 孙中山北上

  【选修4】1924年秋,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并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共商国是。孙中山为了谋求国末和平统一.毅然抱病北上。在北上途中,他反复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

  他在临终遗嘱中说: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厦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放,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5)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思考

  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他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2.北伐战争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国民党内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代表的反动势力日益猖獗。1927年4月12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上海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7月15日,汪精卫也公开与共产党决裂,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完全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三、国共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

  (1 ) 南昌起义

  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两万多革命军在南昌起义。起义成功后,部队经过整编,按预定计划南下。在南下广东的途中遭到敌人堵截,起义部队遭受损失,一部转移到海陆丰地区,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进入湘粤赣边开展游击战争。

  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 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根据“八七会议”的决议,毛泽东被派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选修4】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出席了“八七”会议,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3)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毛泽东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l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井冈山道路,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

  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发展成燎原之势。

  (4)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理论概括

  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建立了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总结国民革命失败教训和创建红色政权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探索出了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将党的工作重点从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转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在农村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

关于梅花的议论文高中 高中作文亲情议论文 我的业余爱好高中生作文 记忆深处的同学 高中作文 高中赞美老师的作文 我的老师高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综合试卷 gaozhongbanzhurenduixueshengpingjia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信阳市2014-2015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地理 人教版高中课文录音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生物复习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4课三维目标 三角形相似是高中哪本书 2016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 一些高中生常发的QQ语 2016高中一年级期末考试 《新课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课程 下列关于生物体内糖类的叙述 南阳2012年秋期高中一年级期终质量评估物理答案-百度 厦门高中化学必修一质检 2015年洪山高中高一上化学试卷 山东省高中数学2等差数列an中a1a4a7=39 学生毕业评语高中 平顶山高一期末考试 2015.1北京高中春季会考化学 100字高中生毕业鉴定 2014年北京市春季普通高中地理会考试题 2015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 扶沟高中2015-2016高一质量检测 高一谈恋爱检讨 高一下学期吉林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监测政治 高一选修论语十则 高一历史必修二开辟新航路 高一数学考点 高一自我鉴定 高一地理必修二,城市化,特点 高一选考,,考什么 高一自我鉴定范文 写油菜花凋谢的作文高中 创新高中作文八百字 写高中生活感悟 写春的作文高中作文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教案Unit 1 Friendship 高中化学物质的俗称及其化学式整理 高中化学考试中最易考离子方程式汇总

通史体例整合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由小学生作文网(www.zzxu.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www.zzxu.cn/nianji/gaoyi/479472.html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368010/

推荐访问: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整理 中国历史通史体例框架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通史框架 高中历史通史资料 高中历史通史提纲 高中历史通史时间轴 高中历史通史整理 高中历史通史笔记 高中历史通史教材 历史散文体例 高中历史通史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通史详细整理 高中历史通史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通史结构图表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通史 高中历史通史笔记总结 高中历史通史整理表格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