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的意思】读完《不求甚解》的读后感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9-06-19 20:30:10 阅读:

【www.bbjkw.net--读后感】

文章标题是“‘不求甚解’解”,我使用的是引号,表示关注的问题是“不求甚解”,对此语进行分析、求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读完《不求甚解》的读后感,欢迎参考!

  读完《不求甚解》的读后感1

  在未解《不求甚解》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本意是什么,这样做既对于理解这篇课文有意义,又对讲解这篇课文有意义。我们不妨先看一看钱钟书先生关于“不求甚解”的辨析:

  林云铭……《〈古文析义〉序》:“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以穿凿附会失其旨耳。《南村》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若不求‘解’,则‘义’之析也何为乎?”窃谓陶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之“读书难字过”也,陶之“疑义相与析”犹杜甫《春日怀李白》之“重与细论文”也。培根论读书云,“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吞者,亦有须咀嚼而消纳者”,即谓有不求甚解者,有须细析者。语较周密,然亦道着一半:书之须细析者,亦有不必求甚解之时……因时因事而异宜焉。

  (《钱钟书论学文选》,钱钟书著,舒展选编,花城出版社1991年9月版,第133页)

  这是一段很有趣味很有学术风格的辨析。

  林云铭是清初顺治时的一名学者,著有《古文析义》。他认为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不是不注重对书中的道理进行认真、深入的探究,而是不要作过分的“穿凿附会”的解释。其理由是陶渊明在《南村》诗中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从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很注重对书中的道理进行辨析,有了“疑义”便和朋友进行切磋。所以说,是很认真的,很在意求“解”书中的道理。在林云铭看来,陶渊明“不求甚解”是不追求过分的“穿凿附会”的理解罢了。林云铭的解释也算一家之言吧!他的理解有他的道理。

  钱钟书不赞成林云铭的辨析。钱先生巧妙地以杜甫的诗句来解释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和林云铭提到的“疑义相与析”。所谓“不求甚解”,就是杜甫《漫成》诗句所云——“读书难字过”,即不要为某些个别的字句所绊。而“疑义相与析”犹杜甫《春日怀李白》诗句所云——“重与细论文”,与相知的好友细细讨论,这里强调的是“细论”。钱钟书以杜诗注陶渊明不同的说法,以诗证文,不但显得风趣活泼,而且为陶渊明找到了同伴同道,似乎在说:“瞧!这些大诗人都是心心相通的呀!”为陶渊明既言“不求甚解”而复言“疑义相与析”作了辩护。

  钱钟书先生的解释并未终结于杜诗,下面他又以近代西方大哲学家培根的话再与陶渊明的读书法进行印证——“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吞者,亦有须咀嚼而消纳者”,培根认为有不求甚解者,有须细析者。但钱先生对培根亦有批评,认为他对“不求甚解”理解还不辩证,虽然培根所论较为“周密”,不过只是说对了一半。所以,又补充道:“书之须细析者,亦有不必求甚解之时。”

  这样,“不求甚解”就应从两方面实践之,应用之:其一,读书要求通大意而不要为小节所累;其二,细较义理时,也有不求甚解之处。或精或略“因时因事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之。

  读完《不求甚解》的读后感2

  邓拓的《不求甚解》这篇文章,表面上的意思是让我们不要对事物、对学习有着太确切的理解,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邓拓并不是一个幸运的人,他著作颇丰,尤其是讽刺批判社会现实的文章(《燕山夜话》系列153篇)。可是寿命不长,被批斗、被谩骂。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不求甚解”,这正是说明了他的求是精神。

  “不求甚解”这篇文章的中心写得非常隐喻。从表面上看,作者反对了那些读书学习精读细读的人,认为读书应该“涉猎”、“泛览”、“观其大略”。于是,大部分人不加思考,认为“不求甚解”指的就是读书不加思考、不深入研究。

  我却认为这是对作者的曲解和对文章主旨的以偏概全。文章中引用了陶渊明的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如果陶渊明只是死抠一句“好读书,不求甚解”,那么他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文学成就。

  我想,陶渊明肯定不是那种“学而不思”的书呆子。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他真是认为学习应该不求甚解,那可真就是误人子弟了。我想了很久都没有彻底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我觉得这句话的重点是在后半句。陶渊明的意思是,读书学习的时候,碰到不精华的内容就可以泛泛而读;但是,如果读到了精华内容,就一定要“欣然忘食”了。

  纵观中国历史,凡是有大学问的人,大都是“求甚解”的。比如著名的学者宋濂,小时候抄书读书,到了寒冬腊月,手指都冻得伸不直了,可见他读书是多么的专心。这是“宋濂苦学”的故事;范仲淹年轻的时候曾在一个破庙里读书,有朋友送给他美食,却被他谢绝,反而每天喝稀粥为生,为的是磨练自己的意志。就是因为他“求甚解”,认真读书,才有了日后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千古名句;明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王守仁,看成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全才,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开创了与程朱理学相对的

  “心学”。他年轻时,因为对朱熹“格物穷理”的思想产生了怀疑,冥思了几天几夜,对着家里的竹子发呆,后来大病一场,终于彻悟;现代的大学者钱钟书,学贯中西,通晓古今,会八门外语。钱先生也经常“钻”在书堆里。我想,这些成就大业的人,都是对于知识、真理十分较真的,他们或读书,或思考,都是为了求甚解。

  那么,那些“不求甚解”的人又怎么样?比如文中说到的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说得难听点,就是读书不太认真,泛泛而读,属于那种“学而不思”的人。对于“观其大略”这句话,我的理解不是“懂得书中的道理”,而是“大概地看”。懂得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诸葛亮这个人志大才疏,理想很远大,可是能力有限啊。(不要被“三分写实,七分虚构”的《三国演义》欺骗。)

  回到文章内容中来,我不禁要问,作者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陶渊明的那句话。我觉得,“不求甚解”和求甚解都是需要的。对于文章中的糟粕,我们要“不求甚解”,对于文章中的精华,我们一定要求甚解。

  如果把作者写作的年代考虑进来,我们就更好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了。文章写在60年代初期,是不是对当时那种不尊重知识的风气的批判?我想,答案应该不言而喻了吧。

  读完《不求甚解》的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叫《不求甚解》。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著名诗人,他写了一篇名为《五柳先生传》的文章,是特地为自己而作的。他写他自己“特别喜爱闲静,不多说话,很喜欢读书,但对所读的书不斟酌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他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我在学习上就有“不求甚解”的毛病。学习不够认真,总是一知半解。每天晚上读故事的时候,总认为是完任务一样草草了事,没有深刻理解。当写日记时脑子空空,优美的词句总是想不到,用不上。

  “不求甚解”的毛病让我不能取得好成绩。我要和它绝交,跟“好学不倦”做朋友。

男生贾里读后感 愚公移山读后感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乌塔读后感 夏洛的网读后感 淘气包马小跳读后感 读朝花夕拾有感600字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 猜猜我有多爱你读后感300字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 秘密花园读后感200字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青铜葵花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400字优的 《童年》读后感600字初中 关于读后感作文245字 水浒传读后感500字初中 悠悠寸草心读后感作文300字 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读后感400字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发言稿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1000字 春读后感400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600字初中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250 读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一本书的读后感 双城记 读后感 我与家长共读书的读后感 植物卷读后感400字 狼牙山五壮士 读后感 作文 500字夏洛克福尔摩斯读后感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边城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魔法学校读后感 小学生作文 老人与海的读后感 正能的启示之穷人读后感400字 读简爱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读后感窃读记 狼世界读后感 学会看病读后感 我的朋友 或读后感 …… 三个火枪手读后感 青铜葵花读后感、 董事长的讲话 读后感 开国大典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 读后感400字五年级

读完《不求甚解》的读后感由小学生作文网(www.zzxu.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www.zzxu.cn/fanwen/duhougan/542669.html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366766/

推荐访问:不求甚解邓拓读后感 不求甚解读后感600字 读不求甚解有感 不求甚解的意思 不求甚解造句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ppt 不求甚解课件 不求甚解的反义词 不求甚解朗读 不求甚解的故事 不求甚解选自 不求甚解课文 不求甚解原文 读书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说课稿 不求甚解阅读 读好书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作文 不求甚解作者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