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案例]形成性评价

来源:教学设计 时间:2018-05-15 10:01:32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设计】

形成性评价篇(1):教学设计与反思互评语

  好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互评语有利于指导思想梳理培训内容的线条,提出部分内容整合的建议。如下是教学设计与反思互评语内容,为大家提供参考。
  教学设计与反思互评语
  一:教学设计的成果
  教学设计是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其成果或产物是经过验证的,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教学系统。教学设计可以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成果表现不同。
  1:宏观层次的教学设计主要面向大型,复杂的教学系统,如个别化学习系统及一个学校或一门新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开发等,其教学设计成果可以是学习系统,网络课程,课程及教材,教学资源,题库系统,评价系统等。
  2:微观层次的教学设计主要面向具体课程内某个单元,某堂课的设计,其教学设计成果大多是面向课堂教学,单元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媒体教学材料,学习资源,活动模板等。
  由于教学设计的成果较多地体现在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方案和媒体教学材料之中,而且只有课堂教学方案和媒体教学材料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在教学中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这两者已经成为教学设计成果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本节着重讨论如何对包含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成果进行评价。
  二: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原则
  1:完整性和规范性
  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成果至少应包含两部分内容: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一份媒体素材清单及多媒体资源。
  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所有必需的环节应明确写出,而且要前后一致,是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堆砌。
  (1) 教学目标阐述:确定的教学目标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仅反映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而且能体现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目标的阐述清晰,具体,不空洞,不仅符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且便于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
  (2) 学习者特征分析:从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和情感态度准备情况以及信息技术技能等方面详细,明确地列出学习者的特征。
  (3) 教学策略选择与活动设计:多种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教学策略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成功实现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和策略一致,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教学活动做到形式和内容统一,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有效完成教学;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活动要求表述清楚。
  (4) 教学资源和工具设计:综合多种媒体的优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奖资源能促进教和学,发挥必需的作用。
  (5)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思路清晰(有主线,内容系统,逻辑性强),结构合理化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新知识的运用之妙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有层次性,能够体现学生的发展过程。
  (6) 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杳无音信有合理的习题练习,练习的内容次数比较合理,有层次性,既能落实双基要求,又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注重形成性评价,提供了评价工具包针对不同的评价结果提供及时的反馈,而且以正向反馈为主要根据不同的评价信息,明确提出矫正教学行为的方法。
  (7) 总结和帮助: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有所估计,并提出可靠的帮助和支持者有完整的课后小结;总结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的主题;重点关注潜能生的需求。
  一份完整的媒体素材清单及多媒体资源指应提供教学涉及的各类媒体素材清单,如投影,幻灯,挂图,模型,计算机软件等。
  2 可实施性
  评价一个教学设计成果的优劣,还应从时间,环境,师生条件等方面来考虑其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 时间因素:运用此成果于教学时,所需时间的多少,包括老师的教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时间等。教师的教学时间应含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的时间,教学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量等。
  (2) 环境因素:对教学环境和技术的要求不高,可复制性较强。
  (3) 教师因素:方案简单,可实施,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及其预备技能。
  (4) 学生因素:针对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预备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比较合理。
  3:创新性
  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奖应用。
  4:媒体资源的支持性
  我国教育技术界曾对音像教材提出了编制原则,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传统的教学材料的评价,同时也是现在各类多媒体教学资源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教育性:能用来向学生传递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员
  (2) 科学性:正确地反映了学科的基础知识或先进水平;
  (3) 技术性:传递的教学信息达到了一定的技术质量保证
  (4) 艺术性: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经济性: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较大的效益。
  三: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方法: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设计人员用来获取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修正他们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效果的过程。形成性评价的重点是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改进教学设计。形成性评价开始于分析阶段,持续于选择和设计阶段,如果计划中还有试用阶段,那么还将持续到实施过程的前期。
  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通常包括六个阶段:自我评价,专家评议,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实地试验,进行中的评价。理想情况下,这些方法都是依次实施的,当然,在设计实践中,可能不会实施所有的形成性评价方法。
  (1) 自评:设计者,开发者或设计团队中的一些成员在将方案呈现给专家或使用者评价之前对其进行评价。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作“内部评议”,一般是在外部评价之前进行。
  (2) 专家评议:主要指邀请一些内容专家,教学设计专家或者相关领域的专家,针对教学设计各要素的选择或设计提供信息,并(或者)在方案实施之前对其中的各个草拟要素进行评议。
  (3) 一对一评价:一对一评价有时也被称为对教学设计成果的诊断性评价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设计人员往往需要和三名或者三名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学习者一起工作,从单个的学习者身上采集数据并修正教学材料,其目的是确定并改正教学中存在的明显错误,并从学习者那里获得对教学内容的最初使用数据和反馈。这是设计得首次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对他们在开发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进行审视,来验证设计师和开发者的预感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对目标人群的误解。
  (4) 小组评价:小组评价阶段往往是由8至20个目标人群的典型代表组成学习小组,利用教学材料自行学习,然后通过对他们的测试来采集所需要的数据。小组评价有两个主要目的,一个是确定在一以一评价后拟作的改动是否有效另一个是确定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是否能适用于真实的目标群。
  (5) 实地试验:实地试验是教学设计结果实施前形成性评价的最后一个阶段,执行人员(通常是指教师)要在一个与教学材料最终使用环境尽可能相像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评价。实地试验的目的是确定在小组评价之后所做的改动是不是有效,并要确认教学方案在预设的使用环境下是否能够使用。
  (6) 进行中的评价。进行中的评价是指在教学实施之后,就教学对学习者的学习,工作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效果所进行的评价。在前面的五个阶段,主要都是解决教学方案的实施问题,包括如何完成教学目标,更有效地实施教学等,没有涉及知识和技能的在其他应用环境甚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这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方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或者在学习过程中应用这些知识,技能和方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或者在学习过程中应用这些知识,技能和方法,而是在最终需要这些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环境中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因此,教学设计人员不能忽视这一点,应该在合适而可行的时候,对学生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价,以确定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是否能够保持,是否能在其他应用环境中使用。
  四:说课
  说课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它要求教师以教育理论,教学大纲,教材为依据,针对性某一课题的自身特点,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于授课前面对领导,同行或者评委口头表述该课题教学的具体设想,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说课与授课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处,其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某一课题的教材,不同处在于:
  第一:目的不同。授课的目的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知识,进而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即使学生会学;说课的目的则是向听者介绍一节课的教学设想,使听者听懂。
  第二:内容不同。授课的主要内容在于教哪些知识,怎么教,说课则不仅要讲清上述的主要内容,而且要讲清为什么这样做。
  第三:对象不同。授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
  第四:方法不同。授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讲,议,练等形式完成;说课则是以教师自己的解说为主。
  五:如何说课
  1 说课的内容:
  主要有:
  (1) 说教材和目标。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内容所处的位置,前后内容的衔接,说清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目标及确定本次课的重点,难点。
  (2) 说学习者特征。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来介绍学习者的特征。
  (3) 说教学思想。即说出课的指导思想,主要的教学构思。
  (4) 说教学过程。针对本次课的特点和学生基本情况,结合教师本身优势,说出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媒体应用等。
  (5) 说评价。说出在课堂教学中应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 说课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说课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活动,所说的内容是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所以教者既要说清教学设计,又要说清设计的依据,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认识,实践在理论指导下,理论与实践统一。
  第二: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说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说课质量高的基础。说课应做到分析教材正确,准确,透彻,教学目的确定,教法设计合理。
  第三:创新性原则。说课是深层次的教学研究,一节示范性的说课,对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教者在说课中应注意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要注意发现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这样才能使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可行性原则。说课是将教案转化为“教学活动”的授课前的实践演习,是对教学方案是否具有实用价值的检验。备课是为了授课,所以教学设想必须切实可行,才具有实用价值,教学设计是否可行,关键在于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无论是教学目的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案的设计,都应从学生的智能水平,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才能具有可行性。
  六:什么是好的说课
  好的说课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 突出教学理念。从说课内涵看,教学理念是整个说课的灵魂所在。没有教学理念,说课便没了分量。
  (2) 诠释教学思想。从说课表达形式看,它不是教案的复述,不是对上课的预测和预演,它是丰兼有上述两点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地表达授课教师在对教学傻和觉悟的了解与掌握情况下,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策略运用的教学思想方法,注重的是对教育理论的诠释。
  (3) 体现教学能力。从说课过程看,说课促使教师的教学研究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促使老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化。因为教学思想的阐发,能够使教师明确教育教学观,展现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设计的预测或现象,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升华教师的教学境界。
  (4) 展现教学境界。教学具有创造性,体现在说课者对于教学准确而独到的见解,对于教学环节独具一格的安排,对于教学策略独具匠心的理解和独特的运用技巧。
  (5) 展示演讲才华。从说课技能上看,它具有演讲特点。它集中体现说者的心口相应的协调性和面对同行演说的技巧,让听者明白说者所要进行的课的内容,目的,策略,手段及其效果,明白说者的教学思想及行为所引起的效应。说得好的课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教学设计与反思互评语]相关文章:
1.教学反思与评语
2.对教师教学评语
3.教师教学评语
4.期末老师评语
5.工作评语大全
6.期末老师的评语
7.教学评价表评语
8.教学评课评语
9.初中同学评语
10.学生期末评语

形成性评价篇(2):教育学课程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课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在他的《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A.卢梭
  B.凯洛夫
  C.杜威
  D.朗格朗
  2.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这本书里,提出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有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这一观点刻地说明着( )。
  A.教育的经济功
  B.教育的文化功能
  C.教育的自然功能
  D.教育的道德功能
  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 )。
  A.十二大
  B .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由( )决定的。
  A .教育自身的矛盾特殊性
  B.人们的认识活动规律
  C.教育自身的性质
  D.教育自身的活
  5.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上层建筑
  6.把教育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依据是学校( )。
  A.教育的形成
  B.教育的类别
  C.教育的层次
  D.教育的历史
  7.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 )。
  A.程序性课程
  B.练习性课程
  C.地方性课程
  D.实践性课程
  8.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 )。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9.( )决定了小学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小学德育的整个过程。
  A.小学德育目标
  B.小学教育目的
  C.国家德育目标
  D.基础教育本质
  10.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办教育,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体现的教育目的理论是( )。
  A.个人本位论
  B.宗教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兴趣本位论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 )
  A.社会文化
  B.精神文化
  C.人文文化
  D.地方文化
  12.课外活动的基础是( )。
  A.校园设施
  B.教师引导
  C.学生兴趣
  D.个人活动
  13.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中,规模最大、存在了四十多年、弟子三千的私学是( )。
  A.苟子私学
  B.孟子私学
  C.孔子私学
  D.韩非子私学
  14.20世纪20年代,抱着教育救国思想,从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实践生活教育理论,著有《中国教育改造》的教育家是( )
  A.鲁迅
  B.徐特立
  C.陶行知
  D.梁启超
  15.( )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A.和谐的校园环境
  B.有效的教学方法
  C.科学的课程资源
  D.良好的师生关系
  16.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模仿心理是教育的基础,但模仿心理说抹杀了教育的( )。
  A.目的性
  B.自然性
  C.遗传性
  D.获得性
  17.老师让学生向雷锋叔叔学习,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8.根据教学评价的功能,可将其分为( )。
  A.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D.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19.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在教育浩动中被称作是( )。
  A.智力因素
  B.非智力因素
  C.社会因素
  D.家庭因素
  20.(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A.科学的教材设计
  B.优秀的教师
  C.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D.正确的教学原则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______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2.教育制度化的形成的标志是______。
  23.通过______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24.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______。
  25.能否遵循人的______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26.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______。
  27.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求准确、明了,其次要求______,再进一步要求富有个性。
  28.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盼、智力上的影响,更是______上的、______上的影响。29.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______和______。
  30.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三个基本特征:______、______、基础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义务教育
  32.教科书
  33.教学过程
  34.学校德育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5、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3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37、简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38、简述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与义务
  五、论述题(8分)
  39.试述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情、意、行的辩证关系及其对德育工作的求。
  六、案例分析题(10分)
  40.课堂实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张老师:“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你是如何验证的?
  生1:我是这样比的(边说边演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与正方形的四个角一一比较)。
  张老师:都是这样比的吗?
  学生显然没有完全明白老师的意思,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的。
  教师注意到只有两个学生(生2、生3)没有随声附和。就追问了一句: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要比四次,你们认为呢?
  生2:只要比两次就行了。
  张老师:怎么比?
  生2:(边演示边讲解)先把正方形对折,然后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与正方形的两个角比较。
  生3:我只要比一次就行了。
  教师让生3操作给大家看。
  生3:把正方形先横着对折一次,再竖着对折一次。原来四个角就全部重在一起了,所以只要比一次就行了。在随后动手验证“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时,学生很自然地就想到分别沿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对折,把四条边折到一起去,看是不是完全重合。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采用多种方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联系案例回答问题:
  (1)张老师在教学中使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2)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终身教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正式提出,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2.A【解析】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观点有: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3.B【解析】l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4.A【解析】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由教育自身的矛盾特殊性决定的,它表现为教育独有的矛盾运动规律;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不是意识所决定或规定的,而是教育这种社会活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生成的;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在已有的教育事实基础上对教育特性的抽象和概括,是教育本身所固有的。
  5.C【解析】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6.D【解析】把教育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依据是学校教育的历史。
  7.D【解析】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8.B【解析】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运用陶冶法时要注意:(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9.A【解析】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小学德育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它不仅决定了小学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且制约着小学德育的整个过程。
  10.C【解析】教育目的分为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确定。他们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教育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11.B【解析】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
  12.D【解析】个人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础,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好学生的课外个人活动,是课外活动不可忽视的重要形式和方法。
  13.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四十多年,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14.C【解析】陶行知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15.D【解析】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的维系下进行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这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
  16.A【解析】盂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他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
  17.B【解析】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形象生动,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1 8.C【解析】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可分为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可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19.B【解析】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对学习活动起着启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的个性心理,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第三层次,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
  20.D【解析】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正确和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填空题
  2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22.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
  23.教育
  24.行为方式
  25.身心发展规律
  26.变化结果
  27.富有感情
  28.思想人格
  29.教学大纲教科书
  30.强制性普遍性
  三、名词解释
  31.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32.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地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33.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34.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四、简答题
  35.【答案要点】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的教育,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的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特点是:(1)面向全体学生;(2)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3)让学生主动发展。
  36.【答案要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①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②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37.【答案要点】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表现在: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转化。
  38.【答案要点】班主任的根本任务是:在校长和教导主任的领导下,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和组织工作,促使本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具体任务如下: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
  (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五、论述题
  39.【答案要点】(1)知、情、意、行的辩证关系:①统一性:四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知是基础,情是动力,意是支柱、杠杆,行是关键。②矛盾性:知、情、意、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各因素可因环境、教育和个人实践的不同,呈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以至会出现情通理不达,或理达情不通等现象。
  (2)根据知、情,意、行的统一性原理,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总想品德教育时,要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使之相互协调,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案例分析题
  40.【答案要点】
  (1)张老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是问答法,即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问答法的原则有:①适时原则;②因材施教;③反馈强化。

形成性评价篇(3):学校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学校管理学》是专门为全国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专科起点)而编写的教材。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学校管理学试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一、判断题
  1、管理起源于工业时代。(X)
  2、现代社会的每个主要问题,分析到最后,总是一个管理的问题。(√)
  3、因为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所以学校一切事务都必须由校长决定。(X)
  4、校园文化的构成,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部分。(√)
  5、学校公共关系工作的目标是塑造学校形象。(√)
  6、学校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社会组织——学校。(√)
  7、以“个体需要模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是要满足教师的需要。(X)
  8、对教师实行“开发管理”,是学校育人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9、教师应该努力消除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X)
  10、学校德育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学生的行为。(X)
  11、“惩罚也是一种教育”的观点是对的,因为通过“惩罚”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体验和学会承担造成过失的责任。(√)
  12、学校总务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宗旨就是要管好学校的仪器设备。(X)
  13、服务劳动同生产劳动一样,能够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
  14、建立奖惩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总务工作人员的消极怠工现象。(X)
  15、学校管理的效益取决于投入量的大小,投入越大,效益越好。(X)
  1、学校管理的实质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X)
  2、管理目标,既是学校管理的起点,也是学校管理的归宿。(√)
  3、学校实行“年级组办公”,必然会影响教学管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X)
  4、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绿化、环境卫生和文化设施。(X)
  5、确立学校形象,主要依赖上级部门的赞许和推广。(X)
  6、教师是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工作者。(√)
  7、教师的心理特点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履行教师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
  8、学校的课程体系应该由国家规定性课程、地方规定性课程和学校自主性课程等三者共同构成。(√)
  9、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是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X)
  10、我国悠久的道德教育传统,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民族文化精华。(X)
  11、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及其道德教育成为提升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自我完善、与科学理性互补的精神力量和重要手段。(√)
  12、在德育管理中,我们也应该引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在科研促“管”中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13、健康就是指没有躯体疾病和生理缺陷。(X)
  14、学校的性教育是为了指导学生如何与异性交往。(X)
  15、校产管理,就是对学校财产和物资进行计划、分配、使用、维护和修缮等工作的管理。(√)
  16、高知名度的学校,其美誉度也必然是高的。(X)
  17、教师的流动,会导致学校发展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X)
  18、校园环境、师生行为、制度仪式等综合构成的教育影响系统也是其中一种学校课程。(√)
  19、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水平。(X)
  20、学校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类。(√)
  21、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体质和体能。(X)
  22、性发育过程具有生命历程的不可逆转性。(√)
  23、资金的投放方向和投放方式具有经济杠杆的调剂作用和导向作用。(√)
  24、教育效益的“迟效性”决定着对学校管理效益进行评价时,不能持急功近利的观点,必须以长远的发展眼光加以分析。(√)
  25、社会价值与人本价值取向相统一的效益观,体现了教育的本源意义。(√)
  26、管理就是一种系统的优化。(√)
  27、在学校管理机制中,运行机制需要动力机制、制约机制的支撑,动力机制和制约机制必然依附并服务于运行机制。(√)
  28、学校特色,主要通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表现出来。(X)
  29、创建学校特色,首先需要有一位“管有特色”的校长。(√)
  30、学校形象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不会因社会公众的印象和评价而改变。(X)
  二、多项选择题
  1、管理就是_____。
  a.一种职能的运转; b.一种用人的技巧; c.一种对错误的惩罚;
  d.一种系统的优化;   e.一种决策的制定。
  2、学校创建特色的基本模式,有_____。
  a.目标优化模式     b.榜样示范模式     c.内容优化模式
  d.方法优化模式      e.管理优化模式
  3、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_____。
  a.一种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
  b.一种由文化主体不断创造、承载和发展的过程。
  c.一种不断获得上级表扬和肯定的过程。
  d.一种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充分整合的过程。
  4、学校总务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宗旨包括_____等。
  a.为教学服务       b.为师生服务
  c.搞好校园的清洁卫生   d.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作
  5、学校管理效益具有_____等特点。
  a.迟效性    b.长效性    c.模糊性    d.间接性    e.多效性
  答案:1.abde  2.acde  3.abd  4.abd  5.abce
  6、学校管理具有_____等主要特征。
  a.教育性    b.管制性   c.多维性    d.创造性
  7、学校管理机制的内容结构包括_____等基本部分。
  a.运行机制   b.竞争机制  c.动力机制   d.激励机制   e.制约机制
  8、校园文化,具有_____等功能
  a.导向功能   b.凝聚功能  c.规范功能   d.惩罚功能
  9、学校形象的构成要素包括_____。
  a.学生形象   b.教工形象  c.校长形象   d.设施形象
  e.环境形象
  10、性健康教育的管理目标包括_____等内容。
  a.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性观念   b.促进性教育的健康发展
  c.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帮助     d.消除“早恋”现象
  e.建立科学、合理的性健康教育模式
  答案:6.acd  7.ace  8.abc  9.abcde  10.abce
  11、校长的角色特征体现在_____等方面。
  a.指导性    b.技巧性    c.育人性    d.复杂性    e.示范性
  12、学校公共关系观念主要包括有_____ 。
  a.形象意识   b.公众意识   c.政治意识   d.传播意识   e.互惠意识
  13、教师管理的一般流程,包括_____。
  a.出口管理   b.人事管理   c.进口管理   d.开发管理   e.使用管理
  14、影响师生课堂活动的主要因素包括_____。
  a.认知背景差异 b.角色特征差异 c.思维活动差异 d.年龄性别差异 e.价值取向差异
  15、良好德育工作队伍心育特征的“六心”要求是指_____。
  a.爱心   b.耐心   c.信心    d.专心
  e.细心   f.入心   g.动心    h.强心
  答案:11.acde 1 2.abde  13.acde  14.abce  15.abcfgh
  三、概念题
  1、管理
  就是“用人以治事”——通过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去指挥、协调他人或群体的活动,以更高的效率和质量追求实现组织或工作的目标。
  2、学校组织机构
  是指按照学校办学目标的要求,将学校的职务、岗位、人员进行科学组合,形成结构合理、责权清楚的协作系统。
  3、学校特色
  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校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和样式。
  4、文化整合模式
  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和中介,以学校主流文化的要求为核心,通过整合教师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特征,从而激发教师积极性的管理模式。
  5、健康
  是指不但没有躯体疾病和生理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道德。
  6、学校管理
  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7、校园文化
  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
  8、学校公共关系
  是学校为了塑造良好形象,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媒介,促进学校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的一种学校管理职能活动。
  9、课程
  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种。“显性课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主要指通过校园环境、师生行为、制度仪式等综合构成的教育影响系统。
  10、校产管理
  就是对学校财产和物资进行计划、分配、使用、维护和修缮等工作的管理。
  11、校长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办学机构的管理部门任命的;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
  12、学校管理机制
  是指学校管理系统中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在运动中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协调耦合,从而形成特定功能并高效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运行轨迹和活动方式。
  13、学校形象
  学校形象作为一种组织形象,属于学校公共关系学的范畴,它是指社会公众以及校内师生员工对学校的总印象和总评价。
  14、德育管理
  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因素,以实现培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
  15、学校管理效益
  就是依据教育目标,在广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对学校管理效益进行价值判断,以期达到使学校管理得以增值的过程。
  四、简述题
  1、 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人”包括哪些群体?他们各具什么本质特征?
  (1)、 包括教师与学生两个群体;
  (2)、a.学生的本质特征:无论在其生物属性方面还是在其社会属性方面,都具有发展的不完整性和不成熟性,是一个正在发育、发展着的未成年人群体。b.教师的本质特征:其身份特征是从事“教书育人”活动的专业工作者;在学校管理系统中,他们则充当着互为“主客体”的角色——既是接受管理的客体,又是对学生实施管理的主体。
  2、简述在德育过程中怎样能够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
  a、引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加强德育科研,科研促教)
  b、德育过程追求“针灸效应”(把握准确度、深度和力度)
  c、工作过程追求良性互动(师生之间产生共鸣而不是制造逆反)
  3、简述校园文化形成过程的基本特征。
  a、是一种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
  b、是一种由文化主体不断创造、承载和发展的过程;
  c、是一种不断获得上级表扬和肯定的过程;
  d、是一种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充分整合的过程。
  3、 简述学校创建特色所需要的内部条件
  1、要有一位“管有特色”的校长(校长的个性特征)
  2、要有一支“教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群体特征)
  3、要有一种有利于特色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文化特征)
  4、要有一套保障特色建设的设施设备(办学条件的硬件特征)
  4、简述当前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现状。
  1、人性发展要求与文化准备不足的矛盾;
  2、学生期望与教师引导的失调;
  3、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未能互补;
  4、性健康教育失控。
  5、简述教师管理的基本流程。
  1、进口管理;
  2、使用管理;
  3、开发管理;
  4、出口管理。
  6、 为什么“学校公共关系”的问题在近年对学校管理问题的讨论中显得如此突出呢?
  一是办学体制改革(政府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民间的民办教育发展等),推动着学校的办学和管理行为突破了“围墙”的局限,在实践中,办学者和学校管理者遇到了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二是学校与相关公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校公共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教育”的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7、为什么说服务性是体现总务工作价值的根本属性?
  1、服务劳动同生产劳动一样,能够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
  2、学校总务工作以一种特殊的间接形式体现其存在价值及其所创造的价值。
  3、“特殊”表现在以“提供服务,提供保障”的形式体现其存在价值;
  4、“间接”表现在通过学校、师生的发展来体现所创造的价值。
  8、简述学校创建特色的几种基本模式。
  1、目标优化模式; 2、榜样示范模式; 3、内容优化模式;
  4、方法优化模式; 5、管理优化模式。
  五、论述题
  试论几种不同的效益观对学校管理实践和效益评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1、功利主义效益观
  功利主义效益观,强调教育的社会属性,把教育单纯看作是服务社会的工具,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发展。以这样的效益观评价学校的管理效益,必然导致学校管理实践走向无视人的个性存在,甚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的方向。
  2、极端功利主义效益观
  这种价值取向片面理解“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社会需求,将办学目标片面地建立在“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学生”的基础上,导致办学实践仅仅着眼于“升学率”,导致教育、教学行为仅仅着眼于学生的分数。建立在这种价值取向基础之上的管理效益观,便将学校管理导向“应试教育”的方向发展。其实质,是以所谓的“满足社会需求”取代了人自身的发展需要,以表面的社会价值取向掩盖着危害社会利益的本质。
  3、人本主义效益观
  这种效益观将教育的价值取向建立在促进儿童个性才能发展的基础上,以促进个体发展为学校管理目标,它在还原教育的本质,还原教育的人文关怀精神方面,确实比“功利主义效益观”有明显的进步,但却忽视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忽略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忽略了个体生命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
  4、社会价值取向与人本价值取向相统一的效益观
  学校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促进学校教育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有机整合起来。学校管理的效益,就体现在促进这种整合过程之中。社会价值取向与人本价值取向相统一的效益观,体现了教育的本源意义,体现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规律,体现了学校管理的任务和要求。
  试论评价理论的发展对评价实践产生的影响。
  答:1、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创始人泰勒提出了强调评价的鉴定功能的“终结性评价”理论,把评价看作促进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2、“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发展,推动了评价从“以目标为中心”向“以决策为中心”的发展,使教育评价在“鉴别优劣”的功能之外,增加了“优化发展策略”的功能。
  3、从“以决策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强调了评价的人文价值取向,更注重对被评价者的尊重,更注重发挥被评价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注重评价过程的激励性,使教育评价不但具有“鉴别管理效益优劣”、“促进管理系统发展”的功能,更具有促进“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发展的功能。
  试论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方面的深刻变化。
  1、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而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2、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教学多维目标,突破以往以传授知识为根本的局限,将对知识的关注转变为对人的关注,将教学目标从强调接受结论转移到强调探索过程,从单一强调认知活动调整到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统一发展。
  1、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而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2、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教学多维目标,突破以往以传授知识为根本的局限,将对知识的关注转变为对人的关注,将教学目标从强调接受结论转移到强调探索过程,从单一强调认知活动调整到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统一发展。
[学校管理学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2.管理学试题以及答案
3.2018管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4.管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参考
5.管理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6.财务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7.自考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8.护理质量试题及答案
9.中外名著试题及答案
10.c语言试题及答案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30113/

推荐访问:形成性评价案例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