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杂忆读书笔记_牛棚杂忆读后感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9-04-21 08:30:06 阅读:

【www.bbjkw.net--读后感】

《牛棚杂忆》是2008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季羡林。下面是小学生作文网www.zzxu.cn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牛棚杂忆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牛棚杂忆》读后感】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牛棚杂忆》,正如季老在序中写道为何要写此书的理由一样,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晚辈,的确需要通过这样的书了解那一段历史,正视人生。解读人性——-一种极易膨胀起来的非物质。

  不亏伟大的教育家,平实且真实的语言,循序渐进带你走入一个完全未知的年代,看到那里善良的无助和欲望的泛滥。还有法度的无能为力。

  季老先生头顶被冠以的各种光环——-国学大师、语言大师等等,使他象一座丰碑般存在于我的心里,我感到他伟大、他不简单、他了不起。但正是《牛棚杂忆》让我有幸走近了这位老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意,饱尝人间冷暖,又乐天达观的魅力人格。

  是的,多么光耀的结果都有着最朴素的出发点;多么坚强的忍耐力背后都有着最脆弱的想法需要克服。

  曾经对老师的印象不是太好,在我刚刚步入学堂的小学时代,老师留给我的人生印象是:凶神恶煞、粗枝大叶、骂声不绝、偶尔还有拳脚相加……。,由此使我对老师一直是敬而远之的,所以我也从没有去看望老师的经历,甚至想都没想过。

  为什么我遇不到象季先生这样博学、和蔼、谦虚的好老师。只可惜太迟才了解这位亲切的老人,一想老先生已驾鹤西游,不禁悲从中来。

  【篇二:《牛棚杂忆》读后感作文】

  各位朋友,建议大家读读季羡林的《牛棚杂忆》,里面记载了“文革"时期的种种现象,能让我们跟好的了解这一段历史,并且对日后的人生定位有一定的正面的影响。以免辜负季老先生给后人留下的一番美意。

  在读《牛棚杂忆》的过程中,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倘若自己处于如当时这么一个环境当中,我会是被迫害的那一类人还是迫害别人的那一类呢?这很难说得清楚,即使说出来了,那也无从证明,因为没有人会希望再次发生这样的灾难,来证明一下这个问题。

  虽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从书中我们应该要认识到一些问题,然后来个自我反思,看看自己身上存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具体说来,我总结了几点:

  首先、切勿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这是一个大多数人在幼儿园或是小学时就经常听老师说的道理。怎么这么一个基本的做人道理、价值观取向竟然曾被一个民族集体遗忘呢?季羡林先生在书中说,文革时候的批斗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只是满足一下那种人身上的以折磨别人为乐的劣根性而已。那时的批斗根本上不存在什么“正义感”和个人憎恶的情感,而在我的记忆中,确实也亲眼见过在这种劣根性的驱使下,整个村子的人吧一条生命活活毁灭的事件。我也曾经亲身经历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小偷就在群众的毒打下奄奄一息,最后死去。当时我还很小,不明白为什么整个村子的人都打得那么的起劲,那么的满足,开心。甚至妇女们还在一边呐喊助威。我只是想难道他们就真的这么有正义感,为那个被偷东西的人出一口气(其实那小偷确实最不至此)。后来才慢慢的发现,有份教训小偷的人当中,不乏是被偷的那户人家的仇人,其余的大多数也没有什么正义感,大家都只是以此为乐而已。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事实,不正好是文革风气吗?这样,你还能不承认人“性本恶”的事实吗?一个人一旦缺乏向善的教育,他必定会是一个坏人,但这还不足以证明“性本恶”,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文革时期的很多北大学子,甚至是教授),只要有机会,就干出革的各式各样禽兽不如的批斗恶行,那难道还不足以证明“性本恶”这一结论吗?足矣!而那些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人,如在我们同学或是朋友当中,那些经常为能够贬低他人,抬高自己而满足或感到神气的人,如果文革重现人间,大有可能成为“革命小将”,“红卫兵”一类的人,对这样的人,我们要慎防之,因为这样的人要么就是伪君子,要么就是蠢货一个,很容易为人所利用。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为数不少。所以我们要时刻记住一句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顺便也说说,那些见到领导就浑身发热,打心里大喊一声“哇!某某领导来了”,这样的人,在当时肯定也为发动“文革”出来不少力,在今天的社会,倘若气候合适,也将是一群为虎作伥的人。

  其次,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也许,那种人身上的以折磨别人为乐的劣根性事一种世界性的劣根,在其他国家也存在。但是,为什么在向美国那样的西方国家就没有发生过像文革那样的大灾难呢?(至少在近一百年来没有发生过)那是因为制度上的问题。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首先杜绝了权利过于集中的现象,同时也杜绝了个人崇拜现象。我们再看看几个国家过去发生过的种种自己创造的灾难,我们也能略见一斑,如前苏联的“大清洗”运动,还有柬埔寨的“红色高棉”运动,这些事件在残忍和手法上,皆与“文革”同出一辙。而这些灾难得以发生的原因皆是因为制度上的不健全。

  当然,这是大方面的问题,以我的见识浅陋,没有资格多说,我想说的是,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做人一定要为自己设一条底线,并且坚定的执行。一旦有人吩咐你触及这条底线,无论他是谁,你都应该拒绝。必须坚持自己的底线,不能越雷池一步,不然,你便会陷入无底的深渊,永生不得安宁。在季羡林今时今日的地位和名誉面前,那些曾经迫害过他的人难道就能若无其事的安然活着吗?他们要么继续的丧尽天良下去,倘若他们还有那么一点良心,那肯定会日日夜夜的忍受着自己良心的责备而不得安生。我记得教我的一位教授曾经对我们说过,90后的年轻人当中有许多人因为生于国家思想最为封闭的时候,使其身上有着一种极左的东西,而自己又全然无知,这就很容易把自己毁掉自己的人生。这种极左的东西就如当日文革时期“革命小将”和“红卫兵”一样,只要有人指使,什么坏事都敢做。

  季先生在书中还说到,其实文革即使是在今天还没有真正结束。确实如此,而文革的某些极左思想在新时期里得以改头换面,正在侵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青年。(如当日的“革命小将”为讨好领导而疯狂,今天很多人却为了金钱而疯狂)而在社会制度还远没有得以完善的今天,我们除了相信党和国家外,还应该去了解文革这一事实,以免灾难重现人间,贻害苍生。所以,列位看官,请抽时间读读《牛棚杂忆》吧。

  也只方便说到这里了。

  【篇三:《牛棚杂忆》读后感】

  我绝对不是故意去揭开那道已经愈合的伤疤的。人生就如一趟毫无目的旅行,路上有良辰美景、青山绿水,一样会有穷凶极恶和荆棘沟壑,否则,说所有的美,都不会显得那么撩人。吃多了红烧肉,偶尔来盘小葱拌豆腐,可能会别有风情的。

  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历来是不缺乏灾难的,就连烧书,都有了几千年的传统。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对知识分子的一次大清洗。统治者为了在思想上禁锢人们,多用这种极端野蛮的方式,以国家的名义强行推进,以为这样可以绝掉诸子百家。然而他们往往低估了一个事实,越是野草,越是禁锢,越是能够让人铭记的深刻。书烧了,人也埋了,但思想一样流传。

  到了汉武帝,仁政思想再次雀起,这就好像《牛棚杂忆》中说的,“今天你是整人者,明天被整的可能就是你”,于是来了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运动,“臭老九”的命运,完全成了统治手段的牺牲品。

  清朝,也曾经出现过文字狱。因为一句话说的不好,性命就可能不保。只言片语就会成为罪恶的来源。

  千年的传统,必然尤其思想的根源。历来有这么个规律,“马上得天下,而不能马上治天下”,历来开国之君,都不是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在文化熏陶下,厚黑之学被礼义廉耻挤压得没有了根基,人心都是向善的,学的越多,越是痛苦的根源,自古都有“识字忧患始”,从开始接触正统文化的那一刻,知识分子已经不仅仅代表着自己了,国家兴亡之责,是中国文人最为兴盛的情怀之一。于是,朝代的更迭,就成了天子与周围的文臣们相互斗争,从平衡到不平衡,再从不平衡到平衡的一部历史。任何一方过于强盛,必然会有一次大的灾难降临。

  《牛棚杂忆》的出栏,也是一段痛苦的经历,要想成蝶,必然要经历破茧的磨难。回顾“十年浩劫”的里程,我们是痛心的,那种痛,不过是一种身体或精神的痛,还没有深入骨髓,不过是鞭子扬起再落下后的一道血痕。真正让人痛彻心扉的,是“十年浩劫”之后的沉默,整人者和被整者的沉默,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曾经的波澜壮阔,一夜之间就烟消云散,平静的可怕。“日日盼,月月盼,年年盼;然而到头来却是失望,没有人肯动笔写一写,或者口述让别人写”,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形,好像任何人都不想去提,不敢去提那道穿越了整个中国的伤疤。写出来,不是要重新去经历一遍那场灾难,而是让我们的子孙“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不至于在“将来气候一旦适合,还会有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

  记得余秋雨在《空空的书架》(《行者无疆》)一文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德国洪堡大学图书馆的小广场上有一块石碑,上面记录着这样的话:“1933年,这里的纳粹学生烧毁了学多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的很多著作”,背面写着“烧书,可能是人类自我毁灭的前兆”(海涅)。一个堂堂的大学,敢于在自家的门面之前,如此坦白的书写下过去刻骨的罪恶,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任何到此的人,首先想到的会是那场劫难,即使他们无法再去经历当时的场景,但可以时时警惕着纳粹的再度抬头。而德国之所以在二战之后还能如此的令人尊敬,我想也正是和这股敢于站出来漏丑的勇气不无关系吧。

  “对于重要的历史,任何掩饰的后果只能是歪曲”。如果说日本无耻到出处掩盖真相,那么我们自己曾经对自己同胞犯下的错误,又该如何计算呢?

  十年浩劫”之所以能够大规模的产生,其本质的根源又该如何解释?任何人都是有兽性的,封建社会的一人独裁,让所有的人都如被驯服了的野兽,乖乖的听命。这种驯服,不过是对于武力残暴的一种恐惧,一旦这种恐惧感解除掉,被弱化了的兽性必然会迅速崛起。新中国的建立,正好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好像所有的人,再也没有面对镣铐的那种无助和茫然了,人人都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了,于是就有点忘乎所以,兽性,在不知不觉中,恢复到了人们的自然天性之中。

  其实一个人的兽性并不可怕,草原上的鬣狗,虽然兽性十足,但单个而言,还不足以制服个头硕大的羚羊。但如果这种兽性凝聚到一起,那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集体疯狂,任何敢于阻挡这股兽性的东西,必然会被毁灭殆尽。“十年浩劫”,恰恰正是让政治这个虚无飘渺的东西,把个体的兽性拉拢到了一起,于是就不可避免的上演了一部集团性的疯狂。烧、砸、打、抢无所不在,疯狂到了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的地步。

  历史是文化的发源地,不同背景下的生活,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然而这场波及范围如此之广,破坏如此空前,恶劣或许会绝后的灾难之后,竟然就要忘却了,难道不是我们的可悲,即使现在想想,还是会有点可怕的。我们究竟在等待什么?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清醒?

  《牛棚杂忆》是按照季羡林老先生自身的遭遇所写的一本书,窥一斑而之全豹,虽然我们无法体会到老人家在写作过程中,是经历了什么样的挣扎、迷茫、无奈、委屈和彷徨,但字里行间,都充斥着对那段血腥罪恶的控诉。那种以批斗为乐趣的人和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我们不能就以此为借口去停留在原地,否则,谁感保证当年那“一次七八年,七八年一次”的浩劫不会再次降临人间。

  正如老先生所说的,写出来不是为了报复和打击,不是为了在伤口上撒盐,而是为了“反思、观察”,为了警惕,警惕“那些激流口号下的毁损,批判面具下的暴力,道德名义下的恐怖(《空空的书架》)”。惟有如此,才不会让悲剧在人间重演。

  历史的年轮留下的痕迹或许沉重,或许欣喜,但不论以何种姿态留给后人,都是一份无价的财富。弱化或是掩饰,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烧杀抢掠;遗忘,是最残忍最苛刻的毁灭。如果毁灭了就可以平静,那应该毁灭的不是历史,而是整个人类的良知。

牛棚杂忆读后感(三篇)

牛棚杂忆读后感由小学生作文网(www.zzxu.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www.zzxu.cn/fanwen/duhougan/982595.html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296743/

推荐访问:季羡林牛棚杂忆读后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2000字 牛棚杂记读后感 牛棚杂忆摘抄 牛棚杂忆书评 牛棚杂忆pdf 牛棚杂忆mobi 牛棚杂忆txt 牛棚杂忆mp3 牛棚杂忆全文 牛棚杂忆读书笔记 牛棚杂忆主要内容 牛棚杂忆名词解释 牛棚杂忆txt下载 杂忆与杂写读后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200字 童年杂忆读后感 浮生杂忆读后感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