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与拾得的对话]试论寒山拾得的和合影像

来源:代表发言 时间:2019-02-26 04:00:18 阅读:

【www.bbjkw.net--代表发言】

试论寒山拾得的和合影像

  内容提要:和合文化即当前国家提倡的和谐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文化”的载体和代表,就是寒山与拾得,即人们心目中的“和合二仙”。寒山与拾得所倡导的和合文化,不但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今天同样为人们所崇敬所接受。通过探索以寒山与拾得为旗帜的和合文化,我们可以清晰地从他们的故里邢台、隐居地天台及苏州三地所展现的其影像异同看出和合文化形成、发展的脉络轨迹,及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寒山拾得、和合文化、邢台、天台

  我国的传统文化,核心是围绕做人、做事的中道,也即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汉典》解释:和为相安、平静,合为收拢、聚集之意。收拢则固,聚集则强。和合一词为“和谐好合”。“和合”观念,较早见之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管子》载:“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人有了道德修养,便能达到和合之境。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阴阳相接,乃能成和。”〔1〕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或天人和合。

  整篇《易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阐明人生知变因不和,应变而趋和,适变而调和。周易八卦、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系辞中“吉”、“凶”、“咎”、“吝”的断语,通俗的说,就是讲一个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是否应该和正确。应该和正确即是符合得中、得正、和合,即会吉、无咎,六亲和合。否则不符合得中、得正、和合,就会凶或吝。在这里,和合就是得中、得正、得应而吉祥,顺畅。〔2〕

  寒山与拾得是同乡的两个历史人物。寒山故里在任县东的双蓬头村,拾得故里在距双蓬头村仅三里地的留垒村。两村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留垒河,即唐及宋之前时期的黄河故道。[3]故道岸边及周边地区是他俩少年时期的主要活动区域。

  在寒山与拾得的故里留垒村与双蓬头村历代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中,两人都是孤儿,从小相依为命。拾得小寒山三个月,故以兄相称。两人从小一起玩耍、一起拾柴、一起割草、一起修路、一起上学。地方志中记载也是二人一起“飞升”、一起离家、一起修行等等。如一则反映两人情谊的割草的传说:

  有一年老天大旱,庄稼苗都长不起来,两人去割草。从家中出来不约而同的走到留垒村南双蓬头村东同时发现一片青草。这片草连一个人也割不满筐。于是二人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去割,眼看天已中午,寒山说:“叫你割你不割,咱从中间划一线,你割北边我割南边,割完回家。”拾得说:“哥哥说好便好!”于是二入便分头割了起米。奇怪的是这片草割完了,两人的筐也满了。二人就高高兴兴回家了。

  此种情节的传说故事在他们的故里还有很多。

  《四库总目提要》曰:“元释念常撰(《佛祖通载》)。念当姓黄氏,号梅屋,华亭人。延祐中居嘉兴大中祥符禅寺。是编前有至正元年虞集序。所叙释氏故实,上起七佛,下迄元顺帝元统元年,皆编年纪载。……於佛教之废兴,禅宗之授受,言之颇悉。於唐以来碑碣、志传之类,采掇尤详,亦足以资考订。”此书在“信州鹅湖大义禅师者。……于元和十三年正月七日归寂”之后,记寒山事:“时寒山子者。不知其氏族乡里。隐于台州唐兴县寒岩。故父老以寒山子称之。”〔4〕

  寒山与拾得的生平,在其故里的地方志中亦有记载。

  明成化版(1464)《顺德府志•杂事》记载:“双峯(蓬)头在县东三十五里,元有二峯(蓬)头童来此建庵修行,名为寒山拾得,未久飞升而去,遗址存”。该志《仙释》记载:“寒山拾得即文殊普贤菩萨,出世唐宪宗时,在天台国清寺,又于任县之东乡修炼。”

  乾隆十五年《顺德府志•杂事》记载:“寒山、拾得,即文殊、普贤菩萨。出世宪宗时,在天台国清寺。又于任县之东乡修炼,因名其村曰双蓬头。有诗集行世”。

  另外还有寒山寺诸碑铭记载说:“唐元和中有寒山子,掣疯掣颠,来此缚茅以居,寻游天台寒岩,与拾得、丰干为友,终隐而去。”

  寒山“一为书剑客”期间,历经于吏部“曾经四五选(诗120)”〔5〕而不中,且家道零落,“那堪数十年,亲旧凋落尽(诗251)。”于是在唐元和中期他三十岁的时候,即和自己的异姓兄弟拾得一起走上了去天台的隐居之路。〔6〕

  天台山境内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更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是儒释道三教之圣地。它既是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又是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的发祥地,亦是儒家文化的交汇点,唐诗之路目的地。呈现出一种释道并存,三教交融的文化格局。寒山隐居于寒岩之前后,经过对儒、释、道的探索,最后选择了圆融儒、道的佛教为自己的皈依处。自他信奉佛教之后,以他的苦行和坚韧,达到了圆融自我、圆融自他、圆融内外的和合之境。

  最能表现寒山与拾得“和合”的是传说故事和他们的诗中传达给人们的笑的意蕴。

  君子和而不同。“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7〕面对世间诸多纷争、烦恼的人或事,只有经过“冲气”的激荡之后,才能达到矛盾的相互融合而趋于和合。所以,寒山与拾得的笑包含着诸多意蕴。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一笑便知其中妙。寒山与拾得的笑,在日本已成为一种文化向往,表现了笑口常开,笑尽世上可笑之人,笑尽人间古今忧愁的超脱境界。笑是一种禅悦,笑是一种解脱,笑是一种超越,无因无果,全神贯注,宛如赤子顽童,赤诚相向的和合之态。

  寒山拾得救人济世,仗义扶危,对于伪善恶流之辈,在笑中诸般戏弄,促使其觉悟:对于怙恶不悛之徒,不屑一顾,嘲笑、冷笑兼而有之。

  寒山诗[3]:“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联溪难记曲,叠嶂不知重。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诗[303]:“寒山无漏岩,其岩甚济要。八风吹不动,万古人传妙。寂寂好安居,空空离讥诮。孤月夜长明,圆日常来照。虎丘兼虎溪,不用相呼召。世间有王傅,莫把同周邵。我自遁寒岩,快活长歌笑。”拾得诗:“[54]可笑是林泉,数里少人烟。云从岩嶂起,瀑布水潺潺。猿啼唱道曲,虎啸出人间。松风清飒飒,鸟语声关关。独步绕石涧,孤陟上峰峦。时坐盘陀石,偃仰攀萝沿。遥望城隍处,惟闻闹喧喧。”拾得诗[22]:“自笑老夫筋力败,偏恋松岩爱独游。”这种笑包含着远离世俗回归大自然,与自然和合、与山水和合,甚至与身边动物和合乃至和平共处的欣喜、怡然。

  寒山诗[36]:“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相笑傥不止,东边复西边。”诗[127]:“大有好笑事,略陈三五个。张公富奢华,孟子贫轗轲。只取侏儒饱,不怜方朔饿。巴歌唱者多,白雪无人和。”这种笑包含着对世俗观念的讽刺、揭露和鞭挞及对世事无常的警示,显示了寒山于世俗和而不同的境界。

  寒山诗[273]:“可笑五阴窟,四蛇同共居。黑暗无明烛,三毒递相驱。伴党六个贼,劫掠法财珠。斩却魔军辈,安泰湛如苏。”诗[146]:“有乐且须乐,时哉不可失。虽云一百年,岂满三万日。寄世是须臾,论钱莫啾唧。孝经末后章,委曲陈情毕。”这种笑包含着作者达到无我境界之后,随缘渡世身心和合的洒脱与自在。

  寒山诗[288]:“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云不识蜂腰,仍不会鹤膝。平侧不解压,凡言取次出。我笑你作诗,如盲徒咏日。”这种笑包含着对庸俗诗人“莫知真意度,唤作闲言语”的嘲笑和挖苦。说明和合并非同流合污。君子总有自己的原则不容抛弃。

  寒山拾得把尘世间的苦痛在笑容中化解,用呵呵而笑来对待人世间的嘲弄和不平,深谙“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客观存在,因而引导人们互忍互让,求同存异,并日臻和合之境,充分体现和合文化的人本内涵。所以至清代,非常喜爱、赞赏寒山拾得诗的雍正帝于清雍正十一年(1773),敕封寒山为“妙觉普度和圣寒山大士”拾得为“圆觉慈度合圣拾得大士”。从此,民间称谓的“和合二仙”被官方确认为“和合二圣”,寒山拾得成为了中华和合文化的形象代表,人们崇拜的和合偶像。

  现保存于任县和合寺(原名天台寺)、天台国清寺及苏州寒山寺三地的寒山与拾得的塑像,亦是以开口而笑来展示其和合文化的意蕴的。

  在寒山拾得故里于明初修建的和合寺(原名天台寺)和拾得故里的悟凤庵的寒拾殿及杨家祠堂的寒山拾得塑像有二种,且都是寒山拾得小时候的童子像。塑像是根据当地传说中二人“蓬头跣足、不修边幅、摘莲捉蛙、经常呵呵而笑”的形象所塑。一者蓬头跣足塑像已经剥落毁坏。和合寺现保存的塑像为两个胖胖的童子模样,相依站立松树下。寒左拾右,并肩相拥,嬉笑颜开。寒山红缎绿裤,两手捧一圆斋盒,呈欲开状;拾得绿缎红裤,左手搭于寒山左肩,右手举一朵绽放的荷花依右肩上。两人头梳丫髻,活泼可爱。给人以和谐、欢快、喜乐之感。天台寺前清乾隆四十六年碑铭有“所可异者,伽蓝诸佛,他寺所同。而和合二仙,此地所独。……独异其跣足蓬头,相顾而笑,忽而见真于斯,忽而脱形于斯。峣峣其傲岸自异,不欲与众僧为伍耶。仰金仙之化身,忽隐忽现,如俗所谓普度世人耶。果尔,则和合一殿,诚堪与诸殿并峙,而碑之撰文,何容已也”等语,道出了此地寺院及诸塑像的独特之处。

  天台国清寺三贤殿寒山拾得之塑像是二僧直身站立,容貌憔悴,瘦骨嶙峋。寒山居左双手执杖,拾得居右持帚做扫地状。当是依二僧隐居天台时形貌所塑。苏州寒山寺寒拾殿的塑像,则是体态丰满、笑逐颜开、憨态可掬的菩萨像。

  邢州(邢台古为邢州)、台州、苏州,三州三地,地处南北,形象各异。一为童子初现,活泼可爱,喜乐无忧,一为青壮隐遁,执持苦行,心身和合;一为菩萨显像,和乐人间。各自展示出了寒山拾得一生之中三个不同时期的神韵。无论是童子像还是青年像抑或菩萨像,岂亦有其深意者乎?他们呵呵而笑的欢喜、和乐都给人一种和合、愉悦、幸福感。他们呵呵而笑面对充满挫折与烦恼的人生,相依为命,不离不弃。正像文震孟在《寒山寺重修大雄宝殿记》中所说:“寒山拾得二像,相顾轩渠。劳劳尘土,偶一瞻礼,亦不觉辗然自笑。阅世既深,顺逆夷险,略已备尝,知世间事无非一笑者。凡人我、是非、爱恶、好丑,皆笑具也。”三州分南北,一体显异同。不知真意度,尽在一笑中尔。

  在当今,和谐合好、和平合作,仍是人类社会的最美好追求,是时代精神,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内容。弘扬“和合”精神永远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个特性:就是相互调节,互相适应,兼容并蓄,共存并荣。和合成了中国人的良好愿意与崇高理想,这是渗透到中国人血液中的精神追求。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生命之所在,

  “和合文化”的载体和代表,就是寒山与拾得,即人们心目中的“和合二仙”。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255659/

推荐访问:寒山问拾得 寒山和拾得的对话 寒山拾得的故事 拟寒山拾得 寒山和拾得画像 寒山拾得丰干 寒山拾得黄孝阳 蒋贵的寒山拾得 寒山拾得传 寒山问拾得原文 寒山拾得图 寒山拾得诗 寒山拾得诗集 寒山拾得颂 寒山と拾得 寒山对拾得 寒山拾得问答 寒山与拾得的对话录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