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蚌埠_刘晓林:渐修与顿悟

来源:中国梦作文 时间:2019-02-03 21:09:56 阅读:

【www.bbjkw.net--中国梦作文】

刘晓林:渐修与顿悟

  禅宗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同时又是独立的范畴。换言,佛教的内容中因为有了禅宗从而变得更加富有底蕴和趣味;禅宗即使不被归入佛教中也同样长留于世,影响深远。

  如来拈花,迦叶微笑。一般说来,迦叶被视为禅宗初祖。到了第27祖般若多罗付法给了达摩,达摩来华传法,遂被称为中国禅宗初祖。然而,禅宗的真正形成则与六祖慧能有关。佛教研究界有如下说法:“慧能以前只有禅学没有禅宗,禅宗和“顿门”(顿悟)都由慧能创始。”(详见1986年中华书局《坛经校释》)自从慧能后,出现了“顿悟见性,一念误时。众生是佛,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与顿悟相对应的则是渐修,后者由神秀提出。综言:渐修与顿悟是禅宗的核心内容。

  渐修与顿悟因何出现?大学问家陈寅恪先生持如下观点,但九天居士并不同意其说。在《金明馆丛稿·二编》的《武曌与佛教》论文中,陈寅恪先生引述了谢灵运《辩宗论》观点“华人主顿(悟),夷人主渐(修)。”——“华民易于见理,难于受教,故闭其累学,而开其一极。夷人易于受教,难于见理,故闭其顿学,而开其渐悟。”渐修与顿悟和地域有关吗?并非如此,根本在于人自身“综合状况”的不同。

  “一”,共性,或曰普遍性。“二”,差异性,或曰特殊性。宇宙万物不离“一二”,“一二”附着在万物身上,永不可离。如果说“一”证明了你我的存在性,那么“二”则证明了你我存在的唯一性。人对事物的认识更是如此,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正是“一二”使得禅宗修行中有了渐修、顿悟的两种途径,自然而然。

  许多的佛学研究者认为南宗的慧能已然进入了“不着相”的境界,北宗的神秀则停留在“着相”的层面。前者在“慧”的阶段、悟了真空相、后者在“定”的阶段,穿梭于有形世界。事实如何?果真如此吗?九天居士秉持的观点:有无相生,虚实共融。易学讲宇宙间万物皆是复合体(佛学称和合事物)。既然是“和合”,那么“菩提本无树”、“本来无一物”的至纯、真空之“本”从何而来?众生平等——因此,如是的表述既可视为慧能的智慧,也可视为慧能的偏执。

  五祖认为慧能得到了《金刚经》的真谛(空),便立其为六祖。事物的优劣属性皆因评判标准而存——出世与入世都是世间活脱的客观存在,勿需论证。两者并无高下之分!出世(顿悟)的慧能与入世(渐修)的神秀在佛学造诣上各有千秋,互为补充。

  理可顿悟,行需渐修。二者皆不可偏,庶近大道。

  附图1、2九天居士在山西五台山,附图3、4在浙江普陀山,附图5在厦门南普陀,附图6在甘肃天水伏羲庙。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252862/

推荐访问:顿悟作文 顿悟说 顿悟的意思 顿悟心法 顿悟成佛 赢的顿悟 问道顿悟 渐悟与顿悟 顿悟时刻 顿悟实验 顿悟的诗句 顿悟精炼 顿悟人生 顿悟法门 顿悟寺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