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革命者的诗]有关革命者的诗5篇

来源: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时间:2018-09-14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1) [有关革命者的诗]革命精神永不灭

   革命精神永不灭
 《刑场上的婚礼》故事发生在案1927年夏至1928年初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广州。主要讲了周文雍和陈铁军在一年多的共同战斗和生活中,因志同道合,相互关心而萌发了纯真的爱情。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临刑前,他们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吐露了蕴藏于心的纯真爱情,也为了显示对反动派的极度轻蔑,在刑场上当众宣布举行婚礼,用敌人的枪声作为他们结婚的礼炮。这个片段使我非常感动。有力地表现了革命者不屈不挠、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在我们学习过的众多英雄人物中,他们不也是同样拥有一颗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心吗?像我们学过的<<灯光>>一文中的郝副营长,他为了战争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不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人民得到幸福,得到光明吗?对呀!要不是那些革命先烈们的英勇献身,如今我们就没有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就不能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还记得我在课外书上学过的《囚歌》这一首诗,诗不长,语言朴实,可给我的印象却很深很深 。们不是什么囚犯,他们是历史的主人,他们正站在历史的审判台上,审判着那些真正的罪犯——国民党反动派。还记得周文雍被判死刑时,说过这样一句话:“ 真正要枪毙的是你们(国民党反动派)!”啊,真正的革命者,你们不是什么囚犯。如果说是囚犯,那也是为了革命而当囚犯,为革命而坐牢。正如〈〈囚歌〉〉中所说的:“为革命而坐牢,我们愿意把牢坐穿!”威胁、恐吓、皮鞭、金钱利诱是动摇不了真正的革命者。而那铁窗牢门又怎能关住革命者所追求的真理,所向往的自由。
“用敌人的枪声作为我们结婚的礼炮!”陈铁军那斩钉截铁的话在我耳边回荡。一个革命者就要面临死神的来临,可她还临危不惧,不向敌人屈服。上天如此有眼不识泰山,这样的英雄怎能就这样死在敌人的枪口下了呢?我突然感到着急,我想:我是革命的后代,我要发扬革命的精神,在学习、生活中要敢于拼搏。要知难而进,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
 
    指导教师:李婉金文章能通过电影的内容谈出自己的感受,还运用了生的语言,引用了一些古诗道出自己的想法。

(2) [有关革命者的诗]读《林则徐联对中举》有感

  在《中华少年智慧故事金典》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篇文章,叫《林则徐联对中举》,给了我很大的震动。
  林则徐很早就受到父亲的教育,林则徐的父亲叫林宾日,是个教书先生。林则徐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刻苦。晚上,林则徐自己被蚊虫咬得浑身是疙瘩却不知,母亲狠心当了买了一个蚊帐保护林则徐不被蚊子叮咬。当林则徐九岁时,父亲让学生以“山”和“海”作联,当大家还在想的时候,林则徐说到:“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大家无不叫好。此事传出,一位名士想当面试试林则徐的才学,便念出上联:“鸭母无鞋空洗脚。”连林宾日还未想出,林则徐就接道:“鸡公有髻不梳头。”那位名士惊叹道:“神童!”有一年除夕,林宾日写了副上联“除夕月不同,点数盏灯,代乾坤壮色。”林则徐接道:“新春雷未响,擂三通鼓,替天地扬威。”林宾日称赞道:“好!”林则徐十二岁那年,去参加童子试。考官出上联:“童子何知?”老童生一时未答上,林则徐却说:“大人利见!”林则徐考中头名。之后,林则徐走上仕途,在1840年虎门销烟237万斤,1850年病逝。
   林则徐长大后的一系列丰功伟绩与他小时后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他的父亲严格要求林则徐。在他两岁时就教他识字,三岁教他背诗,四岁就让他到自己的私塾去读书。林则徐在晚上读书时被蚊虫咬得满身是疙瘩却不觉得痒、痛,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在幼年时也是十分认真、刻苦学习的,竟然读书忘我到连自己身上会痒都会不知到。这要是换做我的话,我早就因为蚊虫太多而无法静下心来读书,要求母亲为我买个蚊帐或者不读书。林则徐九岁时作的一幅对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更是说明了他的伟大志向,这幅对联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林则徐长大后官至湖广总督,与两广总督在虎门把从英美烟商交出的237万斤鸦片尽数销毁,说明了林则徐爱国爱民,抵制外来侵略者的决心。  
  林则徐的刻苦学习和他的爱国爱民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林则徐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

(3) [有关革命者的诗]关于古诗的作文

关于古诗的作文
我喜欢古诗。小时侯,经常浸泡在古诗的韵律里。每天晚上,听着录音机里播放的古诗,伴随着窗外蝉鸣声,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伴随着古诗,我诗意的生命开垦出丰美的田园。我会背的第一首古诗是《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问爸爸“绿丝绦”是什么意思,爸爸说,“绿丝绦”是柳条垂下来像一条条丝带,就像妹妹头上扎的绿色蝴碟结,这就是“绿丝绦”了,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背了下来,读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春天阳光普照,江山秀丽,春风拂面,春风送来了花草香气,春回大地,泥土松软,燕子来飞飞去衔泥做巢,鸳鸯在暖和的沙地上睡着了,这一定是一幅非常甜美的春景图啊!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这首诗仿若把我们带到了黄师塔前,望着滔滔江水向东流去,心中的烦忧也随之而去,春风吹来,顿觉又懒又困,我明白了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
宋朝诗人王安石有一首《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南宋诗人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样是写春风,诗人一个喜,一个忧,两相对照,反映出两位诗人当时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社会环境,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领悟了不同的写作手法。
古诗不仅给我的生命田园抹上了绿色,而且让我的心灵腾飞,融入那千年唐风宋词中,遥望天外云卷云舒,聆听海天相接处渔歌唱晚,更让我这个北方少年感受到了塞外大漠孤烟壮阔。
古诗,让我的生命丰富多彩!我爱古诗!

(4) [有关革命者的诗]关于军训的诗歌


点滴

星星暗眨着眼睛,

忆起军训的点滴,

是苦是甜,

无奈总有些迟疑。

第一次,

在清辉的早晨寻觅红旗,

望着队伍的蜿蜒前行,

不知晓前方路的究竟。

如同迷失在“未来”那个幽暗森林,

微风携着整齐的脚步声拂过身际。

我们迈着坚定的步伐,

高喊着嘹亮的口号,

嘶哑喉咙唱着军歌,

不断地恢复、重复,

懂得如何服从,

明白铁的纲纪。

不再是温室的花朵,

风吹雨打,我们同样经历。

沾着雨后的水露,

在阳光的照耀下,

展露出新的生机。

军训夜思

三十五双年轻的眼

稚气尚未褪尽

目光流动着迷惘

胸口激荡着不甘

一个陌生的背影并不高大

机械呆板的口令

转体靠脚

蹲下起立

简单的动作频繁的操作

不断的摆臂中

反复的行进里

青春得到怎样的升华

汗水责骂

泪水牵挂

舜间的休息短暂的快乐

变幻的表情上

刹那的笑声下

记忆留下怎样的回答

时间不会停下

我们还有尚未说完的话

让我静静地走

我的祝福留下

军训的诗歌

有一丛顽固的花,

顽固地收藏起青春的芬芳,

鲜艳的红装被他们悄悄卸下,

身穿着一身挺拔的军装。

烈日骄阳下,她们神采飞扬,

倾盆大雨里,唱起军歌嘹亮。

她们舞动青春的旋律,

她们宣誓——永不言弃!

绝不流酸涩的泪水,

我们用军姿彰显靓丽,

别看我们大汗淋漓,

晶莹的汗水是我们闪光的记忆。

我们虽不在镇守边疆,

也坚决站好自己的哨岗,

“纪律重于生命”,

每一句训言我们都铭记于心。

军训诗歌

风还一直在飘荡

我的心早已飞到了军训基地那头

心在我胸口不停的颤抖

扑通扑通一分一秒过去了

训练场上

豆大的汗珠

轻轻的打在

我们那汗如雨下的脸上

扬起军人的骄傲

树立军人的作风

沿着前进的方向

带着橄揽绿的骄傲

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告白

任凭雨水从面上滑落。

任脚下的步伐越来越沉重。

作为一名军人。

艰难困苦面前,不能低头。

高唱凯歌,勇往直前。

朦胧亮的校园路上。

串出来一道道绿色风景线

虽不是军人

却俨然一副军姿凛然的模样。

高唱凯歌,勇往直前。

(5) [有关革命者的诗]延安精神作文三篇


延安精神作文三篇

延安精神读后感

2005年8月25日,市公路管理处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到延安学习,重温入党誓词,感受延安精神。

经过近一天颠簸,终于来到了这令我心驰神往地方--延安。虽然早知道延安没有秀丽风光,也明白她还不富裕,但延安所特有历史文化和红色底蕴却还是强烈地吸引着我,让我时时怀揣着奔赴延安、感受延安精神冲动。今天,当我踏上延安土地,抚今追昔,真是感慨万千。

延安是举世闻名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mzd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此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伟大历史篇章。

以往延安在人们心中形象或许总是和满山窑洞、黄土高坡、乡间小路、高梁玉米等联系在一起。而当我真正走进这座城市时,却惊喜地发现,延安已加快了向现代化城市迈进步伐。鳞次栉高楼,整齐清洁此大道,形色各异橱窗,傲然挺立钟楼,花团锦簇公园,川流不息"士",南腔北调游客,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现代文明正渐渐渗透到了延安每个角落。 走进延安,置身于宝塔山下,漫步在杨家岭、枣园、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间,喝着延河水,吃着小米粥,仰视那傲然耸立巍巍宝塔,心中热血沸腾,久久无法平静。就是这普普通通宝塔,作为延安时代象征,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中国革命航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卓越功勋,成为人民心中一座不朽此丰碑。

在枣园,不可不看是当地别具特色歌舞表演,舞台上淳朴善良延安人,头系羊肚毛巾,身挎安塞腰鼓,用高昂歌喉、粗犷舞姿展示了延安老区人民新时代精神风貌。而他们饱含深情演唱,更是道出了陕北人民对共产党、毛主席深深怀念与敬仰。听着看着,我们情绪也都被调动起来,不约而同地和着演员同声唱起了"东方红",兴致高游客还跳上舞台和演员们一起扭起了秧歌。在延安,我们就是这样常常不自由主地被感染,因为你无法抵御她魅力。

参观延安革命旧址了却了我多年心愿,但真正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烙印还是"延安精神",正是以mzd同志为首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延安精神",引导和激励着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追思革命前辈艰苦卓绝奋斗历史,感悟延安精神巨大力量,在这里,我真正懂得了共产党伟大。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如此艰难困苦环境依然挡不住大批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冲破反动派层层封锁奔向延安,将自己青春和热血汇入中国革命滚滚洪流热情。

从儿时起延安就一直是我心目中一块神秘、神奇而神圣土地,而今,我为有机会到这块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战斗和生活地方,亲身感受一下延安精神而感到由衷自豪和高兴。走进延安,让我对延安精神本质有了更深了解,也令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伟大。延安之行使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我们坚持和发扬新时代延安精神,就一定能把我们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我也希望在新历史条件下,在这充满新希望、新挑战人生征途上,能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延安精神落实贯穿于自己工作始终,通过我们年轻一代网努力,使伟大延安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延安精神作文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千秋红岩》这本书。这是一本记录了大量红岩历史、红岩革命故事的好书,“红岩荒谷耳,抗战显光辉。”书中,敬爱的叶剑英爷爷、周恩来爷爷、叶挺爷爷等伟人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奋斗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岩,记录了以周恩来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英勇奋斗的光辉业绩;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战斗历程;记录了无数革命志士为新中国的建立而无私奉献的历史过程。凝结于这些记录中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的革命正气,形成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其中,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叶挺将军:叶挺将军在狱中度过了五个年头。为劝服叶挺归顺,蒋介石本人也亲自出马,许以高官厚禄,只要叶挺答应,便可以立即获得自由。然而,这一切都遭到叶挺的断然拒绝。五年铁窗囚禁的光阴蹉跎,白了叶挺爷爷多少青丝,却丝毫没能削减去他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必定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心和所向披靡的锐气。并且叶挺爷爷出狱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恢复他的党籍,可惜叶挺将军在飞赴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与山西兴县黑茶山。一位勇猛的将军闭上了双眼,但叶挺爷爷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本书从红岩历史、红岩点滴记录、红岩精神三个章节对围绕红岩所发生的众多革命历史、革命精神、革命事迹进行全面的描述与细说,阅读中,生动的事例,详实的图片、历史的记录……仿佛带我进入了当时的斗争现场,强烈地感受到那份在狱中,在地下战线与敌人斗智斗勇、爱国爱民、浴血奋战的大无畏精神与革命气节。从书中得知,新中国建立后,曾经在重庆与国民党开展艰苦斗争的周恩来总理在解放后曾三次重返红岩故地,回忆当年的种种经历、拜访当年那些一起并肩作战的,在曲折中度过天命、花甲,步入古稀,对红颜的依恋也依然不减,依然自誉“红岩人”的红岩革命者。可以想象,红岩是他们的灵魂所在,红岩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红岩是他们的工作战斗之地,红岩无论何时都是他们心中的精神乐园。 红岩精神体现了前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战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气。 一心一意阅读本书,并从电视、电影中学习、了解得知,今天的红岩,在深处红色教育主题的重庆,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岩已经成为重庆旅游者的必去之地,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永远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阅读了《千秋红岩》,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这个假期,我一定要亲历重庆,参观红岩,学习红岩精神,感受红岩精神。|||

延安精神作文

延安是革命圣地,是我日思梦想都想去看一看的地方。今年暑假,我在电视上看到:在北京,成千上万的人排起长龙,争相观看《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展览;首都的少先队员高举“红领巾革命圣地延安行”的大旗,排着整齐的队伍,在那里宣誓。我的心动了。我想去延安。

延安,我以前只是听说过,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可这次,爸爸、妈妈真的要带我去延安了,激动得我一夜都没睡好觉。我急忙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并把它打印出来带在身边;带好自己的钢笔、笔记本和几件换洗衣服;叮嘱爸爸、妈妈可别忘带了照相机和摄像机,还要多带上几卷胶卷……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乘着汽车,冒着蒙蒙细雨离开西安。汽车上高速,过黄陵,沿着弯弯曲曲但又十分宽阔的山间公路疾速的盘旋着。一路上,爸爸一边给我念延安的资料,一边讲关于延安的故事,从“红军长征”、“大生产运动”、“南泥湾开荒”,一直讲到“胡宗南进攻延安”、“著名的瓦子街战役”;从宝塔山、延河水,讲到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我简直听得都入了迷,不知不觉中,已经到达延安。

到了延安,我们顾不上休息,就在一位叔叔的带领下开始参观。我们首先来到宝塔山下。刚下车,一座和大雁塔非常相似的八角形高塔就屹立在我的眼前。我想,这就是我在书上看到的宝塔山了。看了旁边的介绍,我知道这座宝塔建于唐代,共九层,高44米。旁边有口大铁锺,是明代铸造的。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我们走进塔内,顺着扶梯一直登上塔顶,放眼望去,延安城的全貌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这时,站在我身旁的讲解员阿姨说:“这宝塔可真是不同寻常,它既是延安城的标志,也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当年国民党进攻延安时,曾用飞机轰炸过它,可它却一直安然无恙。多少年来,这宝塔经常出现在诗人和画家的笔下,人们歌颂它,怀念它,实际是怀念党中央在延安的岁月,歌颂延安精神。这里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听了阿姨的讲解,我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许多。

接着,我们来到花木茂密、风景秀美的枣园。这里曾经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办公和住宿过的地方。走进枣园,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简陋的大瓦房,这就是中央书记处的小礼堂,是当年中央领导和工作人员自己亲手修建的。听旁边一位卖纪念品的老奶奶说,礼堂基本保存了当时的原貌,只是墙壁是近几年粉刷的。老奶奶告诉我们,当年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经常在这里开会,研究大事。毛主席去重庆和蒋介石谈判,就是在这个礼堂开了一夜的会决定下来的。奶奶还说,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贵宾到枣园参观,在这里站了好久好久;参观完枣园后,总理和外宾就是在这座礼堂里座谈和休息的。

沿着枣园的小路继续前行,我们跨过了一条长长的水渠。它是当年毛主席为了方便乡亲们灌溉农田,亲自带领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修建的。水渠建成后,能灌溉1400多亩农田,庄稼连年丰收。后来,人们就把这水渠叫作“幸福渠”。我们还参观了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张闻天、彭德怀等在这里住过的窑洞,它们都是那样的简陋,里面的摆设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一张木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黑色的手摇电话和一个小书架,还有他们当年纺线用过的纺车。洗脸盆里放着几乎一模一样的牙缸和牙刷。我注意观察了一下,毛主席的窑洞和其它不同的是,木椅子换成了一个十分破旧的竹藤椅,还坏了一条腿。听讲解员阿姨说,毛主席当年习惯于晚上工作和学习,由于当时没有电,他晚上工作和写作时,都是点着蜡烛照明,累了就用双手搓几下脸,揉揉双眼,到窑洞外活动活动,一直工作到天亮。听着阿姨的讲解,看着这一件件真实的实物,我想到了我们美丽的校园,明亮的教室,想到了家里的席梦思、大沙发、空调、暖气,还有那宽大的写字台、柔和的护眼灯……

离开枣园,我们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纪念馆的门前广场,耸立着毛主席的高大铜像;三个大花坛里,用花草拼成的“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格外的引人注目;展厅正门的上方,是郭沫若题写的“延安革命纪念馆”七个大字。纪念馆有六个展厅,陈列了当年的革命历史文物1260多件,革命历史照片670多幅。这些珍贵的照片和文物,真实地记录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的十三个春秋,记载了毛主席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艰难和辉煌的岁月。在这里,我看到了毛主席当年用过的毛笔、墨盒和小炕桌,看到了毛主席写的诗词、文件和改得密密麻麻的手稿,看到了红军当年破旧的棉被、粗糙的棉衣和粗布鞋,看到了南泥湾开荒时已经用秃了的锄头和铁锨……在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爸爸经常给我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真正理解了毛主席当年如何运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蒋介石的“飞机加大炮”的奥秘,从而领悟到延安精神的伟大意义。

离开延安,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是啊,没有毛主席当年在延安的十三年,没有延安的土窑洞,没有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就没有我们共和国的今天,更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在这里,我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将使我终生难忘。我要看延安,学延安,发扬革命传统,珍惜今天,不忘昨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早日成才,要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用伟大的延安精神,把我们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232479/

推荐访问:有关革命者的诗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