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创业故事]企业家的故事6篇

来源:企业工作总结 时间:2018-09-08 19:00:03 阅读:

【www.bbjkw.net--企业工作总结】

企业家的故事篇1:汤显祖谜讽狂士


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十二岁就有了功名,少年时便名冠一时,很受当地人们的尊重。

有一天,镇上一位老绅士病故,丧主特派家人去请少年汤显祖写祭文。可偏偏另一个村子里有位老农做寿,其子女也来请他去写寿联。显祖一想,按理说,死者为大;可按情论,死者停灵多日,一篇祭文只要在出殡前写毕就可,而做寿却只能在当天宴宾客时使用,何况眼下寿星家生活艰难,拿不出什么润笔费,我小小年纪,不可势利。就回答那家丧主,他迟一天到,肯定误不了事的。说完,汤显祖先去了寿星家把寿联写完,这才连夜往镇上赶。

再说镇上那家,因为家产富有,来吊唁的亲朋众多。其中一位远亲狂生,自恃有些文才,听说要等个什么汤显祖来写祭文,不由冷笑道:“一篇祭文,区区小事,拿什么架子。”他吩咐仆人笔墨伺候,铺开宣纸,洋洋洒洒,直写到次日天明。

正自鸣得意呢,汤显祖来了。狂生没料到这么小的孩子也敢舞文弄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地好事的就怂恿汤显祖也写一篇。汤一看狂生的文章,都是些陈词滥调,矫揉造作,全无真意,心中很不以为然。也是年轻气盛,便不客气,只见他略一思索,拿起笔来,几乎是一气呵成,惊得众人一片叫好!那狂生见了,自知技不如人,只好甘拜下风。

狂生拿起自己熬了一夜心血写成的东西,请汤显祖评点。满以为汤多少会夸赞几句,也多少挽回些面子。哪知道汤显祖只是在结尾空白处写了一句曲词:“他去也,怎把心儿放。”狂生起先以为汤显祖是补充去世人心态的,好在他不算太笨,细一琢磨,才悟出原来人家写的是一字谜,这一字就是对他文章的评价,那脸刷地就红了,心想,幸亏没求人家说出来……

企业家的故事篇2:“借”来的成功


一次,听一位企业家讲课。企业家讲到这样一道题:用1元钱能买两个桃子,用两个桃核能换1个桃子。假如你有1元钱,能吃到几个桃子?

当然是3个,这连一年级小学生都算得出来。

企业家却说,他能吃到4个桃子。

4个?怎么可能吃到4个桃子呢?

企业家说:当吃完3个桃子后剩下1个桃核。这时可以先向卖主借1个桃子,吃完后就有两个桃核了。把两个桃核还给卖桃子的人,不就还了1个桃子吗?

“手上剩下的1个桃核,是一个不成熟的条件,因为它仅能换到半个桃子不能换来1个完整的桃子。这个条件看似没用,如果你们手上有的只是这样的条件,该怎么办呢?”企业家问。

台下一片沉默。

“如果你们手上拥有的只是这样不成熟的、看似没用的条件,可千万别把它们放弃了。”企业家说,“如何使这些不成熟的、看似没用的条件,变得成熟起来、有用起来呢?我们可以先采取‘借’的方式,借助自己的智慧,借助别人的力量,借助一切有利于不成熟条件成熟起来的因素,让一个不可食用的桃核变成一个美味可口的桃子。”

企业家讲到这里,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因为大家都心有同感: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在“借助”中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企业家的故事篇3:毛泽东未了的黄河情结


1964年一个晴朗夏日。北戴河的海面上,波粼起伏,阳光挥洒,宛若一片金星闪烁的丝绒。极远处,海天一色,湛蓝无垠,整个大海显得格外温馨宁静。这时,一个泳者游出海面,走出金色沙滩。只见他突然加重了步子,身后的脚印仿佛一下深了许多。

这个泳者不是别人,他正是一代匡世伟人毛泽东。

“我要去黄河,你们作些准备。”毛泽东一回到“浴场一号”住所,便激奋地说道。

“去黄河?主席,你去黄河干什么?”毛泽东简单明了的吩咐中往往蕴涵着深邃含义,对此身边工作人员已很习惯,但面对这个似乎是刚从大海里“捞”出来的斩钉截铁的决定,他们仍感到十分突然。

“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呐!”稍顷,毛泽东扳着指头接着又说,“这次我要带一个智囊团去。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气象、土壤、化学、地质、肥料、水利、电力等等一大批专家,要像李四光这一级的专家。你们给我准备一些应付艰苦生活的东西。我们大家都骑马,沿黄河逆流而上,去寻找黄河的源头,把这条河从头了解起,让它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民族造福。我还可以到黄河里去游泳啊!”

说完,毛泽东便不再言语了,仿佛这条母亲河正在他胸中奔腾流淌。

熟读经书的毛泽东,他深知黄河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地位。

早在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治国良臣管子就曾说过,“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五害之中水为大。”千百年来,黄河多少次漫流失控,尸漂四野?频繁的洪水灾害,直接危及中国大片精华疆土,直至成为历代王朝霸业兴衰、政权更替的导火索。正因如此,汉武帝率众堵口黄河岸,宋太祖御诏疏通黄漕运,忽必烈钦令察河源,康熙帝亲览修黄淮……

可是,中国革命胜利了,黄河洪水还没有被驯服。面对危如累卵的国之忧患,作为这个东方大国的最高领袖,他怎能不兴起制伏洪灾、安流息波的强烈愿望呢!

正是这种多重情感的驱使,当天下大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毛泽东第一次出京巡视便选定了黄河。从古城开封到悬河岸边,从邙山之顶到引黄渠畔,他一路察看防洪形势,询问治黄方略,展望大河前景,活跃的思维一刻也没有离开这条大河。

在兰考县东坝头,这个一百年前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地方,面对危如累卵的悬河形势,毛泽东听说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黄河曾发生一场特大洪水,水势汹涌,尸漂遍野,灾情严重,留下了“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的民谣。毛泽东关切地问“黄河涨上天怎么办?”面对领袖的千古一问,在场的陪同人员提出“修建水库防御特大洪水”的初步对策,对此他明确表态说“大水库修起来解决了水患,还能为灌溉、发电,通航提供条件,是可以研究的”,体现了一代伟人对加快黄河除害兴利步伐的迫切愿望。

正是在那次谈话中,陪同者还提出“从长远看,将来还要从长江流域引水入黄河”的远期设想,对此,毛泽东风趣地说:“通天河就是猪八戒去的那个地方吧?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来是可以的。”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视察结束时,毛泽东意味深长地留下了这句深情嘱托。

毛泽东的一生极具挑战性。“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每一场奋斗,无不是举重若轻、胜似闲庭信步的必胜情怀。但对于黄河,他却从不轻言“征服”,不用“修好”、“根治”之类的字眼,也很少像对长江那样发出响亮的赞美之声,他更多的是仔细品味发生在黄河身边的那些历史故事,惦记着千百年来大河两岸深沉的忧患……

伟大领袖的黄河之行,曾使多少人心潮激荡,夜不能寐!

可毛泽东本人似乎对于这次黄河之行并不太满意,“那次考察,不过是走马观花,没有看出多少东西。千疮百孔的黄河仍未治好,还没能走上造福人民之路啊。”毛泽东几次对有关人员如是说。

特别是对于那座三门峡工程,毛泽东更是牵念有加。早在当初批准这个项目开工时,他就明确表示“要修水库,不要泥库”。可是工程建成后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每念及此,这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毛泽东想千里骑马走黄河,还有一层更深的考虑,那就是:借助这次黄河之行,努力打破与外界的阻隔,重新沟通自己与中国社会实际层面的联系。战争年代里他从未有过这种感觉。

在赣闽苏区,只要有几天时间,他就会找来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甚至地主,开个调查会。当地的社会结构、风土人情,乃至一块豆腐卖多少钱,谁家的水酒最受欢迎,土布、盐和“洋火”从哪里进的货,他都了如指掌。

在延安,他穿着和农民几乎一样的棉袄,走在街上。各种人都和他打招呼、聊天,大到边区政策建议、甚至农民说他的一句闲话,都能声声入耳。那时候,外有强敌围剿,内有路线斗争,并不时夹杂着共产国际“太上皇”指手划脚的声音。但不管多么艰难曲折,如何荆棘丛生,在“真正的铜墙铁壁”的拥戴下,毛泽东都出神入化地挺了过来,玩数万敌军于股掌,而且每走一步都感到很踏实。

如今,那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怎么找不到了?曾几何时,全国各地还是一片莺歌燕舞,各行各业“卫星”频升,捷报频传,为何突然间就变得天灾人祸,怨声四起,饥荒死人的报告纷至沓来

为此,毛泽东很感困惑,决心到基层直接进行调查研究。

1960年6月,他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十年总结》中写道:“八月在北戴河,中央起草了一个人民公社决议,九月发表。几个月内公社的架子就搭起来了,但是乱子出得不少……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他在不同场合提议,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次,毛泽东还向他的卫士披露了自己埋藏已久的心迹,他说:“我有三大志愿,一是要下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使我多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我不当官僚主义,对全国干部也是个推动。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要请一位地质学家、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

可是,人一旦到了至高无上的境地,就连最起码的要求也成了一种奢望。他似乎怎么也无法走出这座“围城”。

毛泽东觉得再也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也许这正是他要走出丰泽园,走出菊香书屋,凭借黄河再度“突围”的真正含义。

1964年8月初,平阔恬静的北戴河浴场突然传来一阵军马嘶鸣之声,一支由中共中央警卫局局长汪东兴精心组建的骑兵大队,在北京西郊香山经过特殊训练后,奉调紧急赶至北戴河海滨。

年逾古稀的毛泽东,在卫士簇拥下登上一匹专门挑选的白色高头大马。他昂首挺胸,挽缰策马,行进在金色的沙滩上,一如当年“屈指行程二万”之风采再现。

“练吧,不会骑马就去不了黄河。如果人生连黄河都没有见过,那是会后悔的。”毛泽东语重心长地鼓励身边工作人员。

然而,就在这时,一场“千里走黄河”的壮行却注定要搁浅了。因为毛泽东感到中国已经出了修正主义。

196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71岁生日。他在人民大会堂订了几桌菜,请部分中央领导人,各大区主要负责人以及少数劳动模范、科学家一起过生日。宴前,毛泽东即席讲话“今天不是做生日,也不是祝寿,我用自己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什么四清四不清,什么党内外矛盾交叉?这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党内有产生修正主义的危险……你们什么事情都不给我讲,有人搞独立王国,尾巴翘得很高。”

一顿寿宴大家吃得索然无味。

中国出现修正主义,当然要比千里走黄河重要。于是,黄河骑兵大队很快就宣布解散。一场最高规格的“黄河壮行计划”无果而终。

不过,即使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没有忘记黄河的事情。1972年他大病初愈,在接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时还曾风趣地说“前些时候我到马克思、列宁那里去了一趟。他俩对我说,你那个国家的钢铁、粮食还太少,再说你还要去黄河,你不用来这么早了。你先回去吧。看来我的一片真诚感动了马克思和列宁,去黄河还是有希望的……”

黄河啊,这是毛泽东魂牵梦绕的一条大河!

企业家的故事篇4:天蚕王的故事


1、逼上绝路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哈尔滨有两家规模较大的丝绸纺织厂:关东丝绸纺织厂和北满丝绸株式会社。关东丝绸纺织厂的老板叫贺连胜,是中国人;北满丝绸株式会社的老板叫山口太郎,是日本人。几年来,两个老板明争暗斗,从来就没停止过。

这天,贺连胜突然收到山口太郎的一封请柬,邀请他参加一个中外记者招待会。贺连胜顿时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山口这只老狐狸,指不定要冒啥坏水呢!

贺连胜的夫人靳雅萱猜测说:“他会不会是冲着那块金匾来的?”

贺连胜惊诧地问道:“你有根据么?”

靳雅萱说:“最近我听那家辉说过好几次,山口太郎要打那块金匾的主意。”

靳雅萱说的那家辉,是贺连胜前妻的哥哥,也是关东丝绸界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这么说,肯定不是凭空胡诌,贺连胜听了顿时火冒三丈:“金匾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他山口太郎想打金匾的主意,白日做梦!”

贺连胜祖上三代都是吃丝绸这碗饭的,贺家以东北地区盛产的柞蚕丝为原料,织出的丝绸畅销长城内外。贺家还有一种祖传的独门绝技,能在漫山遍野的野生柞蚕中,识别出非常稀有的品种——天蚕。天蚕是柞蚕中的极品,是自然界十分珍贵的物种,天蚕丝在光的照耀下,能闪烁出翠绿色的光彩,被称为赛过黄金的绿色软宝石。

据说有一次,清同治皇帝在接见大英帝国的来使时,那位见多识广的大不列颠王室贵族,对皇帝龙袍上两只闪闪发光、翠绿色的龙眼大加赞赏,这两只龙眼就是用贺家的天蚕丝绣成的。

天蚕丝让同治皇帝在洋人面前赚足了面子,万岁爷一高兴,就赏赐贺家一块金匾,上面刻着同治皇帝亲笔书写的“天蚕王”三个大字。

靳雅萱说:“山口太郎多次在中外企业家聚会的时候,污蔑中国的丝绸产品,还大言不惭地说,只有大和民族的子孙,才配拥有‘天蚕王’这块金匾。那家辉经常参加这种聚会,他的话应该不会假。”

夫人的话让贺连胜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山口太郎这些年一直跟中国的丝绸界暗中较劲,这个野心勃勃的日本人,依仗着从国内带来的先进纺织设备,千方百计要把中国人的丝绸纺织厂挤垮,实现他一家独大、垄断关东乃至整个中国丝绸市场的野心。

贺连胜不以为然地说:“金匾在我家的客厅里挂着,他山口太郎总不能明火执仗,到我家来抢吧?”

靳雅萱忧心忡忡地说:“你没看见日本关东军在东北越来越猖狂,连官府都不敢得罪他们么?山口太郎跟他们关系那么密切,明火执仗抢走金匾,也不是不可能的!”

贺连胜天生就是火爆性子,他“啪”的一声把请柬摔在地上,说:“我偏要会会山口这只老狐狸,看看他怎么把贺家的御赐金匾抢走!”

于是,贺连胜亲自赶着马车,雄赳赳、气昂昂地出了贺家大院。

记者招待会在一家中式酒楼举行,记者中大多都是蓝眼珠黄头发的西洋人和留着小胡子的日本人,也有零星几个中国记者,清一色都是亲日派报社的。一种不祥的预感,顿时就涌上了贺连胜的心头:看来山口这次是来者不善啊!

山口太郎看见贺连胜,急忙走了过来,几句寒暄过后,山口太郎就用一种挑衅的口吻说:“贺老板,北满丝绸株式会社要和你的关东丝绸纺织厂打擂比赛,你敢接招么?”

贺连胜也不示弱,他不卑不亢地说:“不知山口社长要跟贺某比什么?”

山口太郎说:“你我各织一匹五平方米的丝绸,谁的重量轻,谁就是胜者!”

山口太郎话音未落,在场的中国人不禁都为贺连胜捏了一把汗,谁都知道北满丝绸株式会社设备精良,织出的丝绸以薄、精、细见长,而关东丝绸纺织厂都是一些老掉牙的落后设备,织出的丝绸品质远不及对手,这场比赛显而易见,贺连胜取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贺连胜也暗暗吃惊,山口太郎这一招够恶毒的,直指关东丝绸纺织厂的软肋啊!更可恶的是,山口太郎这一招把贺连胜逼上了进退两难的绝境:如果接招,获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果不接招,那就等于当场认输了!

山口太郎步步紧逼,他走到贺连胜面前,趾高气扬地问道:“贺老板,你是不是不敢接招啊?”

此时的贺连胜已经没有退路了,他只能硬着头皮说:“我接受山口社长的挑战!”

山口太郎显然早有准备,只见他从日式和服的袖子中,取出一纸文书,高声宣读:“此次北满丝绸株式会社和关东丝绸纺织厂打擂比赛,如若北满丝绸株式会社获胜,贺连胜交出祖传的‘天蚕王’金匾;如若关东丝绸纺织厂获胜,北满丝绸株式会社迁出哈尔滨!贺老板,这个条件还算公平吧?”

山口太郎果然是冲那块金匾来的,贺连胜只觉得火往脑门子上直冒,但是他强压怒火问道:“什么时候比赛?”

山口太郎不紧不慢地说:“半个月之后,你我各自带着自己的产品,还在这家酒店,一决雌雄!”

贺连胜双手抱拳,冲在座的中外记者说:“半个月之后,敬请诸位到场做个见证!”说完,他在一片惊异的眼光中,走出了酒店。

贺连胜不知道是怎么回的家,他心里明镜似的,这次同山口太郎的比赛,几乎没有赢的可能,可是,这场比赛又必须进行,他已经被逼上绝路了!

贺连胜一进院门,就一头栽倒在地上,急得昏了过去……

2、绝处逢生

靳雅萱和佣人们好不容易才把贺连胜弄醒,可是,一听丈夫说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只觉得脑袋“嗡”的一声,也差一点昏过去!

贺连胜拉着夫人的手说:“雅萱,金匾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说什么也不能让山口太郎拿走啊!”

靳雅萱心里虽然着急,可还是强打精神安慰丈夫说:“连胜,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们再想想办法。”

夫妻两人想了三天三夜,也没想出一个保住金匾的办法,眼看着和山口比赛的日子一天天临近,贺连胜的头发都急白了一大半。

就在这时,突然院外传来报童的叫卖声:“看报,看报!中日丝绸大王,大摆擂台,一决胜负……”

贺连胜叹了一口气,说:“这件事已经闹得满城风雨,我骑虎难下了!”

靳雅萱让人出去买了一份报纸,她刚看了一眼,眼睛立刻一亮,说:“嘿,我们怎么把他给忘了!”

贺连胜问道:“谁?”

靳雅萱把报纸递给丈夫:“那家辉啊,你看看,他在报纸上为你叫好呢!”

贺连胜接过报纸一看,上面有一篇那家辉的署名文章——《贺连胜勇气可嘉》。贺连胜顿感欣慰:“这个那家辉,关键时刻还能为我叫好,难得,难得啊!”

靳雅萱说:“连胜,我们找那家辉想想办法,他家也是关东的丝绸世家,或许能帮我们渡过难关呢!”

贺连胜摇摇头说:“贺家跟那家积怨太深,那家辉没落井下石看我的笑话就不错了,指望他能帮我渡过难关,你想都别想!”

贺家和那家是世交,到了贺连胜父亲和那家辉父亲那一辈,两家的关系发展到了高峰,贺连胜跟那家大小姐喜结良缘。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贺家大少奶奶身怀六甲的时候,有一天,她到寺庙参拜菩萨,不幸被土匪绑票了。更严重的是,就在贺家千方百计筹措高额赎金的时候,大少奶奶的儿子已经在土匪的山寨里出生了,这可是两条人命啊,贺家不敢怠慢,让贺连胜亲自连夜带着银子前去赎票。

土匪倒也没难为贺连胜,拿到赎金后,就如约放人。谁知祸不单行,那个时候,东北的土匪多如牛毛,贺连胜带着老婆、孩子离开土匪老巢,登上渡船横渡松花江,就在这时候,又遭遇了一帮活跃在水上的土匪。贺连胜抱着儿子跳入波涛汹涌的松花江,被好心的渔民救起,父子平安回到了贺家大院,可是,那家大小姐却落入水中,从此音信皆无……

贺连胜父子俩毫发无损地回来了,那家大小姐却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那家辉的父亲怀疑贺连胜跟土匪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交易,一怒之下,就把贺连胜告上了官府。

贺家为了息事宁人,把一件非常珍贵的传家宝送给了那家,贺连胜才躲过了一次牢狱之灾。从那以后,那家跟贺家反目成仇,彼此之间断绝了一切往来。

靳雅萱见丈夫一个劲摇头,就苦口婆心地劝说着:“再怎么说,那家辉也是中国人,他总不至于向着那个山口太郎吧?”

贺连胜想了想,说:“我听你的,死马当作活马医,你我就到那家碰碰运气吧!”

贺连胜和靳雅萱带着两盒点心,硬着头皮敲开了那家的大门。仆人通报后,那家辉走出门来。

那家辉比贺连胜年长几岁,他身体多病,常年病恹恹的。这当儿,那家辉冷冷地看了贺连胜一眼,接过点心后扔到地上,说什么也不让他们进去。

贺连胜赔着笑脸说:“家辉,你妹妹的事,确实不是我干的……我现在遇到难处了,你也是中国人,总不能眼看着我把金匾拱手送给日本人吧?”

那家辉板着脸,说:“你要是愿意当汉奸,就把金匾送给山口太郎,跟我们那家毫不相干!”接着“嘭”的一声,那家辉把大门关上,贺连胜两口子碰了一鼻子灰。

贺连胜要跟日本人打擂的事,早已闹得满城风雨,大街小巷到处都有人在谈论这件事。贺连胜和靳雅萱回家的路上,很多认识他们的人,见了面都非常担心地说:“贺老板,金匾是咱中国人的,可千万不能输给小日本啊!”

面对同胞们的担心,贺连胜只得强装笑脸说:“放心吧,咱中国人,不能输给小日本!”可话虽这么说,他的心里真的一点也没有底啊!

一位人称“小神仙”的算命先生,拉着贺连胜的手说:“大英雄,来来来,我免费给你算一卦!”

小神仙看了贺连胜的手相,又看了他的面相,眼睛一亮说:“贺老板,你印堂发亮,面色红润,这可是鸿运当头的预兆啊!”

贺连胜心中暗暗叫苦:我眼前这道坎儿还不知道能不能跨过去呢,哪里还有什么鸿运当头哟!心里这么嘀咕,可贺连胜表面上却装出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说:“借你的吉言,我就等着鸿运当头

企业家的故事篇5:两个不可思议的成功者


2011年10月,全世界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而震惊和思考,他是全球计算机行业的领军人物、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痛惜一个天才英年早逝的同时,我们自然想起了另外一个几乎与他有着相同人生经历的天才比尔•盖茨。他们同样在计算机领域建立了让全世界羡慕的帝国,但是,他们又同样是大学没有毕业就主动辍学开始创业,并且又都取得了不可思议的巨大成功。

乔布斯作为电脑天才,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创作者和企业家。他永久性地重新定义了个人计算的方式、外观和感受,率先认识到了图形化用户界面、鼠标指针和点击操作的潜在商业价值,而这些特性如今已经主宰了几乎所有的个人电脑。在将近4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为世界带来了很多划时代的产品并重新定义了业界的形态。

乔布斯1955年2月24日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他一出生就被生母送人,因为他的母亲是一位年轻的未婚妈妈。他最早考入里德学院学习,但仅仅一个学期后便退学了,这一年他仅仅21岁。他与另外两个朋友一起在自己家的车库里,创建了后来全世界著名的苹果电脑公司。

个人电脑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普及开来,与乔布斯的努力密不可分。因为与管理层的矛盾,乔布斯曾经与苹果分道扬镳。苹果公司的发展也一度陷于低潮,不过随着乔布斯1997年的回归,苹果陆续推出第二代等一系列产品,迅速成长为美国最具价值的公司,乔布斯一手缔造的数字产品不仅成为苹果迷们的追捧对象,也引领了行业发展趋势。

乔布斯的成功为他赢得国家级技术勋章、2007年财富杂志年度最伟大商人、2009年财富杂志十年最佳CEO、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等称号。不幸的是,这位灵魂人物,2004年被确诊得了胰腺癌,经过多年抗争,最终不敌病魔而去世。

比乔布斯晚出生8个月的比尔•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1973年,盖茨进入哈佛大学读书,在那里他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开发了编程语言,从此爱上计算机。三年级时,盖茨决定不再读书,从哈佛退学,全身心投入计算机的研制与开发。他与童年伙伴一起于1975年组建微软公司,自任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他们深信个人计算机将是每一部办公桌面系统以及每一家庭的非常有价值的工具,并为这一信念所指引,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

他被誉为电脑奇才、20世纪最伟大的计算机软件行业巨人。1989年他创建的公司开发了高质量的创造性图像,成为多媒体世界的一家强大企业。他36岁时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到1994年已有83亿美元资产,并蝉联1994年和1995年世界首富,1995年已经拥有财产129亿美元。被1999年10月18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评为在数字技术领域影响重大的50人之一。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两年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最受尊重的企业家。

乔布斯走了,比尔•盖茨现在功成身退,在世界范围内全力做着慈善事业,造福整个人类世界。他们的成功,给了世界两个最鲜明的范本。他们同样都没有什么高学历,他们同样并不看重大学的深造经历,他们同样年纪轻轻就开始了自己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而他们同样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奋斗,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信这样两个人的传奇经历,会让那些看重学历和名牌大学的头衔,看重什么海外经历而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送到海外留学的父母陷入思考。我们每一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每一个人的兴趣和特长也不相同,关键的是自己的人生之路怎么走。

企业家的故事篇6:赢在10%


台湾有个大学生,毕业后很想创业,一直举棋不定。转眼,他已经娶妻生子,拥有稳定的工作、和谐的家庭,但创业的梦想仍然时刻侵扰着他。

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岳父倾诉,岳父不赞成,跟他算了笔账:“以我几十年的经验来看,在你们年轻人中,有90%的人想过创业;在想过创业的人中,有90%的人只是想想而已;在付诸实践的创业者中,有90%的人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不在于努力不够,而是没有碰到好的项目;在碰到好项目的人中,有90%的人只是小有成就而已。要想成为大企业家,好比爬上金字塔的顶尖,难上加难呀。”

岳父本想让他知难而退,没想到他兴奋地说:“谢谢您的点拨,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不久,他便辞去工作,取出所有积蓄,又向父母借了点钱,果断地踏上创业的征途。他从电视机零件生产起家,淘到第一桶金后,又投资建模具厂。

那年,台湾的房地产市场红火,商人们纷纷转战地产界。他没有买房置地,一心经营自己的模具厂。一年以后,地价整整翻了一番,不少人劝他把模具厂卖了,进军房地产,他固执地拒绝了。几年后,房地产市场逐步萎缩,而他的模具厂无论技术水平还是效益都突飞猛进,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上世纪80年代,电脑工业起飞,他以成熟的模具技术进入个人电脑连接器领域,从此,他的连接器王国建立起来。1999年,他一口气吞下众多中小企业,使公司从地区性企业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级集团,企业员工从最初的10名增加到遍布全球的5万多人。他便是如今叱咤风云、纵横四海的台湾科技首富——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

记者问他:“您在30岁时还名不见经传,后来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他幽默地说:“长辈们告诉过我,最后的成功者好比爬上金字塔的顶尖,我的成功正是一步步地‘算’出来的。”

记者不解,他笑而不答,似乎颇有玄机。几年后,在一个企业家论坛上,他发表演讲,这样描绘自己的发展轨迹:“有人说,想创业的人90%没有付诸实践。我想当那10%,因此,我果断地创业;有人说,创业的人90%没有成功,主要是因为项目没选对。我要当那10%,因此,当房地产火爆时,我冷静观察、理性分析,坚持选择了更熟悉、更有兴趣的模具行业;有人说,项目选对的人中90%只是小有成就。我想当那10%,因此放眼全球,进行了一番科学规划,有效地整合资源,大胆创新,这才有了鸿海集团的今天。”

看了这段话,我忽然明白,失败者与成功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总是看到90%的失败而畏惧不前,后者却看到10%的成功而欣喜若狂。金字塔尖向来只属于看到并乐于追求那10%的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223366/

推荐访问:企业家创业故事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