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致良知读后感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8-05-11 12:36:00 阅读:

【www.bbjkw.net--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篇1:与黄勉之书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_与黄勉之书读后感


  黄勉之(1853-1919),江宁人。近代著名琴家。下面是与黄勉之书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与黄勉之书读后感【篇一】
  黄勉之(公元 1853 年—公元 1919 年),江苏江宁人,清末民初琴家。黄勉之受业于江南著名琴师陶梦兰。早年到南京削发为僧,入空门跟释空尘学琴,求得广陵琴派的真传,而身为佛门的枯木禅师拒纳俗家弟子。黄勉之拜在他门下后颇引以自豪,常说自己的琴是广陵正宗。十九世纪末,他在北京设“金陵琴社”传授琴艺,“教人无倦容,课期既定,虽严寒酷暑大风雨不辍”。
  他在北京创办“金陵琴社”时,生活等各方面的条件相当艰苦。北京严冬气温很低,当人们穿上厚厚的棉衣,面他却穿得很单薄,夜晚睡觉棉被也很薄,常常在硬板凳上过夜。
  黄勉之教学有一定的程式,对姿势要求严格。他弹奏琴曲最讲究板眼,所有的吟猱指法都根据板眼来加以区别和运用;全曲的节奏的变化,也利用吟猱进退等指法使之产生疏密浓淡的对比。 他的高足杨宗稷对此有深刻体会,说他“最重板眼,吟猱种类以板别之,全曲节奏疏密,又以吟猱进退之板别之,板之缓急以呼吸之长短别之,初入弄,尽一呼吸之力为一板,以次渐急,曲将终复慢。大曲则三慢而后终。”对于弹琴姿势,黄勉之说过:“身离案尺许,臀着几不过一寸,与未坐等。作骑射状,左右手如张弓,两足成丁字形,以一足拍板。调弦动指,即贯以全神,有极隽峭清越数十声,非极得意时不弄。自谓仙灵经过,亦必停骖。入调后,精气内含,形同槁木,收视返听,摄息凝神,寄呼吸于指下,可以代喉舌。唇微动念念若有词,右手如善书者,纯用笔尖,往复屈伸,银钩铁画,左手入木三分,自谓按音能透过琴底而望之不甚用力,但闻金石之声。”
  黄勉之的教学态度也是旁人不能及的,他教人弹琴毫无倦容,课期既定,风雨无阻。他为了防止学生弹琴走样,要学生将琴置于自己的对面,师生同时弹奏,采用“两琴对张,其始各弹一声,积声成句,以至于段”的办法。如果学者不能弹奏,则教其“唱弦字、指法字,使寻声以相和”。这样一来再笨拙的学生“未有不能熟习者”。
  在古琴教学上,黄勉之还注重实践。“习琴者当以手弹,勿以口弹,勿以笔弹。照谱按弹古曲不得节奏时,宜反覆数十百次,或数日,或累月,必得而后已,得之则为一曲精华所在。是以取音用指与各曲迥不相同,可见古人制曲之精,末易为率尔操觚者道。”黄勉之认为:“琴,道也,非艺也。知道者寓道于器,即因器明道,是以怡情养性,朝夕不离。”有人问他:“怎样才能悟通琴道?”他回答:“气与音合,音随气转,庶几近之。”当时闻其言,或不谓然,至今思之,皆名谕也。
  有人说黄勉之是一个怪人,这话一点不假。
  首先是他的外貌和行为与常人不一样,其入室弟子杨宗稷在《琴师黄勉之传》中说:“黄勉之,异人也。操南京音,声响如笙簧,貌清癯,不逾中人。目小闪闪若电,步履从容端整而旋转如风,行不动尘。稠人广座,终日不发一言,言则恢奇诡诞,旁若无人,谈仙佛神怪事,俨然身历其境。善结跏趺坐,两膝相去尺许,谓能终日不起。或行或坐或立,身如垂绳,虽病,未尝伛偻。读儒书不多,然于佛经内典,教宗仪式,若数家珍。常有见道语,似从禅宗彻悟得来者,道藏丹经,亦时流露。自言弱冠后学剑,未几弃之。平日如木鸡,偶与人争论,则神姿英发,举动矫捷,似非三数人所能敌者。”
  还有一“怪”,他的经历扑朔迷离,据说他本来不姓黄而是姓童,曾经犯过案是一名逃犯。他自言年轻时曾学过武术,身怀绝世琴艺。
  因此,黄勉之有“琴坛怪杰”之称。
  与黄勉之书读后感【篇二】
  《与黄勉之书》这篇文章是阳明先生的又一力作,仅仅翻译出这么长的文章就费了不少气力,而因为在美工作繁忙,在短时间内深入感悟似也不现实。无论如何,还是分享一些想到写到的感悟了。
  1、诚是洞察一切的根本,诚即良知。
  文中提到“诚者之明,即此良知为明;诚之者之戒慎恐惧,即此良知为戒慎恐惧。当与恻隐羞恶一般,俱是良知条件。知戒慎恐惧,知恻隐,知羞恶,通是良知,亦即是明”。当我们企业经营中遇到困难而恐惧担忧、遇到失败而羞愧的时候,往往会善恶不分,

致良知读后感篇2:读《致良知》有感

致良知读后感_读《致良知》有感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是陆王心学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道、佛,而且能够统兵作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读《致良知》有感【篇一】
  这篇文章写于1517年,阳明先生在1510年从贵州龙场被任命为庐陵知县,他以“心学教化”加“善政辅佐”,在短短几年就使刁民众多的庐陵县的民风焕然一新。1516年,他被提拨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赣闽湘粤四省交界地。这里盛产土匪,山民经常暴乱,占山为王,攻城掠地,危及政权,成为一方大患。1517年,王阳明到江西赣州剿匪,南赣地区山麓千里,崇山峻岭,洞穴密布,是土匪的安乐窝,官兵来时,土匪轻易化整为零,官兵一走,他们又重新聚合,而且民匪一家,上山做土匪的在山下都有亲人,山下亲人经常给土匪通风报信,所以四省组织过多次围剿都收效甚微。
  王阳明推出的十家牌法,就是要求每家要把所有家人的个人信息(性别、籍贯、职业等)都写到一块木牌上,挂在家门口。十家为一牌,由指定的人当牌长,牌长手上有一份关于这十家的详细资料,这份资料甚至填写了是否有残疾人,怎么残疾等资料。牌长每天在固定时间挨家挨户巡查,先用手上的册子对照各家门口的牌子,然后对住户人口进行比对。并不时搜查,一旦发现有没有的牌子上记录过的“黑户”,就立即报官。倘若这个“黑户”来历不明,或者就是土匪,那这家和与他编在一起的其他九家都要受处罚。十家牌法的做法,非常有效,南赣地区的土匪再也不能隐藏在百姓那里,他们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只能龟缩在山林中了,对遏制土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循此而润色修举之,则一邑之治真可以不劳而致。”
  从十家牌法制定上就可以看出阳明先生的军事才能和超人的智慧,这也和他的心学理论息息相关。他认为人人有良知,如果一个人因为自己藏匿一个亲人土匪而连累了其他九家几十号人,心里的良知就会非常愧疚,所以久不会收留土匪,甚至还会把土匪送到政府手中。
  王阳明先生仅用两年时间就剿除了猖獗数十年的赣闽湘粤著名土匪詹师富、谢志山、蓝天凤、池仲容、陈日能、高快马、龚福全等人,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平定江西宁王朱宸濠叛乱,挽救了江山社稷的危难。他的军事天才,就是把心学转为卓越事工的实践。心学使他内心非常强大,使他迸发出超人的智慧和能量,所以称他是“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伟人是实至名归的。
  王阳明心学对现代有很多启示,如何拓展员工心性,让员工心中良知迸发,发挥员工潜能,增强员工心力,制定更好的绩效,是每个管理者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对照十家牌法,也许能得到一些启示。
  读《致良知》有感【篇二】
  傲,说白了就是目中无人,只看到自己的厉害,看不到别人的厉害,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这样的人,即使有不世的才能,也往往会落得众叛亲离,下场十分可悲。
  三国时期的吕布就是一个傲气十足的人,他不仅英勇善战,更有优秀的人才辅佐,手下城池、兵士也不在少数,跟曹操起兵时的势力比起来不知强了多少倍,想必可成一番大事业。但是吕布就是因为不听谋士良策,又不信任麾下大将,致使在各大战役中屡吃败仗,势力逐渐衰颓,最后被曹操所灭。这就是典型的因傲至败的体现。
  谦,就是谦虚,虚心,不自满,不自高自大。这样的人,往往能跟周围的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人们更愿意帮助这样的人。
  清代的张英,位居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老家的官邸旁有条巷子,因邻居要建新房,想要霸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一气之下写加急信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邻居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也因此流传千古。
  傲与谦,人的两种品性,傲字致人败,谦字又可戒人傲。为人处事,要把谦字放心中,切不可傲。人越优秀,越会觉得傲字不可取,不是能力变差了,而是心态和境界变高了。
  读《致良知》有感【篇三】
  这篇文章是王阳明先生写给他长子正宪的。阳明先生说: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人一旦傲了,就会变得自以为是;我执太深,就会拒人千里之外。如果做子女的傲慢,一定会不孝顺;做臣子的傲慢,一定会不忠诚;做朋友的傲慢,则一定会不诚信。圣人“舜”的弟弟“象”和“尧”的儿子“丹朱”,他们就是因为太傲慢,而成为碌碌无为甚至极恶大罪的人。应“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进”。
  我们办企业也必须去除傲气。企业做大了,往往会患上“大企业”病,从领导到员工都焕发出一种“傲气”,这是很危险的现象!人一旦傲起来,就会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浮躁骄横;企业一旦傲起来,就会不思进取,先被超越,终被淘汰!毛主席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就是大道至简的道理!我们必须谦虚至诚,恭敬谦让,以温和之色、恭逊之容来对待家人、对待朋友、对待客户,这样企业和个人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致良知读后感篇3: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500

致良知读后感_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500


  朗读者第四期已经播出了,相信大家都看过了吧,有什么感受呢?
  篇一: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500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第三期的《朗读者》以"选择"为主题。
  选择无处不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
  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入行二十年王千源出演了上百部的影视剧,但大多数都是被选择去演一些小人物、小角色,八年前他做出了一个坚定的选择,他选择拍摄《钢的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承载了他小时候的很多记忆,而这一次的选择使他赢得了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的称号。
  献给电影《钢的琴》中饰演的陈桂林、导演张猛、台前幕后为《钢的琴》付出的人。
  十二年前,秦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21444/

推荐访问: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