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王维简介]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8-05-11 12:23:44 阅读:

【www.bbjkw.net--读后感】

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篇1: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


  山居秋暝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一
  王维的诗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古代文大多为悲秋之人,但这一首却不同,没有悲歌、凄婉,满是随意,闲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正是潺潺的溪流声才让你觉得寂静,空旷。静动结合,视听结合,使得画意盎然,令人陶醉其中,完美地诠释了秋天的月夜。
  诗中景物层次鲜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雨图。整首诗的意境就在一幅山水图中缓缓展开。从构图结构上看远景是空山新雨,天气晚秋,近景高处是明月照松,清泉流石,近处是浣女与渔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读王维的诗常常让我有一种在春风中散步的感觉,十分的清新,自然。
  王维的诗因为他本身的性格,显得空旷,静谧。他的诗就是诗人心灵的物化。就像置身于香烟袅绕的寺宇之间,可以达到忘却尘事,净化心灵的境界。
  诗句的描写仿佛将人带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到处充满了安详恬静的景象。
  这首诗不单单对山野中秋天的景象进行了描写,更抒发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秋天是一年最美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秋没有春的稚嫩,没有夏的酷热,更没有冬的严寒。秋天是沉稳的、内敛的、金黄的、沉甸甸的,值得细细品味的。如同诗中所写,春天的美好景致已不再,但秋景别有一番风味,生活也同样如此,酸甜苦辣,每一刻都有值得体味的内涵。
  生活充满精彩,懂生活的人,才知道如何珍惜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王维《山居秋暝》读后感二
  这首山水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一些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青松、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发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在有书画风格的唐代诗人中,王维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代表作《山居秋限》,又是王维现存三百多首诗作中最富有代表的一部广为流传的作品。因本人也喜好此类作品,所以就有了反复诵读,反复琢磨的习惯,最近有机会听得某学校在教读该诗作,教学者花费大量时间于字词的翻译,而翻译结果丢失了作者在诗作中想要表达的心意,本人似有块垒在胸,于是就有了我的解读。原诗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请看第一句。“空山新雨后”中的“空山”,从自然的观点来看,山本不应为空,能把山看空的,是诗人的心空,只有空明的心,才能够把古人看来高深莫测的山看成是空的,这是作者一上来就把空的心作一交代的开首。“空山”的可能.和陶渊明的“南山”是不一样的,“南山”是禅的意境中一种带有神明驻守的方界,而“空山”则不然,那是一种禅的意境下对待实然之物的一种境界,那是望遍周遭皆空的一种心性写照。“新雨”带有一种暗示,那是归隐之人历经某种启示之后,把可以看空的境界的获得作为一种“新雨”,整句相连,便可以理解为:“新雨”在前,而经过“新雨”之后,也便有了“空山”的境界。第二句。“天气晚来秋”呢,那是作者当时年龄和经历的真实写照,对应于“空山新雨后”,等到作者有了这么一种境界之后,人已到了“晚来秋”的时节,那是一种醒悟,也是一种感叹,但对于到了这么一种境界的人来说,“秋”并不包含着真实世界中的没落,也不代表一般现实中“秋”的衰落,反而倒有一种归于平静和成熟的感受。
  第三、四句。“明月松间照”和“清泉石上流”,这是对自然景的描写,那是一幅山水类的自然景观的写意画、但推测作者的原意,更可以看作是借自然景象来叙述心境中的“静”。如果仅仅是静,那还不足以和作者前两句的“空”相配合,所以,对内然景观的“静”描写的背后,还表达了作者看出“自然而然”的一种顺应。是一种复而不变的自然思想的回归,“明月”可以永恒地照在自然生长的松林里,对人世者来说,可以说今天的月光和昨天的不一样,明天的月光和今天又不一样,而一旦循世,那就没什么两样了。“清泉石上流”是“明月松间照”的补充和深入,在作者那里,“清泉”汩汩的流动,可以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荡涤一切污垢,可以表达人的原始心灵的纯净,因为有了“在山水自清”,所以也就有了“清泉”的不懈的流动。借着景物的描写,作者间接地表达了自己心的境界,那是到达这一境界的心,对自然存在的一种富有禅意的观照。
  第五、第六句。“竹喧归浣女”和“莲动下渔舟”两句中,从字面上读者可以感到作者在写人了,写出了人因生活活动而给自然景物添加上的热闹,这里的热闹,从实际上来看,也很富有当时生活中的乡野味道,乡野生活本身就带给人以平静的感觉,和熙熙攘攘的城市繁华是一种对比。不过,乡野白有乡野的热闹,“竹喧”中的竹子本不会喧哗起来,而妙就妙在“竹”的“喧哗”上。一个“喧”字,让人就产生了对生活场景的勾联。而这里的闹热,也足以表达作者当时所能见到,感受到人世间自然所处的应有之有了。这两句所表达的热闹,还是回应本诗归隐“山居”的特定处所,也是为了突出“山居”特征的一种真实场景,这是作者用意表达人生热闹的最妙的方法。因为这是一种适度的“人间”,用以平衡前面的“出世”,“出世”、“人世”不执两边,那才是真正的禅意。
  第七、第八句。是作者最直接表达当时心境的真实表露。“随意春芳歇”所突出的是一个“随”字,何渭“随”呢?这里的“随”好像可以是“顺”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观照”。作为“顺”来说,那是作者想要说明人生以顺天命,不可与天命相抗衡的实际境地,那是叫人不要醉心于现实、为现实而烦恼的一种过来之人的感悟;作为“观照”来说,那是叫人观察世事的一种态度,是要让人能够从现实中跳出来。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有一个“烦恼神”,说“烦恼”是人活着的时候,由于烦恼神占据人的一生,所以烦恼是活着的人的一种自然显现,而在王维这里,烦恼是因为人的追逐“春芳”所带来的,如果想要摆脱“烦恼”,那就需有一种“看歇”的心态,在人处于“春芳”之中的时候,当会有歇息的时候。至于“王孙白可留”一句,可以是透过“随意春芳歇”之后,哪怕曾经有过“春芳”般生活的人,也自会有了“可留”的生活了。该诗作通篇中突出的是一个“秋”字,作者在“秋”所给予人的性情上做文章,这里的秋意,并不是通常人们心理中带有悲观意义的秋,而是一个人大彻大悟后,对于美好人生境界获得的一种秋,因为只有获得大彻大悟的人,才会把繁复的诗文化,演绎为用简朴的语言,简练的文字,表达来自自然意义上的对人生的简洁回答。好一个透明的王维。
  这也只是我个人读后感而己,个别的地方未能读通。教师如何教,自然可以自出心抒,但对禅诗大家王维,联系他的实际作品,在“禅”上略加生发,也是应该的吧。有些课文是要用心体会的,否则就会闹出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之类的笑话来。
  山居秋暝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篇2: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_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是盛唐田园派诗人。他早期写过许多边塞诗、政治诗,诗作奋发向上,批判权贵,有盛唐的时代气概,满溢爱国热情。但王维最受称誉的作品还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置身于大自然,其时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其诗情画意。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通音乐、精绘画,但其对佛教禅理的倾心,更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并且有一种超逸美,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幽远,欢快清新。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基调。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字句平淡,丝毫没雕饰。“空”字绘出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抒发归隐的情怀。王士桢说王维的《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王维信奉禅宗,他的名“维”和字“摩诘”都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此联直言山居空寂,有禅意而无苍凉之感。颔联写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着清澈的泉水,潺潺地在石上流淌,意境深远灵动。颈联中诗人以“竹喧”来点染洗衣妇的怡然喜悦,以“莲动”来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的场景,句式和谐整齐,节奏抑扬,旋律回环,有着音乐美。尾联更具神韵,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的隐逸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志趣,随意率真,淡泊人生。
  王维善于把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才情中,深厚的艺术修养使诗、乐、画融为一体。对大自然观察透彻细微,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即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有着幽幽禅味的世外桃源有谁说不具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昵?
  王维为什么要写禅诗,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也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佛教主张去执除贪,四大皆空。王维少年时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全无向佛意。如《少年行四首》“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议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这些诗作流露出王维侠胆忠魂,建功立业的思想
  王维阅历过“大漠弧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也饯别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友情。他有着七情六欲,感情丰富,但仕途的沉浮,经历的坎坷,使得其思想发生了变化。“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路傍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老将行》)年岁渐高,思想日趋平淡,但仍不忘报国之志:“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不服老的献身精神值得钦佩。国事动乱,世俗浑浊,王维终究厌倦了官场,崇尚虚静:“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
  王维居蓝田辋川后,如闲云野鹤,虽带官职,但悠游自在。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源。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王维好静喜空,追求自然的宁静,精神的宁静,诗歌所记录的,也是其心灵的轨迹。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他的诗作中“空山”、“空”字出现得比较多,这是作者对佛理的一种探究。唯有空,才能灵。“空”的哲学,其实不是玄理,亦非消极遁世,这是王维的一种人生观。人与人之间的欺诈、斗争,究其实,一切是为了贪欲,为了一己之私。“一个朝代的崩溃,一个国
  家的灭亡,一个社会的腐败,以及若干史前的国家沉沦,是被什么毁灭的?无他,只是私欲。私欲不仅可污染社会人群,腐蚀一个国家,而且当它扩展到极点时,它还会毁灭了整个人类。”(耕耘先生《安祥禅》)一切罪恶之源,都是我欲的极度膨胀,很多人都会因此迷失自己,找不到原来的我。
  王维的辋川山居,是为了洗去身上的尘垢,去除心灵的喧嚣,找回真实的自我。而大自然往往能使人回到质朴的原态,空空朗朗。所以,王维尽情地享着清幽,诗作也就流露出一种幽静美。余味无穷。如《竹里馆》:“独生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深幽的竹林,空寂的深山,如水的明月,诗人一边弹琴,一边长啸,此乐何极。
  “我欲”,除了私心利禄外,还有功名、权势。很多人为功名而功名。求名求势之心太甚,功名便也成了虚荣的代名词,更甚者,功名的处表下掩盖的是罪恶,是人性的扭曲。
  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阿房、筑长城,堆尽了累累白骨,这功名未免太残酷,梁武帝一生造寺度僧,达摩反而说他实无功德。耕耘先生认为学禅应做到“为而不有,善而不居,”、“宰制官能,惩治我欲”,应做到“不为形役,不为物牵,不为情囿”。王维对祥佛的痴心,是对功名利禄的决裂,是他所追求的另一种人生境界,而追求中的心迹,便是清秀幽静的诗歌。“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论。到门不敢题凡乌,看竹不须问主人。城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访逸不遇》)既有幽趣,又有友情,不沾半点世俗,又何来功利?“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可与陶潜的《归园田居》裨美。
  王维的诗作中也往往离不开“月”,月与禅关系密切。“中国的智慧禅者,每于幽谷中见空寂,于白云中见闲适,于松风中见清幽,于流泉中见聪慧,而独以明月来指禅心,来喻佛性,实在是法眼大开,妙用无比,寄意深远,”(黄连德的《白水清溪》)皎浩晶莹,清澈灵动的月光能洗涤尘忧,消融俗念,使人趋于“恬然澄清”的境界。如“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岜惟山中人,兼负松上月”(《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蓝田山石门精舍》)“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山茱萸》等等。唐代寒山和尚也称“吾心似秋月,澄潭清皎洁”,近代高僧弘一法师临终(圆寂)自言精神境界,云:“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禅宗认为“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月是王维的朋友,心中的明灯。王维笔下的月,禅意盈盈,诗意盎然。诗的美和本质也正在于有诗意,诗意是一种使人超越事物的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生命也不会麻术,散漫无光。王维的诗中满溢禅味,王维也不是出世的苦行僧,他能味出“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苦热》)的禅趣。
  禅,是王维诗歌的灵魂。禅使王维从有我之境步入无我之境。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度,阴暗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高耸入云,巍峨壮丽,白云缭绕,变幻莫测。“隔水问樵夫”一句,人的活动在此背景下极具动感,“有我之境”如画龙点睛,韵昧无穷。而《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则完全是客观物象的存现,春夜月景静谧空寂,所写的景物空漾,柔和、闲静。尤其是月出鸟鸣的描写,看来似乎打破了沉寂,但美感的辩证效果却相反使全诗的气氛更为静寂,无我无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胡应《诗薮》)这便是浑然天成的禅的境界,也是一种难得的空灵的艺术境界。
  禅佛并不是只有少数人能懂的出世玄理,它静藏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它是生命的本体。不食人间烟火的遁世,是枯木禅,是外道。
  《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职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静观禅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王维的诗是对生命本体的体悟,是禅与人文的结晶。
  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禅宗有着丰富的文论内涵,具有很强的文化功能,表现了强烈的文化特点。正是因为禅宗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我们不能一碰到某些诗人的佛理禅诗,就一味批贬其枯寂、消极。王维的诗作之所以有名、有价值。也正是因为他极具意境的山水诗,诗情画意的山水诗充盈着佛理禅趣而显得幽静空灵,恬适超逸。
  王维的山水诗有艺术美,也有理性美,他能表现自己卓尔不群的立场、高洁的审美观。这是一种对权贵的藐视,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是一种对心灵的探究,是诗人对特殊环境的典型感受,是祥味与文学的水乳交融。这就是王维觅到的诗意。
  王维诗歌的佛理禅趣如古井清茶,久而弥笃,清香四溢,淳厚悠长。

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篇3:王维与孟浩然的小故事

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_王维与孟浩然的小故事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但王维官运亨通,直作到尚书右丞,相当于副部长,而孟浩然却终生仕途不通,被称为“布衣诗人”。造成孟浩然官运不通的重要原因,乃是王维嫉才妒能,抑制了他的仕进之路。
  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青年时讲节义,隐居在鹿门山,一心作诗,当他 40 岁出山时,已是名满天下,开始游历京师,希望在仕途上谋得发展。当时,王维的诗名也很响,又作着尚书右丞的高官,孟浩然便去拜访他,希望得到他的引荐。但是,他却找错了对象,王维嫉妒他的才能,生怕皇帝一见孟浩然会疏远自己,因此,虽表面上大捧孟浩然,实际上都抑制他的仕进之路。
  有一次,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道,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于是令孟躲在床底下。当时唐玄宗尚未为杨贵妃所迷,正励精图治,与王维谈了一些政治事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赦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这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据说,王维听到这话后,并不替孟浩然辩解,更谈不上替孟引见了。在床底下躲着的孟浩然,此时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如果王维在这个时候利用机会替他的朋友吹嘘一下,孟浩然平步青云的可能性相当大,然而王维却不肯为,于是,孟浩然自知找错了人,自己与仕途无缘了。 孟浩然在长安住了一阵,发觉仕途无望,加上自己的倔强个性不愿再屈身求人,于是毅然返回襄阳去了。临走之时,他给王维留了一首诗,诗中写
  道:
  寂寂竟何时,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此诗的口气,对王维有极明显的谴责,“当路谁相假”是说王维不肯引荐,“知音世所稀”自然说得更明白了。可见王维抑制孟浩然,给孟造成的伤害之深。
  开元二十八年孟浩然在贫困中死去,这时的王维忽然内疚起来,替孟营造坟墓,建孟亭、画遗像,好象是一位最知己的朋友似的。孟浩然九泉之下,定会感到可笑。
  不过,王维的人品的确不佳,他对孟浩然的态度说明他不够朋友。在安禄山攻陷长安时,他曾投降,等到平定安史之乱,他又以金赎罪,说明他对国家与朝廷也是不忠诚,是没骨气的。后来,王维自知没趣,才归隐田园,建别墅于辋川,常与裴迪等诗人同游其中,赋诗为乐,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余生。
  调侃孟浩然趣闻轶事
  孟浩然这人,少年老成,年轻时就受东汉隐士庞德公鬼魂诱惑,居然在襄阳城隔汉江相望的鹿门山造了个小别墅,一心归隐,想做山人。这一志向足足坚持了二十来年,期间佳作频出,文采斐然,居然因此而名扬四海,到后来,连唐朝两大诗坛顶尖高手李杜都很虚伪地对他顶礼膜拜。有诗为证:
  赠孟浩然 李白                     解闷十二首(其六) 杜甫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复忆襄阳孟浩然,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清诗句句尽堪传。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即今耆旧无新语,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漫钓槎头缩颈鳊。
  这老李实在不厚道,你夸人也不能这么卑躬屈膝地让对方趴自己头上啊,万一老孟倚老卖老拉你一泡屎怎么办?不过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在这儿也不多作批评了。当然,从老李诗中,我们可以想见老孟当时名扬天下的资本有三:一是风流,即有文采,善词章;二是爱喝酒,喜隐逸之乐;三是品格高尚,连李老都佩服得不敢扬视了。
  相比老孟和老李,老杜只能叫小杜了。不过老杜作为一伟大爱国诗人,并不认同老孟的隐逸之乐,在他看来,人之所以要长个聪明脑袋,是要用来报效国家,造福民生的,所以年轻时即立志“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高远志向。因此,老杜赞颂老孟,就只称其诗才了。相比之下,老杜实在多了。
  不管怎么说,老孟是确实有才的,这绝对无可非议,你看他最后居然和王维一起,站上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巅峰。
  如果老孟一生隐居,那简直不是人了,也就太遗憾了,“神”固然受人膜拜,但终因仙气太重,人气太淡,至少我不喜欢,不相信。下面要讲的是老孟让我感觉最可爱的几个故事,让我感受到天才的人气。
  老孟糊涂一世,居然也“聪明”一时,换个角度说,是高烧了几回。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20558/

推荐访问:诗人王维简介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