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虎教育]阳虎

来源:素材及写作指导 时间:2018-05-11 12:09:15 阅读:

【www.bbjkw.net--素材及写作指导】

阳虎篇1:孔子的常用经典语录

阳虎_孔子的常用经典语录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孔子的常用经典语录,欢迎阅读。
  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同上)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孔子经典语录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同上)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上)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上)
  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
  1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上)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9、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2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21、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23、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24、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25、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26、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语出。《论语·雍也》
  27、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
  2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3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31、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32、君子成人之美。《论语·颜渊》
  3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3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6、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37、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38、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9、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40、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4、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4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8、《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9、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50、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相关阅读:孔子人物生平
  贵族出身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  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圣人降世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  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征在(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征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  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  (儒略历公元前年;格里历公元前年月日。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记·孔子世家》说。)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yú dǐng,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早年经历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年),孔子已经十九岁了,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步入仕途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自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年),孔子到岁时,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
  鲁国内乱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孔子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
  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年)冬天,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年),孔子已经岁了,孔子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
  出仕修经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  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  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离开鲁国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年)春天,齐国送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岁。
  周游列国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郑国的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孔子路过匡城(今河南睢县)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年),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

阳虎篇2:论语第9篇原文及翻译

阳虎_论语第9篇原文及翻译

  各位同学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吗?我们看看下面论语第9篇原文及翻译,一起阅读吧!
  一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注释】
  罕:稀少,很少。
  与:赞同、肯定。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评析】
  “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还讲“仁”,这里其思想的核心。对此,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已评论,请参阅。
  二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译文】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评析】
  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三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
  纯:丝绸,黑色的丝。
  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译文】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评析】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四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注释】
  意:同臆,猜想、猜疑。
  必:必定。
  固:固执己见。
  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评析】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五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注释】
  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六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
  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
  纵:让,使,不加限量。
  鄙事:卑贱的事情。
  【译文】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评析】
  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但孔子这里否认了这一点。他说自己少年低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这表明,当时孔子并不承认自己是圣人。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注释】
  牢:郑玄说此人系孔子的学生,但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未见此人。
  试:用,被任用。
  【译文】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评析】
  这一章与上一章的内容相关联,同样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八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注释】
  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叩:叩问、询问。
  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竭:穷尽、尽力追究。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评析】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九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注释】
  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译文】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评析】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到了晚年,他头脑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为严重。
  十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注释】
  齐衰:音zī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贵族。
  瞽:音gǔ,盲。
  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译文】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评析】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十一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释】
  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弥:更加,越发。
  钻:钻研。
  瞻:音zhān,视、看。
  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评析】
  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十二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为臣:臣,指家臣,总管。孔子当时不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总管安葬孔子之事。
  病间:病情减轻。
  无宁:宁可。“无”是发语词,没有意义。
  大葬:指大夫的葬礼。
  【译文】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评析】
  儒家对于葬礼十分重视,尤其重视葬礼的等级规定。对于死去的人,要严格地按照周礼的有关规定加以埋葬。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安葬仪式,违反了这种规定,就是大逆不道。孔子反对学生们按大夫之礼为他办理丧事,是为了恪守周礼的规定。
  十三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

阳虎篇3:《短歌行》原文


短歌行· 曹操
 
【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9591/

推荐访问:阳虎教育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