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仁波齐电影下载]岗仁波齐电影

来源:观后感 时间:2018-05-10 11:51:45 阅读:

【www.bbjkw.net--观后感】

岗仁波齐电影篇1:2017年简单朴实的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

岗仁波齐电影_2017年简单朴实的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是一个没有程式化剧本的概念,就是用一年的时间,跟着一组真实朝圣的队伍拍摄。
  2017年简单朴实的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一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是昨天,恰逢自己的23岁生日,带着给自己找点有纪念价值感的意思买了票。之所以题目中说他敬仰高于价值是因为觉得平心而论电影本身没有那么的触不可及,我尊重的是张扬带着个三十几人的团队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现在热钱充斥着这个影视圈,也许以张扬的名气可以选一条让自己很好过的路子在他这个年纪过得很安逸,但是他选择做艺术是因为由衷的热爱吧!
  朝圣的路漫长且多难,一条遥遥相望的路却像一面镜子照得见人心看得出人性。看电影的时候我常在想假如匍匐在那条公路上的是我,我该以什么心态会做出何种举动?后来一想我的路也是一场修行,也不觉得自己差劲到哪里!在北京工作身在大家所谓的娱乐圈中,带带着些文人的自诩,常常会感叹一部好的作品,又常常会被耳语拉回现实,三观不正偏离主流的东西见的太多,又或者是文人间的风雅俗事早就让我乱了心去做事,如果说自己唯一感到自豪的话,那就是在自己的坚持里,在满足自己物欲之外,道德线以里画个圈。所以说张扬能带来这样一部静心之作无疑让我佩服。
  电影值得一提的事节奏感做的不错,冗长的偏纪录片形式的电影,节奏感应该很重要吧,如果没有节奏感估计半年个小时之后影院中就已空无一人啦!安营拔寨,危机下生孩子,偶遇滑坡腿被砸伤,大家不在意时老人去世,意外车祸失去交通工具,整顿时碰上爱情,种种的麻烦事为电影提供了不错的节奏,拉拢了浮躁的心坐下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只不过结尾的戛然而至让我有些惊讶,细细回想应该是导演想告诉大家的,朝圣的路很长,人心的修炼也很长,长到你不知道期限。
  当IP成为大家哄抢的资源,我们常常忘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张扬的这次遇劫归来给我们提了个醒。
  2017年简单朴实的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二
  这一条朝圣路,他们走了一年。
  遇上许多状况。
  有时,要顶风冒雪在雾茫茫中向前;有时,会途径一大片烂漫的油菜花田;有时,会在鲜花盛开的河畔跳起锅庄;有时,头顶上山体滑坡滚落的石块,会分分钟要命;有时,车会坏在路旁;有时,人会受伤生病;有时,肚子里的孩子突然要出生;有时,会被追尾撞得稀巴烂;有时,路旁有人会招呼你们喝茶;有时,要送给其他朝圣者糌粑;有时旅费用尽,要暂时打零工赚钱;有时,老人时辰到了就去世……
  他们走走停停。
  因为知道自己终将要去向哪里,所以,心安理得面对发生的一切。
  接受。面对。理解。放下。
  然后,歇息片刻,继续上路。
  这一路,像极了人的一生。
  它是一个隐喻。电影的英文名字,paths of the soul,意为灵魂的千条万条道路。
  这一路,你要把喜怒哀乐遍尝,要把生老病死流转。
  跳舞有时,悲恸有时。
  什么都会来,什么都会过去,什么都会回来。
  电影最打动我的,是他们的“平常心”。好像,生活里发生什么,都是正常的。
  孕妇想跟着一起去朝圣,好啊好啊。残疾的少年想去,好啊好啊。醉醺醺的屠夫想去,好啊好啊。
  接受下来就是了。
  他们不抗拒“麻烦”,不拒绝“波折”,不害怕“无常”。
  发生什么,就面对就好了。
  他们,没在怕的。
  春天,山上的雪水融化,漫过了路面。
  站在水汪汪的路上,他们彼此询问——怎么办,要不要磕过去?
  答案是,要。
  于是,众人欢快地脱掉身上的皮革围裙,脱掉厚重的外套,笑嘻嘻地在扑向水里。
  水花四溅,每一个人都像孩子玩水一样欢畅。他们都在笑。
  那个画面,真好看。
  来什么,接什么。
  2017年简单朴实的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三
  去看《冈仁波齐》之前,老天爷颇为应景地设计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桥段——赶在济南闷热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阵夹雹带雷的骤雨。这使得准备出门挤公交去影院的我,听着窗外铁皮雨搭上没有一丝懈怠之意的雨点声和不时传来的充满恐吓意味的雷声,顿生一种仿佛要作一场朝圣之旅的虔诚感和悲壮感。
  当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略显夸张的感受,还因为提前知道《冈仁波齐》是一部有关藏民朝圣的影片。
  说它是故事片,但其实更像是纪录片。影片几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现一段生活、一种状态,而不像是表现一个分明有编剧设计的故事。当银幕上那一群自发去拉萨冈仁波齐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头、起身、夜宿、念经,它所完成的不仅是对片中人物的行为尽量如实的还原,也是电影表现手法上对“重复”的不断运用或显现。重复的用意何在?
  显然,用来与内容相对照,影片里的这些重复隐含着在各种“变数”面前益发凸显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条的“定理”。电影设计的“变数”体现在一路之上的气候多变、孕妇产子、拖拉机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节,但诸般考验又都在众人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动作中变成“执着”“笃定”“坚不可摧”“毫不动摇”的信仰的力证。
  对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经形成某种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维定式。虽然其中不乏真诚的情感,但单纯地展示信仰的虔诚,却也难免流露出一种他者视角下的“游客心理”。事实上,信仰与生存之间的关系,在许多优秀的影片里被阐释为“救赎”;但吊诡的是,恰恰在有关西藏题材的国产片中鲜有触及(去年的《塔洛》在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这里被悬置。信仰成为一种无须讨论、无须思考,更无须怀疑的生命记忆而非选择,如同《冈仁波齐》中那个还没学说话就先听到念经、还没学会走路就先参与了磕长头的旅程的新生儿一般。
  然而,这样一种不问来由、不问结果、单纯而炽热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不断放大、彰显、渲染、刷新其意义。此意义不是指向对于这一种或那一种、“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怀疑,而是对信仰本身的尊重与敬畏。以此,或许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视角,而赋予普遍关怀的新的可能性。
  现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问题。寻求信仰,貌似成为治愈现代社会滋生的各种精神疾患(还并非身体病痛),如空虚、迷惘、厌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过度标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却往往徒有虚表,显得可疑,更其败坏了信仰的神圣性。真正的信仰,应该是兼具神圣性和日常性的属性。何谓“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冈仁波齐”或许透露出某种玄思与启迪:信仰,就是像“冈仁波齐”一样的一个“目的地”;怀抱着对这个我们信其为“神圣”的目的地的执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意义。

岗仁波齐电影篇2:2017年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

岗仁波齐电影_2017年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

  电影《冈仁波齐》一个真实的纪录片,五个家庭,五种人生。下面一起来看看!
  2017年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一
  这一条朝圣路,他们走了一年。
  遇上许多状况。
  有时,要顶风冒雪在雾茫茫中向前;有时,会途径一大片烂漫的油菜花田;有时,会在鲜花盛开的河畔跳起锅庄;有时,头顶上山体滑坡滚落的石块,会分分钟要命;有时,车会坏在路旁;有时,人会受伤生病;有时,肚子里的孩子突然要出生;有时,会被追尾撞得稀巴烂;有时,路旁有人会招呼你们喝茶;有时,要送给其他朝圣者糌粑;有时旅费用尽,要暂时打零工赚钱;有时,老人时辰到了就去世……
  他们走走停停。
  因为知道自己终将要去向哪里,所以,心安理得面对发生的一切。
  接受。面对。理解。放下。
  然后,歇息片刻,继续上路。
  这一路,像极了人的一生。
  它是一个隐喻。电影的英文名字,paths of the soul,意为灵魂的千条万条道路。
  这一路,你要把喜怒哀乐遍尝,要把生老病死流转。
  跳舞有时,悲恸有时。
  什么都会来,什么都会过去,什么都会回来。
  电影最打动我的,是他们的“平常心”。好像,生活里发生什么,都是正常的。
  孕妇想跟着一起去朝圣,好啊好啊。残疾的少年想去,好啊好啊。醉醺醺的屠夫想去,好啊好啊。
  接受下来就是了。
  他们不抗拒“麻烦”,不拒绝“波折”,不害怕“无常”。
  发生什么,就面对就好了。
  他们,没在怕的。
  春天,山上的雪水融化,漫过了路面。
  站在水汪汪的路上,他们彼此询问——怎么办,要不要磕过去?
  答案是,要。
  于是,众人欢快地脱掉身上的皮革围裙,脱掉厚重的外套,笑嘻嘻地在扑向水里。
  水花四溅,每一个人都像孩子玩水一样欢畅。他们都在笑。
  那个画面,真好看。
  来什么,接什么。
  2017年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二
  张杨导演新作《冈仁波齐》已于近日在全国公映,这部长117分钟的电影,只讲了一个简单到朴实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个普通的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翻山越岭2500公里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此行历经生、历经死、历经震撼的西藏四季风光,历经灾难、变故、内心的拷问、成长与蜕变,看似平静至极,实则波澜壮阔。上映首日,就有人说这是一部“今天不看,明天就看不到”的电影,可它却在包括《变形金刚5》、《异形:契约》、《新木乃伊》、《神奇女侠》等众多好莱坞大片前后夹击下野蛮生长,突出重围。
  三日票房破600万 七日票房破2000万 上座率持续高
  6月20日,《冈仁波齐》在上映首日以1.6%的排片量开画,彼时多部好莱坞大片正在热映,占据了超过60%的排片,《冈仁波齐》却以21%的超高上座率高居榜首,并于上映第三日(6月22日)票房突破六百万。6月23日,面临《变形金刚5》上映的巨大排片压力,《冈仁波齐》排片量锐减至0.9%, 但依然没有阻挡观众的观影热情,平均上坐率高达26%。在随后周末两天,《冈仁波齐》排片分别升至1.2%和1.9%,上座率更飙升达到43.8%及41.4%。
  与低排片率伴随的是影片超高的上座率及口碑,来自大众和影院对影片的支持声越来越多,终于在观众和影院的共同努力下,《冈仁波齐》在上映第七天(6月26日)排片达到3%以上,票房突破2000万。
  与此同时,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冈仁波齐》的讨论热度也在不断增加,数据显示,自6月20日影片上映以来,微信指数已突破350万次,甚至超过正在上映的《异形:契约》。
  这样一部在众人眼中只属于小众的影片,自公映以来日均排片不到2%,但是凭借一路飙升的上座率和口碑逐渐逆袭。行业人士一致认为这是近年来的罕见案例,尤其对于一部看起来不讨好的艺术电影来说。
  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讲,千万票房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往往会被市场冷落的艺术电影,这样的成绩,让大家看到了国内电影市场的转变,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能够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选择。这些成绩也让大众看到,我们的市场一直在低估自己的观众,艺术电影的观众远非小众。
  2017年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三
  看这部电影真的需要一颗平静的心灵……惭愧地说,我中间有一次睡着了一小会。
  我旁边的两个人从头到尾一直在讲话……说实话看这种安静的电影的时候还是很毁气氛的……
  关于电影,没有剧本,一切都发生得很平静,包括生与死。
  导演不断让意外和障碍降临,朝圣者只是平静,甚至笨拙地闷头排除万难,有惊无险之后以为他们会歇一歇,然而次次出乎意料,各种灾难和麻烦之后是不变的长头,不变的上路。这些人总是突然就开始投入地磕头。刚生完孩子的次仁曲珍没怎么休息,把襁褓中的丁孜登达放在物料车里,自己则继续磕头朝拜;车子被撞坏了,几个男人在前面拉车,其他人继续进行朝圣,拉过一段距离,这些拉车者又返回原点补齐那段没有磕头的路。
  面对至高无上的神,自认渺小的教徒们往往通过苦行来表达虔诚。对于他们,朝圣不仅是仪式,更是肉体和灵魂的升华。藏民身上神圣的气质得天独厚,与生俱来。远离尘嚣、祖传的教义、艰难的生存环境淬炼出信仰坚定,不怕吃苦,与自然和宗教融为一体的民族性格。
  我在结尾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是结尾......全片都弥漫着平淡的感动,特别是在看到老爷爷说朝圣是为了祈求众生幸福的时候。
  但更多的感觉还是,以前对于藏族的朝圣觉得非常崇高到无法触及,现在发现其实一切都是出人意料的朴实和平静,这反而更加让我感到不可思议……

岗仁波齐电影篇3:简单朴实的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

岗仁波齐电影_简单朴实的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


  电影《冈仁波齐》此前曾入围多伦多电影节,并获得第7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评委会特别表彰,但他们最想得到的,恐怕是观众最真诚的静默或掌声。下面是相关的作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简单朴实的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篇一】
  张杨导演新作《冈仁波齐》已于近日在全国公映,这部长117分钟的电影,只讲了一个简单到朴实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个普通的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翻山越岭2500公里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此行历经生、历经死、历经震撼的西藏四季风光,历经灾难、变故、内心的拷问、成长与蜕变,看似平静至极,实则波澜壮阔。上映首日,就有人说这是一部“今天不看,明天就看不到”的电影,可它却在包括《变形金刚5》、《异形:契约》、《新木乃伊》、《神奇女侠》等众多好莱坞大片前后夹击下野蛮生长,突出重围。
  三日票房破600万 七日票房破2000万 上座率持续高
  6月20日,《冈仁波齐》在上映首日以1.6%的排片量开画,彼时多部好莱坞大片正在热映,占据了超过60%的排片,《冈仁波齐》却以21%的超高上座率高居榜首,并于上映第三日(6月22日)票房突破六百万。6月23日,面临《变形金刚5》上映的巨大排片压力,《冈仁波齐》排片量锐减至0.9%, 但依然没有阻挡观众的观影热情,平均上坐率高达26%。在随后周末两天,《冈仁波齐》排片分别升至1.2%和1.9%,上座率更飙升达到43.8%及41.4%。
  与低排片率伴随的是影片超高的上座率及口碑,来自大众和影院对影片的支持声越来越多,终于在观众和影院的共同努力下,《冈仁波齐》在上映第七天(6月26日)排片达到3%以上,票房突破2000万。
  与此同时,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冈仁波齐》的讨论热度也在不断增加,数据显示,自6月20日影片上映以来,微信指数已突破350万次,甚至超过正在上映的《异形:契约》。
  这样一部在众人眼中只属于小众的影片,自公映以来日均排片不到2%,但是凭借一路飙升的上座率和口碑逐渐逆袭。行业人士一致认为这是近年来的罕见案例,尤其对于一部看起来不讨好的艺术电影来说。
  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讲,千万票房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往往会被市场冷落的艺术电影,这样的成绩,让大家看到了国内电影市场的转变,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能够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选择。这些成绩也让大众看到,我们的市场一直在低估自己的观众,艺术电影的观众远非小众。
  简单朴实的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篇二】
  这一条朝圣路,他们走了一年。
  遇上许多状况。
  有时,要顶风冒雪在雾茫茫中向前;有时,会途径一大片烂漫的油菜花田;有时,会在鲜花盛开的河畔跳起锅庄;有时,头顶上山体滑坡滚落的石块,会分分钟要命;有时,车会坏在路旁;有时,人会受伤生病;有时,肚子里的孩子突然要出生;有时,会被追尾撞得稀巴烂;有时,路旁有人会招呼你们喝茶;有时,要送给其他朝圣者糌粑;有时旅费用尽,要暂时打零工赚钱;有时,老人时辰到了就去世……
  他们走走停停。
  因为知道自己终将要去向哪里,所以,心安理得面对发生的一切。
  接受。面对。理解。放下。
  然后,歇息片刻,继续上路。
  这一路,像极了人的一生。
  它是一个隐喻。电影的英文名字,paths of the soul,意为灵魂的千条万条道路。
  这一路,你要把喜怒哀乐遍尝,要把生老病死流转。
  跳舞有时,悲恸有时。
  什么都会来,什么都会过去,什么都会回来。
  电影最打动我的,是他们的“平常心”。好像,生活里发生什么,都是正常的。
  孕妇想跟着一起去朝圣,好啊好啊。残疾的少年想去,好啊好啊。醉醺醺的屠夫想去,好啊好啊。
  接受下来就是了。
  他们不抗拒“麻烦”,不拒绝“波折”,不害怕“无常”。
  发生什么,就面对就好了。
  他们,没在怕的。
  春天,山上的雪水融化,漫过了路面。
  站在水汪汪的路上,他们彼此询问——怎么办,要不要磕过去?
  答案是,要。
  于是,众人欢快地脱掉身上的皮革围裙,脱掉厚重的外套,笑嘻嘻地在扑向水里。
  水花四溅,每一个人都像孩子玩水一样欢畅。他们都在笑。
  那个画面,真好看。
  来什么,接什么。
  简单朴实的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篇三】
  《冈仁波齐》是一个没有程式化剧本的概念,就是用一年的时间,跟着一组真实朝圣的队伍拍摄。用苦行僧的方式跟他们朝夕相处,从他们本身的生活里挖掘故事和人物,虽然这个电影没有剧本,但大概的故事走向和人物设定我已经想了很久:首先要有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他(她)可能会死在路上;要有个孕妇,她的小孩会在路上出生;还要有个屠夫,因为杀生过多想通过朝圣赎罪;要有个七八岁的孩子,这样会增加很多趣味性和不确定性;有孩子就要有他(她)的父母;还要有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他可能是个小流氓,也可能就是一个青春期敏感害羞的男孩,一路上他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还要有一个50来岁、成熟稳健、类似于掌舵者身份的一个人,他会是整个朝圣队伍的头领。”
  神奇的是,这一切预设居然全部应验了——在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汇处的芒康县普拉村,11个普通的村民愿意跟剧组一起踏上这次冒险的朝拜之旅。
  《冈仁波齐》像“朝圣”,平静至极,而《掌纹地·皮绳上的魂》则如“降魔”,兼具“西部公路”与“魔幻现实主义”气质,神秘、悬疑、时空交错,人物环环相扣,爱恨交织,相生相杀,如入天堂,如堕地狱。

 
更多相关观后感推荐: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8038/

推荐访问:岗仁波齐电影下载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