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文言文]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8-05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1) [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玉不琢不成器造句


  1. 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人不学,不知理。
  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俗没有趣。
  3. 周总理的一生是玉不琢,不成器的一生。
  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5. 就算有天分,懈怠和骄傲仍然可能毁了一个人才,须知玉不琢不成器。
  6. 玉不琢不成器,中国人都听说过这个道理。
  7. 玉不琢不成器,名师懂得怎样造就高徒。
  8.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材。
  9.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0. 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
  11.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
  13. 严格的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是有好处的,玉不琢不成器。
  14. 在人上投资吧,玉不琢不成器。
  15. 把困难和挫折当做难得的锻炼机会,相信玉不琢不成器。
  16. 不要害怕磨难,玉不琢不成器。
  17. 玉不琢不成器;不打不成器。
  1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不琢不成器。
  19. 从大山深处开采出来的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会永远是看上去不起眼的一块石头,只有经过雕琢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才是它最终的归宿,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2) [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作文:玉不琢不成器


  题目是《三字经》中的一句。宋代以来,《三字经》作为私塾课本广为流传,成了传统语文教育的启蒙读物,到了无人不知的地步。清人评价它“言简义长,词明理晰,淹贯三才,出入经史”,确能家喻户晓,绝非偶然。这句话出自《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为了押韵,改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未变,强调人若不勤奋学习则不能知礼义道德,终不能成才。“玉不琢”不过是拿来做个比喻。
  玉本是一种密

(3) [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三字经》经典读后感


  《三字经》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汲取精华,剔其糟粕,最后发扬光大至世界。

  《三字经》经典读后感一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至今为止还未探索出这本书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升华个人思想,让你在体味韵律的同时,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这两句放在《三字经》的开头,一语双关,既从人的本性开始写起,结构明确,也阐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来是善良的,通过钱文忠教授介绍: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儒家思想创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论中,重点以“仁”为主,我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这种观点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雾里看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人性本善,是人类内心世界真是的写照。
  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可见在古代,就有人对“后天环境”做出了评价,认为导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句“古训”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个繁华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给人们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天性,沉溺于其中,从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受到变迁,而学习的根本办法,就是专一”。这是钱文忠教授对这句话的理解,我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因为人性格的养成是要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对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上网、打游戏、逃学、说脏话,这些现象在中学生中已经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们本性的善良,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对于学习,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专一。所谓“一心不能二用”。古时,有“江南才子”之称的唐伯虎。幼时,也因“心不专”而受到老师的教诲,但最终当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时,技艺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为什么有成绩好坏之分呢?仔细想想最根本还是自己的心思问题,是不是花心思学习了,是不是“用心专一”了。当机会从身边溜走的时候,要想想当时为什么不用心一点儿呢?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三字经》经典读后感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讲坛的,时间太晚了。因为历史老师让我们去看,我就在网上挑了一期《三字经》解读去看看,这个我还是挺感兴趣的。也因为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我才真正认识了《三字经》。
  《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称三百千。而三字经用“经”这就体现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寥寥1720个字的《三字经》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场、历史人物或血洒疆场,爱国情怀感动一代代炎黄子孙;或助纣为虐,遗臭万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的《学记》。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学习的话,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钱教授讲到君子拿玉,美玉来体现,来展现,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经常用琢玉来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养,他使自己的修养越来越完善,就像雕琢这个玉一样,所以《三字经》用玉不琢不成器来做比喻。因此我明白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所以《诗经》里面也有话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三字经》所倡导的是,学习是一个过程,它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这样一个过程。
  通过对钱教授解读了《三字经》的学习,我明白了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人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遇到困难我也应该有不怕苦的精神,并把遇到的困难当做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打磨的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7524/

推荐访问:玉不琢不成器文言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