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扶细柳的下一句]清风扶细柳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8-05 10:00:03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篇一:[清风扶细柳]优美的古风诗歌

  导语:古风(文学体裁)一般指古体诗,古体诗是诗歌体裁。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优美的古风诗歌吧!
  优美的古风诗歌
  郊行
  古原白帝染,远道入荒村。
  葭霜溶禽梦,雁影逐秋痕。
  危楫平天阔,气浩暮云临。
  何惜更岁老,苍波自成纹。
  登长城怀古一
  汉王箫声里,明月入城边。
  苔痕浸京寺,塞外漠烟寒。
  故国登临处,峰回万岭山。
  戍弓绝飞鸟,郭重踞通川。
  己逢千侯骑,征衣血未干。
  长使山河在,古道向秦关。
  登长城感怀二
  塞外孤云万里秋,长河远去碧水流。 咸阳驿使今何在,萧关一轮明月洲。
  山居
  客行山居远,桃蹊水渐东。
  平林浦白鸟,花落静河中。
  无题(一)
  梨边春泪尽,吴楚月生寒。
  旧时江天雨,柳外卧听蝉。
  无题(二)
  琼山修云梦,鹧鸪十里天。
  取次佳年忆,清风醒杜鹃。
  夏日
  回廊惊双燕,碧野绿如汀。
  远亭晴空阔,夏日飞流莺。
  夏日流思
  天高云意远,山近鸟相思。
  清风送长履,月落升梅枝。
  送别
  客行伤心处,杨柳正青丝。
  与君别一曲,愿为君折枝。
  清明
  二月春蓬起寒食,杏花溪里蛙声迟。 忽逢去年青州客,茔前默默倚柳枝。
  春日
  梦入溪头春衫好,花落无痕问村姑。
  千丝柳枝且作马,清风万里胜读书。
  乡愁
  风吹云影雁衔秋,浮光不与四时愁。 千里乡关何处问?枕壶明月上西楼。
  怀远(苏小妹佳句增补)
  清风扶细柳,月淡失梅花。
  远行泊逸志,何复日

篇二:[清风扶细柳]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炼字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炼字技巧
  如果把中国的古典诗歌比作一位窈窕淑女的话,那么,诗歌的形象就好比是她婀娜的身姿,下面是编辑老师整理的语文诗歌鉴赏炼字技巧,希望对您高考复习有所帮助。
  诗歌的表达技巧就好比是她美丽的装扮,作者的立场、价值态度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好像是这位美丽的女子向我们娓娓道来的她内心的体会。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语言是诗人描绘形象,展示技巧,表情达意的载体。准确理解和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历年高考非常重要的一个考点。其中的炼字又是重点中的重点,在诗歌鉴赏所有考点中被称为“万绿丛中一点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对这一考点的掌握常常是学生的一个弱项。下面就具体谈一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在讲授这一考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炼字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笔者给他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说:“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摇”、“舞”也不合情理)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清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篇三:[清风扶细柳]上海小升初语文分班考试模拟试题

  一 语文基本素养。
  1.读拼音,写词语。
  là zhú qǐ pàn zī rùn yōu lǜ
  ( ) ( ) ( ) ( )
  miǎn lì juàn liàn bào qiàn qī liáng
  ( ) ( ) ( ) ( )
  2.用“--”画出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并把改正后的字写在括号内。
  洋春白雪( ) 快灸人口( ) 漫步经心( )张冠李带( )
  晃然大悟( ) 寝不安息( ) 保经风霜( )兴高彩烈( )
  3.把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1)大漠沙如雪,( )。 (李 贺)
  (2)清风扶细柳,( )。 (苏小妹)
  (3)马上相逢无纸笔,( )。 (岑 参)
  (4)( ),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5)诚者,天之道也;( ),( )。 《礼 记》
  (6)有所期诺,( ):有所期约,( )。 《袁氏世范》
  (7)(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 白)
  (8)孤村落日残霞,( )。 (白 朴)
  (9)今夜偏知春气暖,( )。 (刘方平)
  (10)( ),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 迅)
  4.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词填空。
  (1)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 ),( )”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2)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 )”来表示对家人的怀念。
  (3)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 )。”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 )”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4)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 )”。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6751/

推荐访问:清风扶细柳的下一句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