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逸斜出造句]旁逸斜出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8-04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旁逸斜出一:旁逸斜出造句

  旁逸斜出是指树枝从树干旁边伸出。你知道用“旁逸斜出”怎么造句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用“旁逸斜出”造句,希望能帮到大家!
  用“旁逸斜出”造句
  1. 这棵腊梅的枝条旁逸斜出,伸进了我家院子。
  2. 低地的树木会旁逸斜出,就算是草地上的一阵微风也会使它们弯曲,一排黄花九轮草也会使它们的树干偏向。
  3. 那些旁逸斜出的梅花,构成了一个美丽的画面.
  4. 一棵万年老松旁逸斜出,将你拦住,你感激涕怜,差点跪下。
  5. 只是这些树从未有人打理,枝干歪歪扭扭,树枝旁逸斜出,看上去多出几分凄凉。
  6. 半山腰的杉树嫩绿得几乎可以下菜,旁逸斜出的枝条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条两条,三四条树枝交错在一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使出浑身解数来争夺空中有限的地盘。
  7. 一道道暗红色的刀芒自刀体之上旁逸斜出,在空中纵横激荡,所过之处,幻影纷纷湮灭。
  8. 伸手去够旁逸斜出的竹子,然后看到对面三楼走廊上的陈默。
  9. 总而言之,是一个永远置身于审美境界之中从不旁逸斜出的人,他并不zhan有,却不会忘记欣赏,他并不创造,却十分善于发现.
  10. 旁逸斜出的树枝以及百年老树那繁多的树叶替我挡下了不少的冲击力,在增加阻力的同时也给我身上带来不少的刮伤。
  11. 有铮铮向上者,有旁逸斜出者,为君又要若农夫或取其枝或断其曲,维持上行。
  12. 城内不比平原,骑兵可以旁逸斜出,如果下马搏杀,肯定要失去战场上的机动权,李克用一惊:自己陷入死地。
  13. 渐渐的,清晨的那抹阳光从绚丽的窗子边旁逸斜出,化为一道碎碎光片映照在地上,宛若碎成万片的珍珠粉,晶莹剔透。
  14. 凡事若无一鼓作气,便会有各种的旁逸斜出,甚至是南辕北辙。
  15. 王继坤朝着怀旷亭里一颗旁逸斜出的树枝隔空击出一掌,只见树枝随即随着自己的掌风摇曳,他收功立定,树叶随即马上纹丝不动。
  16. 那里有成堆的死狗死鸡、大小不一的土包、旁逸斜出的古怪树枝,有股绝对阴森恐怖。
  17. 乾京煜的身体更快我一步,缠住旁逸斜出的树干,垂下的半截身子从空中将我一绕……
  18. 有趣的地方,在于本科阶段,并没有受到法学的科班训练,这一特点,使得邓正来旁逸斜出,在多个学科间,优游涵泳;但,也让邓正来饱受指摘,“不够专业”。
  19. 无奈回头望望,却发现应该在他身后的那片松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荒林,里面杂草丛生,一人多高的带刺小树旁逸斜出,难以行路。
  20. 这里的地形实在不适合使用射*枪,要是一不小心,射出的网就会被旁逸斜出的珊瑚给挂住。
  21. 昨天上午,重医大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主任王金华,接诊了两个5岁半的孩子,共同特点是“乳牙滞留”,导致恒牙“旁逸斜出”。
  22. 其实,让游客写履历进行张榜,目的是为了挖出线索,没想到如此渺茫的希望竟旁逸斜出的得到了意外收获。
  23. 过了溪涧的森林又与之前大不相同了,脚下已经没有了路,树木也更加密集,阳光几乎很难照射到地面上,四周旁逸斜出的枝节张牙舞爪,风扫树叶,掠过诡异的响声。
  24. 叶少枫的手往李鑫的胸前这么一档,李鑫感觉到横在自己面前的不像是一双有血有肉的手臂,倒像是一颗从楼宇间旁逸斜出的钢筋铁架。
  25. 顺着弟弟的手臂所指,杨黛裳很快也看到了前方悬崖边,正旁逸斜出一株有些年日的老梅树。
  26. 受他巫法影响,一条接近两米的黑褐色棕黑锦蛇从树顶跌落,但却没有落在地上,而是被一根旁逸斜出的树枝挂住。

旁逸斜出二:用旁逸斜出一词来造句例句

  1、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也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更没有旁逸斜出的枝条。
  2、这是一棵巨大的榕树,十多个人才能将它的树干合抱起来,许多木耳在摇摇欲坠、旁逸斜出的朽枝上潜滋暗长。
  3、这棵树巍然挺拔,直向蓝天,虬枝旁逸斜出,造型奇异,叫人叹为观止。
  4、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5、真正的友情是潜滋暗长的,如和风一般沁人心脾,绝不旁逸斜出。
  6、即使被现实的冲击挑战掸去抱残守缺的尘灰、终于旁逸斜出,但人生富有创造的岁月岂是这样可以耽搁的!
  7、思念在我心头潜滋暗长了,它笔直地向上长成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8、许多嫩枝在潜滋暗长,使得这丛灌木旁逸斜出。
  9、一股念头在他心中潜滋暗长:一定要把这根多余的、旁逸斜出的手指砍掉,砍掉!
  10、这棵树虬枝旁逸斜出,造型十分奇异。
  11、使人们三三俩俩的驻足,痴望着树丫旁逸斜出的杨柳若有所思。

旁逸斜出三:白杨礼赞好词好句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白杨礼赞好词好句,欢迎阅读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白杨礼赞好词
  妙手偶得、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不折不挠
  参天耸立、屈曲盘旋、旁逸斜出、力求上进、妙手偶得、倔强挺立
  白杨礼赞好句
  1、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2、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4、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5、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6、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7、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8、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9、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0、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11、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12、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13、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14、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5、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16、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拓展:白杨礼赞赏析
  这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文章一起笔,就直接照应题目,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礼赞,意思就是崇敬而赞美)。这样直抒胸臆,造成的效果非常明显,使人感觉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这样写也有点明题意、总起全文的作用。可以说,文章一开头就卓尔不凡。
  然而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却笔锋一转,抛开白杨树,描绘起了高原景色。高原是怎样的呢?“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些描写成功地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所以作者在这里很自然地点出一般人都会有的感受:雄壮或者伟大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文笔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另外一种感受:看久了,也许会有单调、厌倦之感。这样写高原景色,真可谓是一波三折。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好了铺垫,积蓄了气势。
  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白杨树正式出场了。“刹那间……猛抬头”,看到了前方像哨兵傲然耸立的几株树木,顿时使人的情绪从恹恹欲睡中惊醒过来。读者的视线由高原引向远处的树木,文章也由低潮转向高潮。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直接点明白杨树,而把突出点放在“我”情绪的转变上,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了渲染。问答句的方式提醒了读者的注意力,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紧接着,作者用一个简洁的过渡段,点出了白杨树,既是对上文“惊叫”的补叙,也是下文赞美白杨树的前奏。此处二赞白杨树的不平凡,照应开头。
  白杨树正式出场了。这一段仅七句,却把白杨树的外形、色彩、性格写得极为形象生动。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一转,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但肯定的却是“伟丈夫”。以此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非常自然。在这里,文章连用了四个反问句,像剥春笋一样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引导读者去思考。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引导读者思索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做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本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难道”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而这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之情到这里也发展到了顶点。同时,此处也是思想内容的精华所在,展现了一种更为阔大更为深远的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4938/

推荐访问:旁逸斜出造句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