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讲解视频]华严经讲解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8-03 15:00:02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华严经讲解篇一:华严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华严经,大乘佛教主要经典,华严宗的立宗之经,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这本经书是经典佛经之一,是学佛者必读的。那么,华严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大乘诸宗奉为宣讲圆满顿教的“经中之王”。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被认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观的介绍。
  《华严经》历来被大乘佛教所推崇,被誉为“经中之王”。由于其直接彰显佛陀广大圆满、无尽无碍的因行果德,加上华严是经中之海,无所不摄,因而它所展示的境界更是巍巍壮观,不可思议。据说在《华严经》中,三世诸佛所同证、十方菩萨所同修、大千圣众所同尊、法界众生所同具的一真法界一览无余。
  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认为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
  四法界:
  1、事法界。指宇宙万有事法,彼此一一差别,各有分齐;
  2、理法界。指诸法平等的理性,即真如;
  3、理事无碍法界。是说有差别的事法与平等的理性,互相溶融无碍;
  4、事事无碍法界。指一切各有差别的事法,由于理性同一,故能一一称性融通,一多相即而重重无尽。
  六相:
  1、总相。指一种缘起中,具足各种成分,类似所谓事物的全体;
  2、别相。指各种成分有其差别,即事物的部分;
  3、同相。指各部分互相依持,同成一总体,即事物的同一性;
  4、异相。指各个部分虽互缘而生,仍各别有异即事物的差别性;
  5、成相。指由此各缘起法得成,即事物的生成;
  6、坏相。指各部分仍住自法不移动,即事物的破坏。
  此六相都两两相顺相成,同时具足,互融无碍。
  十玄门:
  1、同时具足相应门。指一微尘中同时具足一切诸法,互相依存,成一缘起;
  2、因陀罗网境界门。指各个法中有无量法,彼此之间互相映现,重叠无尽;
  3、秘密隐显俱成门。指说一法即一切法,或隐或显,俱时成就;
  4、微细相容安立门。指一切法门均于一念中具足,即极微细中含容一切诸法;
  5、十世隔法异成门。指一切法门遍布于“十世”之中,前后久暂,不相隔历;
  6、诸藏纯杂具德门。指六度万行,或纯或杂,法法交彻,功德互相具足;
  7、一多相容不同门。指每一法中具有一切法,容摄无碍;
  8、诸法相即自在门,指诸法融通,相即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
  9、唯心回转善成门。指法界无碍功德,都由一如来藏为自性清净心回转,具足成就;
  10、托事显法生解门。指所有尘法,事事无碍,随一事理,能显法相实相。
  该宗认为,上述事事无碍教义,皆如来称姓之谈,即依本具有圆满性德而起赴感应机之用,谓之性起说。又以理性为众生本具,是因位中本有的性德,亦有称性而现之义。

华严经讲解篇二:《华严经》在中国流传概述


  《华严经》是印度初期大乘佛教流行时出现的佛教经典之一。它是在最早的大乘经典《大般若经》流行后,差不多与《宝积》一类经典同时出现的。

  关于此经的梵本在印度流传的情况,有种种不同之说。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说:“《华严经》有百千偈,故名《百千经》”。而法藏的《华严经传记》卷一则称西域传说此《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其中上、中两本隐而不传,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现流天竺。《大智度论》也说,《不思议解脱经》有十万偈。这说明《华严经》最初在印度曾以《不思议解脱经》为名流传过。又龙树在弘扬大乘佛学时,曾造《大不思议论》以解释此经,现行的汉译《十住毗婆沙论》十六卷,就是对此经《十地品》中初地、二地的解说。其后世亲也依《十地品》造《十地经论》,以发挥《华严》要义;。接着又有金刚军、坚慧等诸论师,各各造论对《十地经论》进行注释。这是《华严经·十地品》曾在印度单独流行的一个明证。此外,据《四十华严经后记》记载;四十《华严》的梵本,是南天竺乌茶国王亲自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百于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亲近承事佛刹极微尘数善知识行中五十五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又证明该经的《入法,界品》(即四十《华严》)也自成一经在印度流通。还有寂天的《大乘集菩萨学论》,也曾引用过此经《贤首·品》的偈颂。这又说明,不仅此经的《十地品》和《入法界品》,而且还有其他一些品也在印度单独流行。其中《入法界品》和《十地品》,还是尼泊尔佛教中古来通常传习的九部大经中的两部,其梵本在尼泊尔至今仍被保存着。十九世纪中,这两品梵本,曾先后流传到印、英、法、日本等国,并校刊出版。如;梵文《十地品》有近藤晃曜的校刊本(东京,1936年),《入法界品》有铃木大拙、泉芳

华严经讲解篇三:《华严经》灵验故事


  佛教灵验记,又称感应记、感应传、感通记、冥报传等,是指向佛、菩萨祈祷、忏悔或念佛、诵经、造经、造像後出现感通、灵异诸神异事迹的记述。这类作品以因果报应思想为理论基础,“大抵记经像之显效,明应验之实有,以震耸世俗,使生敬信之心”。佛经灵验故事初肇且兴盛於六朝,成熟於唐代,宋以後的灵验记基本是在唐五代时期佛经灵验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大乘诸宗奉为宣讲圆满顿教的“经中之王”。此经汉译本有三种:一是东晋佛陀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於後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二是唐武周时期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三是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人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或称为《四十华严》。此外,传译该经中某一品或一部分的亦不少。从东汉支娄伽谶译此经别行本《兜沙经》(《如来名号品》)开始,至唐时止,据法藏《华严经传记》所载,这类别行译本有三十多部[3]。目前可以得见专说《华严经》应验的专书,有唐法藏之《华严经传记》,唐胡幽贞刊纂《华严经感应传》(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明袜宏之《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略记》,清弘璧之《华严感应缘起传》,清周克复之《华严经持验纪》等。另散见於释教应验书者甚伙,足见《华严经》在古代流传的盛况,已称为佛经应验故事之大宗。故笔者拟对灵验故事中的《华严经》感应现象,以及此信仰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试作探讨。
  一、《华严经》妩量功德之宣化
  《华严经》最初的流传,就彰显了该经的神奇。龙树入宫取经的传说,在印度是极为普遍的。在龙树所得到的诸经中,传说以《华严经》为主。据《华严经传记》卷一云:“诸大乘经,多是文殊师利之所结集,此经则是文殊所结。佛初去後,圣贤随隐,异道竟兴,乏大乘器摄此经,在海龙王宫,六百余年未传於世。龙树菩萨人龙宫,日见此渊府,诵之在心,将出传授,因兹流布。”[4]又传梵僧将《华严经》之梵本带至龟兹国,此时龟兹国人惟习小乘,不信《华严经》。梵僧离开前把《华严经》留了下来,奇异的事情就此发生:“小乘诸师,乃以经投弃於井。经於井中放光,赫如火聚”。“诸师稍为惊异,遂却人归经藏中龛安置。他日忽见梵本,在其藏内最上隔。诸师念言‘此非我释迦所说耶。吾见有少异,乃收人藏中,何人辄将向此上隔’。又以梵本,置於下龛。僧众躬锁藏门,自掌钥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3877/

推荐访问:华严经讲解视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