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访谈录]访谈录

来源:学生作文作业 时间:2018-07-29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学生作文作业】

篇一:[访谈录]爸爸访谈录作文

  在去上学的路上,我突然想起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便开始了对爸爸的采访:我:爸爸,问您几个问题好吗?爸:(欣然答应)好啊!我:您小时候都有什么好吃的啊?爸:我呀,小时候哪像你们这个时候,有这么多的零食,平时吃顿肉就像过年了,呵呵,过年的时候最喜欢吃你奶奶做的压板肉、糍粑,每当你奶奶做好后,我的口水都流到地上了!(故装口水直流三千尺状)我:天啊,您怎么这么馋?爸:唔……(害羞了!)
  我:那时候都有什么好喝的啊?爸:嘿,那时候哪有什么喝的啊,渴了就喝白开水,最难忘的是一毛钱一根的冰棍,看着同龄的小孩吃,眼气的爸爸偷偷的拿你奶奶的钱买来吃,后来挨了你爷爷的一顿好打!(痛苦状)我:那时候你们都爱穿什么衣服呀?爸:那时候最“流行”的是穿军装,隔壁的孩子衣服小了,送给我穿了,那时候呀,我穿着打了补丁的黄军装到处炫耀!(神气后又一副可怜相)我:那你们都玩什么啊?爸:玩的到是多了,比如滚铁环、叠三角、四角,还有下河摸鱼等,最好玩的是踏着水捉鱼,去小河边摸鱼,别提多好玩啦!看着爸爸的脸,似乎完全沉浸在对童年美好回忆去了。我们在这么好的条件里学习,更应该努力学习,去奋斗、去拼搏出美好的明天!
[爸爸访谈录作文]相关文章:

篇二:[访谈录]阅读 迟子建访谈录


  引导语:迟子建,她文字的美如同深巷中的酒,少有吆喝,却沉醉迷人,她带给人的感动,虽不是轰轰烈烈,可点点滴滴都滋润心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迟子建访谈录
  记者:评论家认为你的小说是“本色写作”,你是一个人如其文和文如其人的“本色作家”。你认同评论家对你所做的这个归类吗?
  迟子建:不太认同。小说是用文字搭建的想象世界,而作家是会思想的人,内心世界可以说是既复杂又单纯的,用文字反映出来的世界是既客观又离奇的,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作家的性情,却不可能完全浸透作家所有的情感。所以说,一个作家不可能做到完全“本色写作”。每个作家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不可能通过作品完全展现出来。
  记者:还有评论家说,你的小说都是在向后追寻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在追忆中怀想的“逆行的精灵”。你觉得这种评判恰当吗?
  迟子建:应该说,评论家作这样的评判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也是有根据的。但可能每个人对历史的理解有偏差。我的小说是写到历史,但并不是向后看。其实,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断逝去,不断地成为当下的历史。昨天的事是历史,即便我的作品在关注当下,完成时也变成了关注历史。只不过,我对远的历史比对近的历史更感兴趣,因为我认为有距离的历史可以看得更客观;而在写近的当下时,历史的客观性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记者:其实,你很多的中短篇都是在关注当下。
  迟子建:是的,我的中短篇几乎都是当下题材的。评论家说我在向后回溯,是因为大家对历史出发点的判断不一样,在理解上有偏差。
  记者:你的小说多以故乡东北为故事背景,你也曾经说过,故乡是你最大的创作源泉。不知道在你以后的创作中,是否还会固守在故乡的土地上?
  迟子建:一个作家,如果能把自己熟悉的地方写深写透,写到八十岁能写完就很不错了。很多作家在评论家的影响之下,总想求大求全,多方突围,到头来可能反而没有一样能做得好。而评论家也常担心作家以某个固定的地方为写作背景,题材会枯竭。我觉得,完全不必有这种担心。就像挖一口深井,当井水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之后,就永远都不会枯竭。
  我有一部分作品并非写故乡,但如果评论家把我的所有作品都归入与故土有关的写作,我也不否认。我的写作会有渐变,不同的作品会呈现不同的风貌,但不会刻意求变,更不会脱离我的故土去写作。
  记者:在你的小说中,可以看到你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独特的感受力,这种感觉的敏锐性非一般人能比。这是不是你一直保持高产写作的原因?
  迟子建:有一定的关系吧。文学写作是一种安慰心灵的方式,也是一种对内心感受力的推动。这种感受力我想是与生俱来的。我从小就对万事万物的变化特别敏感。这种能力,应该是无法拷贝的。
  记者:你的小说,总是由小人物的具体生活构成,即便是《伪满洲国》这样以一段历史为题材的长篇,也坚持“以日常生活去展现历史”。但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虽然你并未放弃过去的风格,却讲述了鄂温克民族上百年的兴衰史。它触及的是民族文化的题材,可以说是宏大题材,你是有意向宏大题材靠拢吗?这是否是你今后写作的一个转向?
  迟子建:我个人认为,《伪满洲国》才是宏大题材,而《额尔古纳河右岸》写的是一个弱小民族。但不管如何,坚持“以日常生活去展现历史”的风格没有改变。我之所以选择了这个题材,是因为我熟悉这个民族的一切。在我亲眼看到的事实中,我深切感受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文化在丧失,一些文化被人以文明的名义扼杀掉。因此,我特别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在一百年的历史中,我感受到苍凉和悲凉。历史不是断裂的,一百年前的生活,依然还在延续着。虽然它在现实中退缩,但历史和现实并没有严格的分割。评论家把它看做是一个宏大题材,或许是站在静止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了。其实,一百年并不一定就宏大,而一天也可能是宏大的。正如我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所说,我讲述的是这支部落式微的过程,是一首挽歌。(选自《作品》,有删改
  阅读训练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评论家认为迟子建是个“本色作家”,但迟子建认为,客观世界既客观又离奇,她不可能做到完全“本色写作”。
  B.“逆行的精灵”的意思是,迟子建的小说以追忆历史为主要内容,写得精彩,犹如精灵一般令人喜爱。
  C.迟子建认为,写近的历史时,历史的客观性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写有距离的历史则可以避免这种弊端。
  D.迟子建以挖井为喻,说明自己在今后的小说创作中,将挖掘新题材,扩大写作范围,让自己的写作源泉永不枯竭。
  E.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具有独特的感受力是迟子建能够保持高产写作的重要原因,而且这种感受力是天生的。
  (2从文中看,迟子建认为自己的小说具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记者和迟子建本人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评价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其实,一百年并不一定就宏大,而一天也可能是宏大的”,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三:[访谈录]迟子建访谈录


  夜阑人静时,文字特别能入心——作家迟子建访谈录
  刚落幕不久的“萧红文学奖”为其主持者迟子建博得了广泛的喝彩,但迟子建却累得病倒了。在电话中,她平静却沙哑地说:“现在,文学奖遭到非议的特别多,萧红文学奖采取实名制,很对得起萧红这个纯粹的名字,因为她是个艺术至上的作家。”
  萧红是迟子建最喜欢的作家,因为她为自己的故乡留下了传世之作《呼兰河传》,迟子建自己的近作《白雪乌鸦》也是以黑龙江哈尔滨本土发生的大事纪为蓝本创作的。迟子建说:“不要认为写乡土,作品格局就是小的,恰恰是你写了你的乡土,就像福克纳之于美国、托尔斯泰之于俄罗斯、雨果之于法国一样,这种文学贡献是巨大的。”
  迟子建在她更新微博中写道:“一个人的青丝,若附着在人体之上,岁月的霜雪和枯竭的心血,会将它逐渐染白;而脱离了人体的青丝,不管经历怎样的凄风苦雨,依然会像婴孩的眼睛一样,乌黑闪亮。”迟子建说这是暗喻了她为自己的故乡黑龙江历史上的一场大鼠疫而写的近作《白雪乌鸦》。
  迟子建不是一个高产的作家,而且因为她性格的低调与质朴也从来不曾热闹地出现在公众面前过,但她的每部作品都有直指人心的、安静的力量——《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等。在浮躁的年代能够读到她如此唯美和宁静的文字,真的是太美妙的感觉。她曾经获过两届鲁迅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各种奖项,作品被译为英、法、日、意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近日记者采访了迟子建。她就近作《白雪乌鸦》以及自己的阅读与写作状态向广大读者作了一个坦诚的交待。
  记者:《白雪乌鸦》在豆瓣网的普通读者中反响很大,那上面有些书评写得很见水平,不知您是否上豆瓣网看这些评论?对网友的议论你感觉如何?尤其是网友认为这部作品受加缪的《鼠疫》影响很大?
  迟子建:我还没注意到豆瓣网读者写的书评。因为互联网对我来说,基本是个网络邮局,我收发邮件的一个地方。不管网友怎么议论《白雪乌鸦》,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都是他们的自由。因为读者有理由选择和品评图书。但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对我来说,是件好事。说明有人还在关注这部书。其实真看了《白雪乌鸦》,你就会明白,除了“鼠疫”是两部小说的叙述核心,它们完全是两回事。而我触碰这个题材,也是因为非典时期,知道我生活的土地上,在近百年前,曾发生了一场大鼠疫。仅仅哈尔滨的一个区,就死了5000多人!那个特殊时代和特定的历史事件,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所以开始了《白雪乌鸦》的写作。写这部书,其实也是一次文学冒险,因为有一个经典文本的《鼠疫》摆在那里,读者难免比较;二是我的读者们,习惯了我带着他们在大自然的风景中徜徉,突然把他们带入百年前的一场鼠疫中,他们会接受吗?一旦开笔写起来,所有的担忧都不复存在,因为文学的天窗打开后,不管作品气氛和调子如何,作为小说作者,我感受到的是艺术的清风和阳光。
  记者:可以说一下您的阅读习惯,以及偏好哪一类作品吗?
  迟子建:我通常晚上阅读,因为我基本不看电视。夜阑人静时,文字特别能入心。我还是喜欢读那些经典作品,因为它们经过了时间的淘洗,靠得住,对人的滋养也会深。我不止在一个场合说过,读者千万不要跟着畅销书榜单去读书,那是很危险的。因为很多畅销书,可能在几年以后,就会像泡沫一样消散。
  记者:据说《白雪乌鸦》马上要拍成电影了,《额尔古纳河右岸》已经拍成了电影。您对自己作品改编成影视剧会有很多的参与吗?想知道您会怎么做?《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电影拍成后,您看过吗?有何看法?
  迟子建:《白雪乌鸦》有影视公司来谈,但最终还没有敲定。《额尔古纳河右岸》已经剪辑完成,我没看,还没有公映呢。从小说到电影,是再创造。也就是说,小说是一种气质,电影可能是另一种气质。我一般不参与剧本的改编,将版权出让后,就不去想它了。
  记者:生活成长环境对作家的影响非常大,您可以描述一下中国最北、最冷的地方对您作品的影响?奇怪的是,即便是最痛苦最冷漠的场景,在您的笔下也有一层暖意?是什么原因呢?
  迟子建:人生太苍凉了,可能感受了太多的人生寒露,我才那么渴望“暖”。其实我作品的调子是忧伤的,那种暖也是苍凉中的“暖”。没有发自内心的这种暖,我可能对人生和写作,都会彻底绝望。我写了暖,那是因为我首先写了冷,没有冷,何来暖呢!
  记者:您现在担任了黑龙江省作协主席,日常工作与写作想来冲突难免,您是怎么解决职位与写作之间的矛盾的?
  迟子建:作协去年底才换完届,所以上半年工作有点忙。我主持的首届萧红文学奖的评奖,就占用了太多的时间,现在刚刚颁发完这个奖,我可以喘口气了。我们初评和终评,均采取实名制投票,获奖名单公布后,获得了广泛的认同,这个最令我安慰。像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这次就获得了萧红文学奖。写作是我一生的最爱,我当然不会因为做主席而荒疏了写作。因为真爱是不会放弃的。
  记者:接下来有什么创作计划?有没有来杭州?
  迟子建:下半年可以有整块时间回到读书写作中。杭州我去过两次,很喜欢西湖。西湖这两个字,想想就让人动心。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66206/

推荐访问:杨澜访谈录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