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兀穷年的意思]兀兀穷年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7-27 19:00:01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第一篇兀兀穷年:兀兀穷年是贬义词吗

  兀兀穷年出自韩愈《进学解》,指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勤劳不懈。比喻做事不辞劳苦。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尽。穷年:终年,一年到头。那兀兀穷年是贬义词吗?请参考!
  兀兀穷年是贬义词吗
  兀兀穷年不算贬义也不算褒义,是中性词
  兀兀穷年造句
  (1)在艺术中,他刮垢磨光,兀兀穷年,树立了中国人现代油画创作的一个高峰。
  (2)“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两盏燃烧了90多年的油灯终于耗尽了最后一滴膏油,顽强燃烧到最后一息。
  (3)她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毕生躬耕二千万字,成就了名山事业,被台湾奉尊为“国宝”。
  (4)在传统视野里,教授应该安贫乐道、兀兀穷年,以教书育人为天职。
  (5)焚膏继晷,椽笔为人民鼓呼;兀兀穷年,蜡炬为桃李成灰,这样的不眠者令人钦敬。
  (6)他告诉我,为了完成这部书,兀兀穷年,终岁鲜欢,焚膏继晷,不遑寝息。
  (7)他兀兀穷年,在历史的幽暗深处,寻找着蒙尘的美和故事。
  (8)“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今天,两盏燃烧了90多年的油灯终于耗尽了最后一滴膏油,顽强燃烧到最后一息。
  (9)“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他如此形容自己苦苦求索、精益求精的漫长学术岁月。
  (10)无法忍受的结果,要么就是你离开,要么就是你兀兀穷年耗尽心血去争取一个“编制”的指标。
  (11)“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季羡林为学术耗尽了最后一丝精力,也经历了师友亲朋不在的孤寂和丢画事件的纷扰。
  (12),他索性躲进小楼,兀兀穷年地搞起了学术研究。
  (13)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14)“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他如此形容自己的苦苦求索、精益求精的漫长学术岁月。
  (15)“人群冷落兮,自怜穷酸;弄三寸簧舌兮,殷殷朝暮;摩千支粉笔兮,兀兀穷年”。
  (16)人各有志,但一个时代总需要一些拥抱理想的人,能够耐得住寂寞,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心向学问。

第二篇兀兀穷年:目不窥园的造句

  目不窥园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目不窥园的造句,欢迎大家的阅读。
  目不窥园造句
  1、为了考上研究生,他半年以来目不窥园,废寝忘食,把家庭妻子都搁在了一边。
  2、做学术就应目不窥园而不能送故迎新。
  3、为了考上重点中学,他成天目不窥园。
  4、他搞这些研究已经很久了,目不窥园,终于成功了。
  5、彭大盛从小到大专心练刀,目不窥园,也不知道什么叫魏晋风度,衣冠风流。
  6、切不可废寝忘食,目不窥园!徐正阳心感奇怪,从小父母就教导自己读书要用功,莫要偷懒。
  7、时间如白驹过隙,目不窥园一去,就是千军万马。
  8、擦皮鞋不同研制航天器,不需要目不窥园,不需要磨穿铁砚,不需要悬梁刺股,只把家里大大小小的皮鞋擦了一遍,蒋虹就能熟练的工作
  9、面对纷至

第三篇兀兀穷年:2015最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geming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阅读题】:
  1.给上面的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
  ②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3.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4.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5.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6.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阅读答案】:
  1.第一层:开头到“证实了他的‘言’和‘行’”。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第二层:最后两节。总结全文,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
  2.①闻一多先生最初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 ②这句话表达了闻一多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3.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4.“这”指的是闻一多作为geming家的一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然后用行动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5.“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
  6.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与行一致的伟人。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二】
  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段,回答有关问题。(12分)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⑶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⑷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⑸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⑹“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 作为学者的方面。
  12、用自己的话概括所节选的内容。(2分)
  13、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两个“说”的不同含义。(2分)
  14、为更好地刻画学者闻一多的形象,作者十分注重细节描写。请品析下面句子。 (3分)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15、说说开头第(1)(2)节在文中的作用。 (3分)
  16、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径的研究状态。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64239/

推荐访问:兀兀穷年的意思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