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笔记]中药学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7-26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中药学篇(1):完整中药学课件

  《中药学》的教学讲究方法,是上联基础、下联临床的桥梁课程。小编整理了一份完整中药学课件,为大家提供参考。
  在中药学教学中,通过在课堂上的讲授,课后帮助学生记忆,总结复习时助学生学会药物的运用等问题。认为在课堂上通过归纳比较的讲授、课后帮助学生利用多种记忆方法记忆药物、总结复习时通过实例的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使学生学以致用。
  中药学是一门继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之后开设的第三门中医类基础课程,是上联基础、下联临床的桥梁课程。在中药学的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内容繁杂难记,虽然由章到节到药物结构层次清晰、功能主线明确,但内容较多,记忆较为困难,同时由于临床课内容提前设置,许多概念、病因、病证等内容学生并不了解,故使《中药学》的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能全面熟悉、熟练掌握药物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中药学教学中,经反复探究学科规律,从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中的这些体会总结如下:
  1.课堂上对药物进行归纳比较讲授
  1.1 从共性入手。每一章节药物共性内容在总论、概述中有充分的体现。首先从含义上进行讲授,如解表药:即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其主要作用的药物。从中即可推出本章药均具发散表邪之功,均能用治外感表证,而其中的发散风寒药性味辛温、主归膀胱经与肺经,均具发散风寒之功,均能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发散风热药性味辛凉,以归肺、肝经为主,均具发散风热之功,均能治疗风热表证;理气药即凡以疏畅气机,消除气滞,可使气行通顺为其主要作用的药物,同样也就可得知本章药物均具行气止痛、消胀除痞、疏肝解郁、降逆止呕等作用,均可治疗气滞证。当讲授章、节概述内容时,务必将上述共性内容提炼出来并加以强化,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建立一章或一节药物主要功用方向,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1.2 突出个性。药物功用个性的掌握是认识中药和准确用药的关键。通过教学、突出中药个性、促使学生领会、掌握中药,是提高中药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此教学中,笔者采用以下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
  1.2.1 共性到个性。讲授药物时,将章节共性内容落实到具体药物时,尤其要突出共性基础上的个性特征。如理气药,虽均有疏理气机,均能治疗气滞证,但具体到橘皮,则表现为理气调中,主治中焦气滞证;青皮则为疏肝破气、散结止痛之良药,用治肝郁气滞,胸胁胀痛乳房结块等证,香附则善于疏理肝气、调经止痛,为疏肝理气解郁、通调三焦气滞之良药和为调经止痛之要药;木香则善于理气止痛,治疗气滞胀痛。通过上述方式,强化了对药物基本功用个性特征的认识。
  1.2.2 主要作用与其他作用结合,以强化每个药物的个性。有些中药主要作用特征不明显,但结合其他功用即可反映出其个性特征。如紫苏发表散寒同时又能理气宽中,因此,紫苏具有关于治疗外感风寒兼有中焦气滞证的特征;香薷发汗解表,具有发散风寒药的一般特征,但由于该药同时具有化湿和中功能,因此,治疗暑湿证是其特征。
  1.2.3 通过其他功用突出个性。药物其他功用是中药功能在特定章节、相对于药物基本功能而言的。其临床实用价值等同于基本功能,有时甚至超过基本功能。如平喘功能对于解表药麻黄而言是其他功能,但在临床中,麻黄平喘的使用频率远大于其发汗解表的基本功能。因此其他功能是中药功用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对药物其他功能的讲授,依然要突出其药性特征。通过对其他功能个性进行讲解,弥补单一基本功用认识的片面性。
  1.2.4 比较鉴别突出个性。鉴别比较是突出、强化中药个性特征认识的常用方法。其内容包括同章节相似药物比较:如黄芩、黄连与黄柏,石膏与知母、附子与肉桂、茯苓与猪苓等;不同章节药物的比较:如羌活与独活、枳实与厚朴、龙骨与牡蛎等;同源异用的比较,如地黄有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等;有不同药物同一功能的比较:如黄芩、砂仁、桑寄生、白术安胎;麻黄、代赭石、磁石平喘。
  通过上述多角度体现中药的个性,将药物功用个性特征的方方面面都呈现给学生,有利深化对中药理解,达到全面掌握中药整体性能特征的目的。
  1.3 解决临床课前置问题。在中药课的学习阶段,虽然学生未进入临床课学习时期,但中药学教材中已经广泛涉及到内、妇、儿、外、等各学科的有关临床方面的内容,这给中药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传统教学法只是抽象地讲授,学生也只是死记硬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这部分临床知识,从而导致中药学与临床课两学科间结合部脱节,失去了中药学桥梁课的过渡作用。针对这个问题,我在中药学教学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播放临床课教学片,使用计算机软件或自己制作课件)来讲授教材中的临床课内容,以解决临床课内容提前设置所造成的不利于中药课教学的问题,同时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
  1.4 增加实践课,提高同学对药物的认识
  1.4.1 带领学生到学校的生药标本室和学校门诊的中药房见习中药饮片,通过看、摸、尝乖等方法,对照每味中药,能基本分清类型,说出药名、性味及功能,提升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4.2 中药主要来源于大自然,我校位于苍山脚下,海拔悬殊较大,地貌多样,孕育了极其丰富的中药资源,野生中草药达千种以上,在讲授中药尤其是植物药时,我们将学生带到野外,在老师及当地药农的指导下,仔细观察辨认植物的形态、生长环境,学会采集方法,将采集得到的生药制作成标本,并到药园里聆听药农对中药的培育方式、保护措施、加工炮制程序的讲解,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学校中药生药标本的种类和数量。
  2.课后帮助同学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中药内容繁多,记忆颇难,但如果方法得当,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中药学的教学中,笔者常把帮助学生记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2.1 通过归纳记忆。对某些功用类似或有某方面共性的药物,可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共性,区别个性,帮助学生记忆。如在讲授清热燥湿药中的黄芩、黄连、黄柏时,重点讲黄芩,然后拿黄柏、黄连与黄芩比较,提取出三者的共性是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湿热证或火毒证。这样举一反三,同时记住了三味药的主治证。在分论其个性时,则注重内容的提炼,抓主要区别点。另外,对在某方面有共性的药物,如莲子心、竹叶心、连翘心、麦冬心入药部位相同,均入心经,归纳出皆有清心泻火、宁心安神功效。这样一来,使中药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化了记忆内容,直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2.2 利用歌诀记忆。实践证明,歌诀记忆效率极高,且能历久不忘。在教学中,笔者常使用两类歌诀,一类是同一类药物的药名歌词,如“清热燥湿连柏芩,胆草苦参秦白椿”,一看便知是黄芩、黄连、黄柏、秦皮、龙胆草、苦参等属清热燥湿药,均性味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另一类是单味药歌诀,如“防风辛散表里风,胜湿疗痹止风痉”“丹参活血善调经,凉血消痈心神宁”。同时,也鼓励学生自编歌诀,这样更便于记忆。
  2.3 通过图表记忆。将药物性能进行整理、归纳,绘成图表,既简洁明了,又提高了记忆效率。如单味药药性表、药物性能对比表及药物功效对比表等。
  2.4 相反药物的对比记忆。把药性和主治证截然相反的药物进行比较,以其反差进行对比讲解,一方面使学生对该药印象深刻易记,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的“辩证选药”的能力。如讲授麻黄与麻黄根时,强调一定要注重药物的用药部位,虽然它们都是来自于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植物草麻黄或中麻黄、木贼麻黄,但如果用它们的干燥草质茎则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患者,而如果是应用它们的干燥根则又都具有收敛止汗之效,主用于气虚自汗及阴虚盗汗的患者。大黄与巴豆时,强调二者虽均有较强的泻下功效,均治大便秘结证。但大黄性寒、主治热结便秘证;巴豆性热,主治冷积便秘证,应用时必须辩证选药。又如半夏与贝母,虽均有化痰之功,为治痰要药。但半夏辛温,主治寒痰、湿痰证;贝母苦微寒,主治热痰、燥痰证,临床必须区别应用。
  2.5 归纳共有特征记忆。把药物功用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提取出来,作为这些药物的共有特征,一同记忆。如把具有升阳作用作为柴胡、葛根、升麻、黄芪的共有识别特征,把安胎作用作为黄芩、桑寄生、续断、杜仲、紫苏、砂仁的共有识别特征。
  3.总结归纳复习,提高同学准确选药的能力
  在每一章讲述完成后,笔者都会选一些简单的病例,先让同学自己来选择用药,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讲述药物的配伍运用,一方面增强同学对药物个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复习中医基础和中医诊断的知识,让同学认识到对中药学的学习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死记硬背,还要学会灵活运用。
  总之,中药学的教学在传授课本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以上方法有利于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适应向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

中药学篇(2):中药学题库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学题库试题及答案,我们来了解一下。
  中药学试题库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              答案:C
  A.《海药本草》
  B.《新修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五十二病方》
  E.《本草经集注》
  2.世界最早的药典专著是(     ) 答案:D
  A.《本草纲目》
  B.《证类本草》
  C.《海药本草》
  D.《新修本草》
  E.《本草经集注》
  3.“方药兼收”起自下列哪种书籍(     ) 答案:B
  A.《本经》
  B.《证类本草》
  C.《本草纲目》
  D.《本草经集注》
  E.《本草纲目拾遗》
  5.最早增列“诸病通用药”书籍的是(     ) 答案:D
  A.《海药本草》
  B.《证类本草》
  C.《本草纲目》
  D.《本草经集注》
  7.属于云南道地药材的是(     )                 答案:B
  A.阿胶
  B.三七
  C.附子
  D.人参
  E.当归
  8.可以随时采收的药材是(     ) 答案:A
  A.矿物药
  B.动物药
  C.根类植物药
  D.叶类植物药
  E.树皮类植物药
  9.以下哪项是炮制“炙”的辅料(     ) 答案:C
  A.土
  B.米
  C.蜜
  D.蛤粉
  E.滑石粉
  10.以下哪项是炮制“炒”的辅料(     ) 答案:B
  A.酒
  B.土
  C.醋
  D.姜汁
  E.盐水
  11.淡味药的功效是(     )                            答案:D
  A.发散
  B.行气
  C.活血
  D.利水
  E.泻下
  12.具有“补虚”功效的药味是(     )                  答案:B
  A.苦
  B.甘
  C.咸
  D.酸
  E.辛
  13.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功效的药味是(     )      答案:E
  A.苦
  B.甘
  C.咸
  D.酸
  E.辛
  14.酸、涩之味药的功效是(     )                     答案:D
  A.利水渗湿
  B.清热解毒
  C.软坚散结
  D.收敛固涩
  E.缓急止痛
  15.具有“燥湿”功效的药味是(     )                 答案:A
  中药学题库
  B.涩
  C.咸
  D.淡
  E.辛
  16.咸味药的功效是(     )                           答案:C
  A.活血行气
  B.降逆止呕
  C.软坚散结
  D.收敛固涩
  E.缓急止痛
  17.苦味药可以治疗(     )                           答案:E
  A.自汗证
  B.盗汗证
  C.气虚证
  D.血虚证
  E.便秘证
  19.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称为(     ) 答案:D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E.相恶
  20.属于十八反的配伍是(     )                              答案:A
  A.甘草与芫花
  中药学题库
  C.贝母与半夏
  D.瓜蒌与黎芦
  E.白及与瓜蒌
  23.入汤剂应当后下的药物是(     )             答案:D
  A.川乌
  B.牡蛎
  C.旋复花
  D.白豆蔻
  E.代赭石
  24.入汤剂应当先煎的药物是(     )             答案:E
  A.甘草
  B.阿胶
  C.旋覆花
  D.番泻叶
  E.石决明
  25.入汤剂应当包煎的药物是(     )            答案:E
  A.麻黄
  B.阿胶
  C.石膏
  D.西洋参
  E.车前子
  26.下列应当冲服的药物是(     )               答案:A
  A.蜂蜜
  B.阿胶
[中药学题库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篇(3):中药学发展的前景探讨论文

  继承和发展是前提,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中药学发展离不开中西医药学结合。然而,无论是中药学发展还是中西医药学结合,在当前都还存在一些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其中既有理解的问题,也关系到科学观念的转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中药学发展的前景探讨论文,欢迎阅读。
  中药学发展的前景探讨论文
  【摘要】在对中药西化与中西药合用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中药学发展的科学理念,并论述了其所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并不等于宏观等特点,认为中药学发展需要西药来补充,但要以科学理念为指导,不断总结与发展出新的辨证施治规律。
  【关键词】中药学;发展;探讨
  1中药学现代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1.1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1.2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中医药学科特点认识
  2.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 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1]。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0.3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2]。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2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一大优势,但整体并不等于宏观。后者只是对宏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前者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使整体具有了“非线性”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复杂性科学的特点;从而使其整体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物质的构成,而且更是由物质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方式来决定的。如“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2.3整体认识需要微观化但必须转变科学观念
  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微观化,而且可以随着认识方法与观察指标的微观化而微观化,只是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为指导。这是因为:(1)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不断需要新指标、新方法与新药物来提高、发展与丰富其水平、能力与手段。如有人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X光、B超等)称为“放大眼”,把听诊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以往未能见到的现象。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3]。(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引进,都给其临床疗效与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与发展。中医药学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每一种因素、每一种药物甚或单体物质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更不能忽视对中药复方综合作用、处方配伍、剂量与炮制,尤其是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进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施治(证候状态分析与处理)规律,以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
  【参考文献】
  [1]胡芳,潘金火.关木通及其炮制品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变化[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672-673.
  [2]许明辉.浅谈李可老中医运用生半夏的临床体会[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415-1417.
  [3]乔富渠.中医理论应不断创新[J].世界中医药,2008,3(5):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62791/

推荐访问:中药学笔记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