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楼观观后感]问道楼观

来源:观后感 时间:2018-07-25 15:00:04 阅读:

【www.bbjkw.net--观后感】

问道楼观篇(1):关于紫气东来的对联

  紫气东常常用来比喻吉祥的征兆,所以经常被应用到对联中去,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关于紫气东来的对联,供参考阅读!
  有关紫气东来的大门对联
  上联:紫气东来,翩翩青鸟庭前降
  下联:瑶池西望,朵朵祥云空中生
  上联:紫气东来鸿运到
  下联:青云直上坦途开
  紫气东来的典故
  老子很有学问,在周王朝担任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大约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天下大乱,诸侯之间争夺
  “紫气东来”乃“老子出关”时的一大胜境,流传千古,代代传诵。
  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乱,各诸侯国热衷于权力争夺,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老子对周室失望透顶,于是决定辞官西行。老子在经过函谷关时,把守的关令尹喜是个善观天象的人,他看见一团紫气从东方飘来,认为必有圣人来到,赶忙迎接。只见一位老人骑着青牛徐徐走来,这就是老子。
  这就是成语紫气东来的来历。尹喜款待老子数日,请他著述,老子推辞不掉,于是留下了著名的五千言。世人称之为《道德经》,又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此外,学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出关所指的关并非函谷关,而是散关。
  据记载,老子留书之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然后就没了消息。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有人说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是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老子,字伯阳,谥号聃(dān)。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老子,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据说共产主义思想的创立就源于老子学说。
  由于函谷关散发出来的“紫气东来”的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吸引着海外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领略这千古雄关的美丽风采。但是史学界有关老子西行至何关,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这是多数人的观点;另一说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张炳玉说,老子西行是经过函谷关,而真正意义上的“出关”是指散关,理由是: ——老子对周王朝绝望,决定远离周朝到他国去,如果到了函谷关就算“出关”,并未达到他的“去周”的目的,因为函谷关仍属周朝版图;
  ——从历史典籍可知,郦道元在其所著《水经注》里,早已对老子西行出关的“关”锁定为散关;
  ——强老子“著书”的关令尹喜,字公文,春秋末陇西(今甘肃临洮)人,秦国大夫,曾作散关令,而非函谷关令。东晋葛洪著《抱朴子》有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喜著《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这说明老子“至关”著《德》《道》二经的“关”是散关。 学者王克煜认为,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临洮县城东的岳麓山至今还存有“超然台”“说经台”“飞升崖”“文锋塔”(又名“笔锋塔”,相传为老子写经插笔的地方)等遗迹。《庄子· 养生主》记载云:“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这说明老子死在秦地陇西古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他在秦地的生前好友失(一作佚)前来吊唁,哭号三声而别。老子在临洮“飞升”后,老子子嗣在此繁衍生息。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后世天下李氏都称老子为李姓“太上始祖”。
  据了解,老子在临洮得道“飞升”后,当地人一直在尊奉老子,东汉以来道教香火在临洮一直旺盛。如今,仅临洮县城就存有白衣庵、公输庵、西庵、北庵、斗母宫、五瘟殿、太平观、总真观、九华观、万寿观、北极观等数十家全真派道观。2000多年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子“飞升”这一天,临洮民间都要举行各种祭拜老子的活动。老子的后代在临洮安居乐业,兴旺发达,皇帝高官辈出,有名的包括狄道侯李瑶、陇西侯李信、西汉名将李广、唐高宗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等等。甘肃两位学者研究认为,老子西行落户甘肃之后始有“天下李氏出陇西”,由此可断李氏之一脉,其根以老子李氏一脉为宗。眼下,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内外李氏后裔到甘肃临洮“陇西堂”寻根问祖。
  紫气东来的成语故事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 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司马贞索隐引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后遂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尹喜,字公文,原是周康王朝中的一位贤大夫。他少时好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周昭王二十三年,眼见天下将乱,他便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尹喜上任后,在关旁结草为楼,称之为楼观,每天在这里观察天象。有一天夜里,尹喜在楼观上凝视,忽见东方紫云聚集,长达三万里,形状犹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十分惊喜,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驾车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知有大圣人将从此经过,他便立刻召见守关兵卒孙景说:“传令下去,九十天内将有大圣人路经此关,汝等要时刻留意,如有形容奇特、车服异常者从东而来,要求度关,切勿放行,立即禀报,不得有误。”同时,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尹喜自己也天天沐浴,日日斋戒,净身等待。
  七月十二日午后,日已偏西,光华东射,关卒孙景不敢懈怠,仍在关上守望,忽见行人中有一青牛之车,其牛大而车小,车板薄而载人重。车上坐着一位白发老翁,红颜大耳,双眉垂鬓,胡须拂膝,身着素袍,道骨仙貌,非同凡人。孙景飞奔下关禀报。尹喜闻报大喜,迎接在牛车数丈前,跪拜道:“关令尹喜叩见圣人!”老子有意试其神智,故意说道:“吾乃一介贫贱老翁,如此非常之礼,不知有何见教?”尹喜道:“请大圣人暂留神驾,到关中小住,指点修行之道。”老子说:“老夫家居关东,田在关西,今往田中取点柴禾,怎么会是圣人呢?”尹喜道:“尹喜早得神明示象,已扫路焚香、沐浴净身,在此恭候多日,诚望圣人赐教。”老子笑道:“你说的圣人是古先生,此人善修施教,有绵绵永存之术,老夫正欲西去求教,还望大人放行。”尹喜再拜道:“今视圣人真姿超绝,望圣人略为尹喜指路,尹喜感恩不尽。”老子道:“汝何以知道老夫是神仙?”尹喜道:“尹喜好观天文,略知变化。今月之初,和风立至,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紫气浩荡,滚滚如龙,长达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绝非一般之神;而紫气之首有白云缭绕,圣人当为白发,是老翁之状;紫气之前有青牛之星相牵,圣人必乘青牛之车来也。”数试尹喜之后,见其态度诚恳,所言真切,确是可度之才,便怡然含笑答道:“汝知老夫,老夫知汝,当得度汝也。”尹喜闻言大喜,叩头问道:“敢问大圣人姓名?”老子道:“吾姓字渺渺,无世不出,本人现在姓李,字伯阳,号老聃。”尹喜焚香叩首,行拜师大礼,做了老子的入室弟子。
  老子在函谷关住下后,见尹喜心慈人善,气质纯清,于是融静修、服药、画符之效为一体,取其精华而为尹喜著书,名为《道德经》。《道德经》写成后,老子对尹喜道:“老夫授汝《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言宇宙根本,含天地变化之机,蕴神鬼应验之秘;下篇为《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研习不止,苦修不懈,终有所成!”言罢,老子飘然而去。
  老子去后,尹喜辞去关令之职,终日在楼观之上修习,初时不甚明了,诵之口熟,渐渐品出其中妙蕴。后终于悟出真谛,修成大道,成为文始先生无上真人。
  尹喜在升天之前,来到老子故里,并把自己的躯体留在这里,让自己的忠魂永远守护恩师的家门,以报答五千至言教诲之恩。
  崇山峻岭,绵延起伏,象一条巨龙盘踞在西北大地,这就是“万里终南山”。在这郁郁葱葱,绵延不断的崇山之中,在周至县的一处山麓修着一区草楼别墅,这就是周大夫关令尹喜“隐德修行”之所。
  尹喜字公文,自动聪颖好学,善观天象,遇事沉着,长于思考。瘦削的面孔上嵌着一对深邃明亮的眼睛。他喜爱凝神沉思,能把一切世事看穿,度大量宽,以德化人,故而下人对他无不五体投地。遇有疑难之事,都要去请教于他。
  一天,尹喜正在草常和夫人奕棋,忽听门外吵吵嚷嚷,接着便有下人神色慌乱地路进门来,语不成句地说:“大夫……大……夫,大事不好 !”
  喜将手中举着的棋子稳稳地落在棋盘上,扭过脸来不慌不忙地问道:“什么事,如此慌张,这样大惊小怪 ?”
  下人说:“东方天空突然涌出一股紫色云霞,形状奇异的很,活似龙蛇遨游太空,滚滚西来,势不可当。小人们想,如今战乱四起,这股紫色云霞,不知主何吉凶 ?请大夫上楼观望!”
  尹喜听说有这等事情,便站了起来,随同下人外出,登上草楼,举目遥望。果然见一股紫气如蛟龙腾舞,自东西迈。喜观后,掩不住心头的兴奋,连声赞道: “妙哉,妙哉!此乃祥瑞之气,真人将至矣!”
  尹喜本善于天文秘纬,仰观俯察,莫不洞彻。他自言自语地说: “夫阳气尽九,星宿值合,岁月并王,复九十日之外,法应有圣人经过京邑,吾当于函谷关遮迎之”。于是便上书朝廷愿为函谷关令,遂蒙恩准。到关,敕门吏曰:“若有老翁从东来,乘青牛,勿听过关,当禀我知。”
  关令尹喜计算时日将至,便令下人全部斋戒,恭侯迎接。至期,果见一老者,天庭饱满,鹤发童颜,两耳垂肩,眉长三寸,目光炯炯射人。青牛嘀嗒嘀嗒,迈着有节奏的步伐,老者坐在牛背上,逍遥自在,悠然自得。喜见之,赶紧迎上前去.再三稽首参拜: “圣人来矣,有请!”
  原来,这骑青牛的老者,便是太上老君。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系东周守藏室史。因周室内乱,去官,准备西行,路过函谷关。他见面前这位官员,清奇不俗,气度非凡,躬身迎迓,便问道: “你是何人?为何得知老夫将至?”尹喜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乃函谷关令尹喜,去年冬天,我看见天理星西行,今春又见紫气东来状如龙蛇,知真人将西行,故于此迎之。”老君曰:“吾亦知子之奇”。遂相与入关。
  关令尹喜在老君前执弟子礼甚恭,不时请问道要。一日长跪请曰:“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于是,弃却关令,同回草楼,老君为之“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其他问请之精义,喜另行整理成为,名《关尹子》。
  楼观台的青牛柏,即是老君到草楼观系他青牛的柏树。
  因老君还要西行,告喜曰:“你好好修道‘予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
  尹喜将此话牢牢地记在心中,千日后果于青羊之肆再会老君。
  这就是“紫气东来”的故事。后人因之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相传两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函谷关的关令尹喜登关巡视,但见东方的天空有团紫气飘然而来,他心里非常高兴!因为这种吉祥气象,是表示有圣人要来了。于是他便沐浴更衣,恭敬等候。果然那团紫气越来越近,当他再仔细看时,只见一位白发老者,骑着一头青牛缓缓而来。啊!原来是大思想家、大学者、东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也称柱下史)老子到了!尹喜大喜过望,他热情地接待了这位大学者,并苦苦挽留他在函谷关住些日子。老子推辞不过,只好答应。从此,尹喜便拜老子为师,每天恭恭敬敬地向老子学习。几天以后,老子要出关西行了,尹喜想请老子写点什么留做纪念,老子考虑了一阵子,便把他用毕生心血所撰写的一部书《道德经》赠给了尹喜,然后出关而去,从此杳无音信。
  尹喜十分思念老子,常常登关西望,希望再看到那位白发老者骑牛而归,然而一次次他都落了空。后来,他便在关前修建了一座高大宏伟的“望气台”,或晨曦初露,或晚霞夕照,他常常登上“望气台”,默默背诵《道德经》,以寄托他对老子的无限思念之情。
  此后,人们便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如杜甫就曾写有“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的诗句。
  关尹,相传是春秋末年的一位道家人物,曾当过函谷关的长官(尹为官名);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姓尹名喜。
  函谷,古代东西二京(洛阳、长安)之间的交通要道,“深险如函”,谷中置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克,具有重大军事价值。函谷关有二:古函谷关,又称秦关,位于今灵宝市东北。近些年,当地有关部门对其遗址进行了修复,成为郑、汴、洛“三点一线”上的一个重要景点;新函谷关又称汉关,位于洛阳市西约三十公里、新安县城东约一公里处,关楼已毁,关洞大体完好。关洞西口留有楹联:“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祖籍新安的楼船将军杨朴,因耻为“关外”之民,便上书汉武帝,愿以自己私财,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重建新关。武帝性喜广阔,便批准了杨朴的建议,遂在今新安城东建成了新关。近几年的考古勘察表明,汉函谷关,并不只是新安县城东的一座关楼和关洞,而是南北走向的一条很长的防线,而关楼、关洞只是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罢了。
  从时间上看,老子西出的应是古函谷关。他出关后哪里去了?有一种很有趣的说法,老子西出函谷关,度过大沙漠,到了西域,并创立了佛教,佛祖释迦牟尼就是老子的化身。显然这种说法只是一种传说。

问道楼观篇(2):读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有感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怀宏志,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读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有感,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奇葩,是以“记”为题的抒怀达志之作,是为表述其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散文名篇。其作品不仅记叙写景生动感人,议论说理更给人以启迪和借鉴,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
  一、忧国忧民 为官正气
  两位作者写作时处境有相同之处,两篇文章的写作年代一致。范仲淹一生为国为民,他文武双全,曾带兵戍守西北,抵御西夏,连敌人都说他“胸中自有百万甲兵”。“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就是他戎马生涯时的真实写照。他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后,提出十条治国建议,重在整顿吏治,因此触怒了权贵,受到诬陷,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贬到河南邓州做知州。欧阳修为范仲淹辩诬上书朝廷,夸赞范仲淹是“天下至公之贤”,也遭到奸佞诬陷,被贬到安徽滁州作太守。因支持范仲淹被贬的还有滕子京等人。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出知邓州后的第二年(即庆历六年),岳阳楼重修工程完工,被贬到岳州做知府的滕子京请范仲淹作记,说:“山水非有楼观登临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范仲淹遂写成此文。欧阳修写《醉翁亭记》也恰恰是这一年,此时他也已被贬到滁州作太守,与琅琊寺的住持智仙和尚很要好,智仙和尚专门为他在上山的路旁盖了一座亭子,欧阳修为人旷达,自称“醉翁”,便将所建之亭命名为“醉翁亭”。且与民同游,“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于是其笔下便出现了回肠荡气的《醉翁亭记》。因楼而记,因亭为文。楼亭有幸,斯楼斯亭因记因文而名闻天下。
  虽然遭到贬谪,面临逆境,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丝毫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始终把眼光关注着百姓。所以文中他们都是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地方的百姓谋福利,政绩卓著。不到一年时间,滕子京使岳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淹在邓州开仓赈灾、兴修水利;欧阳修在滁州施行“宽简之政”和仁政爱民之策,使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二、文思精巧 各尽其妙
  两篇文章文不甚长,但思想深邃,足见结构技巧之高超。文风也很相似,都写得平实而有气势,清新流畅,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一扫晚唐五代文坛浮华轻靡的流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
  范仲淹写洞庭湖,只用了“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就尽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这一“衔”一“吞”,将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气魄描写得极其生动。“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没有对岳阳楼的修建进行具体阐述,也没有泛泛铺陈岳阳楼周围的湖光山色,而是另辟蹊径,抓住迁客骚人登楼所见所感,引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全文跌宕而又自然,有时似乎文意已尽却又峰回路转。景物描写看似洋洋洒洒,却并非文章要旨,而是借其抒发自己之心胸和抱负。
  《醉翁亭记》则以“乐”字,金线串珠般提挈全篇。写朝暮之景,抒山水之乐;写滁人游山,发游人之乐;写山肴野味,表宴酣之乐;写鸟啼婉转,示禽鸟之乐,更流露出太守身处“翼然临于泉上”的小亭,自我陶醉的同游之乐。行文走笔,因“乐”展开,“醉”是现象,“乐”为本质,“乐”是“醉”中之乐,“醉”则因“乐”而醉。“醉”、“乐”一隐一现,前伏后应,一气到底,形成了谨严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相传文章写成后,欧阳修虚心向人征求意见,他读给一位樵夫听,当读到“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时,樵夫说:“您文章的字好象多了点。我打柴上山,站在南天门,放眼一望,四周都是山……”顿时,欧阳修明白了,于是提笔将前边一串文字划掉,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醉翁亭记》言简意赅的开头,只这一句便总括了滁州胜状,也总领了全文气势。
  三、文笔清新 骈散结合
  两篇文章语言句式有相通之处,都采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参差错落,婉转有力且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岳阳楼记》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未见洞庭湖,已感其万顷波涛,千里浩月。“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写“霪雨霏霏”的天气,有阴风,有浊浪,白天“樯倾楫摧”,夜晚“虎啸猿啼”,是一片苍茫荒凉的景象,由此发出了“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叹息;写“春和景明”的日子,天光、碧水、沙鸥、锦鳞、芷兰、皓月,白天阳光灿烂,晚上月色皎洁,是一片欢乐明快的景象,又表达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喜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语句中,字字有千钧之力。吟之,不得不感叹文章句丽辞畅、音韵铿锵。
  《醉翁亭记》大量运用了骈偶句,长短搭配,加强了韵律美。写景抓住了朝暮之景、四时之景的特点,用“日出而林霏开”写早晨,用“云归而岩穴暝”写傍晚,写出了一天中景色的变化;用“野芳发而幽香”写春天,用“佳木秀而繁阴”写夏天,用“风霜高洁”写秋天,用“水落石出”写冬天,无不抓住了景物的季节特征,也发出了“乐亦无穷也”的感慨。
  《醉翁亭记》除运用骈句,还注重大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二十一个“也”字,用了二十五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得文意层次分明,语感节奏起伏,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如“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达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里的“也”给人一种恍然彻悟,意韵悠远的滋味。
  四、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
  两篇文章的写作主旨相一致。虽都因楼因亭而记,都不是写重大事件,但其实都是围绕“先忧后乐”、“与民同乐”这一人生和文学的主旋律来写的,而他们的心境完全是一脉相承和息息相通的。两位作者的思想同源于 “民为邦本”、“仁者爱人”等儒家传统思想。
  《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之志”的誓言,并一生都坚守这一信念。相传他童年时曾遇到一位相士,问道:“您看我将来能做宰相吗?”相士就笑他:“年纪轻轻不要过份自负!”范仲淹又说:“那您看我能否做医生?”相士惊讶地说:“怎么相差那么大?”范仲淹回答说:“唯有良相与良医可以救人。”相士赞叹道:“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正如欧阳修给范仲淹写的墓碑文中所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怀宏志,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以古仁人为榜样,把人们从物质环境的优劣和个人的得失中超脱出来,挣脱名利缰锁,进入无私的精神境界。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范仲淹和欧阳修共同的胸襟和心怀。欧阳修为官四十多年,官声清廉,爱民如子。虽因直言上谏屡遭贬谪,仍坚持为民请命。他在文学观点上提出“文者以明道”,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提倡简练,平易自然的文风,对宋代和后代文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北宋文坛的领袖。
  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其朴实、醇厚和热情抒发了寄意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身处“翼然临于泉上”的小亭,“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即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是以能使人们快乐而快乐啊。“乐其乐”、“同其乐”,给世人展现出一幅人间祥和的画图。他在滁州写的另一篇《丰乐亭记》中也写道:“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问道楼观篇(3):陌上桑诗词赏析


  陌上桑诗词描写的是一个使君调戏采桑女子而遭严辞拒绝的故事。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陌上桑诗词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看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
  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
  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
  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
  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
  四十专城居。为人结白皙,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60565/

推荐访问:问道楼观观后感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