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

来源:学生个人工作总结 时间:2018-07-24 19:00:04 阅读:

【www.bbjkw.net--学生个人工作总结】

(1) [大学生心理问题]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实现论文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实现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要建设者,为使大学生能更好地承担起这一重任,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能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主要介绍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其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知识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建设者,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便要求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可以适应社会的压力和在社会中遇到的挫折,但是当代大学生往往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现实情况与自我预期不相符造成消极心理
  现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处于学校及家长的保护下,对一些事情的认识不正确,往往不是过于积极便是过于消极,对事情没有一个界定,处于两极之间。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幻想,这些幻想往往是过于美好且不符合实际的。当大学生真正开始大学生活时,便察觉到大学的现实生活和自己所想的完全不一样,这样的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大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从而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2.挫折产生抑郁,有自杀倾向,抗压性差
  生活往往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处于家长的宠爱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当面对这些挫折时,大学生会产生焦虑、自我怀疑甚至自我放弃,采取一些过激的行动。
  3.互联网的自由使大学生沉迷网络
  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对大学生来说充满了诱惑,网络环境是自由的,大学生可以把在生活中遇到的苦闷通过暴力游戏和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抒发出来,随着这种习惯的逐渐形成,大学生会把生活和网络环境相混淆,从而做出一些自毁前程的事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现方式
  1.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大学生对社会认识不深,社会阅历不丰富,心理承受能力较轻。为了改变大学生这种现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要联合家长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让大学生走出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在新环境中体会挫折,增加对社会规则的认识。如,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内打工、勤工俭学,通过勤工俭学让大学生抛开学生的身份,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体会社会中的酸甜苦辣。
  2.丰富教师资源建立术业有专攻的教师团队
  现今大学教师体系中,心理相关专业的教师较少,往往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后,教师并不能及时发现,从而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学校要丰富教师资源,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或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在大学校园中引进具有心理学知识的教师,做到术业有专攻。同时,要对普通的授课教师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如,对教师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或是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的研讨会。普通的授课教师同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为使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便需要授课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在教师生涯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挫折,有时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其次,学校要构建综合性互补的教师体系,通过将专业性教师同普通教师的教学活动相重合,让教师之间有话题可谈,增加教师之间的熟悉感,当教师授课时察觉到某些学生的异样时,可以与专业教师进行探讨,及时获得解决的意见、建议。
  3.针对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
  学校要通过各种手段向大学生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首先,学校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以及心理学等课程引入学科体系中,通过把以上课程设置成大学生的必修课,使大学生了解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在进行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具体操作方法。如,在针对大一新生的期望与现实不符的问题上,授课内容主要应包括人际交往、自我探索、情绪表达与控制、网络运用、团结协作等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在课堂训练及不同角色的扮演中体会到新的感受,并将感受到的贯彻到自己的大学生活中。其次,要重视大学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社团组织,学校要积极支持这些社团的各项活动,因为这些社团组织中的成员都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对这一群体是充分了解的,这些组织进行的活动往往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规避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些敏感问题。
  总之,当代大学生中仍存在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学校的重视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定会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卫生习惯,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施福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 [大学生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的论文

  李克强总理在20XX年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指出:“20XX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可以说,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一项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事业。目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趋复杂,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脆弱。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若能持续并及时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突出问题,高水平开展就业心理指导,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谓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拥有更多就业、择业机会的同时,大学生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因此,部分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虽从总体上看,多数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就业心理素质相对稳定,也存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就业认知有偏差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身评价、工作岗位、就业环境等判断不清晰,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从而影响就业选择,产生多种就业心理问题。第一,就业期望较高。部分毕业生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的“三高”工作,就业期望和自我评价较高,有时就业取向脱离现实,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1],给其就业带来障碍,造成信心受挫。这一点较多地体现在一些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身上。第二,自我认识过低。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我评价的客观反馈,长期形成较低的自我认知,自我感觉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求职中,犹豫、退缩、信心不足,特别是遇到多次求职挫折后,呈现出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这一点在贫困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第三,就业心态消极。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等、靠、要”心理,个别学生甚至持有“就业靠的是关系,不是能力”的错误认识,缺乏就业主动性或参与就业竞争的心理准备,而是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这一点较多地体现在大城市学生中。
  (二)情绪调节能力弱
  有些大学生在面对严竣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心理压力较大,心态不够平和,从而产生一些不良就业情绪和问题,影响其顺利就业。第一,焦虑心理。这是毕业生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情绪心理。毕业前,很多大学生面对理想与现实、就业与失业、签约与违约、工作与升学等矛盾,常常难以取舍,表现出过度焦虑[1],精神上紧张烦躁、心神不宁,特别是在择业遭受挫折后,焦虑心理更加严重。而这种焦虑心理如不能及时化解和调适,则会给学生求职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困难,甚至造成择业失败。第二,抑郁心理。这是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择业竞争的加剧,使得大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增强,所遭受的挫折也增多,一些毕业生在就业中受到挫折,便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自我封闭、沮丧压抑等不良状态,有的甚至会放弃努力,自暴自弃。第三,偏执情绪。有的毕业生把其他同学找到待遇好、工资高的工作岗位认为其“走后门,有关系”,不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情愿失业也不就业,偏执地去追求所谓的“就业公平”;有的毕业生不根据自身条件、工作岗位要求等情况,及时调整就业目标,宁可待业也不就业,偏执地追求较高工资标准;有的毕业生无视其所学专业性质以及社会需求情况,坚持岗位偏离专业就不就业,偏执地追求“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些不良心理现象,必然减少他们的就业机会。
  (三)从众攀比心理作祟
  受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择业局限在某些工作岗位,与同学攀比就业岗位,陈旧的就业观念尚未转变,错失了很多就业良机。其中,一些毕业生从众心理严重,缺乏个人主见,受家长和同学就业情况“绑架”,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职业、“高大上”岗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不能冷静认识自我现状,只希望能比别人“高出半头”,却往往事与愿违,极易遭受就业挫折。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受严竣就业形势、高校就业工作、家庭环境氛围以及学生心理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特点,主要可从三方面进行归因分析。
  (一)认知教育不完善
  系统的职业认知教育缺乏,这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毕业生实践经验较少,社会阅历不深,在专业的、必要的就业认知教育缺乏的情况下,很难对自身产生较为完整的认知评价。深究其原因,一是辅导员针对毕业生开展职业认知教育较少,开展职业倾向、气质类型、个性倾向等测试极少,这样,造成毕业生面对择业矛盾,显得无所适从,心理负担加重,不能明晰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二是辅导员缺少职业认知教育理论,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无法切实有效引导毕业生清晰地认识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在认知态度上的稳定和成熟。三是高校尚未把职业认知教育列入学生的培养体系。专业教育之外,使毕业生无法准确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没有形成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二)心理辅导不系统
  高校虽然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不过受师资及财力限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工作开展得还不够系统。第一,高校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较少,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内容不多,关注少数毕业生或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多,缺乏完整的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体系,尚未充分认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极端重要性,未让更多的学生建立起足够的就业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第二,高校就业心理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够,多偏重于理论传授,缺少求职的健康心理和挫折实践训练,没有开展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教育。当学生遇到择业挫折时,仍不知如何去有效缓解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第三,尚未构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学生—家长”三角支持系统,辅导员教育与学生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辅导员教育与学生家长就业观念存在分歧,学生择业与家长教育存在不和谐的一面,三者在就业问题上需进一步达成共识。
  (三)就业指导不到位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已建立,并已配备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不过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多,无法针对所有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使得就业工作相对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出现了工作“缺位”。第一,高校部分辅导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和认识欠缺,更谈不上开展相关教育和指导,加之依旧存在“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主要针对毕业生”的观念,未切实将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纳入低年级学生教育中。这样,造成毕业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能力不强,临近毕业依旧找不准求职方向[2],错失就业机遇。第二,高校就业指导尚未将体验式或训练式的教学方式广泛地应用于课堂。目前,主要就业指导形式仍以课程讲授为主,缺乏师生的互动。偶尔安排就业指导讲座,也多是讲解就业理论,缺少对毕业生所学专业的就业实践分析和针对性指导。第三,高校就业指导内容多是三方协议签订、就业信息发布、招聘会组织等,缺少系统性的、连贯性的就业指导内容,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观念引导、就业心理疏导、就业政策解读、就业现象分析等方面缺少,针对性强的指导措施不多。当学生面对陌生复杂的就业环境时,往往“心中无数”,不良情绪无法及时调节。
  三、实施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对策
  面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复杂性,高校辅导员应积极调整思路,转变观念,改进就业心理教育的实践与管理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心理指导,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
  (一)加强学生认知教育
  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自我认知和评价,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素质的基础环节。正确的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主动调节情绪。第一,要实现学生自我认识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将自我认知教育贯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并辅以职业兴趣测试、气质测试等,使毕业生较早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职业倾向等,准确地认识自我。同时,引导毕业生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和个性特征,客观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指导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科学理性地进行择业决策,自觉提高自我心理调适水平。第二,要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指导学生择业在考虑工作收入、工作条件、工作地点等因素的同时,更应考虑职业对自我发展的影响,职业对实现自我价值的作用。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根据职业发展方向,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第三,要培养学生积极就业的心态,通过就业形势研判、就业政策解读、就业挫折应对、就业困惑解答等辅导,使毕业生全面了解择业环境,树立竞争意识,确立就业自信,提高抗挫折的能力,端正并不断调整择业心态,摒弃懒惰心理,克服焦虑心理,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主动择业。
  (二)构建心理辅导机制
  高校辅导员在推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作用显著,应积极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学生活动、心理辅导等形式,探索建立起系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第一,辅导员要确立“大心理教育观”,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授,辅助其他活动载体,延伸心理教育内容,拓宽心理教育途径,讲解就业心理困境案例,探索并建立从大一新生到大四毕业生科学衔接和有效沟通的心理教育机制,引导学生敢于自我面对,善于自我调适,正确对待心理压力。第二,辅导员要组织开展求职心理技能训练,特别是“体验式培训”,以小组讨论、情景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3],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并熟练运用理性情绪法、自我静思法、自我转化法、适度宣泄法及松弛练习法等情绪调节方法[4],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理性客观地进行归因分析,正确地面对就业压力和挫折,消除不良情绪。第三,辅导员要探索与家庭、学生建立“辅导员—学生—家长”三角支持系统,构建辅导员与家长联系制度,使家长的价值观、择业观与时迁移逐步与社会、学校、学生实现同步;探索构建辅导员与学生网络互动平台,实现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个性化,加强辅导的针对性。通过这三者的结合,最终形成目标一致的就业心理教育合力。
  (三)丰富就业指导内容
  伴随着高校就业工作不断向全方位、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辅导员作为学生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特点和就业实际,将就业指导工作内容逐渐丰富,以适应大学生求职择业需求。第一,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帮助学生学习、领会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并以此来指导他们的就业选择,以便让他们比较清晰地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同时,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实时调整就业目标[5]。第二,培养学生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通过学生活动、暑期实践、模拟职场、素质拓展等项目的开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接触就业市场,了解社会需求,提高自身实践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环境适应能力和素质等。第三,拓宽就业教育和服务形式,积极帮助学生通过媒体、网络收集各类人才供求和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召开专场招聘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积极开展诸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求职择业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积极落实好未就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或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难题[6]。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显示出巨大的优势。高校应加强辅导员就业辅导技能培训,并积极支持和鼓励辅导员探索和实施开展就业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的新措施和新手段,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拥有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戮力同心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参考文献]
  [1]徐敏华,王毅.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93-94.
  [2]童玲.高校班主任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策略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35):3279-3281.
  [3]彭昱,杜丽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26-128.
  [4]姚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2(10):158-159.
  [5]韩嫣.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36):106-107.
  [6]王茜.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4):68-69.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的论文]

(3) [大学生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现在的大学生有着许多自己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的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更早的对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了调查与分析。此次活动主要以大学生为样本,以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为形式,以广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为调查目的,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相当高。现在,我们将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总体上,大部分大学生心理都趋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心态积极平稳,善于应用方式应对压力,以积极态度的解决问题。但也存在相当一部分同学(18%)情绪波动,还有少把部分(4%)情绪低落,经常打不起精神。而在应对压力时,只有少部分同学(5%)选择压抑这个不大可取的方式,大部分同学都会通过可取有效的方式,如转移,自然调整,发泄,来达到减压的效果。而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态度上,大部分人(73%)是经自己思考未果后积极寻求帮助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20%)是碍于情面或态度问题不善于积极解决问题,选择放弃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 ,存在多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一、学习成绩不理想,陌生的学习方法,宽松的学习环境,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放松学习的要求,成绩达不到自己原来的目标,因此常常感到焦虑,尤其是考试前表现地特为明显。二、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学生多少有些不适,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造成心理负担。三、就业问题,面对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茫然充满了心里,肩上的压力也越见沉重。四、感情问题,大学生正是出于风华正茂,激情 飞昂的阶段,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和憧憬。但是,因为感情的不稳定,爱情的破碎,不少的大学生无法承受,往往会走向了堕落,甚至放弃了宝贵的生命。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九方面
  1、 理想与现实方面。大学生对未来有自己的设想,且一般理想比较高,希望将来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有时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没有克服的信心和方法;有的学生眼高手低,不喜欢“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想做大事而一鸣惊人,这就必然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 自尊与自卑方面。大学生是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进入大学校园的,他们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因此容易产生优越感和自豪感,然而,大学里人才济济,许多高中时期的尖子优势不再明显,他们失去了往日的荣耀,易产生心理失衡。有的同学因此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产生了自卑感、挫折感和焦虑感。
  3、 动力心理方面。一些大学新生常常在考大学的目标已达到后,很快便失去初进大学的新鲜感,丰富多彩的
  大学生活在他们的眼里却黯淡无光,他们对学习来不了兴趣,对活动提不起精神,一些大学生自我意识缺乏稳定性,容易受外界因素左右,不能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价自己,难以建立自信心,从而缺乏心理发展的动力。
  4、 学习和创造心理方面。目前大学生反映最大的问题是考试焦虑。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功利化,学习动力不足,相当多同学是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而学习,面对市场人才竞争的压力,他们内心都有危机感,但真正学起来仍然没劲。加上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不少同学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学习成绩自然也差了。成绩差反过来又影响了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更谈不上创造心理的发展了。
  5、 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大学时代是一个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独的时代,大学生们既希望有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角落,又害怕孤独,他们常常处在个体心理闭锁又渴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冲突中,不少同学将人际关系不适列为仅次于考试焦虑的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少数同学甚至产生社交恐惧,部分同学则因与其他同学发生争吵或矛盾,不会处理而十分苦恼。
  6、 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大学生已进入性生理成熟和趋向成熟的阶段,而他们从校门到校门的学习生活经历导致了他们社会化过程的后延,致使他们的性心理的成熟落后于性生理的成熟,加上性知识的匮乏,他们常常在正常的性幻想、性梦、性冲动后产生罪错感,少数同学甚至因此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爱情中的情感纠葛,或失恋后承受不了压力而轻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7、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贫困生作为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特定的成长环境以及特殊的成长经历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心理素质的缺陷,给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带来了负面影响。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1)、自卑与自尊交织;(2)、焦虑与抑郁并存;(3)、敏感与孤僻共生;(4)、无奈与愧疚交错;(5)、嫉妒与怨恨相伴;(6)、虚荣与依赖互融。
  8、 情绪心理和挫折心理方面。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他们容易受外界和暂时因素的影响,情绪反应很容易被激发且难于控制,因此他们对因考试失败、交友受挫、失恋、择业失败而引起的挫折情绪体验表现出承受力低的倾向。
  9、 择业心理方面。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他们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的择业心态。诸如:择业恐惧心态,表现在不了解就业政策和社会需求,面对“自主择业”不知所措、甚至恐惧;盲目攀比心态,表现在择业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心态,表现在对职业和单位的选择上过分功利化和经济化;择业过程中的心态失衡,如择业中的自卑、嫉妒、焦虑等。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是普遍现象,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的心理异常者约占1%,且该比例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帮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势在必行。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解决问题,首先,对于自己不能调节或者平衡心理的时候,可以去找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让专业的老师来指导自己,更好的调节自己的心态;其次,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适应,那就必须做到: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当的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再次,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增加“独立人生知识课”、“婚姻恋爱课”、“人际交往知识课”、“大学生学习方法课”等,总之,除专业科学知识外,要增加对年轻人更现实、更实用的人生知识性课程。 另外,在各大学应该建立免费的问题咨询中心,不仅仅是心理问题,还应该包括各类问题,使他们遇有心中困惑有处咨询,及时排解心中难题
  面对压力,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或者顺其自然,自我调整。在学习不理想的情况下,认真查找原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自己。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虚心请教。面对问题,保持稳定的情绪,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这些都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和健康的心理。
  当代大学生是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历史时期,是承上启下的时代。我们现在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只有拥有良好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的大学生才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对自己的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更好的报效祖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9550/

推荐访问: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