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光的色散]光的色散

来源:教学设计 时间:2018-07-24 19:00:04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设计】

光的色散篇一:光的反射和折射说课稿

  篇一:全反射说课稿
  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教学设计背景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技术普及的今天,科学素养已成为新世纪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当前学科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
  2、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改变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其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1)知识特点:本章讲述几何光学的基础知识,主要讲述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全反射和光的色散。相对于学生初中知识增加了对折射的定量研究,引入了折射率,其中本节的全反射和临界角是全新的知识。
  (2)知识地位:本长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让学生从定性认识提高到定量研究。本章内容也是学习下一章的基础,所以在学习时要注意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把握好对规律的准确认识。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全反射条件,临界角概念及应用
  (2)教学难点:临界角概念、临界条件时的光路图及解题
  3、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基本特点: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定性的问题,尤其是单纯的公式推导,不是很感兴趣;而对于演示、影像、声音、动画等感性的事物更能提高注意力。
  (2)学生的知识准备:学生之前刚刚学习了折射率,而本节内容是在对光的折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研究,所以对于折射率的理解要先进行复习。
  4、教学目标确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
  2、理解全反射概念、全反射发生的条件,理解临界角的概念,掌握临界角的计算方法
  3、知道全反射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蜃景现象的学习明确一切迷信或神话只不过是在人们未能明了科学真相时才托付于自然力的一种做法
  5、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而且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光的全反射演示仪、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三、教和学的方法:
  (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观察、猜想、印证、归纳的方法得出全反射现象的发生条件、临界角概念等,对阅读材料“蜃景”补充了录像资料和CAI课件,使其有更生动的感性认识
  (2)学法:在学习中学生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通过学生的参与探究,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本课内容:通过展示光导纤维灯和海市蜃楼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2、进行本课内容:
  (1)复习准备:
  折射率的概念:目的是让学生注意到介质间的关系
  光从空气入玻璃和从玻璃入空气的区别:注意折射角和入射角间的关系,为引出光疏介质、光密介质做知识上的准备
  (2)新课教学:
  说明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的概念
  从光从玻璃入空气的现象展开讨论,然后通过实验和课件演示全反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现象,重点突出临界角的认识。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学生推导运算临界角的计算公式:sinC?1n
  进行一个小练习:光通过平行玻璃砖时的光路分析;有没有发生全反射的可能性
  知识应用:利用课件来演示。解释现象: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
  光导纤维的原理和应用
  (3)课堂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内容
  篇二:全反射说课稿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本节属于高中物理的几何光学部分,初中没有学过全反射,对学生是一种新现象。在前面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路可逆及折射率等知识,全反射是在前面这些基础上,推理得
  教学难点:全反射的应用,对全反射现象的解释.光导纤维、自行车的尾灯是利用了全反射现象制
  成的;海市蜃楼、沙漠里的蜃景也是由于全反射的原因而呈现的自然现象。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到,当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到它与光疏介质的界面上时,折射角将会等于或大于90°的情况。从前后⑴实验: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联系来看,本节课与前面这些知识联系密切,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折射率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逆向思维有利于加深学生反向思考的能力,在讲解例题时,奇特的现象使学生对全反射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节课的特点是概念多、现象多,与现代科技和实际生活结合的十分紧密。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
  ⑵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⑶了解全反射现象的应用。
  ⑵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现象进行模拟。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探究问题本质)
  ⑶引导学生分析全反射现象的应用:阅读法;自学指导与自我总结相结合;“问题、探究、交流、归纳、阅读、讲解”。
  本课运用演示实验、融合多种教学的讲授课。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分折解题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概括出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说学法
  概括能力;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引起学生思维海洋中的波澜,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方法、能力。
  德育目标:渗透学生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很多,能否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它,更科学的应用生活中常见的仪器、物品。
  3、教学重点、难点
  (1)、观察法:观看演示实验。
  (2)、归纳法:通过讨论找规律,推导出临界角。
  (3)、推理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利用以前所学知识,自己总结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4)、阅读法:解释光导纤维中光的传播。
  通过观察演示1,提出为什么会这样?老师的指导逐步学到新的知识,通过新的知识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当光得到答案,逐步分析还有什么现象也是这样,有什么用?逐项分析,再综合观察,再综合分析,通
  线从光密介质射到它与光疏介质的界面上时,如果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就发生全反射现象。
  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三、教学程序:
  教学用具:1、烧杯,水,蜡烛,火柴,试管夹、镀铬的光亮铁球(可夹在试管夹上);
  2、全反射棱镜、自行车尾灯(破碎且内部较完整); 3、光导纤维,及光纤演示器材; 4、电脑课件。
  引入:
  演示1将光亮铁球出示给学生看,在阳光下很刺眼,将光亮铁球夹在试管夹上,放在点燃蜡烛上熏黑,将试管夹和铁球置于烛焰的内焰进行熏制,一定要全部熏黑,再让学生观察.然后将熏黑的铁球浸没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现象发生了,放在水中的铁球变得比在阳光下更亮.好奇的学生误认为是水泡掉了铁球上黑色物,当老师把试管夹从水中取出时,发现熏黑的铁球依然如故,再将其再放入水中时,出现的现象和前述一样,学生大惑不解,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全反射现象。 新课:
  ⑴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 复习回顾:
  什么是折射定律,折射现象如何? 什么是折射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对于两种介质来说,光在其中传播速度较小的介质,即绝对折射率较大的介质,叫光密介质,
  而光在其中传播速度较大的介质,即绝对折射率较小的介质叫光疏介质,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是相对的.例如:水、空气和玻璃三种物质相比较,水对空气来说是光密介质,而水对玻璃来说是光疏介质,根据折射定律可知,光线由光疏介质射入光密介质时(例如由空气射入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线由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例如由水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⑵全反射现象的产生过程及全反射的定义。
  过渡

光的色散篇二:形容阳光的词语

  阳光是一种很常见的东西,也是值得人们去描写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形容阳光的词语,欢迎大家的阅读。
  形容阳光的词语
  幽阳 遮阳 阴地 荫干 阴敝 荫室
  阴坡 荫影 余阴 映日 瘐死 月球
  余晖 月光芒 照临 郑琴 钟山 昼光芒
  资源 阳德 阳煦 阳明 曜日 阳炎
  阳曦 阳焰 阳日 阳畦 遮荫 迎阳
  遮洋 炎炜 炎光芒 炎晖 檐阴 雪彩
  雪眼 延日 眼罩 阳景 晚照 舷窗
  隙日 微阳 曦微 温柔 微熹 曦景
  温暖 曦光芒

光的色散篇三:大学物理知识点的总结

  大学物理是大学理工科类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欢迎来参考!
  一、理论基础
  力 学
  1、运动学
  参照系。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速度,加速度。相对速度。
  矢量和标量。矢量的合成和分解。
  匀速及匀速直线运动及其图象。运动的合成。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刚体的平动和绕定轴的转动。
  2、牛顿运动定律
  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
  牛顿第一、二、三运动定律。惯性参照系的概念。
  摩擦力。
  弹性力。胡克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均匀球壳对壳内和壳外质点的引力公式(不要求导出)。开普勒定律。行星和人造卫星的运动。
  3、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力矩。刚体的平衡。重心。
  物体平衡的种类。
  4、动量
  冲量。动量。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
  反冲运动及火箭。
  5、机械能
  功和功率。动能和动能定理。
  重力势能。引力势能。质点及均匀球壳壳内和壳外的引力势能公式(不要求导出)。弹簧的弹性势能。
  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碰撞。
  6、流体静力学
  静止流体中的压强。
  浮力。
  7、振动
  简揩振动。振幅。频率和周期。位相。
  振动的图象。
  参考圆。振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由动力学方程确定简谐振动的频率。
  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定性了解)。
  8、波和声
  横波和纵波。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波的图象。
  波的干涉和衍射(定性)。
  声波。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品。声音的共鸣。乐音和噪声。
  热 学
  1、分子动理论
  原子和分子的量级。
  分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温度的微观意义。
  分子力。
  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的势能。物体的内能。
  2、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3、气体的性质
  热力学温标。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普适气体恒量。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微观解释(定性)。
  理想气体的内能。
  理想气体的等容、等压、等温和绝热过程(不要求用微积分运算)。
  4、液体的性质
  流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表面张力系数。
  浸润现象和毛细现象(定性)。
  5、固体的性质
  晶体和非晶体。空间点阵。
  固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6、物态变化
  熔解和凝固。熔点。熔解热。
  蒸发和凝结。饱和汽压。沸腾和沸点。汽化热。临界温度。
  固体的升华。
  空气的湿度和湿度计。露点。
  7、热传递的方式
  传导、对流和辐射。
  8、热膨胀
  热膨胀和膨胀系数。
  电 学
  1、静电场
  库仑定律。电荷守恒定律。
  电场强度。电场线。点电荷的场强,场强叠加原理。均匀带电球壳壳内的场强和壳外的场强公式(不要求导出)。匀强电场。
  电场中的导体。静电屏蔽。
  电势和电势差。等势面。点电荷电场的电势公式(不要求导出)。电势叠加原理。均匀带电球壳壳内和壳外的电势公式(不要求导出)。
  电容。电容器的连接。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不要求导出)。
  电容器充电后的电能。
  电介质的极化。介电常数。
  2、恒定电流
  欧姆定律。电阻率和温度的关系。
  电功和电功率。
  电阻的串、并联。
  电动势。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一段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
  电流表。电压表。欧姆表。
  惠斯通电桥,补偿电路。
  3、物质的导电性
  金属中的电流。欧姆定律的微观解释。
  液体中的电流。法拉第电解定律。
  气体中的电流。被激放电和自激放电(定性)。
  真空中的电流。示波器。
  半导体的导电特性。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
  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三极管的放大作用(不要求机理)。
  超导现象。
  4、磁场
  电流的磁场。磁感应强度。磁感线。匀强磁场。
  安培力。洛仑兹力。电子荷质比的测定。质谱仪。回旋加速器。
  5、电磁感应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楞次定律。
  自感系数。
  互感和变压器。
  6、交流电
  交流发电机原理。交流电的最大值和有效值。
  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电路。
  整流和滤波。
  三相交流电及其连接法。感应电动机原理。
  7、电磁振荡和电磁波
  电磁振荡。振荡电路及振荡频率。
  电磁场和电磁波。电磁波的波速,赫兹实验。
  电磁波的发射和调制。电磁波的接收、调谐,检波。
  光 学
  1、几何光学
  光的直进、反射、折射。全反射。
  光的色散。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
  平面镜成像。球面镜成像公式及作图法。薄透镜成像公式及作图法。
  眼睛。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
  2、波动光学
  光的干涉和衍射(定性)
  光谱和光谱分析。电磁波谱。
  3、光的本性
  光的学说的历史发展。
  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方程。
  波粒二象性。
  原子和原子核
  1、原子结构
  卢瑟福实验。原子的核式结构。
  玻尔模型。用玻尔模型解释氢光谱。玻尔模型的局限性。
  原子的受激辐射。激光。
  2、原子核
  原子核的量级。
  天然放射现象。放射线的探测。
  质子的发现。中子的发现。原子核的组成。
  核反应方程。
  质能方程。裂变和聚变。
  基本粒子。
  数学基础
  1、中学阶段全部初等数学(包括解析几何)。
  2、矢量的合成和分解。极限、无限大和无限小的初步概念。
  3、不要求用微积分进行推导或运算。
  二、实验基础
  1、要求掌握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的全部学生实验。
  2、要求能正确地使用(有的包括选用)下列仪器和用具: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停表。温度计。量热器。电流表。电压表。欧姆表。万用电表。电池。电阻箱。变阻器。电容器。变压器。电键。二极管。光具座(包括平面镜、球面镜、棱镜、透镜等光学元件在内)。
  3、有些没有见过的仪器。要求能按给定的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仪器。例如:电桥、电势差计、示波器、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等。
  4、除了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外,还可安排其它的实验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但这些实验所涉及到的原理和方法不应超过本提要第一部分(理论基础),而所用仪器就在上述第2、3指出的范围内。
  5、对数据处理,除计算外,还要求会用作图法。关于误差只要求:直读示数时的有效数字和误差;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不做严格的要求);主要系统误差来源的分析。
  三、其它方面
  物理竞赛的内容有一部分要扩及到课外获得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物理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对自然界、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的解释。
  2、近代物理的一些重大成果和现代的一些重大信息。
  3、一些有重要贡献的物理学家的姓名和他们的主要贡献。
  1.重力
  物体的重心与质心
  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质心:物体的质量中心。
  设物体各部分的重力分别为G1、G2??Gn,且各部分重力的作用点在oxy坐标系中的坐标分别是(x1,y1)(x2,y2)??(xn,yn),物体的重心坐标xc,yc可表示为
  xc=?Gx
  Gi
  ii=G1x1?G2x2???Gnxn?Giyi=G1y1?G2y2???Gnyn , yc=G1?G2???GnG1?G2???GnGi
  2.弹力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 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两根劲度系数分别为k1,k2的弹簧串联后的劲度系数可由111=+求得,并联后劲度系数为kk1k2
  k=k1+k2.
  3.摩擦力
  最大静摩擦力:可用公式F m=μ0FN来计算。FN为正压力,μ0为静摩擦因素,对于相同的接触面,应有μ0>μ(μ为动摩擦因素)
  摩擦角:若令μ0=Fm=tanφ,则φ称为摩擦角。摩擦角是正压力FN与最大静摩擦力F m的合力FN
  与接触面法线间的夹角。
  4.力的合成与分解
  余弦定理:计算共点力F1与F2的合力F
  F=F1?F2?2F1F2cos?
  φ=arctan22F2sin?(φ为合力F与分力F1的夹角) F1?F2cos?
  三角形法则与多边形法则:多个共点共面的力合成,可把一个力的始端依次画到另一个力的终端,则从第一个力的始端到最后一个力的终端的连线就表示这些力的合力。
  拉密定理:三个共点力的合力为零时,任一个力与其它两个力夹角正弦的比值是相等的。
  5.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
  力矩:力F与力臂L的乘积叫做力对转动轴的力矩。即M=FL , 单位:N·m。
  平衡条件:力矩的代数和为零。即M1+M2+M3+??=0。
  6.刚体的平衡
  刚体:在任何情况下形状大小都不发生变化的力学研究对象。
  力偶、力偶矩:二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不在一直线上的平行力称为力偶。力偶中的一个力与力偶臂(两力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的乘积叫做力偶矩。在同一平面内各力偶的合力偶矩等于各力偶矩的代数和。
  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F=0;对任一转动轴合力矩为零,即∑M=0。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9511/

推荐访问:物理光的色散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