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快慢ppt]运动的快慢

来源:教学设计 时间:2018-07-23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设计】

篇一:[运动的快慢]《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运动的快慢》说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对物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中学生进行了不少的有关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公式的理解和有关单位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时间,路程,速度的概念。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公式,v=s/t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方法。
  本届九年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但后进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关注他们教学过程中要从易到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3 v=s/t的理解和具体应用
  难点: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说教学过程
  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播放了自已录制的我校运动会的100m和3000m视频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分析学生的运动情况,他们的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3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后进生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进生反应慢些老师要理解他们,多肯定他们的成绩,多表扬他们的进步。增强学生求欲望。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学校的校运会 女子100米短跑记录是13.5s,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 v=S/t=100m/13s=7.61m/s
  答: 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为7.61m/s
  例题2: 例题:保靖至吉首的路程为100Km,一辆汽车从保靖县开往吉首,这辆汽车的速度是40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已知:S=100Km ,v = 40km/h
  求:t
  解:根据公式v=s/t得
  t=s/v
  =100km/40km/h
  =2.5h
  答:这辆汽车2.5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例题3: 例题:2006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v1>v2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后进生对这题是难了点,教师要多讲,多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弄清这题。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在做计算时要写,已知,求,解,答四步。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课堂小练习:
  1、单位换算:
  (1)108 km/h=____m/s [2] 15m/s=------km/h
  2、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 min通过了1800 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 其中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s表示速度
  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业布置:
  1.1m/s=_____km/h
  0.5m/s=_____km/h
  10m/s=_____km/h
  54km/h =_____m/s
  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3.5 km/h, 64m/min,1m/s,则三人的速度的关系是?[注,min表示分钟]
  3.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2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__km.
  4.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是( )[声音的路程]
  A.1.25s B.0.625sC.0.8s D.2.5s

篇二:[运动的快慢]苏教版运动的快慢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 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 54km/h=
  例题: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篇三:[运动的快慢]  大学物理Ⅱ课件篇一:大学物理课件

  大学物理Ⅱ课件篇一:大学物理课件
  (1)不同运动的加速度,数值不等
  (2)同一运动的加速度数值,处处相等(与V和t的数值无关)
  (3)运动的加速度数值,可以通过V和t的数值来求算:
  ==V/t
  (4)虽然a==V/t,但是V==0(由静止开始云动),t==0,但a不为零。
  变加速运动中的物体加速度在减小而速度却在增大,以及加速度不为零的物体速度大小却可
  能不变.(这两句怎么理解啊??举几个例子?
  变加速运动中加速度减小速度当然是增大了,只有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那么速度就
  是增加的,与加速度大小没有关系,例如从一个半圆形轨道上滑下的一个木块,它沿水平方
  向的加速度是减小的,但速度是增加的。
  加速度在与速度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才改变速度的大小,
  速度就是物体位移(物体位置的变化量)与物体运动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物体不是匀速运
  动(叫变速运动),速度就又有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之分,平均速度就是作变速运动的物体
  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上),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
  刻的速度。 比如第一秒内的速度为平均速度,第一秒钟的速度为瞬时速度。
  有加速度那么速度就得改变,如果想让速度大小不变,那么就得让它的方向改变,如匀速圆
  周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且不为0,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但大小不变。
  加速度就是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物体速度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物体不是匀加速运动
  (叫变加速运动),加速度就又有瞬时加速度和平均加速度之分,平均加速度就是作变速运
  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上),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瞬时加速度就是物体
  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加速度。
  对比上面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你就会容易理解一点的。
  对于高中物理的图象问题,一,二,三章主要是位移-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画
  出S T图,V T图。比如匀加速时的
  如图: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令t=0是物体的位置为坐标原点,只研究前4s的运动可
  知 ()
  A.物体始终沿正方向运动
  B.物体先沿负方向运动,2s后位于原点正方向上
  C.在2s末物体位于原点负方向上,2s后位于原点正方向上
  D.在t=2s时物体距离原点最远
  位移大小要看线与坐标轴围成的图形面积,如果图形在X轴下方,则表示位移为负,在X轴上
  方,则表示位移为正.
  在0~2S,向负方向减速,初速为5M/S,2S时速度件为零,然后向正方向加速,4S时回到原点.答案
  是D .
  答案是否:BD?? 可是D答案比较难理解?为什么是距离最远?距离不是刚好在原点吗?
  首先,对于位移时间图象来说:
  1。图象反应的是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所以可以从图象中读出任一时刻所对应的位移。
  2。对于位移-时间图象来说,直线的倾斜程度反应的是速度的大小,即图象的斜率反应的是
  速度,斜率为正则速度沿正方向,斜率为负则速度沿负方向。若为直线则好办,斜率即为初
  中所学一次函数的比例系数。若为曲线,则需要作曲线上的切线,而切线就反应速度是这一
  点所对应的速度。
  3。若位移-时间图象是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则表示该物体一直静止。
  4。注意,位移-时间图象不是反应的是物体运动折轨迹而是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其次,对于速度时间-图象来说:
  1。图象反应的是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所以从图象上可以读出任一时刻所对应的速度。
  2。对于速度-时间图象来说,直线的倾斜程度反应的是加速度的大小,即图象的斜率反应的
  是加速度,斜率为正则加速度沿正方向,斜率为负则加速度沿负方向。
  3。若图象为一条倾斜的直线且斜率为正则表示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若图象为一条倾斜
  的直线且斜率为负则表示物体作匀减速直线运动。
  4。若直线为平行于X轴的直线且不是X轴,则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若图象就是X
  轴,则表示物体一直静止。
  5。速度-时间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在这段时间的位移。
  下述情况中,不可视为质点的有。A 研究小孩沿滑梯下滑 B 研究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 C 研
  究炮弹被射出去后的运动轨迹 D 研究人造卫星绕地球作圆周运动
  1.一段唯一的初速度是Vo,末速度是V.求重点位移处的速度是多少?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第1个ts内的唯一为x1.第2个ts内的位移为x2/则物体在第1
  个ts的末速度为
  ()
  A.(x1-x2)/t B.(x1+x2)/tC (x2-x1)/tD.(x1+x2)/2t
  1 由V^2-Vo^2=2as 设中点位移处的速度是V1则有V1^2-Vo^2=2a*s/2
  V^2-V1^2=2a*s/2
  V1=根号(Vo^2+V^2)/2
  2 根据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全程平均速度,第1个ts的末速度就是2t秒内的平均速度,
  所以第1个ts的末速度V1为
  V1=(X1+X2)/2tD对
  1、平均速度=位移/时间 是矢量,有方向的; 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是标量(无方向) 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以平均速度8m/S通过前一半位移,以平均速度6m/S通过后一半位移,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前一半的时间平均速度是8m/S,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10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2、速率是速度的大小,是标量(无方向)
  瞬时速度与瞬时速率
  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它是矢量,具有瞬时的性质,能比较准确的反映物体的运动快慢。因而我们通常把瞬时速度的大小称为瞬时速率,它是标量。
  1.下列情况中运动的物体,能被看作质点的是
  A.研究绕地球运转时的“神舟六号”飞船
  B.研究飞行中的直升飞机上的螺旋桨
  C.沿地面翻滚前进的体操运动员
  D.研究火车过南京长江大桥所用的时间
  2.下列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且又减小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B.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C.速度的变化率很大,加速度就一定很大
  D.物体的速度为零,则其加速度一定为零
  3.以v=36km/h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发现前方有人刹车后获得大小为a=4m/s2的加速度。刹车后3s内,汽车走过的路程为
  A.12m B.162m C.90mD.12.5m
  4.下列所说的速度中,哪个是平均速度
  A.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m/s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B.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
  C.由于堵车,在隧道内的车速仅为1.2m/s
  D.子弹以800m/s的速度撞击在墙上
  5.小球从空中自由下落,与水平地面相碰后弹到空中某一高度,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由图可知
  A.小球下落的最大速度为5m/s
  B.小球第一次反弹初速度的大小为3m/s
  C.小球能弹起的最大高度0.45m
  D.小球能弹起的最大高度1.25m
  6.雨滴从高空由静止下落,由于空气阻力作用,其加速度逐渐减小,直到为零,在此过程中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小
  B.速度不断增大,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
  C.速度一直保持不变
  D.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小
  7.把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静止,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就是木块受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B.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弹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C.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木块受的重力
  D.木块保持静止是由于木块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保持平衡
  8.如图所示, 质量为m的物块在质量为M的木板上滑行, 木板与地面间摩擦系数为 , 物块与木板间摩擦系数为 , 已知木板处于静止状态, 那么木板所受地面摩擦力的大小是
  A.μ1Mg B. μ2mg
  C.μ1(m+M)g D.μ1Mg+μ2mg
  9.如图所示,将光滑斜面上的一物体的重力分解为Fl、F2两个力,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F1是斜面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下滑的力,F2是物体对斜面的正压力
  B.物体受mg、N、F1、F2四个力作用
  C.物体只受重力mg和弹力N的作用
  D.力N、F1、F2三个力的作用效果跟mg、N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10.如图所示,物体静止在固定的斜面上,下面关于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的方向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
  A.沿斜面向上B.垂直斜面向上
  C.沿斜面向下D.竖直向上
  11.从某高处释放一粒小石子,经过1 s从同一地点释放另一小石子,则它们落地之前,两石子之间的距离将
  A.保持不变 B.不断变大
  C.不断减小 D.有时增大有时减小
  12.竖直向上射出的子弹,到达最高点后又竖直落下,如果子弹所受的空气阻力可以忽略,则
  A.子弹刚射出时的加速度最大 B.子弹在最高点时的加速度为零
  C.子弹落地时的加速度值最大 D.子弹在运动过程中加速度不变
  13.用手握瓶子,瓶子静止在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手对瓶子的压力恰好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B.手对瓶子的摩擦力恰好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C.手握得越紧,手对瓶子的摩擦力越大
  D.手对瓶子的摩擦力必须大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14.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4s内的位移是2.7m,第5s内的位移是3.3m,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这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B、第5s初的瞬时速度是3.6m/s
  C、物体开始计时时的初速度为零 D、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0.6m/s2
  15.甲、乙两物体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
  A.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乙两物体若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就一定会相遇
  C.甲的速率大于乙的速率
  D.甲、乙两物体若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就一定不会相遇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日照市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高 一 物 理 试 题(理科) 2006.11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
  注意事项:
  1.第II共4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纸上。
  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得分 评卷人
  题号 二 三 总分
  18 19 20 21
  得分
  二、实验题:本题共二小题,,共15分。将答案填写在题中指定位置上。
  16.(8分)在探究小车速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测量长度的工具是:________,精度是____mm,测量时间的工具是______________,小车的质量________测量(填需要或不需要)。
  17.(7分)要测定个人的反应速度,按图所示,请你的同学用手指拿着一把长30 cm的直尺,他的手抓在28cm处,你的手候在2cm处,当他松开直尺,你见到直尺向下落下,立即用手抓住直尺,记录抓住处的数据,重复以上步骤多次。现有A、B、C三位同学相互测定反应速度得到的数据(单位:cm,g=10m/s2)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A 27 26 28
  B 29 26 23
  C 26 24 22
  这三位同学中反应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同学,他的最快反应时间为_________s。(g = 10 m/s2).
  三、计算题:本题共四小题,40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得分 评卷人
  18.(9分)物体质量m=6kg,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与水平面成370角斜向上的拉力F=20N作用,物体以10m/s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求地面对物体的动摩擦因数?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8121/

推荐访问:运动的快慢ppt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