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来源:教学设计 时间:2018-05-10 11:15:04 阅读:

【www.bbjkw.net--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篇1: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欢迎阅读!
  《北京的春节》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兴趣
  (一)
  1.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 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导入课文。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3.认识作者: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 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 (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3.思考2: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上年货 儿童放假 新年的“彩排” 除夕以前 除夕元旦光景初六开张 元宵)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5.完成表格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相关文章:
1.《春》的优质教案
2.等候优质教案
3.白鹅优质教案
4.晏子使楚优质教案
5.角的初步认识优质教案
6.中班球类优质活动教案
7.亲子班活动优质教案
8.《月光曲》优质教案
9.大班手工活动优质教案
10.我的老师优质教案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篇2:《边城》的教学设计(2)


  《边城》的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美读课文,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 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2、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真、至美、至善人性。
  【解决办法】
  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内容。
  2、 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方法】 要本着以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为主,重视学生的思考重视学生的感悟.“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能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预习课文 品读重点段落
  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
  3、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
  4、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
  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环之中。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同样,因为有了沈从文以及他的系列湘西小说,凤凰镇也成为了风景名胜之地,凤凰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小镇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边城》去欣赏那里的山水之秀,去感受那里的民俗、人情之美。
  二、文本解读
  1、读第一段,这里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况? 明确 安分乐生,井然有序
  2、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通过文本的描述,
  请同学们概括一下:
  明确:码头、碉堡、河滩、军营、河流、山、水、船。
  这里的风光秀丽、美好。是一个干净的自然所在,就象是这里的人一样。
  3、文本写了哪些民俗?这些民俗有怎样的特点?又有怎样的内涵?学生讨论完成。
  端午节:赛龙舟、穿彩衣、画王字、捉鸭子。
  中秋节:赏月、男女青年对歌。
  新年:舞龙灯、耍狮子、放鞭炮。
  婚嫁:小轿子、羊、男孩、糍粑。
  这些民俗具有古老而淳朴的特点,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包含着美好的祝愿、表达着欢快的情感,充满了吉祥如
  意的氛围。更能体现人们之间的和谐亲切的关系。
  4、小说情节的归纳
  小说节选部分中写的次数最多的哪一种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赛龙舟:由赛龙舟引出小说的人物以及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的一些事情。
  小说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呢?主角是谁?
  人物:
  主角:翠翠 围绕主角相关的人物有:祖父、傩送、天保、顺顺。
  情节:
  第一年赛龙舟——翠翠傩送邂逅 埋下爱情的种子
  第二年赛龙舟——翠翠与天保相识 引来天宝的爱意
  第三年赛龙舟——祖孙二人在家 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
  总结: 端午节赛龙舟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了边城中那些闪亮的珍珠,即那些故事和人,在故事中,边城的人性光辉也闪耀起来。下面我们就分析小说的人
  物性格特点
  5、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怎样的?在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展现出来的?请同学分组讨论解决
  明确:
  翠翠:单纯、多情、腼腆 -------语言心理描写 细节刻画
  祖父:善良、忠诚、慈爱、热情、朴素-----行为语言描写
  天保:坦荡 ------行为语言描写侧面描写
  傩送:热心、正派、幽默 ------正面侧面结合 细节刻画
  顺顺:富有、热心、正直 ------- 侧面描写
  这里的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生活在边城的人们淳朴、善良、平和而又与世无争,甚至连那条大黄狗都善解人意,这样的至善的人性,必然使这里的生活和谐美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生活在边城中的人们之间 的关系是怎样的?
  爱情---走山路走马路方式的表达爱情,不因为磨房也不会因为地位而放弃自己的爱情。不受物质名利的干扰影响 是纯洁的爱情
  亲情---爷爷疼爱翠翠,翠翠依赖爷爷;彼此相依为命。哥哥让弟弟,哥哥为弟弟而出走闯滩。弟弟又因哥哥的出险而内疚离开。不管是祖孙间的情还是手足间的情都是那么的深挚感人,令人唏嘘不已。
  乡情---人与人之间和善友爱互助 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
  军民情----端午节捉鸭子;春节放鞭炮;爷爷可以去军营中喝酒。军民和谐亲密相处,有着鱼水一样的情意。
  三、探究交流
  1、《边城》这么美,人也这么善良,关系这么和谐,那作者为什么一边在赞美歌颂、却又一面要把它写成悲剧呢?
  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可以从相关人物和情节中印证这样的观点。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2、在边城中,我们看到的是这里人的善,这里情的真,这里景的美,正如沈从文先生自己在谈《边城》写作时交代的“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通过上文的分析,这里的民情、民俗以及人性、人情的美就是沈先生要表现的边城的人生形式。
  3、作者为什么要把小说的名字起为《边城》呢?
  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来分析,(第一段文字)
  “湘西的儿子”走出湘西,经历了北京城的战乱动荡,尔虞我诈,也看到了上海的灯红酒绿,低迷庸俗的生活,中国的这些中心城市正是一片污浊和混乱,正在承受战乱的苦难,因而作者更怀念自己的故乡湘西。起名《边城》表明没有受到污染的小城,与中心相对而言的,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小结:湘西之于沈从文,正仿佛桃花源之于五柳先生,是一种精神意志的象征,是自我意识的一种移情外化。理想中的湘西是沈从文先生永久的依恋。
  四、作业阅读边城全文 写一篇读书报告:围绕以下问题研读:
  1、作者写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有怎样的思想背景?他想寻求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模式。
  2、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以景物、风俗描写为主,具有散文化倾向。探讨本文的写作风格。
  边城的人生形式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684/

推荐访问:北京的春节板书设计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