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女红军全集]巴山女红军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7-22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巴山女红军篇(1):中国名人故事:刘应启 百岁老红军“一生的长征”


  引导语:过草地,翻雪山,环境是那么的恶劣艰苦,但是红军还是勇往直前,为中国的胜利而奋斗,我们一起来聆听刘应启百岁老红军讲他的“一生的长征”故事。
  两次强渡大渡河、三过雪山草地,他是长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离休后写下100万字的读书笔记,到各地作报告1000余场次,他是革命传统的“播种机”;
  走访贫困群众,资助失学儿童,百岁高龄的他仍参加志愿服务。
  在人们眼中,百岁老红军刘应启一生都在“长征”。刘应启自己则说:“我这辈子最自豪的是认真履行了入党誓言。”
  身经百战,他的人生在长征中开启
  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红军战士如今住在扬州市长征路一个安静的小院内,虽已百岁高龄,仍是一身戎装。
  刘应启1911年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老人前半生戎马倥偬,经历大小战斗150多次。他至今常常翻看《长征革命史》,拿着放大镜,细细地在照片和文字中找寻70多年前的足迹。
  “三过草地,我三次都在收容队里工作。先后收容了伤病、掉队战友300多人,也眼睁睁看着不少战友长眠在雪山草地。”刘应启回忆道。
  “前面部队吃豌豆头,中间部队吃豌豆秆子,后面部队吃豌豆根子。”长征路上,因人烟稀少,筹粮困难,整个队伍缺衣少食。而年轻的刘应启被安排在了最为艰苦的收容队,跟在大部队的最后,抬担架、背伤员,照顾掉队的战友。
  “过草地前准备的干粮一个星期就吃光了,吃完了干粮吃野草,实在没得吃就吃牦牛粪便。是战友的团结互助和对革命前途无比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我们走了下来。”刘应启说。
  第二次过草地,收容队行军到草地深处的时候,突然,狂风卷着冰雹,冰雹裹着沙石,扑打在脸上刀割般疼,眼睛都无法睁开。一个已经精疲力竭的战士怎么也爬不上一个土坡,而他身后就是一片沼泽地。刘应启咬牙顶着冰雹奔上前,紧紧地拽住他的手。
  “我实在走不动了,你不用管我了。”那位战士无奈地说。
  留下来,只有等死!刘应启不放松战友的手,斩钉截铁地说:“抓紧!给我抓紧!”在他拼命的叫喊中,那位战士伸出冻得发抖的另一只手,将生的希望全部交给了他。
  一步、两步、三步……刘应启艰难地连爬带拖,一手拉着战友,另一只手插进泥里。眼看两人就要滑进泥潭,路过的9团政治处主任肖明德飞快地下马将他们拖住,拽着坐骑的尾巴,硬是把两人一起拉上了坡。
  “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这样的故事讲不完啊。”老人平静地说。
  离而不休,他的长征没有尽头
  1965年8月28日,刘应启离休了,他的新长征也开始了。
  老人每天必做三件事:听广播、读报刊、看新闻。大儿媳妇指着卧室里塞满两柜子的笔记本告诉记者:“这十多公斤读书笔记是公公的宝贝。”
  “离休40多年,他是离而不休。”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政委张怀森说。
  学校、工厂、农村、机关,800多个单位、1000余场报告、百万人次听众——他曾经战斗过的晋冀鲁豫、巴山蜀水、白山黑水、西北高原、江淮平原等地,都留下了刘应启“新长征”的足迹。
  2003年4月,扬州一家工厂亏损严重,即将申请破产。厂领导慕名找到刘应启,请他为职工们讲最后一课。接到邀请的刘应启一连几天伏案准备到深夜。
  “爬雪山难不难?过草地险不险?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意志,红军将士攻难克险,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只要精神不垮,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样的绝境都能走出!”刘应启精彩的演讲,深深打动了现场的听众。
  报告会一结束,这个工厂的干部职工便在厂区挂出“发扬红军传统,振奋企业精神”的横幅。他们发愤图强,自愿4个月不拿工资,集资为工厂购买原材料。仅用半年时间,企业便扭亏为盈,走出了困境。
  1995年,是扬州市实施“希望工程”的第一年,刘应启则是全市“希望工程”捐款的第一人。这一开头,就坚持了16年。
  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有一份统计:刘应启先后资助的特困学生、困难群众共计200多人,累计捐出了40万元。而正军职离休、每月收入上万元的他,至今都没有存款。
  老伴田静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年刘应启回老家河南省商城县刘洼村扶贫。他先把毛毯和200元捐款送到每个贫困户家中。了解到当地适合种植一些名贵花木,又自费买了3万多元的苗木和种子,花钱雇卡车送到村上。离开的时候看到一位老乡衣服破旧,又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了他。
  老伴笑他是“穷光蛋主义”者,刘应启却自得其乐:“没有存款,我还是富人。”
  在刘老的读书笔记中,我们读到了他的心声:“万里长征是人民群众一程一程送过来的,革命胜利是老百姓倾其所有支援取得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党的宗旨,要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怀着感恩的心服务人民、回报人民。”
  百姓眼中,他就是身边的共产党
  1933年6月26日,22岁的红军战士刘应启面对马克思画像,庄严地举起右手。
  78年后忆及那一刻,刘应启说:“我这辈子最自豪的是认真履行了入党誓言。健康长寿则是我为人民服务最大的本钱。”
  一年夏天,干休所附近交叉口道路改造,每到上下班高峰,人来车往,交通不畅,市民怨声载道。
  刘应启跑到居委会要了一副“执勤”的红袖章戴上,在马路边当起“义务交警”,接送孩童过马路。每天起早摸黑,干得不亦乐乎。
  2003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高邮湖水暴涨,形势十分危急。刘应启得知扬州军分区组建的抗洪抢险突击大队即将开赴前线抗洪,当即找到所领导请战。
  “哪能让您老上呢?”
  “别瞧我92岁了,骨子里有股子劲呢!”刘应启把胸脯拍得咚咚响。
  就这样,他硬是加入了抗洪保障分队,连续数日拄着拐杖,在大堤上指挥保障分队送茶送水。面对抗洪官兵,大声鼓劲:“同志们,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
  “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要管,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管。以为人民服务作标准,与之不符的,他准要管一管;他认为有需要的,定要帮一帮。”刘应启居住地的丰乐社区居委会的陈长凤钦佩地说。
  刘应启说,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但不能享受特殊权利。共产党人要为人民大众谋幸福,不能为个人家庭谋私利。
  家风连着党风。大儿子在部队准备提干,他亮起“红灯”。二儿子拟进公安部门,他对家访的干部说:“他不是那块料。”女儿下放想回城,他说:“农民的孩子能种田,红军的后代也能种田。”
  “在老百姓眼里,党员就是党的代表。我已经100岁了,更要保晚节、做表率。一言一行都要维护好党的形象,一举一动都要为党旗争辉。”刘应启说。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红军长征的故事大全
2.小小电报员的红军长征故事
3.长征故事:十大历史瞬间浓缩长征
4.长征中的周恩来的故事
5.长征故事: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6.长征抗战胜利80周年的故事:红军长征中的重大战役
7.长征故事:红军鞋
8.长征故事《抢渡金沙江》
9.长征故事: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到底牺牲了多少战士
10.长征故事:翻越夹金山

巴山女红军篇(2):小学名师推荐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篇目200首

  1、春晓(唐 孟浩然)
  2、静夜思(唐 李 白)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夜来风雨声,花落之多少。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夜宿山寺(唐 李 白)
  4、登鹳鹊楼(唐 王之涣)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悯农之一(唐 李 绅)
  6、悯农之二(唐李 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籽。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7、唐 柴(唐 王维)
  8、相 思(唐 王 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9、寻隐者不遇(唐 贾 岛)
  10、夏日绝句(宋 李清照)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1、五岁咏花(唐 陈知玄)
  12、偶 步(清 袁枚)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 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花。
  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 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13、华 山(宋 寇 准)
  14、明日歌(明 文 嘉)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15、舟夜书所见(清 查慎行)
  16、陶 者(宋 梅尧臣)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莹。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17、绝 句(唐 杜 甫)
  18、江上渔者(宋 范仲淹)
  江碧鸟逾白,山清花欲然。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9、池 上(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0、晚寻吕山人(元 高启)
  小船载琴行,松花落晚晴。
  君家最可认,隔树有书声。
  21、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2、元 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

巴山女红军篇(3):《蜀道难》的作者是

   引导语:千古名作《蜀道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朵璀璨的牡丹,集夸张的想象、于浪漫的神话故事于一身,推陈出新形式、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 健的笔调。你知道它的创作者是谁吗?
  问题:《蜀道难》的作者是谁
  答:《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本文目前收录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四课。
  李白(701.02.28——762),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生于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人,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李白父亲名叫李客,李白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蜀道难中的蜀道是哪几条
   古蜀道
  从广义上说,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春川,全长约1000余公里。
  从狭义上说,仅包括四川境内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于广元七盘关,全长约450公里。
  蜀道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大概念,包括四面八方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有自三峡溯江而上的水道,由云南入蜀的樊道,有自甘肃入蜀的阴平道和自汉中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等,也包括蜀地范围内的道路,这是广义上的蜀道。
  而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则是指狭义的概念,即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堂光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等。
  在秦巴山区基本形成并沿袭着7条通道。其中秦岭中有4条:即,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
  巴山中有3条: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
  简析蜀道
  陕西与四川是我国西部两个地位重要而又相互毗邻的省份。陕西乃大西北的门户,是历代建都的文武圣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四川地处大西南的要冲,是鱼米之乡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可在古代,两省却被险峻的秦岭和巍峨的巴山所隔阻,交通不便,经济和文化交流非常困难。
  但我们的祖先并不甘于“老死不相往来”,他们开山劈石,披荆斩棘,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硬是在深山密林、千沟万壑中寻觅和开凿人间通路。历经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两千多年的开拓沟通,在秦巴山区基本形成并沿袭着7条通道。其中秦岭中有4条:即,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巴山中有3条: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这7条蜀道随着自然变化,战乱影响,时毁时修,此通彼塞,相互交替地使用了数千年。
  子午道北端称“子”,南端称“午”。北由长安县子午谷口入秦岭,经宁陕、石泉、南至西乡县的子午镇,约330公里;再经洋县至汉中,然后再走巴山之荔枝道入四川。子午道始通于秦代,当年刘邦封汉王、入汉中,走的就是子午道。三国时魏、蜀多次沿此路交兵。唐玄宗时,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是由四川涪陵经荔枝道转子午道日夜兼程送到长安的,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红军长征时,红25军曾沿子午道北上;西安解放时,胡宗南也是由子午道南逃。
  傥骆道,南口为“傥”,指洋县的傥水河口;北口为“骆”,指周至县的骆谷口。途经太白、佛坪,长约240公里,然后经汉中走米仓道入四川。傥骆道开通较晚,是秦岭中最短的通道。三国时魏将曹爽与蜀将姜维多次在此道交锋,唐代黄巢起义时,唐僖宗就是由傥骆道逃往成都的。
  褒斜道北起眉县斜谷关,经太白、留坝、沿褒河南出褒谷口入汉中,约250余公里。然后再经米仓道穿巴山入四川。褒斜道通于春秋,开拓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过往行人最多。秦代曾沿此道征服了诸侯国蜀国。汉唐以至明清,代代修葺。历史上的“肖何月下追韩信”,“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火烧栈道”等故事,都发生在褒斜道上。
  陈仓道又名故道、堂光道。北由宝鸡出大散关,经凤县陈仓沟口、留坝火烧关,过勉县入汉中,再由金牛道过巴山入四川。据说当年刘邦由汉中返回关中,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走的就是这条陈仓道。
  抗日战争期间。蜀道逐渐建成公路。当时国民政府政府还未迁都重庆,为了沟通西南与西北的联系,修筑了宝(鸡)汉(中)公路。即由宝鸡沿陈仓古道至双石铺(凤县),再东南走留坝入褒斜古道进入汉中。由于山道崎岖,工程十分艰难。汉中地处秦岭与巴山之间,十分闭塞,当第一辆吉普车开进汉中时,人们拥挤围观,惊奇不已。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6694/

推荐访问:巴山女红军全集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