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拼音]赋的拼音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7-22 15:00:04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赋的拼音篇(1):《赋得古原草送别》带拼音版

  fù dé gǔ yuán cǎo sòng bié
  赋得古原草送别
  bái jū yì
  白居易
  lí lí yuán shàng cǎo , yī suì yī kū róng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yě huǒ shāo bù jìn , 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yuǎn fāng qīn gǔ dào , qíng cuì jiē huāng chéng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yòu sòng wáng sūn qù , qī qī mǎn bié qíng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思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哪里能烧毁干净,温暖的春风又唤醒新的生命。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又送公子走向天涯啊走向天涯,萋萋的芳草充满离别的感情!
  这首诗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一起来学习一下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带拼音版,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思,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吧! 3 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第二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长规律,暗寓深长的感叹。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十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生机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最后两句补足“送别”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伤,是意味深长的绝好结尾。

赋的拼音篇(2):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古诗拼音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下面是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古诗拼音,请参考!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古诗拼音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lí lí yuán shàng cǎo
  离 离 原 上 草 ,
  yì suì yì kū róng
  一 岁 一 枯 荣 。
  yě huǒ shāo bù jìn
  野 火 烧 不 尽 ,
  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
  春 风 吹 又 生 。
  yuǎn fāng qīn gǔ dào
  远 芳 侵 古 道 ,
  qíng cuì jiē huāng chéng
  晴 翠 接 荒 城 ,
  yòu sòng wáng sūn qù
  又 送 王 孙 去 ,
  qī qī mǎn bié qíng
  萋 萋 满 别 情 。
  赏析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传说十六岁的白居易从江南来到京都长安,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会名士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居易”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住不容易啊。”等到翻看诗稿,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句子时,连声叫好,并说:“文采如此,住下去又有什么难的!” 可见这首诗写的精彩。
  课堂上我先给学生们讲啦这个故事,让大家对诗人对这首诗感到亲近,愿意去学习。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大家很认真的在听,课堂氛围很轻松。接下来,同学们朗诵啦这首诗,实际上这首诗人人都已成诵啦。课前我在网上搜集啦几幅草原的图片,毕竟小草常见,草原却难得。惊奇写满孩子们的脸。这首诗的意思很好理解,其中“离离”应算难点,借助图片,我把“离离”的意思指出来即草茂盛的样子。这首诗赞美啦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其实借助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启发出。我又问学生:“你在哪里见过小草,见到的小草是什么样子的?”然后结合诗的后两句让孩子知道小草的可贵之处:样子虽平凡,但生命力却很顽强。对于古诗的教学,我认为必须让孩子啦解诗意,这毕竟是一个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他的立意、主旨何在,要让孩子知其所云。实际上很多诗的意思孩子们还不可能很好的体会,但我觉得随着孩子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这些都会慢慢体会的到。
  古诗是吟唱的。虽然我们已经找不到曲谱聆听不到啦,但是“吟诗”仍然会让我们回味无穷。上学期听啦窦桂梅老师讲的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一课,很受启发。窦老师在指导古诗的吟诵时说,平声即一、二声的字声音可以拉长,而仄声即三、四声的字读时则相反。让古诗在吟诵时有阴阳顿挫之感。当然,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稍显困难,但我觉得根据古诗的意思和蕴含在里面那跌宕起伏的情感也可以用声调的变化来体现出来。“离离原上草”一句,“离离”要拉长,表现出草的茂盛,原野的广阔;“一岁一枯荣”句中,“一岁”要拉长,表现时间的久远;“野火烧不尽”一句则要读出力量,表现小草的顽强和不屈;“春风吹又生”则读的轻柔,满眼是嫩绿的小草怎能不让人怜惜呢?由于是第一次这样训练孩子,所以示范是必不可少的,声调的变化还要靠手势的帮助,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闭上眼睛听,去想象也是很好的感受方法。孩子们读得不错,也很感兴趣。
  老师的情绪有学生的情绪与之呼应,感觉真的很好。不知不觉中就下课啦,还觉得意犹未尽。我想古诗的教学还是应该尝试新的路径,在简单的诗意的理解基础上加强吟诵的指导和训练,效果不错。

赋的拼音篇(3):诗经全文带拼音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一是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诗经》305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一是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8岁。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够演唱的,《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便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5886/

推荐访问:阿房宫赋拼音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